杨艳玲;史波
胸膜腔与支气管相通称之为支气管胸膜瘘,其形成是由于慢性脓胸的脓液腐蚀临近肺组织后穿破支气管,或因肺内病灶直接侵袭胸腔或破溃至胸膜腔形成瘘管,也有因胸腔穿刺或手术切除脓腔感染造成。脓液可从支气管咳出,严重时大量脓液被吸进支气管,可使患者窒息而死。肺切除术后发生这一严重并发症,临床处理非常棘手。为此,笔者阐述肺切除术围术期发生支气管胸膜瘘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为预防和治疗该并发症提供依据。
作者:陈俊海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甲亢危象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甲亢危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患者抢救成功,死亡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尽早诊断、及时抢救治疗是改善甲亢危象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丽萍;吕春婷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22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运用舒适护理。方法保持环境舒适利于患者休息;运用良好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心理辅导,使患者感受到心理舒适;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适合患者的舒适体位,减轻患者不适感;肛周予清洁、药液坐浴等,减轻局部皮肤不适;运用镇痛泵、听音乐、家属陪伴交谈等措施减轻疼痛。结果经过精心护理,患者舒适度增加。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运用舒适护理,能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使患者保持愉快的状态,利于疾病的恢复。
作者:刘丽;张锦莲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中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方法2012年,我院剖宫产患者仅给予术中常规护理配合;2013年,我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在常规剖宫产术中护理配合基础上寻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讨护理对策,将所得结果实际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剖宫产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给予总结。结果对照组患者于剖宫产术中给予常规护理配合后,其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其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供针对性护理对策的研究组患者,而其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则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则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剖宫产患者给予常规术中护理基础上,对其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及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作者:文凤今;金全官;郑美福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方法对心内科患者护理效果。方法选我院心内科就诊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观察护理满意度、服务态度、操作技术及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家属满意程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服务态度、操作技术等评价均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短。结论优质护理方法在心内科应用优势明显,效果确切。
作者:张美芹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检测糖尿病(DM)大鼠尿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实验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将10只雄性SD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4周,按40 mg/kg体质量剂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尿水通道蛋白-2(AQP-2)的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尿水通道蛋白-2(AQP-2)尿排泄增加(P<0.01)。结论尿水通道蛋白(AQP-2)在治疗糖尿病肾病诊断指标中占有很大的参数。
作者:胡曼丽;陈延春;杜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可吸收缝合线、保妇康栓联合应用预防感染,促进会阴侧切口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设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缝合会阴切口采用一根合成可吸收性外科缝合线2-0(怡乔)进行黏膜、肌层、皮内缝合,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即0号肠线缝合阴道黏膜,肌层、皮下组织,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术后3~5 d拆线,产后两组均每日用0.5%碘伏棉球会阴消毒2次,观察组于产后8 h后每日阴道放置保妇康栓1~2枚,对照组不给药。观察术后切口疼痛及水肿、愈合、住院时间、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会阴侧切采用可吸收缝合线皮内缝合伤口加之产后每日阴道放置保妇康栓对促进切口愈合是有效、便捷、安全、经济的措施,能减少侧切口感染、减轻水肿,迅速缓解疼痛,缩短住院天数,促进母乳喂养实施。
作者:刘明蕾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对胸片与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断的周围型肺癌患者50例,分别进行X线胸片和螺旋CT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检查准确诊断率、分型、误诊率、病变部位、病灶大小诊断、转移情况、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越于X线胸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没有发生因检查操作造成严重不适症状发生。结论对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采用螺旋CT检查诊断情况显著优越于X线胸片检查,同时能够更好的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无明显不适症状,降低临床误诊和漏诊比例。
作者:张俊军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支具又叫矫形器,是一种非手术治疗但可以与手术治疗结合起来,它有很多特点,只在身体外部使用,不植入人身体内部,不用开刀,直接使用,患者不用经受手术的痛苦就可以慢慢痊愈,支具在很多国家已经应用,但在我国,由于对支具的研究,设计,没有很广的普及,加上人们对支具的认识不够深,在我们国家支具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已经完全应用于医学治疗,支具康复在我们国家发展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所有人去努力,它会在未来更好的应用于医学治疗。
作者:孙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014年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80例发生窒息的新生儿,回顾性分析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对窒息的新生儿给予助产护理,观察护理疗效。结果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因素为分娩因素、胎盘因素、胎儿因素、孕母因素、脐带因素,经过优质的助产护理,降低了窒息婴儿的病死率,复苏成功率高。结论导致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复杂多样,给予助产护理可明显提高窒息婴儿的复苏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兰维娟 刊期: 2015年第23期
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助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其中血常规检查已成为临床上不可或缺的检验项目。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功能血细胞及其血红蛋白和其他相关数据的数量变化和形态分布的检验分析过程,是医师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辅助手段和依据,为诊断和鉴别其他系统疾病提供许多重要信息[1]。但是,有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可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和判断病情,甚或误导临床实践,对疾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提高标本质量,强化规范操作,降低各种因素带来的误差,对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找出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王丽红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临床上对焦虑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结合生物反馈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焦虑症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的心理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生物反馈方法进行治疗,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6周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为期6周的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后2、6周时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均出现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2周时,观察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6周时,观察组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临床上对焦虑症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联合生物反馈的方法进行治疗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单纯的心理护理治疗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显著缩短,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冯玉霞;郭翠玲;闫洁;张海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注射用药品对于热原质的检查传统方法是家兔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相对于传统方法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鲎试验法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技术,由于其快捷、灵敏、经济、可标准化等优点可带来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中、美、英、日等国的药典均有收载,是现行常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之一。
作者:田祥学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评估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诊并行无痛胃肠镜麻醉1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枸橼酸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597例和观察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60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血压等指标变化,统计苏醒时间和离院时间以及丙泊酚用量,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及镇静质量等,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检查后SPO2变化不明显,MAP、DBP、SBP及HR值升高较明显,观察组MAP、DBP、SBP及HR值均无明显变化, SpO2下降较明显;观察组苏醒及离院时间显著较对照组短,丙泊酚用量明显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观察组较轻微;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儿明显较对照组VAS评分≤2分者总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可安全地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麻醉,其具有可控性较强、起效快、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患者血液检测指标较平稳,苏醒更快,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建军;张晶;杜静文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二级医院区域化集中供应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合理的布局流程,先进的设备资源,严格的质量控制,规范的灭菌效果监测,完善的质量追溯系统,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加强回收、清洗、消毒及灭菌过程各环节中的严格把关。结果区域化集中供应后,无菌物品和可重复使用器械等灭菌合格率达100%,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确保医疗质量安全,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全县人们的生活质量。结论区域化集中供应能够确保消毒灭菌质量,降低消毒成本,满足乡镇卫生院对灭菌物品的供应,达到资源共享,实行统一管理,提高全县医疗水平。
作者:张德秀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在儿科门诊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在儿科门诊实施“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将实施前后的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儿科门诊实施“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后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较前明显提高。结论通过开展“贾慧卿”品牌模式化管理可提高儿科门诊培训期护士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薛梅;王琳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吸烟对于肺结核疗效的影响和二者之间的剂量与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近段时间某医院住院并完成了2个月的强化的疗程的肺结核患者共有261例,依据他们治疗之前的吸烟量的情况,并观察他们经过了2个月强化性抗结核的治疗后他们的痰菌的阴转的概率。结果患者们经过了2个月的强化治疗后,其中202例病患出现痰菌阴转。但是性别、年龄等和病灶范围等等因素对于痰菌的阴转并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吸烟的患者中,治疗前如果每天吸烟的平均值有所增加,那么他的痰菌阴转率就会明显下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每天吸烟的平均值与痰菌阴转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剂量与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结论吸烟对于肺结核的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多加重视。
作者:张建明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3年11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行钻孔引流术治疗的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5例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消失,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患者如期出院,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效果良好,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血肿复发,是治疗CSDH安全、直观、微创的有效手段。
作者:贺亚杰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析教育程度的不同对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影响并据此探索强化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措施。方法选择从我市随机抽取的82名肿瘤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根据教育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展开研究。结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肿瘤科护士更加明确相关职业危害因素,在肿瘤药物可以经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以及消化道摄入等方式对自身造成影响以及肿瘤药物会导致血小板、白细胞下降、对心理和生理产生影响、致畸和致癌等方面知识掌握得更加全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肿瘤科护士在避免职业暴露各项防护措施执行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科职业暴露问题的认知是影响肿瘤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程度的不同又会对肿瘤科职业暴露问题的认知情况造成影响。基于此,在不断完善各类防护措施的同时,医院还需要根据肿瘤科护士的教育程度加强职业防护的教育与培训,以此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终避免职业暴露情况的出现,确保肿瘤科护士的安全。
作者:李霞 刊期: 201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的21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切口感染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1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47例,感染率为22.38%,其中直肠癌21例,占44.68%,结肠癌26例,45.32%;影响感染发生率的因素有手术时间、临床分期、BMI、糖尿病史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容易发生感染,以浅表切口感染为主,主要影响因素为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等,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王磊;吕莹 刊期: 201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