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多卡因联合阿托品治疗分娩时宫颈水肿102例研究

何健华;李玉香

关键词:利多卡因, 阿托品, 阴道分娩, 宫颈水肿
摘要: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阿托品治疗分娩时宫颈水肿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阴道试产时发生宫颈水肿的初产妇102例纳入实验组,采用利多卡因联合阿托品宫颈多点注射。以同期采用传统静脉注射地西泮治疗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在宫口全开时间、转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对比,我们发现实验组宫口全开时间较短,转剖宫产率较低,组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对比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发现,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无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多卡因联合阿托品治疗分娩时宫颈水肿具有满意的疗效,有助于缩短产程时间,增加阴道试产成功率,今后可将其作为阴道试产时宫颈水肿治疗的有效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经纤支镜氩气刀处理后安置气管导管治疗气道狭窄1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头部外伤致昏迷伴右耳道出血1+h”于2012年4月2日入院。入院后诊断为:①重型颅脑损伤;②全身多处软组织擦挫伤,并予急诊手术,反复多次因手术气管插管后因肺部感染气管切并安置气管导管,约3个月余后出现呼吸急促,氧饱和度不能维持,行纤支镜检查示:气管导管下缘可见肉芽肿形成,致气管下段管腔约2/3狭窄。建议安置气管支架,家属以费用贵为由拒绝,要求在我院局部治疗。

    作者:张承;何威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基层医院冠心病的健康教育及护患沟通技巧探索

    冠心病是基层医院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患者对本病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缺乏防病治病的相关知识,有的患者不愿意做心电图检查,服药也不规范,病情控制多不理想。通过针对基层冠心病患者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对冠心病有较为详细、全面的了解,能够及时复查心电图,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合理用药,从而有效减少冠心病的致死率;并能促进护患关系,有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采取正确的护患沟通技巧,可使患者能够听懂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并从主观上愿意接受健康教育,能主动执行健康教育内容,积极防治疾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讨论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7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数字单双号的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5例,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骨科护理措施,针对治疗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不良反应概率以及满意度。结果治疗组并发症概率仅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17.14%,(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同时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程度,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鑫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高频电波刀行电圈切除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高频电波刀行电圈(LEEP)切除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5例高频电波刀行电圈治疗宫颈病变的患者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镜活检诊断病情,术后对患者进行LEEP病理诊断,电极的进出位置应位于病变外缘或炎症边缘3 mm处,对于CIN和HPV患者,在病变部位边缘5 mm处进出电极。结果 LEEP病理诊断结果与阴道镜活检筛检结果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术后随访结果显示,仅有8.65%患者出现核异质和细胞核肥大。结论高频电波刀行电圈切除术对于各类宫颈病变的疗效显著。

    作者:饶龙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就诊的1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后期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患者在盆底功能恢复和性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影响(P<0.05);宫颈癌与年龄、临床分期、癌细胞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深肌层、脉管是否有癌细胞浸润、性伴侣个数、孕次和产次有关(P<0.05)。结论生活中对宫颈癌应予以高度重视,以便早期检出和切断其发展;针对影响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做好预防和有针对性措施,以提高宫颈癌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腔隙性脑梗死扩管治疗与扩管扩容联合治疗效果的比较

    目的:通过对腔隙性脑梗死扩管治疗与扩管扩容联合治疗疗效的比较,为临床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将8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使用两种血管扩张剂,第二组使用一种扩容剂和一种血管扩张剂,治疗后24 h和2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第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第1组,加重病例数少于第1组,临床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扩管扩容联合治疗优于单用两种扩管药物。

    作者:岳志坚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内镜手术治疗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内镜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五官科收治的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72例临床资料,观察鼻内镜治疗后3、6个月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疗后3、6个月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赖其敏;劳晓源;方朝新;关国能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ICU老年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护理

    目的:探讨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结果共有56个检测到真菌,白色念珠菌36名,占64.3%,检测发19株为痰标本,16株为尿标本,1株血标本;热带念珠菌14个,占总数的25.0%,检测发6株为痰标本,7株为尿标本,1株血标本;近平滑念珠菌(5.3%),检测发2株为痰标本,其他未见;毛霉菌1株,占1.8%,见于痰标本。单因素统计结果为,56例老年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其年龄、导尿管的留置、静脉导管的留置、气管是否切开、呼吸肌支持有关系,与性别无关系。结论 ICU患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更敏感的真菌培养,以建立识别技术的关键是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结合有针对性的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陈爱如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7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心、利尿、血管扩张等常规治疗,参考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卡维地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超声心电图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心率、超声心电图指标等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心率、LVEF、LVEDD、LVESD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卡维地洛联合缬沙坦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杨金梅;孙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PM8000监护仪常见故障维修与日常保养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迅猛发展,高科技化的医疗设备是医护人员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手段,也是病患获取满意治疗效果的依据。本文以迈瑞PM8000监护仪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及与之相对应的维修方法,且简要概述该设备的日常保养,为医护人员使用PM8000监护仪提供参考。

    作者:周令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88例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阳性结果的分析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阳性对老年患者的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520例老年患者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结果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TRUST)进行检测,对不确定标本再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WB)法进行后确认。结果化学发光法共筛查出88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经TPPA确证阳性63例,TRUST阳性17例,当中TPPA确证均阳性。25例不确定标本,WB法确认1例阳性,7例可疑,17例阴性。结论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会有一定的假阳性,对单筛查阳性的标本应用免疫印迹法作后确认。

    作者:杨清梅;贾伟建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检测在唐氏综合征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检测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在诊断唐氏综合征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40例,其中包括正常产检、高龄或唐氏综合征需实施羊水穿刺的高危孕妇等,分为正常男胎妊娠组15例,正常女胎妊娠组13例,唐氏综合征男胎妊娠组12例。通过实时定量的PCR技术,对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水平变化进行检测比对。结果正常男胎妊娠组及唐氏综合征男胎妊娠组均检测出DYS14基因及β-actin基因,正常女胎妊娠组因无Y染色体,未检出DYS14基因。正常男胎妊娠组的DYS14基因定量数值为(31.9±17.6)GE/mL,范围分布为23~66 GE/mL,而唐氏综合征男胎妊娠组的DYS14基因定量数值为(74.6±31.2)GE/mL,范围分布为56~108 GE/mL。结论采用实时定量的PCR技术,对孕妇血浆中胎儿游离DNA进行检测,是一种较为操作快捷、经济合理的非创伤性产前筛查。

    作者:赵光坚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循证护理在剖宫产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分析循证护理在剖宫产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2013年1月至2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剖宫产患者560例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术后24 h睡眠时间及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为(5.74±2.33)分、试验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为(3.96±1.85)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睡眠时间为(6.74±1.58)h、试验组患者术后24 h睡眠时间为(9.24±2.11)h、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为77.1%、试验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为93.9%,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可能导致剖宫产术后的疼痛因素及早的进行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促进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韩莉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对床边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内科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个组别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采用床边责任制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床边责任制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作者:张成芳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402例分析

    目的:分析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402个案例。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40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接受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治疗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并记录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和残余尿量(RUV)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均获成功,术中、术后无输血病例,无电切综合征发生。随访6个月,IPSS、QOL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Qmax较术前明显增加,RUV也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天禄;陈和平;杨毅;刘通;薛成作;王伟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肝胆手术后出现胆漏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目的:深入分析肝胆外科手术后患者出现胆漏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控制并降低术后胆漏的发生。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肝胆手术者确诊48例出现胆漏患者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患者个案资料,总结胆漏发生的原因,提出临床预防对策,针对性再次治疗。结果48例肝胆手术出现胆漏者就其病情发展状况采取对应性措施,如非手术或手术性再次治疗后,治愈患者46例,1例术后出院失访,1例死亡,总体治愈率95.83%,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肝胆外科手术后出现胆漏的情况是可以预防并控制的,须要求手术医师及医护人员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及过硬的手术和医护技能,才是确保防术后胆漏的关键。

    作者:陈世钦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某院中心药房2011年~2013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的分析

    目的:调查本院中心药房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规律。方法对本院中心药房2011~2013年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钙通道阻滞药及β受体拮抗药每月总DDDs的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月份增长环比基本一致。结论本院中心药房口服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度于2011年~2013年存在使用规律,可应用于该类药物领入量的调节和库存管理。

    作者:李明华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糖皮质激素联合万乃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采用糖皮质激素与万乃洛韦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9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与万乃洛韦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药万乃洛韦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两例患者出现过敏现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性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与万乃洛韦联合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代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益心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益心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将其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个50例,治疗组给予益心解毒汤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ATP、肌苷等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50例对照组有21例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00%;50例治疗组患者有32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解毒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周晓玲 刊期: 2014年第16期

  • 宝儿康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宝儿康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薄层色谱法对宝儿康颗粒中的太子参、甘草、白术、薏苡仁、山楂进行定性鉴别;以橙皮苷为对照品,采用HPLC法测定了宝儿康颗粒中陈皮的含量。色谱柱:Inertsil ODS-3(不锈钢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5%冰醋酸溶液(40∶60);检测波长:283 nm。结果太子参、甘草、白术、薏苡仁、山楂均能以薄层色谱鉴别;含量测定中橙皮苷线性范围0.054~0.54μg(r=0.9999),回收率为99.2%(RSD=0.63%,n=6)。结论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和重线性好,可有效地控制宝儿康颗粒的质量。

    作者:胡军林;顾承刚;吴宁 刊期: 2014年第16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