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玲;彭嘉宜;王长梅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怎样有效促进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是疾控中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也有很多问题需要完善.该文在分析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疾控中心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作者:辛清华 刊期: 2016年第36期
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granular lymphocyto,LGL)是一类胞质内含嗜天青颗粒的大、中型淋巴细胞.形态上类似于小淋巴细胞,大小介于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之间,直径约12~15 μm,胞质较丰富,含许多大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散在的深酶体.血液中LGL约占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0%~15%,包括占85%的CD3-LGL (NK细胞)和占15%的CD3+LGL(T细胞)两个细胞群.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以循环血中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为临床特征的疾病,根据细胞起源不同分为NK-LGLL和T-LGLL.该文主要综述了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车艳丽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近年来,随着超声医学的发展,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应用频率越来越高,在很多疾病的诊断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医院超声科检查人数较多,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所以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检查结果.笔者回顾了该院近年来的超声科检查报告,结合过往相关检查资料,跟踪调查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对超声科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仔细分析.首先了解体检人员的一般资料,询问其初次体检时间、体检次数以及体检频率,并对其进行跟踪回访和问卷调查,及时记录反馈信息;其次对体检者的体检部位、方法、配合度以及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情况进行统计,将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对与临床诊断结果有出入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再次重复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解决和补救.
作者:王淑莹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对冠心病患者发病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为预防冠心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健康人群与冠心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93例,所有患者均将接受血运重建手术.患者逐一填写自身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喝酒情况、是否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家族史等情况.检测患者的甘油三醋、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综合征.分析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病因素吸烟对照组占39.78%,研究组占66.67%,糖尿病对照组占27.96%,研究组占45.16%,血旨异常对照组占15.05%,研究组占74.19%,家族史对照组占6.45%,研究组占33.41%,代谢综合征对照组占8.6%,研究组占76.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发病危险因素主要是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家族史、代谢综合征等被认为是重要的,由此导致血栓形成阻塞管腔阻碍血流,造成脱落栓塞,促进斑块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临床上抗凝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安佰富;许大雪;张丽东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肝胆外科手术后,要根据患者实际合理使用引流管,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和胆汁是否出现异常变化,避免引流管脱出和阻塞,掌握拔管指征和拔管后的护理管理.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切口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做好全面细致的护理管理,充分发挥引流管的作用,积极治疗切口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其早日康复.
作者:刘丽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调查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特征及发病情况,研究雌激素水平变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为临床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该院门诊围绝经期女性725例,将其分为绝经前期314例,绝经过渡期167例,绝经后期244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压、腰臀比等指标变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布情况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情况.结果 各组间BMI、腰臀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糖、血脂、血压、心电图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女性逐渐停经而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雌激素对心血管具有一定保护作用,随着女性月经改变,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随之增加;重视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可降低人群心血管疾病患病发生率.
作者:张菲斐 刊期: 2016年第36期
随着治疗技术发展,进行腹膜透析治疗(peritoneal dialysis,PD)的终末期肾病患者(ESRD)的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这些患者的死亡率仍较高,其原因除了弗明汉危险评分所涉及相关危险因素外,近些年来这些患者中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亦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证明炎症与PD患者的死亡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存在密切关系.该文对PD患者存在的慢性炎症状态和病因及其可导致的临床结果进行阐述.
作者:董谦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探析六西格玛法管理对外委消毒医疗器械及植入型器械流程化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参与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的50例管理人员对960件未实施流程优化管理的医疗器械进行常规管理;另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参与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工作的50名管理人员对960件医疗器械进行六西格玛法流程优化管理,将实施前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施流程优化管理后,在清洗、包装、消毒灭菌、追踪管理、术后处理等方面的合格率及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六西格玛法流程优化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外委消毒医疗器械及植入型器械消毒灭菌的质量,减少交叉感染,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
作者:赵岚松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对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的细菌学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重症监护室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方法 抽选2014年4月-2016年6月在该院重症监护室入住并接受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1460例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均取出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患者标本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患者肺部院内感染发生率并分析患者院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该组1 460例患者痰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显示为阳性且持续两次者共326例,占所有患者22.3%的比例.同时患者菌株构成结果中以G-杆(肺炎克雷伯)菌数量多,共210例且占64.4%的比例;G+球菌(革兰氏阳性菌)其次,共110例且占33.7%的比例;真菌数量少,共6例且占1.84%的比例.其中院内感染56人次,感染率3.83%.该组1 460例患者肺部感染相关因素见表2,其中气管切开(88例)以及大脑手术治疗(216例)是引发患者肺部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据12.5%(11/88)、10.2%(22/216)的比例.该组1460例患者所用抗生素数量均≥2种,同时应用时间≥7d.该组患者中大部分(1 241例)均使用了第三代头孢类抗菌素,约占85.0%的比例,其中真菌感染患者使用抗菌素数量在3~5种范围内.结论 该院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以G-菌为主,其中气管切开、大脑手术治疗等操作是导致重症监护室患者肺部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务人员应该结合上述因素加强患者肺部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针对性,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患者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杨翠;张功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研究临床护理保护措施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总结临床护理保护经验.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在该院呼吸内科负责护理工作的人员8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护理组40例,对照组40例.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保护措施,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的护理保护效果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组护理保护满意度92.50%,对照组护理保护满意度为70.00%,两组护理保护满意度调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组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5.00%,对照组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0.00%,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临床护理保护措施对于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人员的人身保护有积极作用,能够降低护理人员的受感染率,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效果,保证身体健康,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作者:封娜 刊期: 2016年第36期
人才是推动医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的主力军.只有拥有大批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文章分别从现有人才的培养及按需引进、科学管理和使用人才进行了认真的阐述,为医院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了参考.
作者:张建新;陈瑛瑛;赵静;盖冰雁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评估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诊治的148例精神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74例进行常规护理管理作为对照组,74例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通过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患者对护士满意度、家属对护士满意度比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家属和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而提升护理质量.
作者:秦琼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研究新入职护士规避法律风险依法从护提高护理质量的问题及对策.方法 以医护部和重症医学科护理质控问题统计涉及的44名护士为主要培训对象,以1年为培训期、以涉及的问题为考核项目、以笔试和抽查成绩为考核标准、结合临床指导老师综合评定进行效果评估.结果 受训后护士针对护理执业的核心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护理文件书写、交流沟通告知、专科理论操作、急救技术、病房管理,指导老师综合评定成绩显示明显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采取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重点培训是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规避法律风险依法从护提高护理质量好办法,是提高新入职护士综合素质的优捷径.
作者:文旭敏;冯慧琼;唐国华;毛晓清;陈珂;李雪梅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PDCA持续改进方法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为研究时间,从2015年1月1日起应用PDCA管理方法,比较实施前后一年内CSSD器械拆装、清洗质量、消毒质量、环境管理、包装质量等各部分的质量评分情况、医院医疗手术器械消毒合格情况以及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比较实施前后差异.结果 ①实施PDCA后,器械拆装、清洗质量、消毒质量、环境管理、包装质量等各项评分较实施前得到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5、6.442、5.471、6.348、4.793,P<0.05).②实施PDCA后,氧气湿化瓶、无菌干罐、气管内套管、手术器械、喉镜、腔镜等医疗手术器械消毒合格率均有明显提升(x2=3.295、5.851、3.284、4.028、3.871、4.271,P<0.05).③实施后,该院住院部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总体较实施前有显著改善,感染率从实施前0.71%降到实施后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CA循环法对完善该院CSSD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预防院内感染.
作者:高宝丽;李慧君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分析并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学检验结果.方法 选择该院在2016年1月-2016年2月抽检的442例二对半检验标本作为该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病毒学血清检验,并对患者进行血液采集,采用免疫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并对研究对象的病毒化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检验分析可以得出,全阴性155例,小三阳43例,大三阳11例,表面抗体阳性125例,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阳性4例,表面抗体,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阳性47例,表面抗体(HBsAb),核心抗体阳性33例,表面抗体,E抗原(HBeAg)、E抗体阳性10例,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14例.结论 对于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病毒学详细检查,能够有效地促使乙肝的五项指标在乙型肝炎患者当中得以更加精确地被检测,这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具有有效的临床作用和价值.
作者:赵霞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前在我国的临床护理教学中,依然存在如管理体制不完善、教师资源欠缺、教学模式落后等许多的弊端,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新时代的护理教学应注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进行教学,以此重点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我监管意识、责任心以及职业素养.该文分别就我国目前临床护理中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双导师模式,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模式介绍,并重点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具体实施路径.
作者:朱明鑫 刊期: 2016年第36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既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医院飞速发展的需求,所以有必要探寻一条成本低、效益高,可有效管理医院各层面的发展之路.作为医院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后勤管理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性服务,因此完善后勤管理对提高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精细化管理概念的提出,许多领域都试图运用该法提高管理水平,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对于精细化管理指通过合理的操作手段对工作流程和目标进行恰当分解使目标明确、管理单元细化,达到管理方式改善、管理成本较低、工作效率提高、单位收益增加及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完成的目的.由此可见将精细化管理策略运用于医院后勤管理中将有效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该文主要通过分析医院后勤管理工作繁多、复杂的特点,明确在医院后勤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必要性,阐述精细化管理策略在医院后勤管理中运用的现实意义.只有医院后勤管理充分运用精细化管理策略才会更好地保障医院各项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作者:王志成;奚文波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综合文献及临床实际分析小儿营养不良的表现与病因.针对患儿的临床症状给出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及指导方法,对加强小儿营养,改善小儿体格发育以及智力发育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陆美芳 刊期: 2016年第36期
抗生素在临床中有着广泛应用,在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霉菌的抑制和杀灭中均能起到较好作用,应用效果即为理想.抗生素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酰胺醇类、多肽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抗生素,主要依据患者实际进行选择.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往门诊的人越来越多,抗生素的应用也更为广泛,虽然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受人为因素、外部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着滥用抗生素等情况,这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埋下隐患,而且很容易引发医疗纠纷,进而造成多种危害,所以杜绝抗生素滥用有着重要作用.很多医生在对抗生素进行应用时,对各类抗生素的特性不够明确,将两种不能联合应用的抗生素进行了应用,或是开药时间未明确错开,这样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一些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未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病原学检查,直接依据经验进行应用,进而增加了病原菌的耐药性.抗生素的应用需按时按量,但是一些医生在使用时未依照相应的用法用量,致使抗生素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所以临床在对抗生素进行应用时,医生需明确相应的适应证,严格按照相应的使用规范进行操作,合理进行药物配伍,明确抗生素的使用禁忌,以更好维护患者健康.该文主要对医院抗生素滥用危害及合理使用的措施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作者:丁伟 刊期: 2016年第36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 胃癌患者按护理方式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患者给以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h、24 h、72 h的疼痛程度,并比较患者术后镇痛药服用次数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两组患者心理健康进行评价.结果 干预组24 h与72 hVAS评分、镇痛药服用次数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D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干预组护理后SDS和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疼痛忍受程度,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并减少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使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作者:孔令环;高良荣;王晓娟 刊期: 2016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