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4例疗效观察

刘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慢性盆腔炎, 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收入院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抗炎治疗。结果观察组74例,痊愈38例,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效率97.3%;对照组72例,痊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7.0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81%、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6排螺旋CT在二甲医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评价6排螺旋CT在二甲医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排螺旋CT以及双排螺旋CT分别对60名患者进行检查,对病灶检查率进行比对。结果使用6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病灶检查率为90%,使用双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病灶检查其检查率仅为69%。结论6排螺旋CT在病灶检查过程中能够更为准确检测出患者患病情况,对于病灶检查率相比于双排螺旋CT有明显提高,在临床应用中有较高价值。

    作者:王春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探究

    目的对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有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方法抽取84例患有急性胆囊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采用开腹胆囊切除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急性胆囊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操作过程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应用止痛药和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有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蒲磊;雷盼盼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帕瑞昔布钠联合地佐辛治疗瑞芬太尼所致痛觉过敏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联合地佐辛治疗瑞芬太尼全麻后痛觉过敏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全麻下行LC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P、D、L、R(RL组术后患者要求镇痛者)。观察各组患者呼之睁眼时间(T1)、拔管时间(T2);入室、清醒拔管后10min、3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清醒拔管10min、20min、30min、2h、6h、12h痛觉模拟评分VAS;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发生率。结果各时间点VAS评分D、L、P组较R组明显降低;L组与D组相比有所降低;P组与D组相比较有下降;D、L、P组与RL组明显降低;L组与P组相比较,术后10min、20min、30min,P组VAS评分较L组降低,但术后2h、6h、12h的VAS评分L组又较P组有所降低;RL组与D、L、P、R组相比较术后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且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明显较其他组高。结论帕瑞昔布钠联合地佐辛治疗瑞芬太尼全麻下所致痛觉过敏疗效可靠、持久,但在术后联合使用镇痛效果差,同时可使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所以术后联合使用存在风险,应引起临床医生的特别关注。

    作者:李瑞婷;薛朝霞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探讨CT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和分析CT对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例被手术确诊胆石性肠梗阻的患者临床CT资料,探讨CT对胆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20例患者中,胆石位于十二指肠降段7例;位于回肠内5例;位于空肠6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2例,胆石短的直径为(3.70±1.40)cm,长径为(5.21±2.20)cm,9例胆石性完全肠梗阻,11例胆石性不完全肠梗阻。胆石性肠梗阻的CT征象主要显示肠道积气、扩张、同时可以看见液体平面;肝内胆管内有积气,胆囊形态发生改变;胆囊壁变厚;胆囊内发生积气;小肠内可以看见“同心圆”形成高密度影,经过手术确认CT诊断。结论 CT诊断胆石性肠梗阻具有典型的影像表现,准确性高。凡怀疑胆石性肠梗阻,应首选CT检查明确诊断。

    作者:刁海军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用呋塞米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用呋塞米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按呋塞米剂量不同分组治疗,对比组间西地兰及硝酸甘油用量及心力衰竭缓解时间。结果高剂量利尿剂组其西地兰和硝酸甘油用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该组其心力衰竭症状缓解的速度也高于另两组(P<0.05)。结论高剂量(350mg)呋塞米治疗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作者:尹国莲;韩希红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创面修复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1年10月75例出现皮肤软组织破损的四肢骨折及骨外露患者,通过彻底清创后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经1~2周的治疗后,在创面上实施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结果经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治疗,75例患者肉芽组织生长新鲜,经10个月随访,除3例患者因出现创面感染导致肉芽组织的生长停滞,实施皮瓣修复外,其他患者骨折得以愈合,未见骨髓炎表现。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够高效引流、减轻患者病痛、促进愈合,临床效果较为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辞山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试论IgA肾病临床表现与肾脏病理的关系

    目的临床分析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00例肾穿刺活检患者,给予B超肾活检、免疫检查、光镜检查,分析确诊的IgA临床特点与病理。结果经过检查后得知,有70例患者确诊为IgA肾病,其中15例肾病综合征、2例肾小球肾炎、9例血尿、17例隐匿性肾小球肾炎、2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肾功能不全、1例妊娠伴随慢性肾炎。病理类型:12例轻微病变、15例系膜增殖型、25例局灶节段性硬化、9例FSGS型、5例增生硬化型。结论针对IgA肾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之间的严重程度不完全相符,实施肾活检,可有有效判断肾脏疾病病理类型,有利于确定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作者:何东;廖静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69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9例中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给予化疗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有效率以及产生的毒副反应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在提高生活质量上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建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高聚金葡素加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分析研究

    目的研究高聚金葡素(HASL)与丝裂霉素+顺铂(MMC+DDP)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6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为2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对照组64%。且治疗组Kamofsky评分提高,副作用轻微。结论 HASL能有效控制患者恶性胸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副作用轻微,值得推广。

    作者:史冬梅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那格列奈在门诊血糖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在门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二甲双胍联合那格列奈控制血糖不佳,不改变口服药,加用每天注射1次地特胰岛素或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比较两种胰岛素方案的疗效。方法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为40例,平均年龄(46±9.8)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予联用地特胰岛素治疗;对照组38例,平均年龄(45±8.9)岁,男性22例,女性16例,予联用低精蛋白锌胰岛素,疗程12周。结果各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由(9.9±1.3)mmol/L降至(6.9±0.9)mmol/L,餐后血糖从(12.2±2.2)mmol/L降至(8.4±0.7)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8.8±0.5)%降至(6.6±0.9)%。对照组空腹血糖由(9.8±1.2)mmol/L降至(7.0±0.8)mmol/L,餐后血糖从(12.5±2.3)mmol/L降至(8.5±0.6)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8.7±0.6)%降至(6.7±0.8)%。对照组体质量指数增加,但与治疗组仍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发生低血糖事件5次,对照组发生低血糖事件11次,治疗组脱落3例(3/40,7.5%),对照组脱落5例(5/38,13.8%)。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提高,不增加体质量,低血糖发生率低,临床使用较安全、放便,患者依丛性高。

    作者:伍华;陈敏;邵丽香;李卫平;谢乃强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价值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我对照组(n=75,予以纯西医治疗)和治疗组(n=75,加用中医辅助治疗,中西医相结合)。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疗程(69.6±7.9)d,明显短于对照组(85.3±8.3)d(P<0.05);治疗组骨折一期愈合70例(93.3%)、迁延愈合5例(6.7%),对照组骨折一期愈合61例(81.3%)、迁延愈合14例(18.7%),两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治疗组FIM评分总分以及生活自理、运动、转移能力等三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胫腓骨骨折的治疗疗效,减少治疗时间,促进骨折及早愈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周雄清;宋德煌;李永灵;邝剑彬;叶运廷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与局部护理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临床分级与局部护理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针对其分级结果实施局部护理,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护理,患者的疾病有关知识知晓率提高到了93.3%,临床护理前后患者的疾病知识知晓率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针对糖尿病足患者临床分级结果,采取针对性的局部护理措施,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李娜;董秀玉;王玉书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普外科学概论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范畴是在整个医学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不断更新变化的。在古代外科学刚刚形成的时期,它的范畴有一定的局限性,只代表一些体表的疾病和外伤;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人体各系统、各器官的疾病在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方面获得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加之诊断方法和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是的对现代外科学的范畴的认识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它已经包括了许多人体内部的疾病。

    作者:刘涛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门诊护理管理中,523660实施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每日专人评估现存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定期分析讨论改进措施、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门诊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在门诊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丁玉霞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潘生丁治疗儿童风疹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探讨潘生丁治疗儿童风疹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处理经验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儿童风疹的患儿48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使用潘生丁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吗啉胍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退热时间显著对比对照组缩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潘生丁治疗儿童风疹的临床疗效明显,用于常规治疗,能够加快消除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并使用。

    作者:许灿荣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3例分析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多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意识障碍、神经眼征、瘫痪、感觉障碍等为常见表现,CT可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的多发梗死灶,治愈率低,病死率、致残率高。结论 TOB是-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头CT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宣立娟;张立颖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优质服务在老年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优质服务在老年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心血管内科在职临床护士以及该时期收治的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2012至2013年度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并同2011至2012年度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该科室护理满意度较实施前得到显著提高(P<0.05),家属陪护率得到了显著降低(P<0.05),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实施能够使临床护士的责任感得到明显增强,从而可以实现有效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作者:周红珍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儿科药学服务

    目的促进儿科合理用药,探索满足患儿需要的药学服务模式。方法了解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建立儿科治疗药物监测;建立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申报制度;开展药学信息服务。结果减少儿科不合理用药,保证了药物疗效。结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儿科药学服务,对提升儿科用药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付丽佳;王玉华;徐莲琴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氨溴索联合肺力咳胶囊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氨溴索注射液联合肺力胶囊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方法将74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平喘、糖皮质激素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氨溴索和肺力胶囊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1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运动耐力改善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5%和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运动耐力明显增强,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氨溴索和肺力胶囊能有效改善AECOPD患者临床症状,并对患者运动耐力提升有帮助。

    作者:黄小娟 刊期: 2013年第24期

  • 对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工作的思考

    针对新的《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下发后,全国240余家医院评审后又被宣布结果无效进行了如下思考。①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工作产生的挑战与考验。②面对“冲击”和“碰撞”、如何理解“新标准”、“新办法”。③对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工作的几点建议:完善各地区的区域卫生规划,科学地构建本地区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严格执行新标准中自我评价、现场评价、数据监测分析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维度的检查方法,合理分配四个评价维度的权重;评审组织必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和第三方机构共同组成;评审专家应当按照规定参加卫生行政部门和评审组织举办的培训、考核;认真汲取第一周期评审工作的经验与教训。

    作者:李良燕 刊期: 2013年第24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