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如何提高药剂人员素质与药房药品管理水平

陈静

关键词:医院, 药剂人员, 综合素质, 药房药品管理
摘要:探讨新形势下医院药剂人员素质及药房药品管理问题.药剂人员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全面的业务知识、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并不断提高药房药品的管理水平,才能保证药品质童,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内感染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布雷州市人民医院腹部肿瘤病例的感染菌,并时其耐药性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4年间在雷州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80例在腹部肿瘤术后出现感染应状的患者对病例,并对其引流液采用临床通用的血液培养仪进行细菌培养试验,采用专用的数据处理系统对所培养的细菌进行相关鉴定,依据抗生素的相关临床判定标准,并采用肉汤稀释法对抗生素进行相关数据测定.结果 在对所有180例腹部接受过肿瘤手术的患者病例进行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两种细菌足致使腹腔内出现感染症状的主要致病菌;肠球菌的多重耐药性现在已经上升至第3位.除了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有15.3%的耐药性以外,其他的所有革兰阴性菌种均对其十分敏感.结论 在对腹部肿瘤手术后出现感染的病例进行治疗时,抗菌类药物所具有的耐药性应引起特别的注意,以确保药效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并对细菌对抗菌药的耐药性有及时、正确的了解,避免抗菌类药物滥用的现象的发生.

    作者:尹奇;朱道;肖玉慧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儿童免疫接种百日破疫苗不良反应及护理措施

    目的 研究儿童免疲接种百日破疫苗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间深圳市福田区慢病医院收治的72例接种百日破疫苗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儿在接种百日破疫苗后进行正确系统的护理,总结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并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接种对照组36例患儿中6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2例,恶心呕吐2例;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硬结、脓肿等现象1例以及过敏反应1例;对照组36例患儿中12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 发热5例,过敏反应者3例;恶心呕吐2例,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硬结、脓肿等现象2例.两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儿童免疲接种百日破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反应、恶心呕吐反应以及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硬结、脓肿等反应以及过敏反应.通过正确系统的护理,能极大降低儿童免疲接种百日破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值得推广.

    作者:李志爱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住院药房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桂林市人民医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开放床位900张,住院药房平均每月消耗药品金额达900多万元,药品种类达1000多种.住院药房的业务量大,药品品种繁多.药品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危和医院的财务核算.加强药品管理是保障药品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工作效率、调剂质量及药品财务核算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屈悦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浅谈网络教学应用对病理生理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对高等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劝作用.方法 基于病理生理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医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教学效果较差,及网络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等优势的现状,分析了网络技术应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讨论了网络教学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结果 网络技术应用于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过程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好的经验.结论 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可以帮助提高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王涛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ABO血型抗体的质控品选用探讨

    目的 选用的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可用于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ABO血型IgG抗体的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未经2-ME灭活及经2-ME灭活的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按佳实验条件,以微柱凝胶法测定30次后对其进行定值,作为阳性和阴性质控物用于日常标本测定的质量控制.结果 当未经灭活抗A和抗B血型定型试剂的稀释度分别为1 1024~1 2048和1 512~1 1024时,与相应的红细胞在微柱凝胶中出现(++)凝集;经灭活抗A和抗B血型定型试剂与相应的红细胞在微柱凝胶中出现不出现凝集,全部沉积在微柱凝胶底部.结论 抗A和抗B血型定型试剂可作为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ABO血型IgG抗体的质控物.

    作者:谭碧雯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教师如何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高教学质量

    从目前高等职业学院学生生源的特点,学校招生多元性、既有中专又有大专、学生管理难度大、学习成绩不理想,探讨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如何用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高教学质量,本丈从用心关怀学生,用信任调劝学生的积极性,用鼓励成就学生,用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等来论述笔者的观点,愿和同行共同交流、学习.

    作者:隋亚荣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及其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PKRP)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将70例择期行PKRP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自觉疼痛情况.结果 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自觉疼痛情况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可缩短平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自觉疼痛.

    作者:黄向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盐酸帕罗西汀的合成

    目的 合成盐酸帕罗西汀.方法 以(-)-trans-4-(4-氟苯基)-3-羟甲基-1-甲基哌啶为原料经酯化、醚化,水解3步反应合成(-)-盐酸帕罗西汀.结果 合成了盐酸帕罗西汀,总收率71.0%.结论 本方法可以方便地合成盐酸帕罗西汀,操作简便,提高了收率,缩短了反应时间.

    作者:陈佳;唐田;王彦青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医院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监测与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清洗方法对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并寻求更有效的清洗方法.方法 将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临床使用过的420件各种手术器械根据种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0件,观察组采用多酶清洗剂浸泡后再进行机器清洗,对照组直接进行机器清洗,清洗后用杰力试纸对两组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进行监测并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210例手术器械经检测为阳性16例,明显少于对照组77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阳性率为7.6%,对照组为36.7%,组间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器械相同部位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清洗方法对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不尽相同,多酶清洗剂浸泡后再进行机器清洗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利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母婴分离产妇乳头牵拉刺激替代婴儿吸吮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乳头牵拉刺激替代婴儿吸吮乳房护理用于母婴分离刺激泌乳、减轻乳房胀痛的效果.方法 将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娩后其新生儿因各种原因转新生儿科治疗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母婴分离乳头牵拉刺激组(干预组)及母婴分离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产后除进行产后常娩护理外.进行乳头牵拉刺激泌乳排乳干预,对照组只进行产科常规护理,观察两组产妇产后前3d每天泌乳量、产后4d内乳房肿胀及产后42d母乳喂养情况.结果 干预组产妇泌乳时间早,泌乳量多,比较有差异性,P<0.05;干预组产妇产后乳房肿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产后42d母乳喂养比例较对照组高,两组两指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性,P<0.01,结论乳头牵拉刺激替代婴儿吸吮,可使产妇泌乳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乳房肿痛减轻,有利于母乳喂养,减轻产妇不适,在临床和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

    作者:郑金凤;赵丹丹;何安美;张文静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子宫脱垂2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脱垂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患者对生育和性生活的要求,探讨治疗方案.方法 对237例子宫脱垂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7例子宫脱垂患者31例不需治疗,119例门诊非手术治疗,20例住院非手术治疗,67例手术治疗.结论 当子宫脱垂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需要进行治疗,根据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患者的要求以及身体状况决定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作者:龙素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脑脓肿的CT诊断

    脑脓肿为外界感染通过血行扩散,直接蔓延、外伤感染等途径侵入脑组织所致,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感染,近年虽然本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因其诊断较困难仍有部分缺乏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病例由于诊断不明确而延误治疗,现将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9年12月68例脑脓肿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报道如下,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潘军平;肖靖;麦神忠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创新思维在小鼠器官移植模型建立教学中的应用

    小鼠肾移植模型是研究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治疗措施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重要平台,但由于动物体积小,耐受性差,手术操作精细复杂等原因,成功的建立小鼠肾移植模型目前仍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在传统的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作者:黄赤兵;许晓婷;冯嘉瑜;范明齐;王平贤;肖亚;张艮甫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大型综合性医院电子档案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随看大型综合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 )建设的不断推进,医院各类档案管理已经进入全新的数字化阶段.但医院电子档案安全问题接踵而来,本文就大型综合性医院电子档案风险管理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作者:林婕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88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在临产孕妇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方法 对288例临产孕妇凝血四项结果与128例正常妇女的凝血四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临产孕妇组与对照组非孕女性比较 APTT指标改变不明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在临产时应及时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了解它的动态变化,对产科意外情况发生如产后大出血、DIC及血栓性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吴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外科腹腔镜手术护理进展状态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护理进展.方法 选择隆林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行外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就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做此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胃肠道反应5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均康复出血,对照组胃道肠反应12例,穿刺孔感染7例,其他康复出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安全性高、创伤性小、术后恢复期短、切口美观、缩短了住院时间.

    作者:岑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产科58例DIC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 分析与探讨产科DIC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入院的5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8例DIC疾病患者均采用抗凝、抗休克以及改善微循环的治疗,其中成功救治56例,死亡2例(3.4%),1例为止血失败死亡,另1例为合并其他器官衰竭死亡.本组患者中23例为阴道助产,32例为剖宫产,其中6例患者由于出血不止而切除子宫.结论 产科DIC临床要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时止血和防止凝血障碍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王俊英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种用药方案治疗社区消化性溃疡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2种用药方案治疗社区消化性溃疡的成本与效果.方法 将74例来自社区的消化性清疡患者随机分为甲组(雷贝拉唑、充拉霉素、甲硝唑)、乙组(奥英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每组各37例,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分析其成本与效果.结果 甲、乙两组给药方案的药物成本分别为354.60元、336.80元,总有效率分别为94.60%和91.89%,HP根除率分别为83.78%和86.49%.但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表明,乙组在治疗活劝期胃及十二指肠清疡方面更为经济.结论 乙组给药方案较佳.

    作者:陈喜悦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关于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无痛分娩方法对于产妇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7月期间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妇产科14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70例观察组产妇行临床推管内阻滞镇痛法;对7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临床非药物性常规分娩镇痛方法行分娩镇痛.结果 在70例采取推管内阻滞镇痛法的观察组产妇当中,有67例产妇获得了有效的临床分娩镇痛效果,其临床分娩镇痛有效率约为95.71;在70例采取临床常规性分娩镇痛方法的对照组产妇当中,有17例产妇获得了有效的临床分娩镇痛效果,其临床分娩镇痛有效率约为24.29%;观察组产妇与对照组产妇分娩过程中有效镇痛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产妇相比较,观察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其宫颈的扩张时间明显缩短,产妇的产程特别是第一产程所需时间明显减少,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发生率也相对降低.结论 采取推管内阻滞镇痛法对产妇行分娩镇痛,产妇的临床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较为明显的低血压、皮肤瘙痒以及心动过缓等临床相关不良症状、体征,对于产妇的分娩有着良好的镇痛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刘淑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临床分析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无(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临床特点、疗效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10年12月作者收治的5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AMI并发VSR的临床资料,其中内科治疗3例,外科手术治疗1例.介入封堵治疗1例.结果 2例因产重左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充分别死于穿孔后第5天和第8天.2例心功能不全经内科药物治疗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例2个月后行外科室间隔修补手术,术后心衷症状改善,另1例心功能由Ⅳ级控制到Ⅱ级.1例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成功行室间隔封堵术,术后应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菩.结论 AMI并VSR预后与穿孔的大小、血流动力学程度、内外科及介入治疗时机有关.介入治疗有即刻效果,仍有较高并发症及病死率,近、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李运德;程应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