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56例

王亚丽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 苇茎汤, 加减治疗, 小儿肺炎, 呼吸系统疾病, 疗效显著, 肺部炎症, 发病率, 支原体, 婴幼儿, 病原体, 细菌, 临床, 咳嗽, 发热, 儿科, 冬春, 病毒
摘要:小儿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炎症,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冬春两季发病多,其中以婴幼儿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我采用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56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华法林与肠溶阿斯匹林治疗心房内血栓的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华法林与肠溶阿斯匹林对心房血栓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心房内血栓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肠溶阿斯匹林组.分别给予华法林,肠溶阿斯匹林口服,8周后复查心脏超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变化.结果 华法林组治疗后血栓块消退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血栓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杨群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阴茎中后段皮肤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

    我们于 2003年3月-2005年10月,对60例包皮过长患者行阴茎中后段皮肤环切术,改变既往包皮环切术,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陶伟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谈口尝法在中药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口尝法,又称口试法.即通过咀嚼、尝味,依靠味感来鉴别中药真优伪劣的一种传统经验方法,是中药性状鉴别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及新型检验手段广泛应用,中药材的鉴别及微观分析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眼看、手摸、鼻闻、口尝这一性状鉴别方法仍以其简便、易行、有效而具有实用价值,因之,值得重视.

    作者:于新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牙齿纵折的预防

    近年来对牙体折裂的病因学研究日益增多,对纵折牙的保持存活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因此对牙齿纵折病因的分析,从预防纵折着手才是根治牙折的佳手段,现略谈纵折的病因预防措施如下:

    作者:刘军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参附注射液对全麻后催醒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I)用于全麻后的催醒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方法静吸复合全麻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成人患者44例,ASAⅠ-Ⅱ级,术毕未醒、无自主呼吸,进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机械通气.随机分成参附催醒组(SFI组)和自然苏醒组(C组),SFI组于5 min内静脉滴注用乳酸钠林格溶液(R-L)稀释的内含1ml/kg SFI的混合溶液100ml;C组于 5 min内静脉滴注R-L 100ml.观察两组呼唤反应时间、停止机械通气时间、停止吸氧时间、拔管时间及送出PACU时间,并记录注药前、注药后5分钟、10分钟、30分钟的MAP和HR.结果 SFI呼唤反应时间、停止机械通气时间、停止吸氧时间、拔管时间及送出PACU时间均比C组明显缩短,两组用药前后MAP、HR变化不明显,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参附注射液能明显缩短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时间,促进术后恢复,安全有效.

    作者:黄燕虹;王韶莉;万震威;张孟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预防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预防气管拔管的心血管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二组,A组拔管前2分钟静注异丙酚20mg+2%利多卡因1mg/kg,B组拔管时术作处理.结果拔管时两组血压(BP)均比麻醉后升高,A组无显著意义(P>0.05),B组明显升高(P<0.05),心率(HR),A组变化不显著(P>0.05),B组明显增快(P<0.05),拔管后2组BP和HR恢复至拔管前水平.结论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能有效的预防或减轻气管拔管时引起BP增高,HR增快等剧烈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王亚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目的探讨开腹胆囊切除术和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原因和胆道损伤发生的术中及时处理.方法回顾笔者96年以来所经历的5例胆管损伤的术中处理.分析损伤的原因,部位,类型,术中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5例胆管损伤经术中及时发现,及时胆管吻合,胆肠吻合,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胆囊切除术预防胆管损伤是关键.胆管损伤时要沉着镇静,根据损伤情况选择原位吻合或胆肠吻合,恢复胆道的连续性.

    作者:蒋绍剑;何顺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脐带结扎100例临床观察

    新生儿脐带组织结构特点:脐带是一条外表光滑呈螺旋状的索状物,含两条动脉及一条静脉,脐带表面呈灰白色、横切面直径约1.5-2cm,脐带内充满脐样结缔组织,其中含大量水份,脐带在胎儿未娩出前是母体输送养分的通道,在出生后为动静脉血管的残端开口,因此脐带的处理好坏事关重要.

    作者:龙炳桥;毛东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胆总管囊肿2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26例胆总管囊肿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诊断正确率为80.77%(21/26),26例均经手术治疗,死亡 1例,随防20例,痊愈19例,好转1例.结论诊断本病除了临床经验的积累外,还有赖于现代诊断技术的应用(B超、CT、ERCP,MRCP等).术式以囊肿切除、胆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较为理想.

    作者:李炳健;梁海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临床观察

    我院自2004年开始在临床上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通过CSⅡ的方式控制高血糖.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盛红晶;靳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

    深静脉血栓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在国外是住院创伤病人的第三位常见的死亡原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是髋部骨折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因而值得临床医师重视.我院自2001年8月至2005年8月共行髋部手术118例.其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继发肺栓塞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彦标;孙亚东;张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我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各异,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很不平衡.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经济不发达和次发达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课题.

    作者:杨德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试论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本文对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含义、特征、基本模块、建设进程、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作者:包凤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倍他乐克注射液在急性心梗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1年6月-2004年6月,对倍他乐克注射液在急性心梗治疗中对血管开通率,血管再闭塞率及病死率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研究.

    作者:任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室性早搏诊断心肌梗死向量图证实

    心肌梗死病例中常发生的心律失常是室性异位搏动,有时在典型心电图心肌梗死图形出现以前,已有特殊形态的室性异位搏动出现,据此可以作出心肌梗死的诊断,如能及时识别有助于病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本文报道作者遇到的1例心肌梗死,出现心肌梗死心电图图形之前已有提示心肌梗死的室性异位搏动存在.

    作者:林振丹;董凤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套管针的使用,既可减轻对病人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又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时,能达到快速输血、补液的要求,放置静脉留置针等于保留了1条开放的静脉通路,可随时给药,且套管针接上三通或肝素帽可同时输几路不同的液体,便于临床给药及抢救.在临床上,若通过动脉穿刺置管也可留取动脉血液标本,通过留置针采取血液标本对验检结果不会发生影响,与其他外周静脉采血途径相比,血标本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性,适用于需要频繁采血的患者.

    作者:郭铭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论医院安全管理

    医院安全管理是现代化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作者阐述了医院安全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性,建议完善医院的设施、环境安全,其次完善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

    作者:杨卫平;林俊生;季寒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立体定向毁损内囊前肢对大鼠脑内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内囊前肢毁损后AMP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为难治性精神病病因的研究和外科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经腹腔注射苯丙胺(AMP)制作精神病动物模型,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电极毁损大鼠内囊前肢,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前额叶、间脑和脑干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内囊前肢毁损组前额叶DA和NE低于假毁损组(P<0.01),5-HT均高于假毁损组(P<0.01);毁损组间脑DA、NE均低于假毁损组(P<0.01),5-HT高于假毁损组(P<0.01);脑干 DA低于假毁损组(P<0.01),5-HT高于假毁损组(P<0.01).结论 AMP模型大鼠前额叶DA含量增高、5-HT和NE含量下降,间脑DA、NE含量增高、5-HT含量下降,脑干DA含量增高,5-HT含量下降.立体定向毁损内囊前肢改变了脑内单胺类递质的水平.

    作者:王献清;尹乾坤;张福生;李俭普;郝志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护理体会

    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是一种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损害脑神经的急性疾病.多见于10岁以下小儿,男多于女.主要症状为急性发病的四肢对称性软瘫,严重者则伴脑神经麻痹,或上行性瘫痪及肋间肌、隔肌而致呼吸困难,双侧面瘫等.若呼吸困难危及生命时,可即行气管切开术、吸痰、人工呼吸等,常可挽救病人的生命.1995年5月-2003年5月,我科对96例患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进行治疗,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彩霞;周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压氧救治电击伤后脑复苏2例

    我院近年来收治电击伤后脑复苏病人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20岁、电工,被220伏电压击伤后,自2米高处跌下,心跳呼吸停约10分钟后心肺复苏成功.在当地医院救治后,病人仍处于昏迷状态,三天后转入我院,入院后检查患者呈浅昏迷状态,血压120/80mmHg呼吸平稳,颈软、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律齐、腹平软肝脾未触及浅反射弱,病理反射未引出,脑电图轻度异常.

    作者:杨红;郭瑞敏;杨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