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黄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

周慧;郑志峰;李飞;谷德祥

关键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大黄素, 肿瘤坏死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摘要:目的大黄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面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HUVECs为研究对象,应用10mg/L、20mg/L、30mg/L、40mg/L大黄素单独或混合5ng/mL TNF-d进行培养,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表面VCAM-1的表达水平.结果10mg/L、20mg/L组单纯大黄素使HUVECs表面VCAM-1表达升高; 30mg/L、40mg/L组单纯大黄素对HUVECs表面VCAM-1表达尢影响;10mg/L、20mg/L、30mg/L、40mg/L大黄素和5ng/mL TNF-α进行混合培养时,HUVECs表面VCAM-1的表达明显低于单独应用TNF-α组,且对大黄素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佳作用浓度可因个体不同而有一定差异.结论大黄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面VCAM-1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相关文献
  • 纳洛酮治疗急性期脑梗塞近期疗效观察

    本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对30例急性脑梗塞病例应用纳洛酮注射液治疗,并以维脑路通作对照组,通过两组对照,从中体会到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塞具有明显疗效,值得推广,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宝仁;王艳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尿液分析仪法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法尿蛋白结果之比较

    目的探讨尿液分析仪法检测尿蛋白结果与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umA)结果间的一致性.方法用常规尿液分析仪法与免疫透射比浊法对131例住院患者随机尿液标本同时检测.结果在需要检测umA的标本中,尿液分析仪法阳性率很低,在尿液分析仪法为阳性的结果中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结论免疫透射比浊法尿umA的测定与尿液分析仪法尿蛋白的测定相比,具有准确度及敏感度均高、结果更可靠等优点.在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等早期诊断中更具临床价值.

    作者:夏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气管切开患者在鼻饲时与肺部感染的关系探讨

    气管切开经常被应用于昏迷患者,而这些患者因为不能经口进食,又常常需要进行鼻饲,在工作中,笔者发现,如果鼻饲时间、体位、方法不当及吸痰的刺激,容易导致食物返流至气管内,增加病人肺感染的机会.

    作者:于爱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脏器功能障碍老年患者营养状态的临床观察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各重要脏器逐步老化,生理储备逐渐减少,机体代偿能力下降.在感染、创伤、手术等各种诱因下,极易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导致预后不良.老年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能量代谢障碍,已不能满足疾病对能量代谢的要求,对伴有多脏器功能障碍老年患者来说,更无法满足机体抵御疾病的高代谢、高应急状态的能量代谢需求.营养支持是否合理被认为是影响多脏器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住院老年患者营养状态的观察后发现,伴有营养障碍的老年患者,其发生多脏器功能障碍的概率明显增高,预后较差,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郑梁;霍正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比较心肌蛋白谱与心肌酶谱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心肌蛋白Mb、CMLC、cTnI与心肌酶CK、CK-MB、LDH、AS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AMI患者发病后3h、24h、8d时分别抽取静脉血取血清测定Mb,CMLC,cTnI的含量和CK、CK-MB、LDH、AST的活性.结果3h时Mb、CMLC、cTnI的含量均显著增高,均为其正常上限的7-20倍(P<0.001),而CK-MB的活性升高仅为其正常上限的0.5-1倍(P<0.05),而LDH、CK、AST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8d时CMLC、cTnI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CK、CK-MB、LDH、AST已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CMLC,cTnI是诊断AMI敏感而特异的指标,适用于AMI早期和后期的诊断,Mb与cTnI联合测定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作者:王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和单纯丙泊酚无痛人工流产手术比较.方法选择门诊ASAI级早期妊娠需人工流产者60例,随机分成三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F组)和单纯丙泊酚组(P组),每组20例.微量注射泵给药.三组病人诱导用药:R组:瑞芬太尼1.0ug/kg,丙泊酚1.0mg/kg ; F组:芬太尼1.0ug/kg,丙泊酚1.0 mg/kg;P组:丙泊酚2.5mg/kg;静注60s诱导.维持用药:三组均用丙泊酚0.15mg kg-1 min-1,其中R组同时给予瑞芬太尼0.1ug kg-1 min-1,持续静注至负压吸引结束停药.病人出现体动时均再追加丙泊酚0.25-0.50 mg/kg.结果术后三组病人对镇痛效果均表示高度满意,R和F组的术者满意度高于P组(P<0.05).丙泊酚的用量R和F组相同,显著低于P组(P<0.01);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R和F组(P<0.01).结论泊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镇痛更好,并使泊丙酚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作者:史文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晴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晴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应用晴尔8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一次,14天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50mg口服,每天一次,两组病例均给予脑保护剂胞二磷胆碱0.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天一次,治疗14天后两组病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晴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总有效率97.5%,临床疗效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后血脂改变均无显著差异(P>0.05),出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红细胞压积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项及对照组各项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晴尔具有作用迅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三大优点.因此,作为新型的高效强力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治疗脑梗死,将有广阔的美好的前景.

    作者:索建全;张国华;刘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内镜检查术的配合与护理

    我院1999-2004年共作256例急诊胃镜检查明确了诊断,并未有任何并发症.

    作者:刘淑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液化沙雷菌混合感染一例

    近年来粘质沙雷菌引起临床感染率不断上升,受到医务人员的普遍关注,而液化沙雷菌引起感染较少见.2003年9月,我们从一右髌骨骨折术后患者的分泌物中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液化沙雷菌,属混合感染一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叶卫红;余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注意要点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内冲动的形成和传导的不正常,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的病变.心律失常多数是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如冠心病、心肌炎等;也可以由非器质性心脏病引发,如早搏常见于神经紧张、疲劳、饮酒、喝浓茶.心电图是方便、易行的、普遍被使用的心律失常的检查仪器,尤其对心肌梗塞及心律失常的分析,心电图已成为临床比不缺少的检查手段,分析心律失常是心电图有价值和为精确的应用,但应用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作者:尹海燕;王丽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8936例无偿献血者血压改变分析

    我们对2001年11月-2002年11月10536例无偿献血者进行血压反馈信息处理,得到其中8936例无偿献血者的结果,反馈率为84.8%.我们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献血后献血者血压的改变情况.结果:8936例无偿献血者,男5313例,女3623例,年龄18~55周岁,平均年龄35.5岁.其中血压增高者241人,并经临床进一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者193人,48人为继发性高血压.8936例无偿献血者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16%.

    作者:赵振明;冯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冠心病的预测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文献报道,有颈动脉病变者死于冠心病(CHD)者高于死于脑卒中者.颈动脉超声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窗口,通过颈动脉超声的无创检测与冠心动脉造影的有创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易祥武;幸志强;丁春平;刘芳;邱志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6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因、诊治.方法对65例经临床及CT诊断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多数有高血压病史,临床有智力障碍,脑CT有不同程度的白质低密度影及侧脑室扩大,脑沟、裂池增宽.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导致SAE的主要原因,对SAE的诊断,应强调存在智能障碍,而不应过分强调痴呆,做到及早诊治,延缓病情发展.

    作者:杨绍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分析

    近年来无创性气道双水平正压(Bi-PAP)呼吸机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院呼吸内科RICU于1998年8月~2003年12月对148例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经鼻面罩BiPAP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作者:梁松林;郭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B超检查指导宫内胎物残留清除术的体会

    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B超诊断宫内胎物残留90例,对其中足月产后和引、流产后及吸宫术后的36例,通过B超指导宫内胎物残留进行钳刮清除术,全部一次清除干净并经病理证实,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赵学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学生口服阿苯达唑片不良反应报道

    1998年11月,我校根据市卫生防病部门统一安排,对我校小学3~6年级学生共313人,集中口服阿苯达唑片(陕西汉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行驱肠道寄生虫治疗.其中34人出现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春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五氟利多维持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60例临床观察

    笔者在20余年的精神病临床实践中,运用五氟利多维持治疗精神分裂症,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林爱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小脑梗塞的临床与CT、MRI诊断进展

    小脑梗塞临床上较为常见.据统计,在综合医院尸检中,小脑梗塞占总尸检人数的1.5%,占神经科死亡人数的4.2%.在一组CT扫描病例中,小脑梗塞占脑梗塞的15%[1,2]临床上小脑梗塞多以眩晕或头晕、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构音障碍、眼震及霍纳征等.但也有相当病例并不典型,常易误诊.因此,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认识,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小脑梗塞有关临床与CT、MRI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张辉;雷征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胸穿术一次性引流装置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提高胸穿引流的护理质量,达到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后的感染率的目的.方法用塑料调速器代替以往的止血钳夹闭连接胸穿针的胶管,用负压引流袋代替以往的用50毫升注射器抽吸胸水.结果通过对60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使用改良后的胸穿引流装置,对照组使用传统引流装置,使用改良后的胸穿引流装置,穿刺后的感染率由原来的1.67%下降到0,穿刺后的成功率由原来的98%上升为100%.结论改良后的胸穿术引流装置,质量轻、密闭性好,操作方便,能更好地控制抽吸速度,更适合基层医院临床的需要.

    作者:黄春红;王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6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应用尼莫通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尼莫通在治疗眩晕为主症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尼莫通静滴)35例和对照组(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丹参静滴)30例,观察比较用药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莫通在治疗以眩晕为主症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确的疗效.

    作者:杨尊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