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创机械通气模式下模拟肺入口端温湿度关系的影响因素

吴晓蓉;王芳;董元伟;吕丹

关键词:有创机械通气, 温度, 绝对湿度,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在监护室室温环境下有创机械通气模拟肺入口端温度与湿度的关系曲线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机械模拟肺体外模拟有创机械通气模式,使用NPB 840和Drager Savina 4呼吸机呼吸机,逐一改变加温湿化器的输出温度、呼吸及管路的长度、加热导丝、通气参数(潮气量、通气频率)等的同时(每次改变单一变量)采集模拟肺入口端温度及相应的绝对湿度值,并记录各影响因素的变量值。结果在监护室稳定环境(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60%~70%)下模拟肺入口端温度与绝对湿度呈指数曲线关系;模拟肺入口端的温、湿度受加温湿化器的温度、螺纹管的长度及加热导丝的影响( P<0.001),但与呼吸机的型号、参数设置(潮气量、通气频率)无关。结论临床护理人员根据口插管入口端温度能基本估算与其相关的绝对湿度,能够为进一步探索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口插管入口端适宜的温湿度提供条件,为创造患者合理的湿化环境提供依据。
国际护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ICU护士压力源成因

    ICU护士是以人的生命为服务对象的特殊工作群体。多样的工作对象,复杂的工作任务,高压的工作环境给护理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压力的不良纾解不仅会影响ICU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工作倦怠,甚至是离职。此外,还将对患者疾病诊疗效果和护理效果产生危害。因此,对ICU护理工作人压力源的成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出纾解方案,解决上述问题,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增加医院的效益。

    作者:张瑜;韩冰;林萍;陈思(综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

    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全麻下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原因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心率、血压指标及躁动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期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给予预防性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程度,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并减少术后意外事件。

    作者:胡同慧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系统护理干预对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老年牙周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20例老年牙周炎患者(142颗患牙)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70颗患牙)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60例患者(72颗患牙)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周袋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以及附着丧失等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丽娟;黄敏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舒适护理对哮喘患儿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住院哮喘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7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焦虑标分、生活标分、躯体标分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适护理是人性化护理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满足哮喘患儿住院期间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潘俊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实施院外延续性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院外延续性护理措施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收集本院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接诊的5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观察组29例患者在传统护理方式的基础上联合院外延续性护理,而对照组29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出院3个月时的HAMD评分数值为(9.86±1.7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实施院外延续性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邹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DCA 循环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中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定期透析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 n=40)和护理干预组(n=40),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25),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够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韩晓苇;黄少娟;程静刁;张秀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血压控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以及主观幸福感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促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血压控制水平。

    作者:魏桂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7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分析并总结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将收治的7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给予相同的手术及治疗手段,对照组给予一般围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改进后的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三种评价指标(包括术后不适程度、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不适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镇痛药物使用率48.65%明显低于对照组70.2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评分(90.92±7.26)明显高于对照组(77.22±6.8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改进后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建议在临床推广。

    作者:高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新生儿监护病房对患儿病情预后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新生儿监护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对患儿病情预后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并为儿科病房的优质护理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于2010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42例患儿,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45例患儿,设为研究组,给予人性化护理。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死亡例数及家属满意度,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监护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不仅能降低患儿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还能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临床效益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宋建如;熊英;赖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改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

    目的:使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来改进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3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分析,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失效起因、失效后果;通过制定相应的改进、解决措施,比较改进前后的风险顺序数( RPN)值。结果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改进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的方法后,RPN值较之前降低显著,降低率均高于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使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能够有效地改进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刘芝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分层培训在危重患者转运安全质量控制的作用

    目的:探讨分层培训在危重患者转运安全质量控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需要转运的危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使用未经过分层培训的护士人员,遵循医嘱进行常规的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使用经过分层培训的护士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层标准和原则,对不同的层级护理人员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采取相应的培训方法。在对患者进行转运后,通过问卷对两组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对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选用经过分层培训过的护理人员更为有利,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自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还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宋建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多胎减胎术患者围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行多胎减胎术患者心理状态及减胎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本中心53名因多胎妊娠行减胎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况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妊娠结局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足月妊娠率(59%)明显高于对照组(42%)。结论对行多胎减胎术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况,减轻抑郁程度,提高安全妊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波澜;孙洪梅;邹嫦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循证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化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患者的角色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GQOL-74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实施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田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延续性护理对小儿哮喘患者情绪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小儿哮喘预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10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出院时仅给予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1年后对两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效果调查。结果观察组家长在疾病认知、用药方法、急救知识方面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复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年内再次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焦虑标分、生活标分、躯体标分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哮喘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促进患儿健康行为形成,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郝英双;胡萃;孙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心理护理对窄谱 UVB 治疗银屑病疗效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窄谱中波紫外线( UVB)治疗银屑病中的影响作用。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窄谱UVB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 PAS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理护理符合人性化护理的基本理念,可减少银屑病带给患者的心理伤害,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张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工具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工具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作为对照组,这期间急诊科按照传统方式,由护理人员主观对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判断,而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作为实验组,这期间急诊科采用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科学评估,分别在2011年12月与2012年12月对两次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考核,统计比较两次护理工作指标得分、医患纠纷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2012年第二次急诊科护理质量的考核结果明显高于2011年,且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差错、医患纠纷次数更少,患者的整体满意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急诊科引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工具可以更准确科学地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有效地降低护理差错以及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可在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饶泽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围术期全期护理对肛肠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术期全期护理在肛肠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的肛肠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期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等自我护理能力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焦虑评分、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期护理可使整个围术期护理过程无缝隙,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魏红霞;乔英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结果观察组的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和医护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意外事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病房护理工作中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预防或者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岚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病房住院的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86例患者在卒中单元模式下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84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佳的疗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龙媛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推动急诊病人的救治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我院200例急诊患者家属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分析影响急诊患者家属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2.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家属焦虑情绪与病情严重程度、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有关。结论对于急诊患者家属,针对其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蒲学梅;杨蓉;于巧秀;王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际护理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