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东;刘俊玲
目的:探讨人本位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本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健康指导的掌握情况、治疗的依从性及患者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人本位护理的开展和实施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在整体护理中融合生活护理,满足了脑出血患者的个性化需求,减轻了患者家属的负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作者:吴赛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全期护理在肛肠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的肛肠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期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等自我护理能力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焦虑评分、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全期护理可使整个围术期护理过程无缝隙,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魏红霞;乔英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促进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苏醒和预防感染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感染、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ICU死亡率显著少于对照组,感染发生时间、清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Karnofsky预后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转出ICU时,观察组的Karnofsky预后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专科护理质量,解决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实际问题,减少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牛辉妮;戴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降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0 d内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所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可以针对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预防性护理,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梁义;方艳霞;李娜;吴影翠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肝脏介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住院行经股动脉行肝脏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介入治疗的传统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自入院就开始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统计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对患者介入治疗前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定,采用我院制定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出院前进行调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介入治疗前焦虑状态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患者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患者发热、出血、肝区疼痛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肝脏介入患者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负担,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曹军英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 LC )是我国90年代初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技术,是将现代微创技术与传统外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损伤小、手术瘢痕小以及术后疼痛轻微、粘连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短与恢复快等优点〔1〕。目前腹腔镜技术在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LC已成为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金标准〔2〕。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对手术普遍存在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尤其是担心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3〕。为了防治此类情况的发生,降低因此而导致的负面效应,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对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美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骨科,骨折病人为预防牵引针眼处感染,一般采用无菌敷料覆盖牵引针眼处再用胶布十字固定法粘贴于病人皮肤。然而,胶布固定容易使无菌敷料固定不牢,或造成皮肤过敏,毛发撕拉痛等。针对这种情况,本科将药瓶的橡皮塞,直径约2 cm,用于固定牵引针眼两端无菌敷料处。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小儿哮喘预后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100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出院时仅给予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1年后对两组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效果调查。结果观察组家长在疾病认知、用药方法、急救知识方面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的复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年内再次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在焦虑标分、生活标分、躯体标分等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有利于提高哮喘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促进患儿健康行为形成,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郝英双;胡萃;孙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研究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切口护理的临床护理对策,为患者提供佳护理方案。方法收集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急救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为上述患者提供积极的临床综合护理。结果通过积极护理干预,上述100例患者,仅有4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概率为4.0%;置管时间在2~40 d,平均置管时间为11.2 d。结论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实施全面的切口、咽部护理,呼吸道护理,药物性套管垫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饮食护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缩短置管时间以及疾病治愈时间,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效果与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王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病房住院的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86例患者在卒中单元模式下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84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卒中单元模式下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佳的疗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龙媛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并总结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将收治的7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给予相同的手术及治疗手段,对照组给予一般围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改进后的围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三种评价指标(包括术后不适程度、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不适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镇痛药物使用率48.65%明显低于对照组70.2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观察组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的评分(90.92±7.26)明显高于对照组(77.22±6.87),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改进后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较高,建议在临床推广。
作者:高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早期应用尿激酶使用不同部位对早期动静脉内瘘再通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386例,其中并发动静脉内瘘阻塞患者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将尿激酶药液从内瘘静脉端注入,再用微量维持药液的方法溶栓;观察组先在血栓肢体上方10 cm处扎止血带,将药液从内瘘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10万U,让尿激酶在内瘘内静止1 h并在1h内局部按摩加温,后对用充满30 ml0.9%盐水的注射器在内瘘闭塞部位反复抽吸推注,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再通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栓形成时间与内瘘阻塞再通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溶栓过程中均未有出血情况;溶通患者1w内均无再栓塞现象,内瘘保持通.。结论从动静脉内瘘的静脉端和动脉端分别注入尿激酶,其速度快而再通率高,是24 h内动静脉内瘘闭塞后再通的简易有效方法。
作者:邱均玉;黄素芬;黄少芳;梁健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产妇分娩前后的心理特点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产科待产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分娩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剖宫产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剖宫产率30.00%、产后抑郁率21.67%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产妇分娩前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紧张、恐惧、急躁、忧虑、担心分娩异常,分娩后的主要心理特征是关心新生儿健康状况及性别等,临床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产妇顺利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作者:夏桂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责任制优质护理全程追踪模式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的临床护理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责任制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责任制优质护理服务全程追踪的模式。对30例病理确诊鼻咽癌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服务模式,出院前对患者生活质量、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1~3d、治疗1~3d及治疗结束后焦虑、恐惧、忧郁等心理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全程追踪模式的护理贯穿于患者住院全过程,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心理压力,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王咏梅;杜新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478例,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外科住院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对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祖媚;杜海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相关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00例,化疗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患者的角色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GQOL-74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实施循证护理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田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定期透析的80例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管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组( n=40)和护理干预组(n=40),常规护理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管理,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PDCA循环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25),护理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能够明显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韩晓苇;黄少娟;程静刁;张秀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自我效能感得分以及主观幸福感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促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血压控制水平。
作者:魏桂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手外伤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手外科收治的120例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出现了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缓解手外伤患者的焦虑不安等情绪,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增强患者对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
作者:孙玉萍;张爱霞;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电风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电风暴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后,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护理差错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电风暴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减少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苏严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