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王宏丰;宁友山;杨光;张亚倩;单玲玲;张世成;代倩倩;王瑞凤;陈素芬;王佳;陶雨春;张慧颖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和肥胖及高血压与静息心率(RHR)过快(RHR>100次/min)的相关性,为心血管病早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9月对江汉大学4 362名大学新生进行身高、体重、血压及RHR测量,观察身高、体重、血压及RHR过快分布情况,分析不同性别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对RHR过快的影响.结果 大学新生RHR过快检出率为1.81%,男生(2.03%)高于女生(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P>0.05).随着体质量指数(BMI)和血压的增加,男、女生RHR过快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校正混杂因素后,男生超重肥胖发生RHR过快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13(95%CI=1.05~2.59)和2.87倍(95%CI=1.99~4.88),女生则是1.34(95%CI=1.11 ~2.85)和3.83倍(95%CI=2.12~8.84);男女生高血压患者发生RHR过快风险分别是血压正常者的15.52和17.81倍.结论 大学新生超重肥胖及高血压与RHR过快具有密切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发生RHR过快风险较高,对BMI及血压的监测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病的发生.
作者:张秋梅;向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内外,学校组织的活动及其他所有与校园环境相关的暴力行为,方式包括躯体暴力、言语/情感暴力和性暴力,校园暴力可能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外人员与校内人员之间[1].校园欺凌是一种系统性的权力滥用,欺凌行为的主体是一群或单个学生,对特定个体或一群学生采取重复且长期的负面行动[2].
作者:郭凌风;刘文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希望特质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途径.方法 采用大学生希望特质测评问卷,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某高校600名大学生的希望特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并以希望特质水平现状调查得分由低到高选择6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30名学生为试验组,其余30名学生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为期8周,每周2h;对照组只进行观察.试验组在每次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均采用状态性希望感测评问卷测量被试的状态性希望感水平,采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活动参与意愿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参与意愿测评,并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获取的数据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在为期8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希望特质水平在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0.57) (2.96±0.36),P=0.03];试验组希望特质水平在干预前得分为(2.97±0.35),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干预活动完成后,愿意参与组的希望特质水平(4.21±0.41)与不愿参与组被试的希望特质水平(3.69±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3).结论 希望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希望特质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是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推广方式之一.
作者:李永慧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以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研究为起点,探讨二者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因与消解思路,重点研究健康素养导向下融合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是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趋势,学生健康素养是其融合发展的诉求,指引着融合课程实施变革的方向;针对当前融合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并重、重视普及性教育与关注个性化干预并重、外部帮扶提供与内在动力激发并重等融合发展理念;及构建高效健全的健康管理体系、探寻个性化健康促进干预方案、注重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干预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师资专业能力发展、改善学校健康教育环境等优化策略.
作者:孔冲;平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青海省学生肺结核疫情特征,为制定学校结核病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收集2011-2017年青海省学生肺结核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分析学生肺结核疫情特征.结果 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x2=207.18,P<0.01),年上升率为16.55%;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x2=16.85,P<0.01),年递降率为1.30%,学生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上升速度略快于全人群(0.58%),学生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下降速度略慢于全人群(17.62%);学生活动性肺结核和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报告发病数占全人群报告发病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246.99,89.97,P值均<0.01).3,4,6,7,8,9月是学生结核病报告发病的高峰期.15~和20~岁组占总患者数的85.24%,藏族患者占总数的77.40%.男、女生之比为1∶1.09.涂阴患者占52.91%,涂阳患者占32.80%.来源为因症就诊和追踪的占总数的78.65%.诊断分型为Ⅲ 型患者占71.31%.结论 青海学校结核病疫情较重,呈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结核病监测和患者发现、治疗管理、报告工作.
作者:马斌忠;赵金华;李尔琛;王朝才;饶华祥;王兆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学生营养食谱的制定应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根据食物营养特点和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及中小学生生理特点,进行合理选料、科学搭配,以满足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1].午餐在一天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能量与营养素应占全天总量的35%~40%[2],北京市学生午餐主要由学生食堂和公司承担,其中学校食堂供餐占65.3%,企业供餐占4.8%[3].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供餐学校的午餐带量食谱进行调查,了解带量食谱食物种类、数量及其营养素供应量与推荐摄入量的差异,从而为指导学校提供结构合理、能量适宜、营养均衡的午餐,为促进《学生餐营养指南》实施推广提供参考.
作者:张海玲;张宇;刘国蓉;孙伟;李宏通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与心理健康、自杀意念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危机干预提供新的视角.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在江西省5所地方性本科院校二年级学生中随机选择4 933名被试,对学习投入、心理健康、自杀意念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学习投入得分为(66.62±13.87)分,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总分及其各因子分与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自杀意念得分的相关系数在-0.22-0.48(P值均<0.01);学习投入水平超高组学生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自杀意念得分均高于学习投入较高组(P值均<0.01).学习投入超高组、较高组、一般组、较低组、超低组自杀意念检出率分别为6.5%,2.61%,6.81%,]3.69%,1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72,P<0.01).结论 大学生学习投入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自杀意念越少产生,但学习投入过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杀意念问题也值得关注和重视.
作者:巢传宣;周志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考察青少年感恩状况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以及学校联结(教师支持、同学支持与学校归属感)在其中存在的中介作用,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感恩特质问卷、学校联结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对徐州地区6所学校1 304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青少年感恩得分在性别与学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感恩总体水平高于男生(F=38.09,P<0.01),青少年感恩水平的发展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的趋势(F=4.88,P<0.01).感恩与社会适应呈正相关(r=0.26,P<0.01).青少年感恩可以通过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对社会适应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值为0.06.结论 学校联结在感恩与社会适应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感恩对社会适应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学校联结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作者:殷颢文;贾林祥;孙配贞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体育锻炼对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的效果,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研究资料.方法 按照整群抽样的原则,选取武汉职业技术学院1 546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CL-90自评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进行调查.将学生按班级分为对照1,2,3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1组390名,按照常规体育课程进行锻炼;对照2组385名,给予小运动强度锻炼;对照3组387名,给予大强度体育锻炼;观察组384名,给予中等强度锻炼.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大学生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得分明显优于对照1组、2组以及3组(F值分别为3.57,3.33,4.27,5.28,3.82,4.29,P值均<0.01);心理韧性调查表得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观察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对社交、身心健康、精神解脱以及自我磨炼等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其余组别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韧性,值得关注.
作者:胡启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儿童虐待(child abuse)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1],指对儿童有抚养义务、看管和操纵权利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发育造成潜移默化影响的伤害行为,分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5种类型[2].据报道,美国儿童虐待的发生率高达53%[3];我国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比例为47.1%,其中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所占比例较高[4].在中学生样本中虐待比例高达78%[5].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虐待在我国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能与我国对儿童虐待的预防措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关.因此,需明确影响儿童虐待的风险因素,并使用更好的预测方式即累积风险视角来识别和预测儿童虐待的发生风险.
作者:葛海艳;刘爱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17年成都市学校、托幼机构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及其疫情规模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为开展诺如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成都市共监测处置75起学校、托幼机构诺如聚集性疫情,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分析诺如疫情规模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生病例710例,平均每起疫情涉及9.47例,持续27.52 h,分别较2016年下降1.06例和10.56 h.发病高峰在1-3月,经济圈层中的一圈层地区的疫情数多,托幼机构是疫情发生主要场所,以GII型为主.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较于首发呕吐在家的疫情,在学校公共区域的疫情规模更大(OR=11.76,95%CI=1.63~84.69);相对于学校/社区主动报告,被动监测的疫情规模更大(OR=4.09,95%CI=1.04~ 16.03).结论 建议学校和托幼机构针对学校公共区域、教室等不同场所进行呕吐腹泻物处置开发和培训,在落实诺如防控措施中尤其要重视对疫情的主动监测和报告.
作者:戴映雪;速丽媛;刘云升;陈恒;岳勇;韩德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2周运动处方干预对超重/肥胖儿童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为促进超重/肥胖儿童心血管健康水平提供有效方法.方法 将郑州市某小学69名超重/肥胖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35名)和运动组(34名),对照组仅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60 min/次、3次/周共12周的运动处方干预(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分别于实验前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4+(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133+(造血祖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CD34+CD133+(内皮祖细胞)表达量(用阳性细胞率表示),B超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内皮功能—外周动脉张力测试仪测定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作为血管内皮功能参数.结果 实验后,运动组CD34+(0.087%±0.044%),CD133+ (0.192%±0.076%)以及CD34+CD133+ (0.110%±0.034%)表达量均较实验前(0.043%±0.011%,0.077%±0.030%,0.062%±0.011%)升高(t值分别为-6.05,-8.72,-7.75,P值均<0.01),RHI升高[实验前(1.86±0.27),实验后(2.13±0.32),t=-3.70,P<0.05],cIMT下降[实验前(0.41±0.09) mm,实验后(0.34±0.11) mm,t=2.49,P<0.05];对照组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变化(P值均>0.05).结论 12周运动干预可通过动员内皮祖细胞改善超重/肥胖儿童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贵永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国政府发起了学生近视防控的攻坚战,制定了具体的阶段目标.但近视流行的病因远未阐明,受近端因素和远端因素影响,其核心的社会文化驱动因素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视,因而任重道远.站在人类进化视角下纵观近视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历史和文化因素,可以丰富对近视病因及其防控策略的认识,指导学校卫生实践.近视防控措施的推进需要被学校、家长和学生接受,以不影响学业为基本前提,户外活动可成为学校—学生—学业“三学”联动防控近视的结合点.
作者:陶芳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为制定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健康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5-6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4个区174所幼儿园共9 833名3~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小龄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Little 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Little DCDQ)对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总运动协调能力得分及运动控制能力、精细运动/书写能力、一般协调性得分分别为(67.96±8.44) (23.01±2.92) (22.85±2.97) (22.10±3.12)分,且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P值均<0.01),女童运动协调能力各项得分均高于男童(P值均<0.01).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率为4.4%,疑似运动协调障碍为7.9%,3~6岁各年龄组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0%,4.7%,3.5%,2.7%,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x2趋势=92.04,P<0.01);男、女童发生率分别为5.3%,3.4%,男童发生率高于女童(x2=31.70,P<0.01).结论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水平良好,且存在年龄发展趋势和性别差异.
作者:崔娓;戴霄天;林森然;古桂雄;花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对高中学生膳食行为的影响效果,为高中生合理健康饮食教育提供支持.方法 在南京市鼓楼区选取5所高中,每所高中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再随机选取1个班级学生,每所高中为1个组别,随机分为手机APP干预组(112名)、讲座学习组(103名)、宣传教育组(118名)、课堂自学组(114名)、对照组(108名)进行1周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和干预后2周对膳食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干预前后的变化和影响膳食行为的因素.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膳食知识得分为(9.79±2.28)分,干预组为(14.66±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干预组膳食行为得分为(3.34±1.78)分,干预后得分为(5.05±1.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宣传教育组、手机APP干预组、讲座学习组、课堂小组学习组学生的膳食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0,-29.22,-5.72,-14.39,P值均=0.00).结论 1周的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膳食知识水平和膳食行为;新媒体干预方式对高中学生膳食行为教育的干预效果佳.
作者:曹西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的行为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制定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上海地区调研资料中9~18岁中小学生11 913名,调查项目包括形态指标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睡眠、饮食、体育锻炼及静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对不同群体学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结果 男生每天睡眠时间≥10 h的超重或肥胖检出率(36.7%)高于睡眠不足8h的学生(31.3%)(P<0.01).女生不吃早餐的群体(36.4%)高于天天都吃早餐的群体(17.6%)(P<0.05).小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38.2%)高于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30.8%)(P<0.01).初中每天玩游戏和计算机时间≥2h的学生(28.1%)高于<1h的学生(23.0%)(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愿意参加长跑(OR=1.16,95%CI=1.05~ 1.27)、每天看电视时间≥1h(OR=1.22,95%CI=1.05~1.43)的学生群体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较高.女生中吃早餐的学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下降(OR=0.33,95%CI=0.16~0.67).城区学生每天看电视时间≥1h(OR=1.36,95%CI=1.07~ 1.74)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提高,郊区每天睡眠时间≥10 h(OR=2.0,95%CI=1.23 ~ 3.25)的学生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增加.小学生每天玩电子游戏和计算机≥2h(OR=1.45,95%CI=1.01~2.08)发生超重或肥胖的风险提高.结论 2014年上海市中小学生超重或肥胖检出率与睡眠、饮食习惯、锻炼意愿和静态生活方式相关,且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
作者:杨漾;吴艳强;王向军;彭宁宁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学校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对农村学龄儿童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为今后在农村地区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本研究在东北某农村地区2所学校二至五年级进行,儿童以班级为单位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由学校教师进行教育.分别于教育前和教育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比较2组教育前后知识和技能得分的变化评价教育效果.有365名学生参与并完成了教育前后问卷调查.二至五年级学生分别为110,104,88和63名;教育组171名,对照组194名.结果 与教育前比较,教育后教育组和对照组知识和技能得分均有显著增长(P值均<0.01).教育后教育组儿童知识、告诉技能和总技能得分增长值分别为(3.49±3.50)(1.54±1.98)(1.99±2.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增长值[分别为(1.05±3.64)(0.61±1.78)(1.1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0,4.67,3.50,P值均<0.01).结论 学校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儿童的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水平.应继续完善预防儿童性侵犯教育和评价方法.
作者:陈晶琦;冯亚男;金怡晨;赵晓侠;李景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城区中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城区中学生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学生健康素养问卷,对分层整群抽取的南通市城区1 16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城区女中学生健康素养得分(122.68±10.66)高于男生(119.35±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5);中学生健康素养在体质量指数(BMI)等级、同伴关系、家庭成员组成、父母教育方式、自评学校健康教育政策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4,4.23,0.87,4.62,3.87,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健康素养是男生的2.35倍;中学生BMI偏轻和正常、同伴关系较好、父母商讨型教育方式、自评学校健康教育政策完善(OR值分别为1.22,1.22,2.61,5.48,5.07)对中学生健康素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从学生个人、同伴、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着手,共同促进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作者:马爱民;颜军;傅建;何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中国托幼机构食品卫生及管理现状,为加强托幼机构的食品卫生管理、提高托幼机构食品卫生水平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数据来自于2013-2014年全国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现状调查,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分层抽样,共有5 378所托幼机构完成食品卫生调查内容.结果 有83.1%的托幼机构提供膳食(4 468/5 378).提供膳食托幼机构中,89.3%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90%以上有完善的膳食管理和卫生消毒制度,88%以上的托幼机构有采购查验记录、索票索证制度和食物留样,分别有99.3%和96.4%的托幼机构进行餐具和水杯消毒.取得许可证、各项食品安全制度建立、食物留样和消毒实施情况存在地域城乡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城市>县城>乡>村.不同办园性质的托幼机构间,各项食品卫生管理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我国托幼机构食品卫生管理中尚存在食品卫生许可、食物留样、食品采购验收等环节问题.需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的乡村级和民办托幼机构的投入,进行重点指导和培训.
作者:徐轶群;何红茹;徐韬;徐晓超;曹彬;刘功姝;陈欣欣;黄欣欣;王惠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心理危机脆弱性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应激与心理危机之间的中介效应,为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按年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潍坊医学院3 584名大学生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的问卷调查,AMO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活事件、心理危机脆弱性和心理危机表现的总分分别为(36.53±8.58)(54.21± 11.80) (26.33±39.72)分;生活事件总分与心理危机表现得分呈正相关(r=0.54,P<0.05),与心理危机脆弱性总分呈正相关(r=0.30,P<0.05);心理危机脆弱性总分与心理危机表现得分呈正相关(r=0.37,P<0.05).心理危机脆弱性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危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部分中介效应为0.10,占总效应的15.13%.结论 生活事件既可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直接作用,又可通过心理危机脆弱性水平间接作用于心理危机.
作者:郭静;季丽丽;贾丽萍;于丽荣;卢国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