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张冰
温-湿交换过滤器(HME)使气管切开形成的开放式气道改为封闭式气道,保证氧疗并使痰液湿润易于清除,达到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感染、提高氧疗效果的目的.我科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HME进行气道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米秀;杨明飞;张强;郝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急诊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麻醉前的心率、血压、皮质醇和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h、4h、6h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可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变异趋于平衡,减轻应激状态,提高疼痛耐受度.
作者:叶群英;蓝惠兰;黎春常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更好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及培养更好的护理人才.方法 选取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实习生302名.将2011年的护理实习生142人随机分为LBL组和PBL组,每组71人;将2012年的护理实习生160人随机分为PBL组和PBL结合情景模拟反思组,每组80人.LBL对照组实习生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PBL组带教老师围绕教学内容对实习生进行引导,将问题贯穿于整个实习教程当中;PBL结合情景模拟反思组在PBL组的基础上,通过情境模拟对实习生的学习加深印象,激励学生多进行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提高学生的反思性的学习能力及提高实习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对学生成绩测评、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结果 PBL教学与LBL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BL结合护理情景模拟反思教学方法教学与PBL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BL结合护理情景模拟反思教学方式一种有利于提高护理实习生学习成绩及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该方法也易于被同学们接收,因此值得在教学中推广.
作者:唐青;陈禧;陶剑芳;王洁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报告了白内障手术眼内感染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回顾分析我院10年来发生眼内感染14例患者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经过治疗护理,所有患眼的感染均被控制,出院时视力:1例无光感,3例光感,其余10例均达指数以上.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发病因素很多,早期治疗护理,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采取积极的措施,注重对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对提高手术治疗护理质量、控制手术感染及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确保医疗护理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洁;梁策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分期训练在股骨粗隆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0年8月~2011年5月收治的90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按照康复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按常规在患肢疼痛消失后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术前、术后进行分期训练,比较两组的骨折愈合情况、护理满意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4.5±2.3)个月,观察组的术后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期训练可有效促进股骨粗隆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提高髋关节功能.
作者:王光敏;逯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技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18例,探讨其临床疗效和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8例,以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总结用药注意事项和护理体会.结果 18例患者中CR 0例,PR 5例,SD 8例,PD 5例,有效率27.78%,控制率72.22%;18例患者中,以1~2级毒副作用为主,3~4级毒副作用仅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发生率超过20%,其余均在20%以下,无便秘、腹泻、肾功能损害等严重损害,无动静脉栓塞、肠穿孔及出血等.结论 贝伐珠单抗治疗结直肠癌,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做好副作用的控制和处理,配合精心护理,可以减轻毒副作用及提高疗效.
作者:胡春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原则应用于手术护理文书管理的效果.方法 2011年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根据专科护理文书出现缺陷的特点,实施重点环节质量控制,加强监督检查,将护理文书缺陷率与2010年结果比较.结果 2011年的护理文书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2010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手术护理文书质量.
作者:吴丽心;于美华;谢玮娜;何丽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围术期治疗及护理的方法与意义.方法 手术前精确的准备,手术中减少对脑组织损伤;术后双腔管引流,严格控制高血压,预防并发症等.从手术中及手术后的细节上规范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及护理.结果 规范化围术期治疗及护理能明显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存活率.结论 注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围术期治疗及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桑艳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耐高压双腔PICC导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至中心静脉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经锁骨下静脉置入CVC导管至中心静脉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穿刺置管一般情况,院内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PICC导管一般可以保留1年,但大部分患者移植术后要求不再留用.观察组患者院内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留置耐高压型双腔PICC导管安全性高,不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并在移植中显示出较好的优越性.
作者:贾博军;莫叙;赵瑞青;范小琼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的原因,寻求保护性约束的有效防护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实施保护性约束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中,冲动伤人占52.17%,自杀、自伤占8.71%,兴奋、躁动占17.39%,拒绝治疗11.59%,其他10.14%.结论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时,要进行全面评估,讲究约束的技巧,加强约束后的护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作者:刘娟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包皮吻合器环切术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门诊进行包皮吻合器环切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在患者进行包皮吻合器环切术后,对照组患者不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康复时间、疼痛持续平均时间、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康复时间及疼痛持续平均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包皮吻合器环切术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大化的防治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患平均康复时间和病患疼痛时间,给予患者心灵上的安慰,有助于患者身心恢复健康.
作者:丁建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体位护理干预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将76例视网膜脱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根据病情及医嘱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体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复位、复发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功能性复位比率高、复发率低,护理满意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体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葛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连续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3例,随机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81例).两组患者均根据医嘱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研究组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护理诊断方案,制定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预见的可能发生的危险性行为制定具体的防范护理措施.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危险行为发生率较护理前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危险行为发生率亦明显下降(P<0.05).结论 对入院患者进行早期入院评估与预防,加强安全管理,及时针对性的采取预见性护理可以明显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忠慧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 选取收治的妄想性抑郁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于预后10 d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和自杀念头的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无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自杀念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可以更好地避免患者出现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心态,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农惠娟;王美;谢志妹;刘珍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床边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指在患者身旁所进行的实时医学检验,例如临床常见的微量血糖、C-反应蛋白测定等即属于POCT.POCT具有快捷、灵敏、不受场所限制、可以明显缩短检验周转期(TAT)等特点,并且其结果与传统或参考方法所得结果具有可比性,作为具革命性的新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POCT在美国的年增长率约为12%,销量达10 ~ 70亿美元[1].目前国内临床医疗对POCT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在各大中型医院内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现状是临床上做血糖POCT检测的操作者主要为当班的护理人员和部分临床医师,均为非检验专业人员,未受到相关检验知识的培训[2].
作者:隋秀梅;张道强;于淑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调查在静脉配置中心护理学生实习前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静脉配置中心进行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50名,其中2011年26名,2012年24名,实习3~4w.通过对学生进行静脉配置中心护理培训,使得所有学生均能够娴熟的掌握静脉配置中心护理的操作.分析在静脉配置中心护理实习前后的技能操作水平.结果 本组学生实习后考核均一次性通过.实习期间共配置静脉输液87 018袋,均未发现差错.结论 静脉配置中心护理实习可以使学生娴熟地掌握静脉配置中心护理的操作,为未来医院的静脉配置中心输送人才,提高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
作者:林丽芳;张盛奇;陈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口腔护理时机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实施机械通气的危重外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A组和实验B组,分别接受常规每12小时口腔护理一次以及8小时、6小时行口腔护理一次.观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咽部以及肺深部菌群变化、口腔黏膜下层的破溃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改变等方面的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口腔霉菌、溃疡以及VAP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A和实验组B(P<0.05),实验组A发生率高于B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和实验组B VAP发生的时间有显著性增加(P<0.05);实验组A和实验组B的VAP发生时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A和实验组B早期(≤4天)VAP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延期(>4天)VAP发生率和总VAP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实验组A与实验组B在早期、延期及总VAP发生率方面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危重外伤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可适当增加口腔护理的频率,研究发现每6小时做一次口腔护理是一个较佳的口腔护理时机,可以有效控制VAP的发生.
作者:李磊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用于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8~12月在我科住院的经口气管插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后口臭、口腔溃疡及口腔真菌感染3个方面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口臭、口腔溃疡及口腔真菌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葡萄糖酸氯己定溶液进行口腔护理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邓春艳;杨宝义;方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静脉留置针输液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可以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有利于临床用药,为抢救赢得时间.但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因封管技术不够完善而导致留置针使用时间过短,未达到预期效果,增加病人的费用和不满[1].我科自2011年6月份开始用BD福徕喜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使用留置针输液的患者进行封管,并进行了效果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英;张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意识状态快速判断三步法流程图在临床护理观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依据病人意识水平下降的程度,采用逐渐扩展的应答方式,通过言语应答-呼唤反应-疼痛刺激三个步骤判断病人意识障碍的类型.结果 1)27名护士经过培训和考核,16名2年以上年资的护士熟练掌握了流程图内容,并能熟练运用;10名2年以下年资的护士,90%熟练掌握了流程图内容,80%能够熟练运用;2)通过对2009年5月-2011年5月我科神经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的病人(除外失语病人)672例,颅内感染病人76例,进行入院时意识状态的评估,结果与入院时医生神经系统检查评估进行复核,意识状态判断的准确率达到98.80%.结论 流程图简明扼要、清晰规范、方便快捷、突出专科特点,对临床意识障碍类型的快速分辨具有指导作用,为临床护士提供了专科标准化意识观察路径.
作者:于伟玲;苏娟;戴雪梅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