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于茂河;柳忠泉;郭燕;张欣
目的 探讨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福州某高校1 579名大学新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以及自编大学新生留守基本情况问卷测试.结果 留守新生中阳性检出率(SCL-90总分大于160分)为19%.留守经历新生心理健康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新生,在总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27,-3.149,-2.045,-2.608,P值均<0.05).留守经历新生群体内部在性别、生源地、留守开始年龄、对家庭喜欢程度等变量上部分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SRS总积分、GSES总分等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良好(χ2/v=6.22,RMSEA=1.214,其他拟合指数NFI,IFI,TLI,CFI值均>0.90).结论 留守经历新生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高度重视留守经历新生,从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两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作者:詹丽玉;练勤;王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身体活动阶段变化及其健康状况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身体活动阶段变化与健康状况的关系提供实践及理论基础.方法 以身体活动阶段的四步骤模型(FIT模型)为基本理论,对随机整群抽取的江苏省5所高校的831名大一、大二年级学生进行身体活动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除消极主观良好感(F=1.71,P=0.19)外,不同身体活动阶段大学生身体体质、积极主观良好感、健康满意度和不适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5.76,16.09,76.65,20.54,P值均<0.01).另外,只有性别在不同阶段和健康满意度上的调节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720=3.30,P<0.01).除消极主观良好感外,大学生身体活动阶段与其健康状况呈相关关系.结论 可采用FIT模型作为依据来推断青少年在身体活动变化不同阶段的健康状况.
作者:陈旭;张茹;胡纯;段艳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压身高比值校正公式筛查儿童高血压的准确性,为简化儿童高血压筛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秦皇岛市5所小学1 352名7~12岁汉族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测量.计算校正收缩压身高比值(MSBPHR)和校正舒张压身高比值(MDBPHR).结果 儿童年龄与MSBPHR(r男=-0.058,r女=0.036,P值均>0.05)和MDBPHR(r男=-0.042,r女=0.019,P值均>0.05)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MSBPHR与SBP呈正相关(r男=0.864,r女=0.878,P值均<0.01),与DBP也呈正相关(r男=0.932,r女=0.929,P值均<0.01).MSBPHR和MDB-PHR识别儿童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9以上(0.940~0.970).以MSBPHR/MDBPHR替代收缩压/舒张压,识别儿童高血压的灵敏性分别为男生76.1%,女生83.3%;特异性分别为男生92.1%,女生96.9%.结论 校正血压身高比值是儿童高血压筛查的有效指标,可在基层单位中推广使用.
作者:刘晓丽;马春朋;尹福在;马春明;王锐;马宁;陆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社会生态模式对学生进行肥胖干预对体脂含量的有效性,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青少年肥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北京市房山区城市、乡村小学、中学各4所共16所学校7~18岁学生共3 164名,平均年龄(11.31±2.19)岁,其中各选取2所学校共1 656名进入干预组.利用社会生态理论模型从学生、学校、家庭3个层面进行为期3个月的肥胖干预.干预方式包括健康教育、改善环境等,干预内容包括健康饮食与运动等.干预前后分别测量体脂含量.结果 干预组体脂含量上升了1.69百分点,对照组上升了2.52百分点,对照组的上升幅度高于干预组(t=2.91,P=0.004).干预效果女生(干预组上升1.24百分点,对照组上升2.58百分点,P=0.005)优于男生(干预组上升2.12百分点,对照组上升2.47百分点,P=0.287),小学生(干预组上升1.16百分点,对照组上升3.14百分点,P<0.01)优于中学生(干预组上升2.29百分点,对照组上升2.00百分点,P=0.128),乡村学生(干预组上升2.08百分点,对照组上升2.69百分点,P=0.006)优于城市学生(干预组上升1.31百分点,对照组上升2.33百分点,P=0.054),对非超重肥胖学生、超重肥胖学生均有效.结论 社会生态模型可以有效控制儿童青少年的体脂含量,从而有效防控肥胖.在以后的干预中可以考虑进行学生、学校、家庭多个层面的干预措施.
作者:崔馨月;陈天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我国2004-2014年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研究的总体状况,为今后关系攻击行为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以“关系攻击”为题名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对2004-2014年所有文献进行高级精确检索,共获得文献42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多维度定量分析.结果 2004-2014年关系攻击行为论文数量依次为1,2,3,1,3,6,4,5,8,5,5篇,呈逐年波动增长趋势;研究主题主要包括综述、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和干预研究4个方面,各占文献总量的33.3%,9.5%,52.4%,4.8%;核心期刊载文量达26%;论文作者全部来自于国内各大高校.干预措施大多基于纯理论思辨层面,长期追踪的实证研究较少.结论 我国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的研究应结合分子遗传学、神经科学技术等方法继续探讨其影响机制,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改进研究方法,关注实证干预研究.
作者:王婉纯;谭雪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疾病[1-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为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经空气传播[3].该病以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结痂为特征.病毒感染后可在人体三叉神经节、胸和腰背神经节中建立潜伏感染.一旦免疫力降低,则病毒可被激活,从神经节沿周围神经到达皮肤,引起带状疱疹[4].近年来,水痘已成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学校、托幼机构中不断出现水痘疫情,并呈暴发流行趋势,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伤害.2013年4月6日北京市某小学发生水痘暴发,现将该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白宏伟;姜鹏;翟力军;方建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中国又诞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新数据显示,这一群体人数已达6 012.55万[1].由于长期亲情、家庭教育和监护的缺失,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2-6].这种影响有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主观幸福感降低.生活满意度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选择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总体性认知评估[7].中等或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是避免个体出现问题行为的保护性因素.探讨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认识和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减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建设和谐农村、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邵红红;张璐;冯喜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儿童青少年健康不但关系个人的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未来的健康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要求,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仍面临许多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肥胖、近视等常见疾病检出率居高不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发,体质健康不达标,社会情绪能力差,健康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学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也是当前我国学校卫生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马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湘西州农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况,为开展农村地区中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湘西州农村1 175名农村初中、高中在校学生,对其健康危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湘西州农村中学生有18.12%经常喝牛奶,53.19%每天吃早餐,72.09%缺乏锻炼/体力活动;15.06%的中学生网络成瘾;中学生首次吸烟年龄≤13岁、尝试吸烟、尝试饮酒的报告率分别为78.47%,40.68%,63.91%;骑自行车违章、严重受伤到非安全场所游泳的报告率分别为33.53%,25.19%,35.40%.打架、学习压力大、自杀意念的报告率分别为26.64%,32.34%,19.23%.结论 湘西州农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学校应及早进行相关健康教育.
作者:杨琪;张福兰;张天成;万力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1985-2014年山西省7~22岁汉族学生身体形态特征,为有关部门制定宏观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1985年和2014年山西省7~22岁汉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为研究资料,对身高、体重、胸围3项身体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9 a来山西省7~22岁学生城乡男女各年龄组3项指标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城男、乡男、城女、乡女身高平均增长6.07,6.83,4.04,5.27cm;体重平均增长8.76,7.65,5.14,4.50 kg;胸围平均增长5.09,4.30,5.20,4.91 cm.3项指标增长高峰期和大增长值出现的年龄除城乡男生体重推迟外,其他组别均为2014年比1985年提前1~2岁.男、女生成年身高分别增长4.22,3.27 cm,增速分别为1.46 cm/10 a和1.13 cm/10 a.结论 29 a间山西省7~22岁学生具有生长发育迅速、青春期提前、成年身高增长等特征.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学生生长长期趋势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还要高度重视高身材伴肥胖给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带来的危险.
作者:赵平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学生童年期不良经历和自杀行为的发生情况,为有效预防中学生自杀行为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市5 116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童年期虐待经历和自杀行为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中学生自杀行为及童年期虐待检出率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15.6%,8.6%和3.4%,女生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22,7.50,8.15,P值均<0.01).女生情感虐待检出率高于男生,男生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和家庭功能不全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各种类型童年期不良经历者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均高于无相应不良经历者(P值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各种童年期不良经历均会增加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发生风险;且随着不良经历类型数目的增加,各自杀行为的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P值均<0.01).结论 童年期不良经历是中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以及自杀未遂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对有童年期不良经历青少年的干预,可作为中学生自杀行为防控的重要举措.
作者:刘佳;万宇辉;袁长江;李红影;陶芳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血压及其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为制定大学生高血压早期预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014级江汉大学3 996名大学新生进行血压、身高及体重测量,分析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及其与BMI的关系.结果 大学新生高血压前期检出率为31.08%,男生检出率(47.92%)高于女生(16.52%)(χ2=457.499,P<0.01);大学男、女新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78%,10.78%和8.20%,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345,92.500,P值均<0.01);男、女生血压平均值和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均随BMI增高呈上升趋势,体重过低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男生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分别为30.10%,46.74%,60.06%和64.47%(χ2=79.488,P<0.01),女生分别为10.21%,15.08%,33.77%和51.35% (χ2=95.219,P<0.01).相关分析显示,BMI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3,0.239,P值均<0.05).男性、BMI为大学生高血压前期发生影响因素值分别为2.47,1.52.结论 大学新生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较高,且与BMI增高密切相关.
作者:王英慧;王英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海南省高校本科生生殖健康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殖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方式,对海南省4所本科院校4 097名在校生进行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横断面调查.结果 本科生生殖健康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26.6%(1 035/3 891),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恋爱情况学生的总体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575,130.957,132.517,29.855,P值均<0.01).生殖健康知识的总得分为(45.30±19.18)分,女生高于男生(t=6.22,P<0.01),医学专业高于非医学专业(t=15.132,P<0.01),高年级高于低年级(F=51.224,P<0.01),现在或曾经有恋人的高于无恋人的学生(t=5.621,P<0.01).性别、年级、专业和恋爱情况是影响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得分的主要因素(β值分别为-0.109,12.339,-0.245,-0.076,P值均<0.01).结论 海南省高校本科生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王基鸿;罗璇;冷开远;张悦;韩金珂;王彩艳;廖梦琴;沈钇成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京籍与流动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状况,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市851名京籍和2 461名流动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在3 312名学生中,超重学生341名(10.3%),肥胖学生265名(8.0%);京籍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为15.2%,高于流动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8.6%,5.5%)(x2=119.89,P<0.01);流动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由初流动时间<5 a的6.5%及3.8%,在流动时间≥9 a时达到10.0%及5.7%(χ2=14.60,P<0.05).不同性别、年级、父母教育程度、独生子女状况、父母超重肥胖情况及计算机使用情况的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47,14.97,22.28,33.00,54.02,98.40,31.57,P值均<0.01).京籍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均高于流动学生(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重及肥胖,京籍学生超重肥胖发生率高于流动学生.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预防和降低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和红;杨心柔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大学生自杀“守门人”培训对受训者自杀预防知识、态度和干预技能的影响,以期为探索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运用大学生自杀“守门人”培训效果评估问卷对广州某大学65名大学宿舍长(实验组32人,对照组33人)进行调查,使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训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后,实验组大学生的各项指标得分均高于培训前(P值均<0.05),且在自杀预防知识[实验组(23.75±4.59)分,对照组(15.06±3.72)分]、自杀征兆识别[实验组(4.88±1.24)分,对照组(3.03±1.33)分]、自我胜任感[实验组(25.75±2.65)分,对照组(21.27±2.34)分]、干预可能性[实验组(25.88±2.34)分,对照组(23.79±3.03)分]和综合效能[实验组(10.94±1.97)分,对照组(9.48±2.08)分]等5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大学生(F值分别为8.41,5.77,7.23,3.10,2.89,P值均<0.01).结论 自杀“守门人”培训让大学生在自杀预防知识、自杀征兆识别、自我胜任感、干预可能性和综合效能等方面都得到提升,自杀“守门人”培训对受训者的知识、态度和干预技能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梁挺;张小远;徐雪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青岛市2004年和2014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04年和2014年分别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获取青岛市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有效数据3 573份和5278份,应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进行超重肥胖比较分析.结果 青岛市2004年到2014年中小学男生超重检出率由14.65%升至17.79%(χ2=7.387,P<0.05),女生超重检出率由6.49%升至12.60%(χ2=40.221,P<0.05).男生肥胖检出率由9.38%升至14.80%χ2=27.414,P<0.05),女生肥胖检出率由5.08%升至7.03%(χ2=6.410,P<0.05).青岛市2004年到2014年城市中小学生超重检出率由14.58%增至15.76%(χ2=3.369,P>0.05);农村学生超重检出率由6.94%增至14.68%(χ2=50.203,P<0.05);城市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由11.49%增至13.43% (χ2=6.515,P<0.05),农村学生肥胖检出率由3.34%增至8.40%(χ2=39.406,P<0.05).结论 青岛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处于增长趋势,且低年龄以及农村的学生超重肥胖增长显著.应将防治重点放在低年龄组学生及农村地区.
作者:史言菲;崔静;辛化雷;孙健平;宁锋;逄增昌;高汝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使得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小学生比他们的父辈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1].这也促使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现有的横断研究也证实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2].虽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单项实证研究有很多,但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时代变迁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不断转变.然而对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察多为横断面研究,缺少纵向比较结果,这使得研究者无法把握小学生心理健康随年代变化的状况.其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存在一些争议.如有研究表明小学男女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3-4],而程龙等[5-6]的研究却表明小学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再次,虽然有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地区样本检出率,发现东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有一定差异的结论[7],但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仍不得而知.
作者:郝萍;张大均;苏志强;胡天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12岁农村留守儿童口腔卫生健康知识以及行为现状,为基层口腔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依据.方法 设计制定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调查问卷,对多阶段分层整群抽取的安徽省360名12岁留守儿童进行口腔问卷调查,同时随机选取相应年龄段的农村非留守儿童360人为对照.结果 留守儿童对口腔卫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细菌可引起龋齿”知晓率为29.44%,“细菌引起牙龈出血”知晓率为44.44%,“吃糖容易致龋”知晓率为60.55%,“含氟牙膏”知晓率为18.05%,“刷牙出血非正常”知晓率为48.61%,与非留守儿童组调查情况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口腔卫生行为中,留守儿童组保证每天刷牙2次以上的仅占12.50%,经常或偶尔使用牙线的占3.61%,54.17%的留守儿童经常吃糖,与非留守组儿童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曾有口腔科就医行为的留守儿童占35.56%,9.72%认为牙疼后需要找医生诊治,1.39%的留守儿童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习惯,均低于非留守儿童组(P值均<0.05).结论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口腔卫生知识匮乏,口腔卫生保健行为较差.政府、基层卫生部门、留守儿童家长及学校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做好留守儿童的口腔保健工作.
作者:倪成励;张晨;陈路;唐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拉祜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两地区.澜沧县隶属于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2014年全县有拉祜族人口21.5万人,占该县总人口的43.22%[1],约占全国拉祜族总人口的44.2%[2].为了解30 a来拉祜族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变化趋势,笔者对1985年和2014年澜沧县7~18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儿童青少生长发育和相关部门制定学校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杨华;杨华智;张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态度及期望的内容和形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学校适时适度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6-9月,选取杭州市某区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各2所,在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和二年级分别抽取1个班级,高中一年级抽取2个班级,纳入抽取班级所有学生的家长,进行自填式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17份.仅36.45%的家长主动对孩子进行过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的教育.81.39%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家长希望学校开展的性教育内容以“青春期保健知识”(83.04%)、“健康性心理”(69.35%)和“异性正常交往”(67.61%)为主.在形式上,以“听讲座”(72.87%)、“教材讲解”(61.59%)和“电视录像”(44.64%)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主动对孩子做过性教育和认为家长应承担性教育主要责任的调查对象更希望学校开展性教育.结论 大部分家长支持学校开展多种多样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学校应摈弃顾虑,继续深入、系统地完善学校性教育体系.
作者:纪红蕾;武俊青;赵瑞;李玉艳;李亦然;周颖;仉琪;于传宁;杨宏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