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高原生长环境藏族与汉族高中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比较

杨建军

关键词:身高, 体重, 生长和发育, 学生, 少数民族
摘要:目的 了解陕西西藏内地班藏族高中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为促进内地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积累资料.方法 2014年9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陕西省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15~ 18岁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共纳入藏族学生400名,汉族学生887名,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克托莱指数,对藏族和汉族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高中阶段,陕西藏族学生基本进入青春发育后期,发育开始减慢,男生发育指标全面超过女生,身高和体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陕西汉族比较,陕西藏族男生在16岁年龄段的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62,-2.860,-2.451,P值均<0.05),17岁年龄组的身高和体重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04,-2.393,P值均<0.05);各年龄段女生藏、汉族之间的3项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平原环境、饮食条件和体育运动等因素促进陕西藏族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陕西藏族女生的发育水平达到平原学生的水平.建议藏族儿童青少年在发育期全面摄取各种营养素,加强体育锻炼,以促进生长发育.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学校突发传染病风险管理流程与建议

    风险管理是对风险的度量、评估与应变的针对性策略,排好风险优先次序的过程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使其中有可能引致大损失的因素事件优先分析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件则后置处理[1].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和分析,以及实施控制、减轻和转移风险的战略和具体的行动.本文采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对学校突发传染病进行研究,从风险管理的一般流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措施的选择和风险措施的实施等)[2]对学校传染病进行风险管理的处理.

    作者:冯海成;晏金旭;武兴东;左斌;王倩;赵鲁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重庆市涪陵区中小学生麻疹腮腺炎风疹抗体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涪陵区中小学生麻疹、风疹、流腮免疫水平,为拟定相应疾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抽取重庆市涪陵区6~15岁中小学生2 179名,采集全血,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IgG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检测2 179人6 537份全血,其中麻疹抗体阳性1 968人,阳性率为90.32%;风疹抗体阳性1 908人,阳性率为87.56%;流腮抗体阳性1 904人,阳性率为87.38%.不同性别年龄组学生间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监测点间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820,122.268,61.840,P值均<0.05),均以西部地区的阳性率为低;城区风疹抗体阳性率(90.01%)高于乡镇(85.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36,P=0.005).结论 重庆市涪陵区中小学校中小学生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抗体阳性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应进一步加强西部较偏远地区麻腮风三联疫苗的推广接种.

    作者:张仁平;杨德明;田应桥;曹勇;康晓丽;王小明;杨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同伴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性教育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同伴教育在大学生性教育及艾滋病预防中的效果,为同伴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前期基线调查,从南京市5所高校招募和培训同伴教育引导员,并在参与过基线调查的学生中以同伴教育的形式开展相应性教育工作,进一步比较参与者(497名)在干预前后性相关知识、态度以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变化情况.结果 同伴教育干预后,参与者生殖健康知识得分由(6.61±1.97)分提高为(7.00±1.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0,P<0.05).UNGASS规定的5条核心知识知晓率由35.2%提高为50.1%,愿意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同吃饭的学生比例由29.3%提高为4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2.554,27.893,P值均<0.01).在干预前已有较高知晓率(>90%)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干预后知晓率仍为9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90.3%的学生认为活动的内容很有意义.结论 同伴教育是开展大学生性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但教育内容和效果主要取决于对同伴教育引导员的培养和干预持续时间.

    作者:连大帅;洪翔;李珊;夏煜桐;张天一;王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天津8~1O岁肥胖男童精细动作发展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8~10岁男性儿童精细动作能力随年龄增长的变化特点,为针对性改善肥胖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天津市北辰区办学规模相当的2所普通小学的252名8~10岁男性儿童参加本研究,按照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126人,8,9,10岁各42人)和正常体重组(126人,8,9,10岁各42人).所有受试者均进行插入钢针和移动钢针测试以评定其精细动作能力.结果 正常体重组中,不同年龄段儿童移动钢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插钢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正常体重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在肥胖组中,不同年龄段肥胖儿童插钢针(P=0.574)和移钢针时间(P=0.5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年龄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3个年龄段肥胖组儿童插入钢针时间和移动钢针时间均慢于正常体重组(P值均<0.05).结论 8~10岁正常体重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肥胖儿童的精细动作发展较慢,未表现随年龄增长的特点.和同龄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肥胖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全面落后.

    作者:曾祥钱;徐冬青;李庆雯;谭思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健康教育对遵义市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索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措施,为制订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防治策略和儿童口腔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遵义市3所幼儿园大班的全部314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A组(教育家长)、干预B组(教育教师及园医)及对照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以同样问卷调查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并比较.结果 干预前儿童的刷牙行为、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2个干预组儿童每日刷牙行为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儿童每天2次刷牙率增加,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933,7.441,P值均<0.05);对照组刷牙行为3个月无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4,P>0.05).2个干预组儿童睡前进甜食行为有明显减少,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116,2.353,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1,P>0.05).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干预后A组儿童教育后大部分不良饮食习惯得以改善,表现在软食、精细食物、甜食及无喜好方面,B组儿童在喜肉类及喜甜食方面,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不良口腔行为习惯中,A组儿童睡前含奶嘴干预后有改善,无不良口腔行为的人数明显增多,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B组儿童咬手指及添唇行为、无不良习惯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KAP理论的健康教育方式能改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

    作者:石兴莲;程华刚;杨德琴;王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深圳宝安区学校保健教师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及培训需求

    卫生保健工作是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开展的好坏,工作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1].学校保健教师是卫生保健工作的主力军,他们既是组织者、策划者,又是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具体执行者[2].保健老师对学校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学校日常卫生保健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不仅关系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还关系着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3-4].本文通过调查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卫生保健工作开展情况,了解保健教师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及需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影响因素,为今后提升宝安区中小学校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张矗;常树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基于学校卫生专业人员论文发表情况的在职培训教学模块优化研究

    目的 分析学校卫生专业人员论文发表情况与在职培训项目中教学模块的设置,为提高培训项目的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原则,于2015年7月选取参加“2015沈阳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人员培训项目”中在沈阳市市内5个行政区域的学员为调查对象.收集统计调查对象发表的学校卫生相关领域论文,确认文献主题及可能的文献需求情况.结果 在调查的73名学员中,共有13名学员发表过33篇学术论文,有10人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有13篇论文为与高校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完成.学术论文按照研究对象可划分为研究儿童少年卫生保健情况、针对家长的健康教育以及学校卫生管理层面3类,分别为29,1,3篇.结论 从在职培训学员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筛选符合实际需要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资源,有助于在职培训项目与学校卫生工作实际需求间的精准对接.

    作者:白英龙;贾丽红;翟玲玲;魏薇;李明月;关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2和2013年试点学校膳食供应改善情况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1a后试点学校的膳食供应改善情况,为制定和修正学生营养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记账法,对全国2012年3 910所和2013年5 523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实施1a后,学生粮谷、鸡蛋、豆制品和牛奶的供应情况均有改善(Z值分别为-3.94,-6.80,-8.26,-4.45,P值均<0.01),但蔬菜、禽畜肉和植物油的供应量与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19,1.28,-0.65,P值均>0.05);膳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钙、铁和锌的供应情况也有显著改善(Z值分别为-3.84,-3.86,-5.26,-5.83,-2.77,-6.66,P值均<0.01),而维生素C供应量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P>0.05).结论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后,试点学校学生膳食供应情况有显著改善,但与参考量比较仍处于偏低水平.

    作者:胡小琪;张帆;潘慧;甘倩;李荔;张倩;马冠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05-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情况及动态变化,为制定学生近视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2010和2014年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分析近10 a安徽省7~18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情况及动态变化.结果 2005,2010和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5.8%,57.4%和63.2%,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24.6%,30.9%和37.5%,重度视力不良所占视力不良的比重分别为53.8%,53.8%,59.3%,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女生高于男生.2005-2014年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的增长速度表现为乡男>城男>乡女>城女,10~12岁学生重度视力不良构成比增幅高.结论 安徽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和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城乡、男女差异逐步缩小,青春早期增幅迅猛.应积极采取措施遏制视力不良的发展.

    作者:徐增辉;孙丽;万宇辉;伍晓艳;许韶君;陶芳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研究

    目的 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敏感期特点,为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分析(年增长率+0.5s)的方法,分别对每个年龄段的身体素质如50 m、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握力、50 m×8往返跑、1 000 m/800 m和坐位体前屈等指标进行研究,探讨云南省白族、傣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和佤族6个少数民族7~18岁年龄段学生身体素质敏感期变化趋势.结果 身体素质在自然增长过程中初中年龄段(13 ~15岁)增长量大,学生身体素质除13~18岁女生的耐力素质(傣族、佤族、纳西族和傈僳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负增长外,其他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且大部分呈现波浪式增长的趋势;身体素质各项指标的敏感期86%以上处于男生7~8岁和11~15岁,女生7~12和15~16岁的年龄阶段,且敏感年龄分布既有分散,也有连续的特点;女生仅柔韧素质超过男生,且敏感年龄早于男生.结论 少数民族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佳年龄阶段和性别、年龄、民族差异等规律特征,可为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学校的教学课程设置、运动训练、器材等提供参考.

    作者:邓淑珍;常利涛;黄达峰;吕慧;安维维;韦蝶心;李华海;代丽梅;谭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大专生控制欲控制感与焦虑抑郁关系

    Deane等[1]指出,失去控制的感觉对于人类来说是大的恐惧之一;拥有对自身生活的控制,并从中获得个体控制感将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是人类的强动机中的一种.Burger等[2]将对生活的控制的动机称之为“控制欲”(desire for control),认为控制欲是指人们对生活中事件的控制欲望.控制欲的概念区别于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控制源理论强调的是个体会把他们生活中的事物结果归结于自己本身内部因素或者是各种外部因素.

    作者:封文波;刘晓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3年学生贫血患病状况

    目的 了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2013年学生贫血状况,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实施的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按照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小学和初中各2所,再从每年级抽取1~2个班约40名学生.共纳入分析43 665名学生,采集空腹静脉血或指血,用氰化高铁法测定血红蛋白,经海拔高度调整后计算出贫血率.结果 学生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为(136.2±16.4) g/L,贫血率为14.8%,女生(15.3%)高于男生(14.4%),初中生(17.0%)高于小学生(13.7%),西部(16.8%)高于中部(11.7%),食堂供餐(16.6%)高于企业供餐(13.1%)和混合供餐(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9,82.0,214.8,100.6,P值均<0.01).结论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率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

    作者:甘倩;卢佳希;陈竞;杨媞媞;李荔;徐培培;潘慧;张倩;胡小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相关性

    目的 了解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水平及其相关性,为特殊家庭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辽宁省6个城市小学三~六年级、初中一~三年级5 385名儿童青少年进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问卷调查,筛选出1 473名离异家庭的儿童青少年,运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P<0.05),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权威型与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7.58,P值均<0.05).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心理韧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人际协助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女生高于男生.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各维度和总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39,P值均<0.05);专制型教养方式分别与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得分和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9-0.12,P值均<0.05);放任型教养方式分别与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得分和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5~ 0.15,P值均<0.05).多元回归显示,心理韧性总分的影响因素有权威型、专制型、是否是学生干部、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结论 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相关性.学校与社会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学生心理韧性.

    作者:郭雨;刘堃;翟燕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河南省中小学校医室现况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校医室的现状,为中小学校卫生政策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河南省全部18个地市所有设置校医室的中小学校共2 005所进行调查.结果 河南省中小学校医室的配置率为8.90%,校医室配置率低于10%的地区有9个;不同类别学校的校医室配置率低的为小学,配置率为4.67%;设立时间在5 a及以下的校医室占60.95%,校医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持有率为23.29%.8项基本医疗设备配备齐全的学校校医室所占比例为32.71%.9.87%的校医室没有建立相关工作档案.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校校医室配置率较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持有率低,医疗设备配备不齐全.应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校医室的建设工作.

    作者:张彦勤;娄晓民;王鲜;郭蔚蔚;李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嘉兴市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嘉兴市地区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嘉兴市347所托幼机构进行间卷调查,了解托幼机构级别、地理位置、收费和手足口病发病等相关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负二项分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因素.结果 公办托幼机构、托幼机构地理位置处于县城、教室内有洗手装置、厕所类型为蹲坑、流行季节发放宣传手册、流动人口比例大于50%均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病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557,-0.315,-0.351,-1.170,-0.543,-0.373,P值均<0.05),共用毛巾和人均消毒费用>20元与手足口病发病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1.150,0.814,P值均<0.05).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督促民办和农村地区托幼机构全面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儿童、教师和家长的传染病防范意识,降低手足口病发病率.

    作者:富小飞;周建红;丁春喜;蒋雪峰;楼银伟;孙品晶;许皓7;陈中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3年度学校卫生相关工作现状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2013年学校供水、学生饮水和洗手以及驱虫药服用情况,为改善农村学生健康状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699个试点县中选取50个县作为重点监测县,每个县按照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托餐3种供餐模式中每种供餐模式选择2~3所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中,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达到40名学生左右,男、女生基本各半,采用“学校调查表”和“学生调查表”分别收集学校供水、学生饮水和洗手以及驱虫药服用情况.结果 共调查15 763所学校和29 317名学生,其中为学生提供白开水的学校占58.5%,中部地区(62.7%)高于西部地区(56.1%),初中(66.1%)高于小学(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P值均<0.01);有17.8%学校的学生直接饮用自来水.每次饭前便后均洗手的学生占37.7%,小学生(40.5%)高于初中生(32.9%),中部地区学生(39.6%)略高于西部地区学生(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P值均<0.01).有13.6%的学校过去1a内给学生发放过驱虫药.结论 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各种健康相关的卫生辅助设施建设和辅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学生健康状况提供基础.

    作者:徐培培;李荔;潘慧;杨媞媞;甘倩;曹薇;张倩;胡小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中国内地医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系统评价

    目的 探讨医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为相关院校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医学生自杀意念的文章,检索关键词包括自杀或自杀意念(Suicide or Suicidal ideation)、影响因素(influence factors)、医学生或大学生(Medical students or College students).应用Stata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合并不同条件下的自杀意念报告率,并报告影响因素的合并OR(95% CI)值.结果 共纳入22篇文献,累计研究对象40 320人.Meta 分析发现,医学生总体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2.9%(95%CI=9.7%~16.1%),既往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7%(95%CI=12.6%~22.9%),1 a自杀意念报告率为7.9%(95% CI=4.8%~10.9%),1周自杀意念报告率为9.7%(95%CI=3.4%~16.0%).独生子女(OR=1.214,95% CI=1.042~1.415)、特殊家庭(OR=1.399,95% CI=1.187~ 1.650)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重点关注来自特殊家庭及独生子女医学生,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减少医学生的自杀意念.

    作者:臧谋红;王侠;王玉杰;黄晓磊;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3年度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贫困农村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的50个重点监测县中,每县随机抽取小学和初中各2所,再从各年级抽取1~2个班的学生,每个年级抽取40名学生左右.2013年9-11月,共对10 760名5~19岁学生采集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测定血清25(OH)D[含25(OH) D3和25(OH) D2].结果 学生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0.7±11.0) μg/L,维生素D缺乏率[25(OH)D <10 μg/L]为12.3%,女生(14.3%)高于男生(10.2%) (x2=34.37,P<0.01),初中生(16.5%)高于小学生(10.0%) (x2=47.71,P<0.01).维生素D不足率[25(OH)D为10~20 μg/L]为42.0%,女生(44.8%)高于男生(39.2%) (x2=41.70,P<0.01),初中生(46.5%)高于小学生(39.6%) (x2=95.48,P<0.01).结论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生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差,应采取合理措施改善维生素的营养状况.

    作者:张倩;甘倩;陈竞;潘慧;李荔;徐培培;杨媞媞;胡小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2013年学校营养改善措施分析

    目的 分析2013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营养改善措施,为更好地推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699个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国家试点县均为常规监测县,从中分片抽取50个县(每个试点省1~3个县)作为重点监测县;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每个县分别从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混合供餐等3种供餐模式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作为监测学校.采用“县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学校调查表”收集县和学校的基本信息、补助金额、经费使用方式以及执行“营养改善计划”过程中存的困难等.结果 2013年“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供餐模式以学校食堂供餐(45.1%)和企业供餐(48.8%)为主,学校食堂供餐多采用“免费提供一顿饭”的方式(68.5%),企业供餐多采用“课间加餐”(99.9%)的方式.食品安全(70.6%)和学校食堂建设(68.5%)是“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各监测县面临的主要问题.除“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外,有12.1%的监测学校开展了地方营养改善,主要形式为“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87.7%).绪论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主要为“免费供餐”或“课间加餐”;试点县面临存在食品安全、食堂建设等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对试点县科学合理供餐指导.

    作者:张倩;王婷婷;甘倩;杨媞媞;邢青斌;潘慧;胡小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膳食因素对维吾尔族中学生体质量指数的影响

    目的 了解维吾尔族中学生膳食因素对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开展营养健康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随机选取乌鲁木齐、喀什各2所中学,每所中学在初一至高三年级各随机整群抽取2个教学班级,共调查48个班级,班级内全体1 682名维吾尔族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生男生超重率为19.79%,女生为12.75%;男生肥胖率为10.76%,女生为7.67 %.维吾尔族男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106,P<0.01);维吾尔族中学生在14和15岁年龄段男生、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348,6.423,P值均<0.05).经常加餐的维吾尔族中学生超重、肥胖比例均高于不经常加餐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35,P<0.01).维吾尔族中学生蛋类、肉禽类、谷物类摄入量与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2,0.412,0.395,P值均<0.05),维吾尔族中学生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与超重肥胖检出率呈现负相关(r值分别为-0.058,-0.065,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加餐、能量、脂肪、肉禽类是维吾尔族中学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蔬菜摄入是其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1.752,2.045,1.082,1.599,0.713,P值均<0.05).结论 维吾尔族中学生膳食行为和摄入食物种类对BMI均有影响,应进一步改善维吾尔族中学生膳食结构.

    作者:李红霞;金晓龙;李小东;杨耀荣;周卫;张凤;米热古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