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晓霞;赵晓军;岳文彬;孙芸
目的 比较南、北方代表省份辽宁和广东两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状及差异,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防控提供有针对性建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抽取辽宁12所学校中小学生共7 379名,广东13所学校中小学生共7 773名.采用视力检查的方式获取两省视力不良现况.结果 广东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69.0%)比辽宁省(50.1%)更高(x2=623.49,P<0.05).两地学生视力不良率均为女生高于男生(P值均<0.05).户外运动时间过少、眼距书本过近、做作业时间过长、睡眠时间不足以及父母近视为两地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共同危险因素(P值均<0.05).广东中小学生玩计算机时间[(53.02±26.63) min/d]、做作业时间[(174.59±72.89) min/d]比辽宁中小学生[(39.18±22.51)(107.88±73.59) min/d]长(t值分别为55.27,3.53,P值均<0.05).结论 广东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比辽宁省更为严重.可能与广东省(南方)学生做作业和玩计算机时间较长、户外运动时间较少、用眼习惯较不良、睡眠时间较不足、父母近视情况更严峻有关.
作者:曾霞;潘德鸿;刘金东;蔡莉;朱艳娜;静进;陈亚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营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4所综合高校一至三年级2 261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和基本信息4部分.结果 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分别为(10.5±3.6)(20.8±4.2)(18.3±3.7)分;不同年级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得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35,15.19,5.47,P值均<0.01),营养知识得分情况为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营养态度得分情况为二年级>三年级、一年级,营养行为得分情况为一年级>三年级;不同性别在校大学生营养KAP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4.16,57.68,8.95,P值均<0.01),女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父亲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开设营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食物支出、饮食比较、年龄、是否接受过专业指导以及学校张贴宣传资料为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 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行为水平较低,学校有关营养课程开设、营养教育宣传和营养专业指导等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影响较大.
作者:钟勇;王文蕾;林伟基;陈文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现状,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江苏省6所开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每校每年级随机选取1个班共64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康素养的整体具备率为14.95%,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P=0.704).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3个方面健康素养的具备率分别为35.05%,29.91%和9.81%;健康素养平衡的人数仅占达标人数的21.88%,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27%;49.07%的学生发生了健康素养分离,是具备平衡健康素养人数的15倍.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各类素养分离严重.
作者:范刚;李斌;邓玉强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新沂市中学校园暴力行为现状,为制订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新沂市5所中学共计1 212名在校中学生,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含学生基本情况及9项校园暴力行为.结果 2013年度较2008年度校园暴力行为总发生率(65.2%与72.9%)明显下降(P<0.01);男生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女生(P<0.05或P<0.01);初中生被恶意取笑(46.5%与35.3%),被索要财物(11.7%与7.1%),被威胁、恐吓(13.1%与8.0%),动手打架(34.5%与16.0%)等发生率及校园暴力行为(67.5%与35.3%)总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中生,初中生被人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18.1%与22.9%),上下学感到安全没有保障(19.6%与27.9%)等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中生(P<0.05或P<0.01);城市与农村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总发生率(63.7%与66.6%)无明显差异(P>0.05),城市学生被威胁、恐吓(8.3%与13.9%),被打、踢、推、挤或关在屋里(6.3%与10.3%),上下学感到安全没有保障(20.3%与25.2%),动手打架(24.5%与30.4%)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农村学生(P<0.05或P<0.01);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种类型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及校园暴力行为总发生率均高于中等生及优良生(P<0.05或P<0.01).结论 校园暴力行为在中学生中发生率较高.应引起社会、政府、学校及家长等各方面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降低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
作者:党晓红;马昌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考察24 h睡眠剥夺及30 min小睡对女大学生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为提高女大学生的睡眠和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从南京市某高校招募47名女大学生,分为对照组(20名)、睡眠剥夺组(13名)、小睡组(14名)3组.所有被试首先测量工作记忆容量和状态焦虑的基线水平.1周后,睡眠剥夺组在实验室进行24 h的睡眠剥夺,小睡组在实验室完成睡眠剥夺后小睡30 min,然后再测量状态焦虑水平和工作记忆容量.结果 对照组的后测工作记忆容量比基线水平高(t=-3.39,P<0.01);睡眠剥夺组的后测工作记忆容量比基线水平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P>0.05);小睡组的后测工作记忆容量比基线水平高(t=-2.81,P<0.05).睡眠剥夺组在实验后的状态焦虑水平比对照组和小睡组更高(t值分别为7.06,2.10,P值均<0.05).结论 24 h睡眠剥夺损害了女大学生的工作记忆容量,30 min的小睡能够抵抗睡眠剥夺的消极影响.
作者:张小聪;曹阳;周仁来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特点,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对廊坊市整群随机抽取的1 132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营养行为、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健康责任得分男女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20,6.646,3.545,6.099,P值均<0.01);对男生健康总分有影响的分别是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运动、选择低脂食物、找时间与好朋友相处、从事轻度至中度的运动等(t值分别为2.503,2.454,1.834,1.845,P值均<0.05);对女中学生健康总分有影响的分别是每周3次,每次30 min的运动、有足够睡眠、执行有计划的运动课程、平衡学习与娱乐、选择低脂食物等(t值分别为2.155,2.077,2.073,1.885,1.760,P值均<0.05).结论 在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入手改善农村中学生健康素质时,必须注重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制定健康促进策略.
作者:马长会;武兴东;吴永慧;孙洪霞;苗建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大学一年级作为高中时期的结束和大学生涯的开始,是青年大学生人格独立、行为自主的重要过渡时期[1].大学新生拥有许多新的自由和责任,同时也面临各种诱惑和健康风险,一方面要快速适应大学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大学内部自由、宽松、放任的环境对他们心理行为的影响会逐步显现.大学新生刚刚脱离枯燥繁重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活对他们的诱惑具有效用[2].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3-4].大学生沉迷网络不仅严重影响学业,还可能会导致幸福感降低以及伴随更高的自杀风险[5-6].冲动性(impulsivity)是与各种心理行为障碍密切相关的一种个体特征[7].
作者:严万森;兰燕;张冉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其中肺结核感染比较典型,同时也能感染肺外部位,引起肺外结核[1].当肺结核病人通过咳嗽等方式向外排菌时,就会导致该疾病的传播[2].结核病在全球流行广泛,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3].我国15岁以上结核病现患病人499万人,居世界第2位[4].
作者:杨兴堂;向伦辉;刘效峰;王娜;马悦;胡伟宏;曹明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初中生的营养状况及膳食摄入水平现状,为指导、改善和提高北京市初中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5所初中学校的1 576名学生,采用基于网络模式的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学生膳食状况,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日参考摄入量表》(2013版)做出评价.结果 初中生中重度消瘦、轻度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别为3.6%,4.8%,64.8%,12.8%,14.0%.11~16岁女生钙和硒的摄入量均严重不足,低于该年龄段推荐摄入量的60%,14~16岁女生镁的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的75.18%;11~13岁男生钙、硒的摄入量分别占推荐摄入量的62.58%和63.60%,14~16岁男生钙、硒的摄入量分别占推荐摄入量的64.36%和55.17%.14~ 16岁男女生能量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比例均小于70%.结论 应对初中生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增加摄入食物的多样性,进一步改善其膳食营养状况.
作者:罗小雨;邓艺;王晓萌;黄硕;曹旭;王虹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宜兴市中小学生合理膳食认知及相关行为健康教育效果,为探索有效的合理膳食健康教育模式和改善学校、家庭膳食行为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宜兴市3所小学和3所初中的66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健康教育大讲课、展板宣传、讲座等形式进行干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基线调查,3个月后再次对同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学生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或“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知晓率为66.09%.合理膳食知识得分,小学生干预前为(16.50±2.72)分,干预后为(22.72±3.27)分(Z=-17.987,P<0.01);中学生干预前为(18.53±2.26)分,干预后为(23.99±2.68)分(Z=-19.047,P<0.01).干预前后合理膳食行为和身体锻炼行为报告率,小学生从干预前的63.06%上升至干预后的77.88%,中学生从干预前的57.77%上升至干预后的76.98%(x2值分别为65.895,110.105,P值均<0.01).结论 健康教育后中小学生合理膳食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合理膳食行为也得到明显改善.应从学校、家庭、学生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膳食习惯.
作者:梁静;徐振;李川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青少年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要素,以构建评估在校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风险的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列表排序法和主次因素分析法,自编青少年体育锻炼安全风险评估表,采用逐项评分的方法来量化风险大小,并对抽取的93名长期从事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专家、高校和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风险量均值中,排名第1的是“个体综合能力”,其风险量为(42.25±4.57);排名第2的是“运动自然环境”,其风险量为(35.66±3.16);排名第3的是“学校整体规划”,其风险量为(28.51±3.96).结论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涉及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体多个维度.需有的放矢地应对和管理风险,以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安全性.
作者:刘路;史曙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嘉兴市秀洲区托幼机构儿童单纯性肥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肥胖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整群选取嘉兴市秀洲区托幼机构的8 910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和问卷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中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4.01%,肥胖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3,4,5,6岁组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02%,4.04%,5.16%,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08,P<0.01);男童肥胖率为4.57%,女童为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添加固体食物时间、母亲文化程度、每天看电视时间、进食速度、洋快餐和油炸食品的摄入、户外活动、母亲体质量指数等7个因素与肥胖的关系发生密切(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对肥胖学龄前儿童的综合管理和早期干预,降低肥胖发生率.
作者:金建英;顾泽南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广州市学龄儿童血清铁调素、钙和磷的分布及其关系,为探究中国城市儿童血清铁调素与骨代谢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参加2014年在广州市进行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中的765名7~14岁学龄儿童,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收集儿童膳食信息,同时测量血清中铁调素、铁、钙和磷的水平.结果 广州市学龄儿童血清铁调素、钙和磷的水平分别为(34.31±8.72) μg/L,(2.39±0.21) mmol/L和(1.43±0.15) mmol/L,且无性别差异.儿童血清铁调素、钙和磷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不同的变化.11~12岁组儿童的血清铁调素水平较其他年龄组低;而11~12岁和13~14岁组儿童的血清钙水平均高于7~ 10岁组(P值均<0.05);血清磷的水平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儿童中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早餐、性别、BMI、膳食因素后,儿童中高水平的铁调素与钙水平呈正相关(0R=4.044,95%CI=1.042~15.692,P<0.05),而与磷水平呈负相关(OR=0.135,95%CI=0.027~ 0.671,P<0.05).结论 广州市7~14岁学龄儿童中血清铁调素、钙和磷的水平随着年龄增长波动.
作者:杨倩;朱艳娜;何宝婷;静进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1985-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学生超重肥胖的长期趋势,探讨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展规律.方法 分析1985-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计算不同群体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发展速度及平均增长速度.结果 2014年广州市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9.2%,肥胖检出率为5.4%,其中7~18岁各年龄组男生超重检出率范围为8.50%~17.50%,肥胖为5.50% ~ 13.50%;女生各年龄组超重检出率为4.40%~10.00%,肥胖为0.50% ~6.00%;与1985年相比,2014年广州市学生超重平均增长率为10.20%,肥胖为18.45%;地区及性别差异明显,总体表现为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城男>乡男,城女>乡女;10~12岁是广州市儿童超重检出率高发年龄,肥胖检出率高发于8~10岁,而后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结论 广州市儿童青少超重肥胖检出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平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趋于稳定.
作者:陈静仪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太原市中小学生视力保护相关态度及其与视力不良发生的关系,为开展针对性的视力保健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太原市1 455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视力保护相关态度问卷调查和视力检查.结果 中小学生视力保护相关态度总得分女生(15.09±2.04)高于男生(14.67±2.53),郊县区学生(15.03±2.25)高于城区学生(14.76±2.32),视力正常组学生高于各视力不良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得分优秀率为62.5% (910/1 455).97.7%的学生认为保护视力很重要,91.3%的学生愿意为了保护视力改掉一些不良习惯,54.6%的学生认为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视力,52.4%已近视的学生愿意配戴眼镜.“是否愿意配戴眼镜”视力正常组学生正向态度率(54.5%)高于轻中度视力不良组学生(41.5%,45.0%),而低于重度视力不良组学生(57.1%);“认为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视力”“认为挑食、偏食会影响视力”,学生正向态度率随视力状况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值均<0.05).愿意为了保护视力而改掉一些不良习惯的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是不愿意的28.2%,赞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影响视力的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是不赞同的1.873倍,担心自己视力变差的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是不担心的1.726倍,认为做眼保健操对保护视力作用很大的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是认为无作用的16.6%.结论 学生对视力保护总体持正向态度,但在近视后配戴眼镜、饮食习惯对视力的影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学校、社会应针对性加强学生视力保健相关态度的健康教育.
作者:郝志红;唐颖;胡瑞杰;马兴爱;邢玉梅;王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广西汉、壮、瑶族儿童体能发育情况及其与血清IGF-1,IGFBP-3的关系,为儿童的体能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3-2015年采用序列研究法对广西汉、壮、瑶族7,10,13岁的健康儿童进行调查,各民族每个性别各年龄组50~60人,并进行2年追踪,获得7~15岁儿童498人相关资料.调查项目包括肺活量、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斜身引体/引体向上和血清IGF-1,IGFBP-3水平.结果 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相比,汉、壮、瑶族7~15岁儿童肺活量水平均上升,壮、瑶族儿童斜身引体下降,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和引体向上大部分组别均上升,而汉族儿童则多为下降.血清IGF-1,IGFBP-3平均水平分别为39.84~195.48 μg/L和32.95~100.63 μg/L,基本均于13岁组达高峰,大部分组别IGF-1,IGFBP-3存在民族差异(P值均<0.05).IGF-1,IGFBP-3与部分体能指标有中度相关(P值均<0.05).结论 广西壮、瑶族儿童体质健康水平逐渐提高,汉族则为下降趋势,血清IGF-1,IGFBP-3与体能发育可能有关联.
作者:赵艳琼;蔡秋玲;王鲁宁;李博譞;王鹭;任轶文;何忠;唐国杰;叶植秀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医学生对紧急避孕知识的认知和教育需求状况,为学校开展相关生理知识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上海某医学院校2014年6-9月期间所有在校学生1 800名进行避孕认知和教育状况的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7.4%的医学生能正确认知紧急避孕的有效方法,59.0%的学生能正确认知左炔诺孕酮类紧急避孕药的正确服用方法,21.9%的学生误认为紧急避孕能代替常规避孕.对紧急避孕药的避孕原理、是否会对已怀孕妇女或胚胎造成伤害、正确服用方法、避孕有效性,以及宫内节育器可作为紧急避孕的有效方法5个问题的认知,接受和未接受妇产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1.3%的医学生有大学前相关知识和教育经历,但其中86.8%表示对所学课程不满意.83.8%从未与父母谈论过紧急避孕相关话题,69.3%从未主动搜寻过相关知识,电视和网络(59.3%)是主要紧急避孕知识的获取途径.12.8%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紧急避孕相关知识,80.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紧急避孕教育.结论 医学生对紧急避孕知识认知水平较低,而教育需求普遍较高.学校和社会应加强正确的教育、宣传和引导,在紧急避孕知识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杨晶;张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云南省高校特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体情况,为教育管理部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云南省5所高校的6个特有少数民族大学生2 000名进行身高、体重、50 m跑、800/1000m跑、立定跳远等指标进行测试.结果测试者的总体合格率为97.63%,优秀率为30.98%,良好率为66.65%.男、女大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69.14和156.15 cm,体重为62.0和51.56kg,体质量指数(BMI)为21.69和20.78 kg/m2.肺活量男生高的是白族(3 313 mL);低的是傣族(2 532 mL);女生高的是白族(2 215 mL),低的是拉祜族(2 056mL).50 m男生成绩在7.00~7.82 s之间,女生在9.37~9.82 s之间.坐位体前屈男生高是白族(19.0 cm),女生为佤族(19.6 cm),其他指标基本都达到了合格线.结论 云南省6个特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质情况总体较好.
作者:白银龙;聂锐新;唐文坤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西安市享受“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学生的营养状况,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西安市5个区县,每个区县抽取10%~20%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共15 397名享受“计划”的学生纳入研究.按照统一方法测量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结果 男生营养不良率为8.5%(生长迟缓率为1.4%,消瘦率为7.2%),超重率为14.2%,肥胖率为8.7%.女生营养不良率为6.6%(生长迟缓率为1.3%,消瘦率为5.3%),超重率为10.2%,肥胖率为6.1%.男生营养不良率高于女生(x2=20.0,P<0.05),人数在500~1 000人之间的学校学生营养不良率较高(9.9%)(x2=42.3,P<0.05),食堂供餐学生营养不良率较高(9,0%)(x2=26.4,P<0.05).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不同性别、学段、学校规模、地区及供餐模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西安市享受“计划”的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肥胖同时存在.应重点关注食堂供餐及人数在500~1 000人学校的学生营养不良状况及城区学生的超重肥胖状况.
作者:刘萍;张峰;吴小燕;范静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肥胖儿童尿酸(UA)水平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在相关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4年7--8月参加上海市某体重管理中心组织的暑期减肥夏令营全国范围的79例肥胖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照尿酸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35名)和高尿酸组(44名),分别检测2组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脂肪体重(FM)、去脂体重(FFM)、腰围、臀围、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UA,计算胰岛素分泌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及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比值,并对UA与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尿酸组体脂率,腰围,WHR,WHtR,FINS,HOMA-β,HOMA-IR,IAI,FNIS/FBG,LDL-C,HDL-C,TG,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尿酸组体重,BMI,FM,FFM,臀围,FBG和TC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UA水平与体重,BMI,FM,FFM,臀围,TC,TG,LDL-C,收缩压均呈正相关(JP值均<0.05).多元向后回归分析显示,腰围,WHtR,FBG,HOMA-β,TC及收缩压对尿酸水平有影响(P值均<0.05).结论 肥胖儿童高尿酸血症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密切相关;肥胖儿童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
作者:牛杨;汤庆娅;赵雪林;李继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