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藏汉族大学生结核病知识态度行为比较

何瑛;魏元龙;贺拥军;张金静

关键词:知识, 态度, 行为, 大学, 学生, 潜伏性结核病
摘要:目的 比较藏汉大学生结核病知信行,为开展学校结核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西藏某高校学生3 032名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总体学生结核病知识知晓率为64.8%,藏族与汉族大学生也均为64.8%,藏族与汉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0.05);结核病正确态度持有率为93.1%,汉族大学生(94.4%)高于藏族大学生(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09,P<0.05);结核病正确行为形成率为84.3%,藏族大学生(87.7%)高于汉族大学生(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67,P<0.05).结论 藏、汉族大学生均接受过结核病相关知识教育,但深度欠缺,且传播结核病防治知识的主动性不强.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多种方式,并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在学生群体中开展健康教育.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学校传染病防控档案资料的建立收集与管理

    学校传染病防控档案资料是客观反映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常态工作时,它是上级监管部门检查的主要依据;在传染病流行或暴发时,则是评价学校主要责任人是否依法履责的重要原始资料[1].因此,保健医师或兼职保健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按要求做好传染病防控管理工作,还要科学地建立、收集和管理传染病档案资料[2].

    作者:何均萍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杭州市儿童教育干预对安全步行知晓率影响效果评估

    目的 分析杭州市儿童安全步行知识知晓情况及心理状态,评估儿童安全步行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多阶段随机整群抽取杭州市4个区8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1 184名,对其进行现场教学授课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儿童安全步行”集体教育干预2h,干预前后采用一致的教学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安全步行健康干预前杭州市4个区儿童在安全步行各方面知晓率除过马路停靠点和特殊情况过马路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4个区儿童交通安全步行各方面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项目开展后,儿童安全步行不同方面知晓率均有提升(P值均<0.01).分性别分析,男、女儿童安全步行认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值均<0.01).分年级分析,不同年级儿童的知晓率也均有提高(P值均<0.01).干预前儿童过马路时“一点也不担心”的占19.1%,干预后占17.5%,但于预前后儿童的心理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9,P>0.05).结论 对儿童进行短期安全步行教育效果显著.还需采取定期长效教育干预机制,处理儿童步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不断强化儿童安全步行教育干预的效果.

    作者:吴欧;徐晨怡;刘庆敏;曹承建;罗军;赵鸣;王琳;胡锦峰;赵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及对策

    健康素养的提出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对学校教育和学生人群的关注,1974年Simonds的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健康素养”的概念,提出要把健康素养的提高作为公共社会政策的重要构成[1-2].随着非临床背景下健康素养的重要性不断被人们发现和认同,健康素养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目前,健康素养已经成为公共卫生、政策发展的优先行动领域.从公共卫生领域出发,健康素养的重点关注在于人们获取、理解、合理利用身边可利用资源的能力,关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应对复杂的健康需求所具备的能力.无论是个人,还是作为家庭、社会成员,只有具备了健康素养才能够对健康做出积极的回应.

    作者:余小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蚌埠某医院2003-2014年青少年漏斗胸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03-2014年3~17岁青少年住院患者漏斗胸的发生情况,为预防青少年漏斗胸的发生和积极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3-2014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不同年份、年龄以及城乡3~17岁人群漏斗胸发生情况,及医疗费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自2003年以来,蚌埠市青少年漏斗胸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x2=23.38,P<0.01),至2009年上升趋势缓解,2009-2013年青少年漏斗胸发生呈持平状态.漏斗胸患者中,男生所占比例为83.19%,远高于女生的16.81%.6~8岁住院患儿漏斗胸例数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少年(x2=12.54,P<0.05);县乡青少年漏斗胸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城市青少年.漏斗胸医疗费用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9,P<0.05);不同性别、城乡分组青少年漏斗胸医疗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蚌埠市青少年漏斗胸住院患儿2003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2013年上升缓解,呈持平状态.县乡6~8岁男童应是漏斗胸发生、治疗的重点关注对象.

    作者:刘春芳;叶枫林;张丽萍;施超;夏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危险行为影响的双生子研究

    目的 了解遗传与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为减少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RBQ-A)评定重庆市11~18岁111对双生子的危险行为,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维度问卷(PSDQ)、应激生活事件(SLE)、MacMaster家庭活动计划一般功能量表(FAD-GFS)等调查双生子环境因素;通过Open-MX软件构建单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加性遗传因素、共享环境因素、个体特异性环境因素对双生子危险行为的影响.结果 在危险行为总变异方差中加性遗传效应占0.67(95%CI=0.51 ~ 0.77),个体特异性环境因素分别占0.33(95%CI=0.22~ 0.49);危险行为与权威型养育方式呈负相关(r=-0.261,P<0.01),与专制型养育方式、家庭功能、分娩方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4,0.178,0.148,P值均<0.01),与应激生活事件、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及母孕期情况等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青少年危险行为受遗传和特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受遗传的影响较大,但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家庭功能对该指标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朱文芬;傅一笑;胡小梅;王英诚;邓伟;李涛;马兴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早餐对大学生认知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究早餐对大学生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及脑力工作能力的影响,为高校学生早餐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广州市某医学院校69名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不吃早餐,32名)和对照组(吃早餐,37名),用Corsi积木点击测验的变式设计测试视空间工作记忆;用E-Prime 2.0反应时测定软件测定反应时;用剂量作业试验测定脑力工作能力.分别于上午8:30和11:00进行前后2次测试.结果 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2次组间比较,对照组成绩均比实验组好,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身前后测试比较显示,两组视空间工作记忆第2次成绩均比第1次好(t值分别为-2.67,-2.77,P值均<0.05),但反应时2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脑力工作能力2次组间比较显示,阅字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2次测试实验组脑力工作能力测试的错误率均小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40.406,7.359,P值均<0.01).两组自身对照结果均为第2次错误率高于第1次,而阅字速度、脑力工作能力指数均为第2次优于第1次,且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饥饿状态下,视空间工作记忆、反应时及脑力工作能力均受到影响,但因练习效应干扰等原因,仍不能确定早餐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程度.

    作者:梁小红;王庆雄;杜坤;王晓波;黄晓霞;陈昕;华丽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幼儿健身操对学前儿童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的 探讨幼儿健身操对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为幼儿园提供行之有效的幼儿锻炼方法.方法 选取蚌埠市五河县城关镇幼儿园2个中班和2个大班的82名4~5岁城镇幼儿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和性别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为期14周的幼儿健身操实验;实验干预安排在每周一、三、五上午进行,每次课60 min.实验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进行分析.结果 在身体素质方面,实验组幼儿的网球掷远、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单足平衡、手脚并走“8”字、坐位体前屈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幼儿(t值介于11.25~48.14,P值均<0.05);在心理健康方面,实验组幼儿的动作、语言、社会独立性等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幼儿(t值介于3.99~ 17.81,P值均<0.05),而认知能力和生活习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幼儿健美操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有效体育手段.

    作者:孙影;胡永妹;杨晓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武汉市大一女生摄食障碍患者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特征

    目的 探讨武汉市大一年级女生摄食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特征,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武汉地区3所大学大一女生中的74名摄食障碍患者和79名健康学生进行比较.结果 摄食障碍组的学生在亲密度、情感表达和独立性上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305,2.815,4.138,P值均<0.01),而在矛盾性和控制性方面则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88,-2.872,P值均<0.01).摄食障碍组在父母亲教养方式中,均出现了情感温暖和理解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31,3.577,P值均<0.01),过分干涉和拒绝与否认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08,-4.110,-3.059,-2.217,P值均<0.01).结论 摄食障碍患者有着明显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

    作者:王牮;周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某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某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广州某医科大学2011-2014年全体大一新生5 728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一新生的恐怖因子得分(1.44±0.44)高于2008年全国大学生常模(1.3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08,P<0.05).在性别因素上SCL-90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5),女生得分(142.33±34.19)高于男生(136.22±35.23);除偏执因子外,其他因子在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的SCL-90总分(141.57±36.55)高于医学类专业学生(139.35±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P<0.05);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在躯体化、敌对两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医学类专业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2.83,P值均<0.05).结论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充分考虑性别、专业等因素,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教育.

    作者:麦小菡;杨杰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小学生生活技能家长评价量表初步编制及评价

    目的 初步编制适用我国小学生生活技能家长评定量表,为评价国内小学生生活技能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 参考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编制的《校内青少年生活技能评价量表》,确定量表的理论框架,建立条目库;初始量表经预实验修改后形成正式测评问卷,2013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孝感、武汉、潜江3个城市6所小学的3 036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条目分析及探索性分析后保留44个条目,经过主成分分析抽取的10个公因子可解释总方差的50.237%;全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8,各维度分别为调节情绪—应对压力0.656,自我认识能力0.493,有效交流—人际关系能力0.568,同理能力0.693,做决策—解决问题0.483,创造性与批判思维0.649;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35~0.727之间(P值均<0.01).结论 初步编制的生活技能家长评定量表总体信效度较好,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马玉巧;李小芳;卞晨阳;陈艳琳;黄娟;余毅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宁夏部分中小学生传染病预防知识及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宁夏中小学生对传染病的防范知识和行为状况,为在学校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和提高学校传染病防控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在宁夏银川市和吴忠市2地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4所学校8 083名中小学生,进行传染病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结果 75.7%的学生知道洗手可预防流行性感冒,36.9%的学生知道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可怀疑患肺结核.22.9%的学生有随地吐痰的行为,75.2%的学生基本都能在回家后洗手,80.3%的学生饭前基本能洗手,93.7%的学生能在如厕后洗手.小学生、高中生吃东西前洗手率分别为75.2%,87.2%,如厕后洗手率分别为85.7%,95.3%,回家后洗手率分别为74.2%,79.5%(x2值分别为216.57,280.91,149.51,P值均<0.01);女生和男生吃东西前洗手率分别为81.2%,79.4%,如厕后洗手率分别为94.0%,90.8%,回家后洗手率分别为77.3%,73.1%(x2值分别为9.84,59.52,26.68,P值均<0.01);回、汉族(其他)学生如厕后洗手率分别为94.7%,90.1%,回家后洗手率为75.9%,7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21,15.24,P值均<0.05).结论 中小学生传染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与防控行为有待提高.应加强在中小学校的健康教育,进行洗手干预,奠定知识基础,改善防控行为.

    作者:牛晓丽;赵海萍;邹志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天津市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自我认知研究

    目的 探讨城市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为建立适用于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自我认知量表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我国城市青少年身体活动行为的自我认知量表,对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天津市内6个区4 94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使用因子分析、相关回归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将参与身体活动的自我评估分为寻求支持与障碍认知,累计贡献率为62.05%;将个人结果预期分为积极结果预期与消极结果预期,累计贡献率为55.00%.73%青少年在7d内有5d以上没达到应有的运动总量.不同性别初中生身体活动行为均与青少年自我评估、社会支持程度以及个人结果预期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的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315,0.094,0.089,-0.288,-0.053,0.129,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自我认知对身体活动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者:戈莎;郭雪鹏;颜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体育锻炼和睡眠质量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

    目的 探讨体育锻炼、睡眠质量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联,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干预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合肥某大学大一至大三4 74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体育锻炼的一般情况、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结果 4 747名大学生中,男生每周有3d及以上体力活动达lh和每周有ld及以上参加强健肌肉训练的报告率(38.0%,56.6%)均高于女生(21.6%,21.9%)(x2值分别为151.201,559.985,P值均<0.01);城市学生参与中等和大运动量人数比例(34.1%)多于农村学生(29.1%) (x2=17.535,P<0.05).睡眠障碍总检出率为9.8%,男生为9.2%,女生为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2,P>0.05);心理病理症状的总检出率为17.3%,男生为18.9%,女生为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2,P<0.05).有睡眠障碍的学生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42.5%)高于无睡眠障碍的学生(14.6%)(x2=226.425,P<0.0l).体育运动量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心理病理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无睡眠障碍且运动量越大的大学生心理病理症状的检出率越低(P值均<0.01).结论 有睡眠障碍的大学生中,体育运动量越小心理病理症状检出率越高.对其进行体育锻炼干预或可有助于降低心理病理症状的发生率.

    作者:张昱堃;伍晓艳;陶舒曼;张诗晨;苏普玉;张曼;郝加虎;陶芳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积极心理训练营对改善大学生情绪障碍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团体辅导和积极情感体验活动对情绪障碍大学生的效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探寻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从高校筛选80名有情绪障碍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分成实验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10次团体心理辅导和活动,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前后测,比较实验前后被试心理状况.结果 积极心理取向的培训1周后对降低大学生人际敏感、抑郁、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其他因子及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91,3.047,2.101,2.103,2.155,2.134,6.228,P值均<0.05);而对照组前后除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加重外(t值分别为-2.491,-2.112,P值均<0.05),其他并无显著变化.在0.5 a后进行追踪研究,实验组在抑郁情绪障碍的降低上效果保持良好,在减轻躯体化、焦虑、强迫、敌对及人际敏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对照组前后除抑郁和焦虑情绪明显加重外(P值均<0.05),其他各项因子无变化.结论 积极心理训练营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常见情绪障碍的干预有显著性效果,在减轻抑郁、焦虑、强迫、敌对及改善人际敏感上也具有良好的保持效果.

    作者:李燕;周振华;周秀芳;董湘玉;肖成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国大学生健康体检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健康体检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大学生健康体检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4年9-11月采用分阶段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混合的抽样方法,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对中国5个省市20所不同类型高校3 422名大学生的健康体检需求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76%的大学生希望至少每年体检1次,男生、大一新生、部属院校、地方院校更愿意每年体检1次(OR值分别为1.20,1.27,0.71,0.80,P值均<0.05).70.76%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定期组织体检,并自愿参加;65.23%可接受的体检费用为≤100元,并与个人消费水平呈正相关;选择专业体检中心的占81.24%,校医院占26.71%;大学生希望以个体报告单形式获得体检结果(46.30%).体检后,希望以书面形式告知体检计划的方式获得健康指导的多(63.90%),其次为体检机构进一步提供相关检查的方式(62.34%).结论 大学生对健康体检存在多方面的需求.在制定大学生健康体检政策时,应考虑大学生对体检频次、组织形式、费用、体检机构和体检后健康指导等需求.

    作者:吕冰琪;余小鸣;张芯;仇元营;石琰琴;张译天;万幸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一起桶装水引起的多校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调查

    2014年2月17日上午至2月18日下午,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陆续接到6所学校报告,称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为掌握疫情的流行强度、波及范围,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确定传播途径,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疫情措施,海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了本次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洁;孙品晶;李清;富小飞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上海市中学生饮酒知识态度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学生饮酒知识、态度、行为(KAP)现况,为制定限制青少年饮酒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4个城区的初中学校25所、高中学校11所、职业中学10所共4 801名学生,采用问卷进行饮酒KAP调查.结果 中学生饮酒知识得分平均为(7.42± 3.18)分,态度为(4.69±2.65)分,行为为(2.83士1.63)分.饮酒KAP分数相加综合评价,仅20%的学生为“好”,评分为“差”的学生人数比例为39%.女生知识、态度及行为均分均高于男生(t值分别为6.892,11.604,6.679,P值均<0.01);职业中学学生知识、态度及行为分数均为低,初中生知识得分低于高中生,但态度和行为得分初中生均高于高中生(F值分别为20.893,177.893,130.353,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饮酒KAP水平均不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饮酒知识水平,重点为职业学校学生;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法规的严格执行也非常重要.

    作者:郑晶泉;沈丽娜;傅灵菲;柏品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江苏省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综合评价

    目的 了解江苏省各生源地大一新生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现状及综合评价情况,为有针对性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24所高校11819名江苏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以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 江苏省大一新生健康知识总知晓率为76.81%;男生(74.57%)低于女生(78.62%)(x2=17.29,P<O.01);生源地为城市的新生健康知识知晓率(78.06%)高于城镇(76.91%)和农村(76.07%)(x2=21.574,P<O.01);苏北地区新生健康知识知晓率(77.24%)低于苏南(77.18%)、苏中地区(76.11%) (x2=9.91,P<O.01).对全省13个地级市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运用综合评价函数进行排序,来自南京市的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知晓综合评价排名第1位,评价值为2.064.结论 江苏省大一新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良好,但全省各地区健康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

    作者:杜国平;郭艳;许松萍;资海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创建学校无烟环境对中学生吸烟知信行的影响

    目的 比较深圳市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前后中学生吸烟认知、态度、行为水平变化情况,评估创建活动效果,为学校控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深圳市3个区5所中学为干预组开展创建学校无烟环境活动干预,随机选取5所中学为对照组不开展干预活动,对两组学校创建活动前后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评估学生吸烟知识知晓、态度、行为水平.结果 干预组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78.60%提高到干预后的85.21%(x2=44.89,P<0.01),态度正确率由干预前的73.86%提高到干预后的77.07% (x2=4.72,P=0.03);而行为形成率在干预前后分别为90.57%,9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P=0.21).对照组的知识知晓率、态度正确率、行为形成率干预前分别为76.50%,72.68%,83.82%,干预后分别为77.77%,73.48%,84.4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无烟学校创建活动能提高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使中学生的烟草认知情况产生明显的改善,但对吸烟行为无明显影响.建议在全社会范围推广全面无烟政策.

    作者:熊静帆;杨慧;罗念慈;朱品磊;阮建民;杨应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

    目的 评价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应用于大学生群体的信度与效度,为量表在全国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5所高校在读本科生l 657名,运用暴力恐怖袭击量表进行自我评定,采用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进行信度分析,采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效度评价.结果 大学生对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817,量表总体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45;量表中的个人准备行为、信息寻求行为和规避行为与总量表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0.637,0.6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因子分析结果表明,3个公因子特征值分别为4.316,1.286,1.044,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3.20%,9.89%,8.03%,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1.12%,分别命名为准备行为、信息寻求行为和规避行为.所有条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0.结论 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量表在大学生中应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作为中国大学生对暴力恐怖袭击应对行为情况评价的有效工具.

    作者:叶云凤;饶珈铭;王海清;张思恒;王声湧;董晓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