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在学校暴发疫情中的保护效果

吕海英;王翠玲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疫苗, 疾病暴发流行,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疫苗在学校等集体单位流腮暴发疫情中的保护效果,为完善流腮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山市2010-2014年发生流腮暴发疫情的学校中病例数≥3例的班级内所有学生的流腮疫苗接种信息.按年龄分层,以接种流腮疫苗作为暴露因素,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价流腮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 共有3所学校501名儿童被纳入研究对象,流腮总罹患率为14.97%(75/501),接种组罹患率为13.59%(59/434),未接种组罹患率为23.88% (16/67),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4,P<0.05).流腮疫苗保护效果(VE)为43.1%(95% CI=7.2% ~65.1%).按流腮疫苗接种剂次分层分析,1剂次、2剂次和3剂次的RR值分别为88.0 (95% CI=76.3% ~ 101.4%),88.2% (95%CI=76.1% ~102.2%)和91.3% (95%CI=62.3% ~133.9%),均未显示保护作用(P值均>0.05).按后1剂次接种日期与发病日期间隔分层分析,间隔<1a和2a的RR值分别为82.1% (95% CI=70.0% ~96.3%)和82.5% (95% CI=70.1% ~97.0%),确定有保护作用.间隔1 a、3 a、4a、5a、6a和≥7 a的RR值分别为87.3%(95%CI=72.9%~104.6%) ,92.7% (95%CI=77.3% ~ 111.1%) ,86.4% (95%CI=72.6% ~ 102.8%) ,88.1% (95%CI=73.7%~ 105.3%),104.2% (95% CI=79.6% ~ 136.3%)和88.1%(95% CI-75.9%~102.2%),均未确定保护作用(P值均>0.05).结论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腮有效措施.但接种时间超过3 a,对阻止流腮疫情在学校的暴发保护效果不佳.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学校环境及学生在校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潍坊市5 399名中学生,对其进行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青少年版)间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评(MHC)得分为(3.51±1.00)分,情绪幸福感(EWB)、社会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3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3.79±1.12) (3.16±1.25) (3.651.07)分;男生社会幸福感维度得分(3.49±1.06)低于女生的(3.52±0.96)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总分(3.57±1.04)高于高中生的(3.42±0.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8,5.3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学校生活差、受同学暴力威胁或言语侮辱、受学校成年入暴力威胁或言语侮辱、教室教学环境差、自我感觉在学校地位偏低、学习欲望差、不能与同学或老师互相尊重、不经常参加集体活动(OR值分别为0.411,1.412,0.786,0.834,1.741,0.732,0.690,0.732,P值均<0.05).结论 学校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学校应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马智杰;郭继志;杨淑香;王瑞梅;张涵;庄立辉;李向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武汉市托幼机构膳食管理和幼儿健康管理状况

    目的 了解武汉市市区、县、乡镇、农村各级托幼机构的膳食管理和幼儿健康管理工作现状,为提高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水平,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对武汉市17个辖区及其下属的区县、乡镇、农村登记在册的共911所托幼机构开展的卫生保健工作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膳食管理和膳食营养各项指标沿市区、区县、乡镇、农村均呈下降趋势(P值均<0.05),各级别托幼机构儿童营养性疾病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61.477,85.034,320.235,231.145,P值均<0.05);入园体检和定期检查执行情况较好,不同地域级别托幼机构执行全日健康观察及持有0~6岁保健手册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健康管理指标地域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武汉市各级托幼机构的膳食营养和健康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应针对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膳食和健康管理,提高在园儿童的整体健康水平.

    作者:彭安娜;张斌;吴静;姚尧;张艳;张丹;赵瑾珠;梅慧;杨少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医学生手机依赖与儿童期性虐待的相关关系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继网络成瘾之后,青少年手机依赖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时会出现失落感、抑郁、孤独感增加和焦躁感等不良情绪[1-2].一项研究显示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为17.0%[3].手机依赖者与网络成瘾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如抑郁[4]、孤独[5]以及消极的应付方式[6].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联[7-8].据此,手机依赖可能也与儿童期虐待有关,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其手机依赖行为间相关关系.

    作者:金莹莹;徐海;邹森;杨林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为丰富高校健康教育形式与方法提供支持.方法 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实验设计,对从某高校公开招募的没有团体辅导经历的120名大学生,进行生命意义、自尊、心理资本和抑郁症状的测量.随机选取30名作为实验组进行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其他人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学生团体辅导后的人生意义体验、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及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前测(t值分别为-4.81,4.70,-5.06,-2.75,-3.65,-2.11,-2.77,p值均<0.05),抑郁得分低于前测(t=2.16,P<0.05);实验组学生团体辅导后人生意义体验、人生意义寻求、自尊、心理资本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9,2.15,2.60,2.68,P值均<0.05);人生意义体验与心理资本呈正相关(r=0.712,P<0.01),人生意义寻求与人生意义体验、自尊、心理资本总分、抑郁无相关(P值均>0.05).结论 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作者:杨盈;包陶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广州哈尔滨两市中小学生书包使用情况

    目的 了解广州哈尔滨两市中小学生对书包的使用情况,提出学生对书包选择及使用的建议.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和哈尔滨市5所学校的部分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书包的重量和尺寸以及书包内容物的重量进行现场测量.结果 哈尔滨市和广州市学生背负书包平均重量分别为(4.10±1.57) kg和(4.73±1.66)kg,广州市高于哈尔滨市(t=-3.829,P<0.01);随着年级的升高两市学生书包的重量越来越重(F值分别为43.458,44.415,P值均<0.01).哈尔滨市和广州市学生背负书包的重量体重比大于10%的较多,分别占56.6%和76.6%;调查的513位家长学生中有331位家长认为孩子书包过重,150位家长认为书包尺寸不合适.两地学生在使用书包时产生许多不适的感觉,尤其以书包重(哈尔滨市为20.5%,广州市为43.6%)、感觉累(哈尔滨市为30.1%,广州市为54.1%)、肩膀酸痛(哈尔滨市为32.3%,广州市为40.5%)居多.相比无护脊书包,有护脊书包可以分散书包的重量,降低身体前倾几率,有利于学生身体发育.结论 学生对书包的使用存在广泛的不合理性,应引起卫生、教育部门以及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作者:李洪杰;苏淑阁;任晓菲;陈福丽;辛志宇;王忆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重庆市大学生2005-2014年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2005-2014年重庆市大学生体质变化趋势,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05,2010,2014年3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重庆市19~ 22岁年龄段大学生调研数据,对重庆市大学生形态指标、功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进行9 a的动态观察和分析.结果 重庆市19 ~22岁男、女大学生9a间身高分别增长了3.93,1.92 cm,体重分别增长了6.13,0.52 kg;男生体质量指数(BMI)值平均增长1.12 kg/m2,女生平均下降0.28 kg/m2;男生肺活量平均增长了314 mL,女生平均下降了148 mL;男、女生握力分别平均增长3.49,1.35kg,坐位体前屈分别提高了7.68,7.67 cm;男生50 m跑成绩提高了0.04s,女生下降了0.33 s;男、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下降了16.49,11.34 cm;男、女生耐力跑成绩分别下降了12.85,16.10 s.结论 重庆市大学生成年后身高增长趋势依然存在.应加强管理,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增强身体素质.

    作者:苟明;曹型厚;张亚妮;张专;安佳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某高校2012-2014年新生入学体检血清ALT异常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入学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探讨大学生肝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2014年江汉大学15 577名大学新生入学健康体检,分析血清ALT异常检出率及影响ALT异常的因素.结果 15 577名大学新生的血清ALT异常检出率为4.72%,其中男生为7.62%,女生为1.69%(x2=303.649 ,P<0.01);2012年异常检出率为3.83%,2013年为4.90%,2014年为5.67%,ALT异常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x2=19.558,P<0.01);本省新生ALT异常检出率为4.31%,外省新生为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73,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肥胖、饮酒熬夜等不同疲劳程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新生入学血清ALT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新生的ALT异常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ALT异常的学生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雍雪莲;叶勇;王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合肥市部分大学生和小学生碘营养水平分析

    目的 了解合肥市大学生和8 ~10岁小学生的碘营养状况以及大学生对碘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认知水平,为科学制定相关人群碘营养补充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在合肥市某高校随机选取6个班共326名大学生进行尿碘的检测,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合肥市9个区/县选取900位8 ~ 10岁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尿碘检测.结果 大学生和小学生的尿碘中位数分别为380.0 μg/L和225.2 μg/L,其中68.4%的大学生处于碘过量状态(>300μg/L),59.7%的小学生尿碘处于超适宜以上水平(>200 μg/L).大学生和小学生之间的尿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74,P=0.00).问卷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尿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食用含碘量丰富食物(如海带、紫菜、虾、海鱼)的大学生尿碘值明显偏高(P值均<0.05),但吸烟、饮酒、锻炼、睡眠等生活习惯对尿碘值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碘相关知识问答的平均得分为49.5分,60分以上的仅占总人数的18.9%.结论 合肥市大部分小学生处于碘营养超适宜水平,大学生则存在明显的碘过量现象.应根据不同的人群特点合理地进行补碘.

    作者:潘亚萍;常洪;沈娟;梁春梅;谢继安;范引光;张海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超重儿童体适能体力活动与其父母的影响

    目的 比较超重与正常体重儿童体适能、体力活动的差异及其父母与子女体力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为制定针对肥胖儿童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扬州市某小学119名8岁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集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数据,使用体力活动问卷测量儿童及其父母的体力活动水平,采用中国体质健康指标中8个运动测试全面评定儿童体适能水平.结果 超重男童体力活动水平(2.90±0.65)与正常体重儿童(2.41±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母亲与其子女的体力活动水平呈正相关(β男=0.32,β女=0.35,P值均<0.05).结论 超重儿童体适能、体力活动水平低于正常体重儿童,母亲体力活动水平与子女体力活动水平关系密切.

    作者:赵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天津高校大学生乙肝歧视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高校大学生乙肝歧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乙肝歧视社会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6所高校的1 013名在校大学生,使用问卷调查乙肝相关知识认知及乙肝歧视等情况.结果 调查对象的歧视得分平均为(38.49±25.30)分,歧视程度为低、中和高的人数分别为842(83.1%),91(9.0%)和80人(7.9%).有492人(48.7%)同意大学拒收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648人(64.3%)介意情侣是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511人(50.5%)介意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餐.在介意情侣是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介意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餐和握手方面,不同乙肝知识得分等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325,7.617,9.602,P值均<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级、母亲学历、是否主动了解乙肝知识和乙肝知识得分等级为影响乙肝歧视程度的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天津市部分大学生存在乙肝歧视现象,应通过加强乙肝传播途径等相关知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意识.

    作者:刘彩;王晓方;刘晗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荆门市28所学校学生餐微生物监测结果

    学生餐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加强对学生集体用餐的管理,保证饮食卫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于1996年发布了《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由学生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仍有发生,其中很多由微生物污染引起[1-3].湖北省荆门市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也屡见不鲜,如2012年某重点小学发生由蜡样芽孢杆菌污染学生中餐豆皮炒肉引起的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4].为保障学生饮食安全,荆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4年2-10月期间抽检28所市直学校学生餐样本,对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旦;陈天林;王占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商水县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根据2009年3月10日大河网公布的数据,2009年河南省外出务工农民达2 000万人,全省有390万名左右留守儿童,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5%[1].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但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生理和心理都面临着更多问题[2].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为12~16岁,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本研究于2014年5--6月对河南省周口市某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期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作者:赵玉霞;李光霞;章涵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云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2014年云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生近视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7个州(市)9~18岁中小学生,用对数视力表和屈光串镜结合法筛查其视力;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云南省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8.51%,标化率为47.3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年龄、每周食用鸡蛋的次数、每天食用牛奶的次数、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和性别(P值均<0.0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每天做作业时间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也随之升高;随着每天睡眠时间的增加、每天食用牛奶、每周食用鸡蛋3次及以上和每天花一定时间看电视,中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女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高于男生,少数民族是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云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进一步加强开展预防视力不良的宣传教育,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实现降低视力不良发生的目标.

    作者:杨云娟;常利涛;吕慧;黄达峰;代丽梅;刘宏;黄鑫;刘春艳;包佑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北京市中小学生2011-2012年家庭中伤害发生现况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在家庭中伤害发生的情况,为指导家长开展儿童伤害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于2012年9月在北京市16个区县抽取104所中小学校16 680名在校中小学生,调查2011-2012学年学生伤害发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发生伤害的主要类型、严重程度和愈后处理等.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共发生2 146人次伤害,在家中发生的伤害共509人次,占伤害总例数的23.72%,家庭伤害发生率为3.05%,城区为2.89%,郊区为3.16%;男生为3.12%,女生为2.99%,城郊、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家中发生的509人次伤害中,跌倒/坠落伤排在伤害类型的第1位(占36.94%);伤害发生时学生从事活动排第1位的是休闲娱乐(占27.90%);受伤部位排第1位的是手部/脚部(含腕、踝),占43.03%.受伤后61.69%到医院/校医室就诊,5.30%住院治疗;平均每人次伤害造成学生休息3.94d,缺课1.08 d.结论 家庭是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下儿童伤害的发生有其独特的流行特征,家庭伤害应以预防跌倒/坠落伤为主.

    作者:段佳丽;高维;符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大学生网络交际功能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瓦联网普及率达47.9%,大学生网民占总体网民的21.4%,大学生网民规模已达1.39亿[1].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执行功能在运动干预对情绪改善中的中介作用

    随着关于运动功能的研究不断丰富,人们发现运动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改善心境、调节情绪、提高执行功能等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可以辅助治疗焦虑和情绪障碍的手段[1-3].同时运动通过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增加海马齿状回的脑血流量和脑神经内分泌水平,进而改善个体的执行功能,包括注意的控制、转换、信息存储等能力[4].目前关于运动与执行功能以及情绪之间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干预分别对于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的改善作用.本文将与运动、执行功能和情绪相关的研究整合起来,多层面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执行功能在运动和情绪改善间起的中介效应.

    作者:林敏;余玲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河南某高校大一学生手淫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大一学生手淫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手淫频度、心理负担、手淫动机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为针对性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问卷和心理量表对河南某高校2 340名大一学生的手淫行为及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 男、女生频繁手淫发生率分别为22.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5,P<0.01);对手淫危害的认识、体育锻炼、季节是频繁手淫的影响因素(P值均<0.01);手淫频度与健康受损相关(C男=0.56,C女=0.29,P值均<0.05);情绪动机组偏执、敌对、人际敏感得分高于性欲动机组(t值分别为4.38,5.40,6.43,P值均<0.05);有负担组焦虑、抑郁、强迫得分高于无负担组(f值分别为6.52,5.14,4.73,P值均<0.05).结论 频繁手淫已危害到大一学生的身心健康.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预防和控制频繁手淫.

    作者:陈家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北京昌平区四~六年级小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心理资本能力发展相关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北京市昌平区5所公立小学四~六年级1 008名学生进行心理资本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心理资本平均得分为(3.95±0.63)分.其中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t=5.42,P<0.01);参加过青少年夏令营的学生得分高于没有参加过者(t=5.30,P<0.01);父、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越高(F值分别为16.91,14.88,P值均<0.01);学生自我感知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心理资本得分越高(F=26.48,P<0.01);父母对小学生的期望越高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越高(t=9.04,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城乡、自感家庭收入、是否参加过夏令营、父母对子女期望均是影响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1).结论 小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良好,不同特征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小学生心理资本能力发展相关的干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

    作者:李效鹏;马迎华;宋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的因素,为制定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9所高校2 5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家庭、院校等基本情况和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建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变量间相关性和因素的标准化效果.结果 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化影响效果值分别为0.037,-0.389,0.159,-0.053.路径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生理特征→院校特征、家庭特征→生理特征、家庭特征→院校特征路径系数分别为-0.30,0.23,-0.09,-0.27.结论 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均有影响,且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学校应针对这些主要因素特征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策措施,引导大学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焦建鹏;王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白银市平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健康行为的干预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白银市平川区种田村、黄峤乡以及复兴乡7所中小学三~九年级共计8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是否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差异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挑食、打架、体育锻炼以及劳动负担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非留守儿童挑食比例(41.7%)高于留守儿童(29.4%)(x2=12.598,P<0.01),留守儿童打架(36.o%)、参加课后体育锻炼的比例(45.4%)高于非留守儿童(22.3%,34.7%)(x2值分别为15.936,5.635,P值均<o.05),非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比留守儿童轻(x2=10.320,P<0.05).对各健康相关行为分别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自身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与主要照顾者是其健康相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农村儿童整体健康相关行为较差,健康干预是减少儿童不健康行为的有效措施.

    作者:滕红梅;蔡丹梦;黄仙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