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高校2012-2014年新生入学体检血清ALT异常及影响因素分析

雍雪莲;叶勇;王志红

关键词:血清, 身体素质, 体格检查, 结果评价(卫生保健), 因素分析, 统计学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入学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探讨大学生肝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2014年江汉大学15 577名大学新生入学健康体检,分析血清ALT异常检出率及影响ALT异常的因素.结果 15 577名大学新生的血清ALT异常检出率为4.72%,其中男生为7.62%,女生为1.69%(x2=303.649 ,P<0.01);2012年异常检出率为3.83%,2013年为4.90%,2014年为5.67%,ALT异常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x2=19.558,P<0.01);本省新生ALT异常检出率为4.31%,外省新生为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73,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肥胖、饮酒熬夜等不同疲劳程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新生入学血清ALT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新生的ALT异常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ALT异常的学生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坚韧人格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坚韧人格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对安徽6所本科院校随机抽取的1 13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 大学生中双性化比例为36.5%,未分化为35.1%,女性化为13.6%,男性化为14.8%.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坚韧人格的韧性、挑战、控制、投入维度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7.59,100.58,101.81,87.22,133.53,P值均<0.05);男性化、女性化得分与坚韧人格得分均存在正相关(P值均<0.01);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的男性化得分能够正向预测坚韧人格(B=0.523,P<0.05).结论 双性化大学生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人格坚韧性更好,男性化特质对坚韧人格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作者:陈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现状和专业培养需求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中小学校卫生保健人员的人员配备和专业工作能力现状水平,以便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的专业建设提供需求信息.方法 2009年初对上海市除特殊学校、工读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外的全部1 382所中小学校的卫生保健室进行普查,了解其人员配备情况;并于2013年底对上海市杨浦区和闵行区的全部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其自感的本岗位工作能力水平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各类学校按学生和卫生保健人员600:1的人员配备比例的仅在26%~55%,人均服务学生中位数在600人以上.全部1 740名卫生保健人员中,学历以大专为主(42.5%),其次为本科及以上(30.4%).小学以教师编制为主(69.8%),专职卫生保健工作的较少;普通中学尤其是高中则以职员编制为主(74.7%),专职的较多.获得教师和医(卫)师双师资格证书的保健人员仅占10.0%.被调查208名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在具体面临18项日常公共卫生和学生保健工作、12类学生健康教育内容时,自感工作能力比较充足的比例多在50%左右,且与专职卫生保健人员相比,兼职卫生保健人员自感的两方面工作能力水平均较高,调整OR值(OR值95% CI)分别为3.36(1.30 ~8.69)和3.25(1.27 ~8.29).结论 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的配备数量和质量亟待加强,保健人员好同时具备医学/卫生专业知识和教育学专业能力,需要专业化培养.

    作者:史慧静;谭晖;李广;王群;张喆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执行功能在运动干预对情绪改善中的中介作用

    随着关于运动功能的研究不断丰富,人们发现运动除了为人们所熟知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改善心境、调节情绪、提高执行功能等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可以辅助治疗焦虑和情绪障碍的手段[1-3].同时运动通过提高个体的唤醒水平,增加海马齿状回的脑血流量和脑神经内分泌水平,进而改善个体的执行功能,包括注意的控制、转换、信息存储等能力[4].目前关于运动与执行功能以及情绪之间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干预分别对于执行功能和情绪调节的改善作用.本文将与运动、执行功能和情绪相关的研究整合起来,多层面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说明执行功能在运动和情绪改善间起的中介效应.

    作者:林敏;余玲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北京昌平区四~六年级小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心理资本能力发展相关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北京市昌平区5所公立小学四~六年级1 008名学生进行心理资本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心理资本平均得分为(3.95±0.63)分.其中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t=5.42,P<0.01);参加过青少年夏令营的学生得分高于没有参加过者(t=5.30,P<0.01);父、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越高(F值分别为16.91,14.88,P值均<0.01);学生自我感知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心理资本得分越高(F=26.48,P<0.01);父母对小学生的期望越高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越高(t=9.04,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城乡、自感家庭收入、是否参加过夏令营、父母对子女期望均是影响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1).结论 小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良好,不同特征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小学生心理资本能力发展相关的干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

    作者:李效鹏;马迎华;宋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体育游戏活动对幼儿观察力和记忆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尽管人脑在出生前就已经形成,但它的发育完善却可以持续多年,尤以幼儿和青少年时期为主,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的可塑性变得越来越低[1].成年脑的结构和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脑的早期发育,因此设法促进生命早期大脑的发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神经系统的发育材料可以说是各种营养素,但神经系统的建构方式及分化需要儿童早期成长的环境刺激,其中运动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境刺激条件.体育游戏是与体育运动相联系的一种游戏,是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特殊体育活动,是与幼儿动作和语言发展相适应的.本研究采取体育游戏的方式对3~6岁幼儿进行运动干预,检测受试对象的观察力、记忆力,以此来求证体育活动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刘瑾彦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濮阳市中学生骑车违规行为及其聚集状况

    目的 了解濮阳市青少年骑车违规行为及其聚集现状,为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分别抽取濮阳市中学生共计4 361名,匿名填写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结果 过去30 d中,中学生骑车违规报告率为62.9%,其中男生为62.3%、女生为63.6%;6种骑车违规情形报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骑车带人(54.8%)、逆行(16.5%)、双手离把(12.2%)、闯红灯/乱穿马路(10.5%)、追逐打闹(9.9%)、攀附其他车辆(7.6%);骑车违规行为聚集程度男生高于女生,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x2值分别为19.984,13.039,P值均<0.05);骑车违规行与严重伤害呈正相关(P<0.05).结论 濮阳市骑车违规行为报告率较高,城市高中男生为高危人群.应采取科学干预措施,培养中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

    作者:杨翠平;孙经;朱文刚;麻顺广;王瑞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蚌埠市18岁青少年下颌第三磨牙根部发育及近远中倾斜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蚌埠市18岁青少年下颌第三磨牙根部发育及近、远中倾斜情况,为预防青少年磨牙的阻生和提前拔出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1 1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蚌埠三院放射科拍摄的18岁青少年的上下颌骨全景片,观察根部发育情况并进行近、远中倾斜度的对比.结果 男生第三磨牙发育29.6%在Ⅳ级,Ⅴ级占27.1%,Ⅵ级占19.9%,Ⅲ级占16.5%,Ⅱ级占6.9%;女生Ⅳ级占29.4%,Ⅴ级占28.0%,Ⅵ级占27.5%,Ⅲ级占9.6%,Ⅱ级占5.5%.在牙体长轴生长方向上,男、女生第三磨牙近中向生长所占比例分别为63.9%,65.1%;牙根发育情况男女生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蚌埠地区18岁青少年下颌第三磨牙牙根的发育绝大多数尚未完成,而且多数近中倾斜,女生牙根发育较男生略早.拍摄全景片对牙根发育的了解和提前预防性拔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潘树矿;陆开睿;陈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潍坊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学校环境及学生在校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潍坊市5 399名中学生,对其进行简版心理健康连续量表(MHC-SF)(青少年版)间卷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评(MHC)得分为(3.51±1.00)分,情绪幸福感(EWB)、社会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3个维度的得分分别为(3.79±1.12) (3.16±1.25) (3.651.07)分;男生社会幸福感维度得分(3.49±1.06)低于女生的(3.52±0.96)分,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总分(3.57±1.04)高于高中生的(3.42±0.9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8,5.3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学校生活差、受同学暴力威胁或言语侮辱、受学校成年入暴力威胁或言语侮辱、教室教学环境差、自我感觉在学校地位偏低、学习欲望差、不能与同学或老师互相尊重、不经常参加集体活动(OR值分别为0.411,1.412,0.786,0.834,1.741,0.732,0.690,0.732,P值均<0.05).结论 学校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学校应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马智杰;郭继志;杨淑香;王瑞梅;张涵;庄立辉;李向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业拖延对小学生学业水平影响的路径分析

    目的 了解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拖延、学业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路径模型,为提高其学业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修订的小学生学业拖延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分层随机抽取的邢台市81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学业拖延题目平均得分为2.65分,总体程度并不严重;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民主性成分多(M=3.62),溺爱性成分少(M=1.66).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和不一致性4个因子与学业水平和学业拖延均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R学业水平值分别为-0.214,0.164,-0.203,-0.130,r学业拖延值分别为0.246,-0.292,0.371,0.257,P值均<0.01),学业拖延与学业水平呈负相关(r=-0.483,P<0.01).路径分析结果显示,学业拖延直接影响学业水平(β=-0.447,P<0.01),父母教养方式中溺爱性维度直接影响学业水平(β=-0.104,P<0.05),民主性和放任性2个维度通过影响学业拖延间接影响学业水平(β值分别为-0.196,0.254,P值均<0.01).结论 可以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来干预或减少小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业水平的目的.

    作者:马雪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云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2014年云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流行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生近视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7个州(市)9~18岁中小学生,用对数视力表和屈光串镜结合法筛查其视力;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流行现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云南省中小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8.51%,标化率为47.30%.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平均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年龄、每周食用鸡蛋的次数、每天食用牛奶的次数、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和性别(P值均<0.0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每天做作业时间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也随之升高;随着每天睡眠时间的增加、每天食用牛奶、每周食用鸡蛋3次及以上和每天花一定时间看电视,中小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女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高于男生,少数民族是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 云南省中小学生视力不良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进一步加强开展预防视力不良的宣传教育,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实现降低视力不良发生的目标.

    作者:杨云娟;常利涛;吕慧;黄达峰;代丽梅;刘宏;黄鑫;刘春艳;包佑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无锡市初中学生口腔健康行为分析

    目的 了解无锡市初中生的口腔健康行为,为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和相关口腔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等比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无锡市13所中学初二年级的1 651名学生,对其进行口腔健康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87%的学生在3个月内会更换牙刷,92.6%的学生每天刷牙≥2次,刷牙时间≥3 min的占15.2%,35.4%的学生采用竖刷法,使用含氟牙膏的比例为58.0%,5.8%的学生使用过牙线.频率、刷牙时间、刷牙方式、更换牙刷时间和使用含氟牙膏方面,不同地区、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牙线方面城区好于郊区;吃糖果频率和饮用碳酸饮料方面城郊和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无锡地区城郊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口腔基本保健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口腔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在相关口腔卫生政策的制定上适度偏向郊区.

    作者:张延晓;徐庆;罗远;柯正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青少年超重肥胖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上海市虹口区肥胖及超重青少年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为制定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上海市虹口区4所初中及高中的1 173名中学生测量身高、体重,采用青少年睡眠质量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女生肥胖、超重及肥胖+超重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校正分层因素影响后,中学生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为18.84%,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校正分层因素影响后的初中及高中学生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分别为13.43%,2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90,P<0.05).在358名肥胖+超重学生中,睡眠质量差的检出率(37.25%)高于正常体重学生检出率(10.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706,P<0.05).结论 青少年肥胖及超重可能与差的睡眠质量有较大关系,好的睡眠质量及充足的睡眠时间可能有效预防青少年肥胖及超重,还需有待今后的随访加以证实.

    作者:周惠清;姚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白银市平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健康行为的干预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白银市平川区种田村、黄峤乡以及复兴乡7所中小学三~九年级共计8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是否留守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的差异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挑食、打架、体育锻炼以及劳动负担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非留守儿童挑食比例(41.7%)高于留守儿童(29.4%)(x2=12.598,P<0.01),留守儿童打架(36.o%)、参加课后体育锻炼的比例(45.4%)高于非留守儿童(22.3%,34.7%)(x2值分别为15.936,5.635,P值均<o.05),非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比留守儿童轻(x2=10.320,P<0.05).对各健康相关行为分别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自身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与主要照顾者是其健康相关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农村儿童整体健康相关行为较差,健康干预是减少儿童不健康行为的有效措施.

    作者:滕红梅;蔡丹梦;黄仙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某高校2012-2014年新生入学体检血清ALT异常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入学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探讨大学生肝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2-2014年江汉大学15 577名大学新生入学健康体检,分析血清ALT异常检出率及影响ALT异常的因素.结果 15 577名大学新生的血清ALT异常检出率为4.72%,其中男生为7.62%,女生为1.69%(x2=303.649 ,P<0.01);2012年异常检出率为3.83%,2013年为4.90%,2014年为5.67%,ALT异常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x2=19.558,P<0.01);本省新生ALT异常检出率为4.31%,外省新生为5.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73,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肥胖、饮酒熬夜等不同疲劳程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新生入学血清ALT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大学新生的ALT异常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ALT异常的学生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作者:雍雪莲;叶勇;王志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影响的追踪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及随干预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为采取干预措施缓解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 采用准实验设计和多元方差分析,对从徐州市三中初二年级4个班级中选取的49名中学生在4个测量时段共16周的心理应激水平变化进行追踪研究.结果 对照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P=0.35),而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和综合干预在4个干预时段上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9,2.85,4.83,P值均<0.05).实验前,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6,P=0.37);实验干预8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8,P=0.031);实验干预16周,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P=0.000);实验结束3个月,不同干预方式的心理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00).不同干预时段和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应激水平不仅主效应存在统计学意义(F时段 =6.74,P=0.000;F方式 =5.18,P=0.000),还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交互作用(F时段×方式=8.75,P=0.000).结论 不同干预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均能起到缓解作用,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作者:陈开梅;杨威;董磊;孙培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基于网络模式的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营养状况和能量、营养素摄入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分别抽取2所小学,在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分别抽取3所小学,抽中的15所小学的所有小学生经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为期2周的网络膳食测评调查.采用《中小学生食物营养与热量摄入测评系统》进行基于网络的24h膳食回顾法调查学生每日膳食摄入情况.结果 参加网络膳食测评调查天数≥3 d的小学生有3 352名,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了13.2%和13.9%,男生(17.4%,16.8%)均高于女生(8.6%,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57,25.57,P值均<0.05).男、女生的平均每日能量摄入分别为(1 650.40±698.58)和(1 491.64±664.84)kcal(1 kcal=4.18 kJ),蛋白质摄入分别为(63.94±28.66)和(56.70±26.35)g,男生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725,7.625,P值均<0.05).男、女生维生素E、磷、钾、碘的摄入量过高(>120%参考摄入量),硫胺素、维生素B6、钙、锌等多种营养素摄入量不足(<80%参考摄入量).结论 北京市城区小学生超重肥胖问题突出,膳食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应加强营养教育,指导学生合理膳食.

    作者:姜舒莹;郭秀花;宋玉珍;陶立新;吴立娟;段佳丽;王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超重肥胖青少年脑力负荷前后的Stroop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 比较超重肥胖组与正常组青少年的部分认知功能,为科学评价超重肥胖对青少年相关功能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共抽取绍兴、嵊州87名中学生,并依据体质量指数(BMI)进行肥胖程度划分.用韦氏智力量表测试60 ~ 70 rmin作为脑力活动负荷,负荷前后分别进行Stroop测验.结果 体重正常组36名,超重肥胖组51名;平均年龄(13.75±0.74)岁.脑力活动负荷后超重肥胖组的点耗时数高于正常组(t=2.520,P<0.05).超重肥胖组脑力负荷后色耗时数低于脑力负荷前(t=2.475,P<0.05).正常组点耗时数、字耗时数和色耗时数脑力负荷后均低于脑力负荷前(t值分别为3.658,4.328,3.629,P值均<0.05).结论 超重和肥胖在脑力负荷后可影响Stroop实验认知耗时.

    作者:应锡钧;王未来;张润松;方益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行为的因素,为制定大学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9所高校2 500名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及认知、家庭、院校等基本情况和健康生活方式进行调查,通过建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来分析变量间相关性和因素的标准化效果.结果 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化影响效果值分别为0.037,-0.389,0.159,-0.053.路径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生理特征→院校特征、家庭特征→生理特征、家庭特征→院校特征路径系数分别为-0.30,0.23,-0.09,-0.27.结论 生理特征、心理及认知特征、家庭特征和院校特征对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均有影响,且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学校应针对这些主要因素特征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对策措施,引导大学生采取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焦建鹏;王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太原市初一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太原市城区初一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中学生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分层随机整群选取的643名太原市初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一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初一年级学生生存质量总分平均(82.96±10.71)分,其中情感功能得分低,且有19.57%的学生低于60分.心理健康状况、家庭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初一学生生存质量有直接影响,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748,0.218,0.051(P值均<0.05).家庭环境通过心理健康状况中间变量对生存质量产生间接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250(P<0.05).结论 中学生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和父母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作者:杨蓓;姬成伟;王宏;邵丽;姜子慧;郝佳佳;赵志一;余红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医学生手机依赖与儿童期性虐待的相关关系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继网络成瘾之后,青少年手机依赖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心理问题.手机依赖症(mobile phone dependence)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没有手机时会出现失落感、抑郁、孤独感增加和焦躁感等不良情绪[1-2].一项研究显示国内大学生手机依赖发生率为17.0%[3].手机依赖者与网络成瘾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特征,如抑郁[4]、孤独[5]以及消极的应付方式[6].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联[7-8].据此,手机依赖可能也与儿童期虐待有关,故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和其手机依赖行为间相关关系.

    作者:金莹莹;徐海;邹森;杨林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