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市东城区2007-2011年学生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分析

邸明芝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病控制, 学生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学校流行性腮腺炎防控体系运转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学校、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MMR)联合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汇总,对学生流腮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适龄儿童MMR联合疫苗报告接种率为99.99%~100.00%;学生流行性腮腺炎平均年发病率为67.11/10万,无多发、暴发疫情;有免疫史的病例占78.84%,临床表现较轻,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分别占2.88%,18.27%;流行性腮腺炎以春夏季发病较多.结论 北京市东城区在适龄儿童中构建起了牢固的免疫屏障,学校流腮防控体系运转良好.应重点关注突破病例及高中学生的查漏补种问题,加快全国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南山区学校食堂面制品铝污染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以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相结合的学校食堂铝污染综合干预效果,为有效减少学校食堂铝污染提供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南山区辖区内55所学校食堂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的干预措施(包括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讲座、行为指导等)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引导,为期1 a.比较干预前与干预后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铝相关食品卫生知识、相关行为及学校食堂面制品铝含量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南山区学校食堂面制食品中铝含量合格率为63.4%,干预后为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食堂从业人员铝相关知识答对率由58.79%上升为8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含铝膨化剂使用由19家减少为0家;精确称量用具的使用率由40.0%上升为76.4%.结论 采取的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学校食堂面制品中铝含量.

    作者:朱凤;李维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学龄儿童骨密度水平及其膳食影响因素

    目的 探究膳食因素对学龄儿童骨密度的影响,为实施高效率干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唐山市3所小学一~六年级学生2 046名,进行骨健康相关因素调查、膳食调查和骨密度测定.结果 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的平均声波传导速度(SOS)为(1 530.2 ±21.0)m/s.6~9岁年龄组随年龄增长SOS值呈下降趋势,10~13岁儿童SOS值略有回升.对学龄儿童SOS值有正性影响的膳食因素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豆制品、奶及制品、钙、面食、叶菜的摄入量,而经常喝碳酸饮料和磷的摄入量有负性影响(P值均<0.05).结论 膳食行为和膳食摄入对学龄期儿童骨密度值均有影响,需要进行调整改善.

    作者:唐咏梅;杨猛;刘英莉;刘毅;宁鸿珍;周瑞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某高校教职工原发性高血压社区干预效果分析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和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资料表明,高校40岁以上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达46.10%[1].高血压不但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高血压的社区干预可以纠正患者的错误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08年5月-2009年5月,笔者按知情同意的原则,在某高校教职工中抽取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月进行定期家庭随访,予以营养、运动、心理、行为干预,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维;朱先林;王笑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成都市中小学生日常生活身体活动情况

    目的 了解学生学习、出行、家务劳动及闲暇时间中的身体活动情况,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从成都市2个区选取8~17岁的中小学生1 40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43.65%的学生步行到学校,其中小学生步行多(51.05%);19.90%学生坐公交车到学校,其中高中生坐公交车多(39.48%).59.34%的学生放学后和周末参加体育锻炼;学习日和周末每天睡眠时间≥8 h的分别占72.96%,88.37%,每天静坐≥2 h的分别占60.41%,67.47%.结论 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青少年参加体力活动,减少静态活动时间.

    作者:阿斯亚阿西木;刘艳;何志凡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我意识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提高相应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市嘉定区284名藏族初中生,使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调查.结果 在沪藏族初中生自我意识水平低者占57.0%,男生自我意识的行为因子得分比女生低,女生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因子分比男生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初二学生智力与学校情况因子得分比其他2个年级学生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农村学生躯体外貌与属性、合群、幸福与满足分量表因子得分、总分比城市学生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均是自我意识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在沪藏族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总体水平较低.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意识具有显著的预测性.

    作者:常向东;石军红;马丹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青少年同伴关系在心理分离对孤独感影响中的调节效应

    孤独感是青少年期常见的情绪问题,是个体感知到自身的社会人际关系缺失,进而产生的悲伤、空虚或情感饥渴的情绪体验[1].心理分离反映的是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变化的过程,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达到与父母在功能、情感、态度、冲突方面独立的能力[2],是青少年期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3].有研究发现,功能、情感和态度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差,冲突独立水平越高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越好[4].进入青少年期后,个体与同伴的交往增多,同伴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显著变大.高水平的同伴接纳可以缓解青少年因家庭功能不良所导致的疏离感[5],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调节危险因素和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6].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探讨心理分离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为缓解青少年的孤独感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高燕;黎亚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北京市在校小学生洗手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小学生洗手方法的掌握情况,为小学生洗手行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观察法,观察随机抽取的北京市20所项目学校240名小学生的洗手情况.结果 不考虑擦手环节,只有18.8%的小学生按照正确的洗手四步骤洗手;240名小学生中有25.0%洗手时长合格.洗手时洗手用品配备率为53.3%;学校未配备洁手用品的112名小学生均未使用洁手用品;学校配备洁手用品的128名小学生洁手用品使用率为63.3%.240名洗手的小学生中,144人(60.0%)的洗手池边张贴了洗手宣传品.结论 应督促小学生采纳正确洗手方法.建议学校为小学生提供洁手用品.

    作者:韩梅;刘秀荣;李玉青;曹远;陈艳;常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某高校2009-2010年学生因病缺课系统传染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高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预警系统模式,为降低学生因病缺课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青岛市某高校2009-2010学年因病缺课系统的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大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报告传染病缺课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系统报告传染病缺课种类有10种,共有106人次;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病(水痘、流感)和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菌痢)为主,因传染病缺课的病种由高到低前4位依次为水痘(31人次)、感染性腹泻(27人次)、流感(15人次)、传染性结膜炎(14人次).因传染病缺课发生比例为4.72‰,缺课率为0.068‰,平均缺课天数为2.74 d;传染病主要以12月(30人次)、11月(17人次)、3月(13人次)及9月(12人次)为高发;大一学生因传染病缺课率高于其他年级(P<0.01),男生因传染病缺课率高于女生(P<0.01).结论 学生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系统对学校防控传染病起重要作用,是防控传染病的前期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于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行动计划在青少年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目的 调查青少年健康锻炼状况,为检验行动计划在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数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长沙市2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共6个年级14个班级中的7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锻炼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活动等变量进行测量.结果 调查对象中规律性锻炼者仅近30%,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规律锻炼的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x2=40.83,P<0.01),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x2=39.57,P<0.01);对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间的回归分析显示,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转化为锻炼行为过程中的不完全中介变量(Z=8.82,P<0.01).结论 行动计划是青少年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基于行为意向增强及行动计划制定的综合干预有助于规律性锻炼行为方式的养成.

    作者:曹佃省;姜晓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某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为高校医疗机构社区化改革及医改客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年华中师范大学3 871名教职工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既往史分析,高校教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居首位(25.11%),其他依次为糖尿病(8.45%)和冠心病(3.31%).健康体检中检出疾病50余种,其中以高脂血症、慢性咽炎、高血压、结膜炎的检出率较高,依次为35.83%,32.58%,28.54%,27.95%.结论 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作者:魏开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他评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

    目的 编制评价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为研究相应人群的积极心理品质提供合适的工具.方法 采用心理词汇学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收集初始问卷项目.然后选取成都、重庆两地小学生共1 500名为被试,请被试班主任根据问卷项目对其进行他人评估,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 终问卷共包含27个项目,由关系品质、活力品质、追求品质、约束品质和超越品质5个因素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5因素模型拟合指标x2/df,GFI,TLI,CFI,NFI,IFI,RMSEA分别为1.765,0.958,0.902,0.912,0.821,0.914,0.039,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16 ~0.371之间,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56~0.656之间,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问卷各维度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相关;无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表明问卷区分效度良好;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12,重测信度为0.825,说明问卷信度良好.结论 编制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他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工具.

    作者:张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甘肃省2010年东乡族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东乡族学生营养状况,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甘肃省2000和2010年东乡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甘肃省东乡族正常体重学生占较大比例;较低体重、营养不良检出率女生明显高于男生(P值均<0.01);较低体重、营养不良检出率男、女生均为中学段高于小学段,超重检出率男、女生均为小学段高于中学段(P值均<0.01);男、女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东乡族高于汉族(P<0.05),较低体重、超重、肥胖检出率东乡族明显低于汉族(P <0.05或P<0.01);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2010年均高于2000年,其中超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东乡族学生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制定东乡族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政策,同时开展营养教育与健康促进,科学指导体育锻炼.

    作者:郑慧芳;杲强;杨建文;夏小慧;周红霞;黄淑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某地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现况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状况,为制定大学生网络养成教育提供策略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在校大学生608名,采用自编量表对网络偏差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偏差行为分别为网络游戏、网络抄写答案、论文中引用网上资料却不注明和下载资料拼凑论文.男、女生网络游戏,浏览色情图片、视频或小说,在网上恶意灌水或刷屏,网上发表诽谤性言论等报告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女生在涉及学生职业道德的网络偏差行为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欺骗网友、玩网络游戏、下载资料拼凑论文、论文中引用网上资料不注明以及网络抄写答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网络言论方面素养较高,但网络职业偏差行为问题也比较突出.

    作者:徐文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南京市小学生尝试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南京市小学生尝试吸烟行为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青少年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随机整群抽取南京市31所小学3 636名学生进行自填式吸烟知信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组别小学生尝试吸烟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种混杂因素进行调整.结果 小学生尝试吸烟率为6.1%,男生尝试吸烟率(8.1%)高于女生(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8.20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父母高文化程度初中或以下、父母均吸烟、未在课堂上学过控烟知识、30 d内在学校暴露于二手烟的小学生尝试吸烟的风险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烟草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87.2%,男、女生分别为86.7%和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145,P=0.067).烟草相关正向态度持有率为95.4%,男、女生分别为94.3%和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98,P=0.000).结论 小学生尝试吸烟影响因素较多.家庭和学校应共同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学会拒绝烟草.

    作者:戚圣香;洪忻;王志勇;杨华凤;陈旭鹏;周海茸;徐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大学生攻击性与情绪调节策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学生攻击性、情绪调节策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减少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攻击性问卷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江西省2所高校67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1%;大学生攻击行为以言语攻击(40.8%)与敌意(40.3%)为主.有自杀意念组大学生在身体攻击、愤怒、敌意、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P值均<0.01),而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上得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敌意(OR =3.105)、消极情绪调节策略(OR =2.638)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积极情绪调节策略(OR =0.213)是自杀意念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受攻击水平、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作者:李艳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嘉兴市中小学生肺结核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索影响中小学生肺结核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开展学校肺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借鉴.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嘉兴市中小学生中经结核病定点医院确诊的现患肺结核患者,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体重、体质量指数、家庭经济条件、学习强度、文体活动强度、母亲文化程度、结核病接触史对中小学生结核患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中,体质量指数<20 kg/m2(OR=8.406),家庭经济条件差(OR=5.781),学习强度大(OR=3.083),有结核病接触史(OR=13.698)是患肺结核病的危险因素;文体活动强度大(OR=0.385)和母亲文化程度高(OR=0.136)是保护因素.结论 中小学生结核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复杂,自身抵抗力、家庭经济条件、结核病接触情况等与肺结核发病密切相关.

    作者:姚晓英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目的 探讨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四川省轻、重灾区2所中学的所有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5a的3次追踪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我弹性量表适用于灾区青少年.3次测量轻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得分均高于重灾区青少年(P值均<0.01),第2,3次测量男生心理弹性得分高于女生(P<0.05);学生心理弹性得分在1.5a内有上升趋势(P<0.05),且轻灾区青少年相对于重灾区青少年上升速度更快(P<0.05).结论 严重自然灾害中的青少年心理弹性损害严重并恢复缓慢.在自然灾害中青少年心理干预措施制定时应注意心理弹性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作者:何芙蓉;陈珍妮;周艳阳;蒋敏;刘巧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甘肃东乡族与汉族13~18岁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比较

    目的 了解甘肃省东乡族和汉族中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和变化情况,为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手册的要求,对13 ~18岁东乡族与汉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东乡族13~18岁男生引体向上成绩均好于同龄汉族男生,且在14~15岁和1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 000m跑在14岁年龄段好于同龄汉族学生(P值均<0.01);13岁年龄组的握力好于汉族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年龄段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差于汉族男生(P值均<0.01);东乡族13~18岁女生,除15岁组的800 m跑成绩好于同龄汉族女生(P<0.01)外,其余各项身体素质均差于汉族女生(P值均<0.01).结论 东乡族学生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女生更为突出.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与卫生工作,教育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作者:杨建文;刘克俭;郑慧芳;马国全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北京某高校学生急诊出诊病例分析

    目的 了解高校学生急诊出诊的基本情况,为高校医院制定应对学生急诊出诊工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语言大学2010-2011年64例学生急诊出诊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急诊出诊以腹痛症状多,为16例(25.0%);其次是一过性晕厥14例(16.4%)和呼吸困难8例(12.5%).急诊出诊处理后,有38例(59.4%)病情缓解;23例转上级医院诊治;4例自杀者中,有3例死亡.结论 高校学生急诊出诊病例分布有一定特点,高校医院应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重点和急救措施.

    作者:李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伤害行为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现况及其与伤害行为相关性,为提出网络成瘾的心理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2---4月抽取北京市65所初中、76所高中、34所职业技术学校和12所大学的学生共39 798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初中、高中、大学卷)进行集体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的总体报告率为7.6%,其中初中、高中、大学分别为6.1%,8.4%,9.0%,城区和郊区分别为8.5%,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倾向与打架、受欺侮、自残、自杀等伤害行为及孤独感、心情郁闷、失眠等心理问题有相关性(P值均<0.01).结论 网络成瘾是大、中学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网络成瘾与伤害有关心理、行为密切相关.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时,应考虑采取心理、行为的综合干预措施.

    作者:段佳丽;孙颖;韩霄;耳玉亮;霍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