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琼;路遥;张雪飞
自我认识是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自我观念的重要内容,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健康状况.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儿童认知及行为可塑性大,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佳时期[1].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及时发现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有效地进行干预,对小学生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小学生在接受心理综合干预前后自我认识能力的变化,探索高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维;阮曌;唐岩;黄芹;王珊;李志鹏;张勇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08-2011年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方法 每2a为1个监测周期,对深圳市全体公立中、小学校和大专的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4 a连续监测,大部分监测项目相对稳定,部分监测项目达标率虽然偏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黑板与前排课桌距离、黑板后墙反射系数、控制式灯具、环境噪声的达标率分别从2008-2009年的45.33%,26.72%,51.54%和24.00%,上升到2010-2011年的58.51%,37.40%,68.99%和37.08%.课桌、课椅分配符合率低仍然是教学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2个周期的监测达标率仅分别为22.60%,26.72%和19.05%,23.80%.结论 深圳市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测系统持续有效运行,对于存在的问题部分得以改善.但仍要对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整改,以期达到完善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的目的.
作者:许舒乐;林应和;周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表明,与2000年调研结果相比,2005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为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1].学生体质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身体素质持续下降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本研究于2010年9-11月对上海市6个区11844名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上海市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漾;陈佩杰;吴艳强;邵宗义;彭宁宁;邹大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技能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和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市6所高校905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及健康技能调查.结果 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率为68.95% (624/905);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及是否选修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类型、健康知识得分对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结论 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与专业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
作者:郭静;马莎;杜正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聊天群随机抽取426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发生情况及相关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率为27.5%,其中男生为28.6%,女生为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0,P=0.578).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发生率在不同性生理成熟年龄、认识性行为途径、朋辈状况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005,9.318,68.380,P值均<0.05),在不同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378,0.963,2.745,P值均>0.05).结论 性生理成熟年龄、认识性行为途径及朋辈中发生非婚性行为的比例对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性教育应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多个层面进行.
作者:向晋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索6 ~19岁人群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学校传染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泰州市2007-2011年6~ 19岁人群新发传染病病例报告,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发病的特征.结果 2007-2011年共报告传染病8657例,其中男性5377例(62.1%),女性3280例(37.9%).年均报告例数100例以上疾病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肺结核和流行性感冒,报告共计占70.5%.2007-2011年总传染病发病率(不包含手足口病)分别为200.8/10万、213.3/10万、189.6/10万、149.7/10万、233.1/10万.其中6~7岁、8~9岁、10~11岁报告传染病主要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占全部报告的82.9% ~ 84.4%;12~14岁主要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占全部报告的74.0%;15 ~ 17岁主要为水痘、肺结核和乙肝,占全部报告的61.1%;18 ~ 19岁组性病、肺结核、乙肝、水痘为突出传染病,占全部报告的76.5%.6~17岁人群发病月份特点明显,每年2月和8月传染病低发,5月和6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7-2011年泰州市6~19岁人群传染病流行势态比较平稳,男性较女性、低龄组较高龄组发病水平高.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流行性感冒是学生重点预防的传染病.学校应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结合不同年龄组学生传染病发病特点,做好防控工作.
作者:贺玉川;张翔;移钱华;罗峰;熊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学生多种精神压力的影响,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辽宁省7个地级市城乡大、中学校学生25710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稳定家庭的学生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报告率较低.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压力报告率较高,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孤独感、尝试出走的报告率较高.不同父亲职业间学生缺乏安全感、孤独感、学习压力、失眠、打算出走及离家出走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关注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的学习压力、缺乏安全感,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的孤独感、离家出走以及不稳定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王智勇;徐小冬;李瑞;王宏伟;任时;安庆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筛选肥胖儿童发生血压升高的高危因素,为早期预防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门诊2010年5-10月就诊的肥胖儿童124例,参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研制协作组2010年标准筛选血压升高儿童,分析内容包括遗传因素、早期喂养、饮食行为、学习及运动情况、家庭环境等与肥胖及血压升高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68例肥胖儿童出现血压升高,发生率为54.8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亲肥胖、喜食肉类食品、晚上睡眠时间、午休时间、喝饮料的频率、膨化食物是与肥胖儿童发生血压升高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肥胖儿童发生血压升高的比例很高,不良饮食习惯及母亲肥胖、过长的睡眠时间均能增加血压升高发生的风险.在肥胖儿童的治疗及随访中,应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从而预防血压升高的发生.
作者:徐尔迪;尹春燕;肖延风;易小青;常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并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发作,视觉、听觉、认知、感知及言语等功能发育迟缓[1],是目前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在国内为0.2% ~0.4%[2].其中智力发育迟缓是脑瘫患儿常见的并发症[3],有61.7% ~ 86.2%的0~6岁脑瘫患儿伴有智力发育迟缓[4].本研究运用瑞文测试联合型(CRT)量表[5],排除脑瘫患儿肢体障碍和语言障碍因素,为进一步了解相应人群的一般智力特点提供依据.
作者:童华敏;静进;李初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某中学聚集性集中发热病例特征,探讨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传播形式和病原体,为今后暴发疫情的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检测病例麻疹、风疹IgM抗体,用PCR进行呼吸道多病原检测.结果 共搜索131例发热病例,罹患率为8.7%( 131/1506).发病高峰在4月17-19日.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100.0%)伴头痛(55.0%)、咽痛(42.0%)、咳嗽(22.9%)、皮疹(40.0%).病例集中发生在高一年级,其中高一(1)班罹患率高达45.2%.对病例间接触、校内、校外就餐等暴露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关联强度均无统计学意义.麻风疫苗应急接种为此次暴发疫情的保护性因素(RR=0.38,x2 =2.31,P=0.000).对18例急性期出疹病例进行麻疹、风疹双份血清I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8份咽拭子标本经呼吸道多病原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诊断不能完全排除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的可能.根据病例主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临床特征,不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作者:马燕玲;解艳涛;宁召起;苏彦萍;赵春艳;徐颖;刘秀军;李红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对教职员工中慢性病和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该区教职员工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及制订全区教职员工健康发展计划提供依据,笔者于2010年4月对全区11973名教职员工进行体检,并依照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进行分析,同时对比2010年和2009年的体检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素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开展综合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山东省某县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1742名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对近一个月来校园欺侮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各类欺侮的报告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欺侮的影响因素.结果 校园欺侮的报告率为40.5%,其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的报告率为34.5%,初中生的报告率为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欺侮他人的报告率为20.5%,其中小学生欺侮他人的报告率为13.9%,初中生的报告率为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遭受欺侮的报告率为35.4%,其中小学生遭受欺侮的报告率为30.5%,初中生的报告率为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3.6%的学生有4种及以上欺侮他人的行为,有7.1%的学生有4种及以上遭受欺侮的行为.欺侮他人和遭受欺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性别、玩暴力游戏、学习成绩是中小学生欺侮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现象较为严重,应从个人、同伴、家庭、学校等方面开展综合干预.
作者:杨英伟;星一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山西医科大学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大学生营养宣传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山西医科大学学生429名,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连续记录3d膳食,计算每人每日食物摄入情况,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食物摄入推荐量进行比较;计算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 在学生所有食物摄入中,谷类摄入量偏高,鱼虾类、禽畜肉类、奶类及奶制品、蔬菜水果摄入量偏低;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维生素C摄入不足;钙摄入不足;铁摄入充足,但多来自于植物性食物.学生早餐摄入的能量较低,女生零食摄入较多.结论 山西医科大学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不理想.应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膳食.
作者:赵海峰;陈静思;粱洁琼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随着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肥胖不但导致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而且相当多患儿会把肥胖带入成年,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肿瘤等提前发生[2].有关研究已证实,超重、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增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3-7].为全面了解丹阳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血压偏高情况,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0年丹阳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青海省青少年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青海省6个地区1406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高中生的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P<0.01),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高于学习成绩好的和一般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类型、骑车违规、步行违规、去无安全措施地方游泳、去无安全措施场所滑冰、经常受到欺侮、上下学时经常感到安全无保障、动手打架、曾感到孤独、经常因学习成绩心情不愉快、经常因担心某事失眠、有意伤害自己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海省青少年自杀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针对影响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
作者:郭晚花;曹玉洁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在校本科生饮食和运动相关行为及其与时间观念的关系,为促使大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饮食和运动行为调查问卷和津巴多时间观念量表,对北京某高校选修《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健康传播》通选课的194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 健康行为与未来时间观念得分正相关,如吃早餐频率、吃水果与蔬菜的频率,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及运动开销比例等,而健康危险行为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部分健康危险行为与享乐主义时间观和宿命主义的现在时间观得分呈正相关,健康行为与其呈正相关.而改变不良饮食/运动行为的意愿与现在时间观念得分呈负相关,与未来时间观念得分呈正相关.结论 时间观念在预测健康行为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采取适当的影响时间观念的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措施来促进本科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饮食和运动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张璐;钮文异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学校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卫生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广大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学科.学校卫生监测工作在儿童少年卫生学科发展和学校卫生工作的推进落实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下面笔者就我国学校卫生监测工作的作用、现状和发展设想综述如下.
作者:段佳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并建立模型来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建立大学生攻击行为模型发现,大学生攻击行为受人格变量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自尊对攻击行为仅产生直接影响,效应指数为0.19;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通过人格变量和自尊中介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起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0.062),父亲惩罚、严厉(0.147),父亲偏爱被试(0.094),母亲惩罚、严厉(0.001),客观支持(0.056),主观支持(0.021),对支持的利用度(0.027),精神质(0.258),内外向(0.014),神经质(0.430);神经质对攻击的直接效应值大,达0.360.结论 加强大学生个性辅导,提供给他们物质支持和精神理解,使他们在良好家庭氛围中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可减少攻击行为事件发生.
作者:倪林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当代大学生不同的网络交往动机对网络自我表露行为的影响,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行为安全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上海市6所高校61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大学生网络自我表露与网络交往动机的关系.结果 提供帮助动机对大学生网络兴趣与快乐表露、失望与痛苦表露、不满与愤怒表露、观点与评价表露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获取信息动机对大学生网络失望与痛苦表露和不满与愤怒表露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娱乐消遣动机对大学生网络观点与评价表露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结论 提供帮助动机、获取信息动机、娱乐消遣动机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行为.
作者:周林;范海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改革高校被动“听讲”授课的健康教育活动模式,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方法 根据大学生文化层次、生理特点及高等教育灵活的特点,综合运用健康信息传播技巧,以艾滋病防治宣传为主题,设计多维度现场健康知识竞赛/竞技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竞赛人数及活动人数比原计划各增加33.3%和64.7%,14条核心信息答对率比活动前提高16.8个百分点(P=0.000),比同期空白对照组高18.5个百分点(P=0.000);活动效果满意度较好及好的占89.8%.结论 多维度现场健康知识竞赛/竞技活动效果好,信息传递持续时间长,是适合现代高校的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作者:梁碧绿;李健艺;蔡建生;黄国华;吴子添;宾超鸿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