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晓明;王晓峰;莫哲;朱文明;周金水;毛光明
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并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可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发作,视觉、听觉、认知、感知及言语等功能发育迟缓[1],是目前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发病率在国内为0.2% ~0.4%[2].其中智力发育迟缓是脑瘫患儿常见的并发症[3],有61.7% ~ 86.2%的0~6岁脑瘫患儿伴有智力发育迟缓[4].本研究运用瑞文测试联合型(CRT)量表[5],排除脑瘫患儿肢体障碍和语言障碍因素,为进一步了解相应人群的一般智力特点提供依据.
作者:童华敏;静进;李初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连续6a的身高、体重以及营养状况动态变化规律,为研究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市某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从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通过每年1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查,记录该学生队列一~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值,并评价营养状况.结果 男、女生身高和体重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女生二~五年级身高年增长值高于一年级,并在四年级达到高峰;体重三~五年级年增长值高于一~二年级,并在五年级达到高峰.男生五年级身高和体重年增长值高于一~四年级.男、女生一~五年级营养评价分类中,低体重所占比例高;女生在低年级低体重率不断上升,高年级肥胖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男生随着年龄增加,低体重率不断下降,肥胖率逐年上升.结论 小学生营养状况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既要控制低体重,也要做好各年龄段肥胖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熊莉华;邓纳莉;谈蔚清;麦锦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影响中国高校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教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高校学生吸烟影响因素的17篇文献.结果 我国高校学生吸烟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为:朋友吸烟3.84(3.09 ~4.77)、教师吸烟2.21(1.60 ~3.07)、父母吸烟1.81(1.43 ~2.30);多因素分析合并OR值及95% CI分别为:父母吸烟1.66(1.39~1.98)、教师吸烟1.48(1.21 ~1.82)、朋友吸烟2.39(1.96 ~2.91)、专业2.05(1.20 ~3.50)、吸烟态度2.89( 1.85 ~4.54)、每月生活费2.84(2.18 ~3.71)、低年级1.24(1.00~1.54)、同学吸烟1.40(1.02 ~1.91)、母亲文化程度0.34(0.18 ~0.62)、饮酒4.84(3.03~7.72).结论 饮酒、吸烟态度、月生活费、朋友吸烟、专业、父母吸烟、教师吸烟、同学吸烟是我国高校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
作者:耿慧霞;王来;邢秀伟;徐丽娟;叶珊珊;徐珂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状况及其与就业焦虑的关系,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就业焦虑诊断问卷”,对随机整群抽取的525名民办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性别、专业和实践经历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体及在某些维度上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就业焦虑呈负相关(P<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总分与自我评价维度得分对就业焦虑有显著的影响力和预测力(P<0.01).结论 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就业焦虑密切相关.
作者:史琼;路遥;张雪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中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行为的发生特点,为网络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海口市3所中学的599名中学生,采用青少年网络欺负与安全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欺负者与受欺负者的报告率分别为27.5%和40.2%.女生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高中生受欺负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常遭遇及常实施的欺负类型.36.5% ~ 53.6%的受欺负者不知道欺负者是谁.22% ~27%的受欺负者不会告诉任何人,40%-50%会告诉朋友,约20%会告诉父母,不到5%会告诉教师.结论 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存在性别与年级差异,网络聊天、手机短信、电话与网站是中学生常遭遇及实施的欺负类型.
作者:刘丽琼;肖锋;饶知航;陈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技能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和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市6所高校905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及健康技能调查.结果 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率为68.95% (624/905);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及是否选修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类型、健康知识得分对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结论 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与专业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
作者:郭静;马莎;杜正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随着经济增长和都市化进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1].肥胖不但导致儿童青少年的身心疾患和生理功能障碍,影响学习能力,而且相当多患儿会把肥胖带入成年,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部分肿瘤等提前发生[2].有关研究已证实,超重、肥胖是儿童青少年血压增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3-7].为全面了解丹阳市中小学生超重、肥胖、血压偏高情况,为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0年丹阳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红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女大学生异常进食行为及其与自尊、消极完美主义的关系,为进食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南京市4所高校327名在校女大学生,采用异常进食行为问卷、自尊量表和消极完美主义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异常进食行为在不同专业女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4,P<0.01);异常进食行为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正相关(r=0.19,P<0.05),与自尊呈负相关(r=-0.25,P<0.01).结论 女大学生的异常进食行为受到专业性质、低自尊以及消极完美主义倾向的影响.
作者:郑铮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家庭功能、婚恋观及大学生性态度之间的关系,为探讨家庭功能、婚恋观对大学生性态度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大学生性态度问卷和大学生婚恋观问卷,对随机抽取的云南省2所高校64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婚恋观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运用于当代大学生有较好的适应性.大学生家庭功能、婚恋观及性态度之间均显著相关(P值均<0.05).家庭功能可直接对性态度的需求倾向、回避倾向产生影响(P值均<0.05),也可通过婚恋观的中介对需求倾向和回避倾向产生间接影响(P值均<0.05).大学生性态度具有矛盾性,且矛盾性处于中等程度.结论 大学生婚恋观在家庭功能与性态度的开放倾向、情感倾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家庭功能与性态度的需求倾向、回避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作者:赵科;张海清;杨丽宏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隐形眼镜学名为软性角膜接触镜(soft contact lens,SCL),由于光学优势以及轻便、美观等特点,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屈光不正矫正手段,尤其在文艺、体育活动时更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大学生是SCL配戴比例较高的人群[1].由于隐形眼镜直接接触角膜,如果配戴者使用不当,会导致眼部不适甚至并发症的发生[2-4].大学生人群SCL相关眼表损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与相当部分戴镜者长时间配戴,以及不严格遵照戴镜处方要求配戴有关[5].因此,关注大学生SCL配戴者的认知情况以及戴镜行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徐珊;曾志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初中生归因方式与自信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总体自信问卷与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对整群抽取的重庆市兼善中学26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总体自信水平与内归因方式及归因方式的努力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初中生自信的波动性与内归因方式显著负相关(r=-0.21,P<0.01);初中生自信的清晰度与内归因方式显著正相关(r=0.29,P<0.01).结论 初中生的归因方式对自信水平、清晰度和波动性都有影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作者:颜艳琼;郑晓宁;毕重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学生体质健康是国家极为关心与关注的问题,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高等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卫生工作决策及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0年甘肃省大学生的体质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建文;郑慧芳;刘克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表明,与2000年调研结果相比,2005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主要表现为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1].学生体质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身体素质持续下降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本研究于2010年9-11月对上海市6个区11844名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上海市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漾;陈佩杰;吴艳强;邵宗义;彭宁宁;邹大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感冒为小儿常见的疾病,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多见,多为散发,偶见流行,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低龄小学生活动力强,自理能力差,机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该年龄段发病率较高[1].学校为人群聚集场所,学生感冒后容易交叉感染.通过了解廊坊市2011年春至2011年冬城区与农村低龄小学生感冒应对状况,以期为指导安全用药和健康防御提供依据.
作者:吕桂凤;张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开展综合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山东省某县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1742名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对近一个月来校园欺侮现状和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各类欺侮的报告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欺侮的影响因素.结果 校园欺侮的报告率为40.5%,其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的报告率为34.5%,初中生的报告率为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欺侮他人的报告率为20.5%,其中小学生欺侮他人的报告率为13.9%,初中生的报告率为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遭受欺侮的报告率为35.4%,其中小学生遭受欺侮的报告率为30.5%,初中生的报告率为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3.6%的学生有4种及以上欺侮他人的行为,有7.1%的学生有4种及以上遭受欺侮的行为.欺侮他人和遭受欺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性别、玩暴力游戏、学习成绩是中小学生欺侮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农村中小学生校园欺侮现象较为严重,应从个人、同伴、家庭、学校等方面开展综合干预.
作者:杨英伟;星一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并建立模型来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建立大学生攻击行为模型发现,大学生攻击行为受人格变量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自尊对攻击行为仅产生直接影响,效应指数为0.19;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通过人格变量和自尊中介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起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0.062),父亲惩罚、严厉(0.147),父亲偏爱被试(0.094),母亲惩罚、严厉(0.001),客观支持(0.056),主观支持(0.021),对支持的利用度(0.027),精神质(0.258),内外向(0.014),神经质(0.430);神经质对攻击的直接效应值大,达0.360.结论 加强大学生个性辅导,提供给他们物质支持和精神理解,使他们在良好家庭氛围中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可减少攻击行为事件发生.
作者:倪林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为了解北京市房山区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对教职员工中慢性病和常见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为提高该区教职员工健康水平和生活水平及制订全区教职员工健康发展计划提供依据,笔者于2010年4月对全区11973名教职员工进行体检,并依照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进行分析,同时对比2010年和2009年的体检结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高素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流出地15~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性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该人群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某县一所职业培训中心在调查期间前来学习、咨询、求职的所有15 ~24岁未婚校外青少年1800名进行间卷调查.结果 流出地校外青少年中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达18.0%;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为(9.19±4.28)分,知晓率仅为33.3%;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同伴环境较差的青少年各种危险行为发生的比例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避孕知识教育、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得分是性行为发生的保护因素,当前正在打工、朋友中有人发生过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多性伴、吸毒以及和朋友经常一起去喝酒为危险因素.结论 大力加强初中学校和职业培训学校的艾滋病预防教育,营造良好的同伴环境,多部门配合,可能减少校外青少年性行为的发生.
作者:孙霄;朱广荣;季成叶;王真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08-2011年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的卫生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方法 每2a为1个监测周期,对深圳市全体公立中、小学校和大专的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4 a连续监测,大部分监测项目相对稳定,部分监测项目达标率虽然偏低,但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如黑板与前排课桌距离、黑板后墙反射系数、控制式灯具、环境噪声的达标率分别从2008-2009年的45.33%,26.72%,51.54%和24.00%,上升到2010-2011年的58.51%,37.40%,68.99%和37.08%.课桌、课椅分配符合率低仍然是教学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2个周期的监测达标率仅分别为22.60%,26.72%和19.05%,23.80%.结论 深圳市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卫生监测系统持续有效运行,对于存在的问题部分得以改善.但仍要对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整改,以期达到完善学校教学与生活环境的目的.
作者:许舒乐;林应和;周丽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家庭因素对学生多种精神压力的影响,为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辽宁省7个地级市城乡大、中学校学生25710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稳定家庭的学生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报告率较低.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学习压力报告率较高,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孤独感、尝试出走的报告率较高.不同父亲职业间学生缺乏安全感、孤独感、学习压力、失眠、打算出走及离家出走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关注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学生的学习压力、缺乏安全感,母亲文化程度过低的学生的孤独感、离家出走以及不稳定家庭学生的孤独感、失眠、离家出走、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
作者:王智勇;徐小冬;李瑞;王宏伟;任时;安庆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