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构化教育治疗51例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

卢云;王艳娟;吴晓庆;陈娟;郑芹

关键词:孤独性障碍, 健康教育, 治疗结果, 儿童
摘要:目的 观察结构化教育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51例孤独症患儿实施结构化教育训练,训练时间每天不少于6h,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训练前应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中国修订版>)(C-PEP)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基线测评,并于训练前及训练12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经过12个月的结构化训练,51名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各因子得分及量表总分较训练前下降,其中感觉能力、交往能力训练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1例患儿语言、社交、感知、行为方面及ATEc总分均较训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结构化教育能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症状,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手段之一.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浙江省幼托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浙江省幼托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浙江省2个地市6家不同级别的手足口病接诊医院收集临床资料,对3~6岁的幼托机构儿童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城乡、年龄、洗手习惯、是否接受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信息、近1周手足口病接触史、近1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史、近1周是否到过人群密集场所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农村、不良洗手习惯、没有接受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信息、近1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等器具是危险因素,低年龄组人群为高危人群.结论 影响幼托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应从多方面进行预防控制.

    作者:秦淑文;吕华坤;缪梓萍;蔡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防制信息来源及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甲型HlN1流感防制健康教育信息来源渠道及传播效果.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广东省中小学生获取甲型H1N1流感防制健康教育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64.7%)和网络(12.1%),觉得好有效的途径也是电视(54.2%)和网络(15.6%);学生获取甲型H1N1流感防制信息途径在性别、学习阶段、居住地是否发生疫情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3.04,48.95,26.70,P值均<0.05);89.7%的中小学生从电视上获取甲型H1Nl流感有关信息,56.5%的中小学生是从新闻节目获取的,获取时间段以晚餐时段为主(42.9%);74.8%的中小学生从网络上获取过甲型H1N1流感有关信息,只有22.4%的中小学生收到过甲型H1N1流感防制的短信;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从以上渠道获取的甲型H1N1流感防制信息质量和效果较好.结论 在今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综合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开展立体式健康教育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秦祖国;苏胜华;尹小蜂;邹向涛;刘贵浩;汤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儿童被动吸烟与控制策略

    吸烟者吸烟时所散发的烟雾可分为主流烟雾(吸烟者吸入肺内的烟雾)和侧流烟雾(烟草点燃冒出的烟雾),两者共同构成了环境烟草烟雾(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 ETS).ETS是一个重要的室内污染物,早在1992年美国环境保护总署就将其列为A级致癌物,即任何剂量的暴露都不安全.

    作者:黄雨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一起学校甲型副伤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学校由于人口密集,学生密切接触,成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学生的安全与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010年10-11月广西某少数民族自治县发生甲型副伤寒疫情,中、小学生发病占发病人数75.89%,疫情所涉及的卫生执法监督问题值得探讨,报道如下.

    作者:张维萍;兰才燕;牙韩芬;郑德文;程子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柳州市大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变化分析

    目的 了解柳州市区大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变化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抽取柳州市区4007名和3 72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9年比2005年发生率上升的健康危险行为包括骑车违规由31.45%上升至46.31%、在非安全区游泳由21.75%上升至30.83%、因焦虑而失眠由9.56%上升至13.31%、重度饮酒由11.88%上升至13.19%等(χ2值分别为143.65,37.99,26.54,17.84,P值均<0.01).学生2009年现在吸烟率为13.57%,与2005年13.8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学生多数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上升,少数行为发生率下降或无变化.需进一步制定全面防治规划和相应的策略措施.

    作者:韦琳;王萍;覃彦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兰州市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损伤部位及预后分析

    目的 了解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损伤部位一般分布状况,为制定青少年伤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兰州市2002-2008年间2所省级综合医院2 113例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损伤部位所占比例高的是颅脑部,为30.76%.不同年龄段居于第2位的损伤部位,7~13岁小学生组为眼部(18.17%),14~19岁中学生组及20~24岁青年组均为下肢,前者占20.92%,后者占14.90%.下肢和脊柱的平均住院天数长,分别为13.99 d和13.98 d.颅脑部所占死亡比例高,达80.56%.骨盆部未愈率高,为5.17%.颅脑和脊柱的病死率较高,分别为4.46%和2.86%.结论 颅脑是青少年容易受伤的部位,同时也是易致死的损伤部位,应加强宣传教育,做好青少年伤害的防制工作.

    作者:高娟;白亚娜;胡晓斌;赵迟;杨轶男;程宁;谭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超重肥胖与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超重与肥胖对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影响效应.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沈阳市5所小学和10所幼儿园,采用国际统一标准问卷ATS调查表对所选学校的所有学生的呼吸系统疾病及症状进行调查,并进行体格测量.结果 本次共调查儿童5096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分别10.73%和9.93%.肥胖儿童哮喘患病率(11.41%)高于正常体重儿童患病水平(6.11%),且超重肥胖对女性儿童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影响更加明显.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无家族易感史和有家族易感史的儿童患有哮喘的危险性分别增加了80% (OR=1.80,95% CI=1.15 -2.96)和113% (OR=2.13,95%CI=1.12-3.1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与家族易感史对儿童哮喘的交互效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重肥胖可显著增加儿童患有哮喘及哮喘样症状的风险,且女性儿童受到的影响较大.

    作者:王达;杨宗华;刘苗苗;任万辉;高峰;何钦成;董光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大学生网络隐喻表征维度量表研究

    隐喻简单的表示为用一个事物比较另一个事物.大量研究表明,人们日常思维从根本上讲就是隐喻性的,隐喻性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临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隐喻能够反映脑中的意象,传达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运用隐喻交流已被当作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干预方式.

    作者:曾凡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核心自我评价和Campbell等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广州大学2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生(P<0.01),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水平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1).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核心自我评价是主观幸福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结论 主观幸福感、核心自我评价越低,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越高,必须关注大学生健康人格与日常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

    作者:路红;郑志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目的 探讨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哈尔滨、北京、太原、重庆、贵阳、鄂州、绍兴、广州8座城市17 622名中学生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应激性生活事件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调查.结果 压抑和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躯体亚健康关联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压抑应对方式在总效应中所占比例为19.4%~30.1%,退避应对方式在其中所占比例为18.6% ~26.3%.压抑和退避应对方式在各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心理亚健康之间也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压抑应对方式占总效应的25.2% ~34.0%,退避应对方式所占比例为20.1%~29.9%.结论 消极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亚健康之间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合理的应对方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促进有积极作用.

    作者:王红;郝加虎;陶芳标;朱鹏;章景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豫北某寄宿制学校中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寄宿制中学生的膳食结构及存在的问题,为学校膳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豫北某寄宿制中学1 256名住校学生进行连续3d的膳食调查.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表(DRIs)>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2007)作出评价.结果 学生营养摄入情况不理想.男生每人每日能量摄入量为(8 029.3 ±3 095.2)kJ,女生为(7 156.6±2 986.5)kJ;三餐的能量构成比为2:4:2,早餐摄入量较低,零食占据比例较高;营养素摄入量中,维生素A和钙严重不足,蛋白质、维生素C和铁的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摄入量;食物种类中,果疏类、鱼虾类、奶类和大豆类摄入不足.结论 中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应加强营养知识教育,按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合理安排膳食.

    作者:刘智勇;孙锦峰;陈帅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趋势与关键期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趋势及关键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我国东、中、西部27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大学生5 286名以邮递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 双性化与未分化成为大学生性别角色的主要类型,在各年级居榜首.双性化和未分化一、二年级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年级后出现分离,未分化逐年下降,双性化逐年上升,呈明显分化走势.女生双性化增长较男生显著;向传统性别角色回归趋势也较男生显著.结论 二至三年级是未分化和双性化出现下降和上升的拐点,是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变化的关键期.

    作者:刘电芝;余捷婷;黄会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一起学校水源污染引发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2月16-26日,安吉县某中学发生34例腹泻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基本排除食物中毒,认定为一起因水源受污染而引发的感染性腹泻.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斌;顾时平;胡雪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年级小学生校园欺负特点及其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目的 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校园欺负现状以及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以期为学校欺负干预实践提供事实资料和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苏州市479名小学五~六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生欺负行为随年级增长而降低,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欺负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整体的自我意识水平存在年龄差异.在行为、合群性及自我意识总分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欺负行为与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发展存在一定相关.欺负者自我意识高,然后是受欺负者,欺负/受欺负者的自我意识水平低.结论 欺负行为与自我意识某些特质存在相关,在研究和疏导欺负权为的同时应结合性别和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作者:胡芳芳;桑青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上海市金山区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结果分析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免疫功能不够完善,是多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的场所,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的场所.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是学校卫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获得学生健康状况的绝大部分信息.

    作者:俞丹丹;何章飞;李轶群;乔国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蚌埠医学院2007-2009年新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20 a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a前增长了1倍.

    作者:王红雨;崔杰;杨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国城市9~18岁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研制

    目的 建立中国城市9~18岁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相关研究、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东、西、南、北、中5个省内抽取23904名中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调查,综合考虑统计学检验结果和自变量效果量大小,进行城市常模制定.结果 中文版BWAQ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常模样本AQ总分和各分量表分的性别、年龄差异存在交互作用.根据效果量>0.2的原则,将年龄分段为9~11岁组、12~15岁组、16~18岁组;筛选出需要分别计算常模界点的性别年龄组.根据常模样本各性别年龄组原始得分换算成标准T分数.获得中国城市9~18岁中小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结论 本常模利用T分划分出明确的等级界限,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作者:张萍;余毅震;刘卓娅;孟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关系

    目的 探讨小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的关系,对预防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等5省15个大、中、小城市抽取7008名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和人际归因策略调查.结果 父亲文化程度高(P<0.05)、父母管教方式严格、对孩子期望值高(P<0.001)的学生攻击性低;与老师和同学有较好的关系、成绩优良、居住地社会风气较好(P<0.001)的学生攻击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人际关系外倾性归因与攻击行为有显著相关(r=0.4,P<0.01),并且外倾性越高.攻击行为越严重结论改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以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及人际关系,对预防和干预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奕;余毅震;孙艳;罗贻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高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一旦产生,对教师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带来不良影响.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心境和态度以及不良的性格特征,特别容易波及学生,导致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障碍.

    作者:谭机永;邓砚;杨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某高校在校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具备的健康素养情况,为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指导手册>提供的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某高校参加某公共选修课所有大学生418名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5.8%.其中具备基本技能健康素养比例达到61.0%;其次为基本知识与理念,为34.2%;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仅为7.4%.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科学健康观(65.6%)、安全与急救(56.2%)、传染病预防(29.2%)、基本医疗(28.0%)、慢性病预防(0.5%).结论 大学生群体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状况不佳,应积极采取适宜的健康干预技术,促使大学生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

    作者:郭玲;刘素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