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亮;牛红峰;左霞云;许姜姜;楼超华
目的 了解郑州市7~18岁女童青春期性发育状况.为界定我国儿童少年青春期性发育状态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2010年河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以郑州地区的调研点校为目标抽样点校,抽取9个城乡中小学校7~18岁女生每个年龄组110人,检查第二性征发育状况并询问月经初潮情况,运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青春期重要发动事件平均年龄(中位年龄)及各主要百分位年龄.结果 郑州市城市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09岁,乡村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23岁,初潮小年龄为10岁;乳房发育Ⅱ,Ⅲ,Ⅳ,Ⅴ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0.64,13.63,15.07和15.58岁,发育早年龄为7岁;阴毛发育Ⅱ,Ⅲ,Ⅳ,Ⅴ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3.44,14.80,15.42和15.95岁,发育早年龄为9岁;腋毛发育Ⅱ,Ⅲ期的平均年龄为14.58,15.92岁,发育早年龄为9岁.结论 乳房早开始发育,1.5 a以后半数出现月经初潮,然后阴毛、腋毛开始发育;第二性征发育和月经初潮年龄存在城乡差异.
作者:王珍;娄晓民;王文科;宋长安;陶芳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智力残疾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和规律,为提高智力残疾青少年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从北京市3所培智学校抽取轻、中度智障在校生170名为对象,年龄10~21岁,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试各项身体成分指标.并测量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及肱三头肌、肩胛下角和腹部皮褶厚度.结果 智力残疾男生去脂体重、总水分、蛋白质、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在14~17岁年龄段达到峰值,18岁后呈减少趋势;女生各项指标则呈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在18~21岁达到峰值.同年龄段中,女生体脂百分比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去脂体重、总水分、蛋白质、肌肉量、基础代谢率及腰臀比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0.05).男生的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体成分发育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正常、超重、肥胖组智力残疾青少年体成分的组间差异显著,体脂百分比、身体脂肪量、非脂肪性身体成分均呈递增趋势.结论 智力残疾青少年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青少年,且主要集中在青春发育前期及青春发育期.
作者:戴昕;何玲;刘曈;王建;梁晶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20 a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比5a前增长了1倍.
作者:王红雨;崔杰;杨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广州市2009年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特征及采取的防制措施,为控制其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2009年发生并经实验室确诊的甲型HIN1流感暴发疫情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196起,其中小学114起,占疫情总数的58.16%.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6 548人,涉及305 977人,罹患率介于0.02%~36.51%.9-11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 175起,占全年疫情的89.29%.首发病例到报告的时间与罹患率相关系数为0.268.结论 2009年广州市学校甲型HIN1流感活跃程度高,中小学校为疫情的高发场所,应加强监控.
作者:陆剑云;李铁钢;柳洋;练桂雄;李魁彪;陈艺韵;王玉林;李美霞;杨智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农村地区儿童毒鼠强意外中毒的危险因素,为儿童毒鼠强意外中毒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1:2病例对照方法,对广西贵港市农村地区1~14岁毒鼠强中毒的92例病例和未发生中毒的对照组184例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家庭因素、儿童自身危险行为和鼠药管理等.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毒鼠强中毒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常外出玩耍(OR=2.683,95 % CI=1.595~4.515)、经常吮手(OR=2.556,95% CI=1.468~4.449)、随意放置鼠药(OR=3.765,95% CI=1.823~7.652)等3个因素是危险因素,而监护频率高(OR=0.344,95% CI=0.182~0.605)、知道中毒顶防知识(OR=0.180,95 % CI=0.075~0.432)2个因素是保护因素.结论 应针对儿童毒鼠强中毒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综合预防干预措施.
作者:李海;杨莉;冯启明;李春灵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建立中国城市9~18岁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相关研究、诊断、干预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东、西、南、北、中5个省内抽取23904名中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调查,综合考虑统计学检验结果和自变量效果量大小,进行城市常模制定.结果 中文版BWAQ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常模样本AQ总分和各分量表分的性别、年龄差异存在交互作用.根据效果量>0.2的原则,将年龄分段为9~11岁组、12~15岁组、16~18岁组;筛选出需要分别计算常模界点的性别年龄组.根据常模样本各性别年龄组原始得分换算成标准T分数.获得中国城市9~18岁中小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结论 本常模利用T分划分出明确的等级界限,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用.
作者:张萍;余毅震;刘卓娅;孟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抑郁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下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中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抑郁患病的首发年龄呈越来越小的趋势,且青少年抑郁与自残、自杀和物质滥用、伤害等危险行为有密切关系.
作者:陈学彬;王文;梁妍;刘琦;兰勇;孙永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群体儿童少年体质量指数(BMI)百分位数分布与血压水平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2005年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将个体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转化为Z分,用标准离差法分析7~18岁青少年BMI百分位数分布与血压水平的关联性.结果 青少年收缩压随BMI百分位数的递增而上升,收缩压Z分由BMI
作者:张迎修;王淑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损伤部位一般分布状况,为制定青少年伤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兰州市2002-2008年间2所省级综合医院2 113例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伤害住院患者损伤部位所占比例高的是颅脑部,为30.76%.不同年龄段居于第2位的损伤部位,7~13岁小学生组为眼部(18.17%),14~19岁中学生组及20~24岁青年组均为下肢,前者占20.92%,后者占14.90%.下肢和脊柱的平均住院天数长,分别为13.99 d和13.98 d.颅脑部所占死亡比例高,达80.56%.骨盆部未愈率高,为5.17%.颅脑和脊柱的病死率较高,分别为4.46%和2.86%.结论 颅脑是青少年容易受伤的部位,同时也是易致死的损伤部位,应加强宣传教育,做好青少年伤害的防制工作.
作者:高娟;白亚娜;胡晓斌;赵迟;杨轶男;程宁;谭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学校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水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的水痘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西城区学校累计发生水痘758例,发病水平和流行强度逐年下降.水痘全年均有发病,有2个高峰和2个低谷.小学生水痘年平均发病率为4.99%.,高于中学生的2.26%.有免疫史的病例占60.03%.接种过水痘疫苗的病例临床症状较轻.结论 接种疫苗可减少水痘重症病例.发生疫情应急接种范围可扩大至免疫史超过5a者.
作者:王庆;孙木;崔长弘;王红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免疫功能不够完善,是多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聚集的场所,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的场所.学生因病缺课监测是学校卫生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获得学生健康状况的绝大部分信息.
作者:俞丹丹;何章飞;李轶群;乔国良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灾后1a地震灾区小学生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灾区小学生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四川省青川县根据距离医疗点远近随机选择3所小学三~六年级所有班级的在校学生897名.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6.5%,其中男生为29.5%,女生为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38);小学生家庭在地震后接受过社会捐助的,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0%,未接受过捐助为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7,P<0.01).结论 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重建仍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应尽早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大社会援助力度,援助时要考虑地域和资源的平衡性.
作者:陈高尚;朱军礼;陈坤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2004-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77起,其中传染病类170起;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小学报告120起,占各类学校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67.80%;除2月外,其余时间均有发生,其中3-6月累计报告107起,占全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60.45%.从首例发病到接到信息报告时间中位数为5.5 d;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Pearson相关系数为0.546,(P=0.000).结论 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的关键.及早报告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控制.
作者:冯素青;蔡建宁;马志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为了解和掌握北京市平谷区近几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调整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笔者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报告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立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中小学生甲型HlN1流感防制健康教育信息来源渠道及传播效果.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广东省中小学生获取甲型H1N1流感防制健康教育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64.7%)和网络(12.1%),觉得好有效的途径也是电视(54.2%)和网络(15.6%);学生获取甲型H1N1流感防制信息途径在性别、学习阶段、居住地是否发生疫情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3.04,48.95,26.70,P值均<0.05);89.7%的中小学生从电视上获取甲型H1Nl流感有关信息,56.5%的中小学生是从新闻节目获取的,获取时间段以晚餐时段为主(42.9%);74.8%的中小学生从网络上获取过甲型H1N1流感有关信息,只有22.4%的中小学生收到过甲型H1N1流感防制的短信;大多数中小学生认为从以上渠道获取的甲型H1N1流感防制信息质量和效果较好.结论 在今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要综合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开展立体式健康教育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作者:秦祖国;苏胜华;尹小蜂;邹向涛;刘贵浩;汤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的关系,对预防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等5省15个大、中、小城市抽取7008名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和人际归因策略调查.结果 父亲文化程度高(P<0.05)、父母管教方式严格、对孩子期望值高(P<0.001)的学生攻击性低;与老师和同学有较好的关系、成绩优良、居住地社会风气较好(P<0.001)的学生攻击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人际关系外倾性归因与攻击行为有显著相关(r=0.4,P<0.01),并且外倾性越高.攻击行为越严重结论改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以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及人际关系,对预防和干预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作者:杨奕;余毅震;孙艳;罗贻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幼托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浙江省2个地市6家不同级别的手足口病接诊医院收集临床资料,对3~6岁的幼托机构儿童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城乡、年龄、洗手习惯、是否接受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信息、近1周手足口病接触史、近1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史、近1周是否到过人群密集场所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农村、不良洗手习惯、没有接受过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信息、近1周与其他儿童共用玩具等器具是危险因素,低年龄组人群为高危人群.结论 影响幼托机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应从多方面进行预防控制.
作者:秦淑文;吕华坤;缪梓萍;蔡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柳州市区大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变化情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抽取柳州市区4007名和3 720名大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9年比2005年发生率上升的健康危险行为包括骑车违规由31.45%上升至46.31%、在非安全区游泳由21.75%上升至30.83%、因焦虑而失眠由9.56%上升至13.31%、重度饮酒由11.88%上升至13.19%等(χ2值分别为143.65,37.99,26.54,17.84,P值均<0.01).学生2009年现在吸烟率为13.57%,与2005年13.8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学生多数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上升,少数行为发生率下降或无变化.需进一步制定全面防治规划和相应的策略措施.
作者:韦琳;王萍;覃彦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儿童攻击行为与情绪管理的内在关系,为进一步制定干预措施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统一采用Buss-Warren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中国修订版和Goleman情绪智力量表对全国5个省市共8 136名城市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的攻击行为和情绪管理能力存在显著个体差异.性别是男生,来自单亲或重组家庭,父亲文化水平低均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攻击性高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和低攻击儿童.结论 儿童攻击性高低与性别、家庭类型,父亲文化程度和情绪管理能力有关,应加强对高攻击性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作者:孙艳;余毅震;罗贻雪;杨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具备的健康素养情况,为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监测指导手册>提供的200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于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某高校参加某公共选修课所有大学生418名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15.8%.其中具备基本技能健康素养比例达到61.0%;其次为基本知识与理念,为34.2%;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仅为7.4%.具备5类健康问题素养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为科学健康观(65.6%)、安全与急救(56.2%)、传染病预防(29.2%)、基本医疗(28.0%)、慢性病预防(0.5%).结论 大学生群体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状况不佳,应积极采取适宜的健康干预技术,促使大学生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
作者:郭玲;刘素珍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