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安徽留守儿童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杨娅娟;陶芳标;万宇辉

关键词:抑郁,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儿童, 暂居者和移居者
摘要:目的 了解安徽省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及其与父母打工类型的关系,为改善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无记名面对面的调查方式,以城乡留守儿童为目标人群,共在安徽省城乡调查941人,使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定其抑郁症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15.8%)高于非留守儿童(10.9%),男生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女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外出打工是女生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留守儿童抑郁症状较为普遍,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时应考虑到性别差异和父、母的角色.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及心理健康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攻击行为问卷、原生家庭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及特质焦虑问卷.对某大学405名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27.7%的大学生表现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水平显著低于暴力罪犯群体(P<0.01).攻击行为总分及4个因子与特质焦虑呈正相关(P值均<0.01),攻击行为总分及除言语攻击外的3个因子与原生家庭呈正相关(P值均<0.01),攻击行为总分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方面因子,敌意因子与人际关系敏感和其他方面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5).回归分析显示,特质焦虑、原生家庭和症状自评量表的其他因子能预测攻击行为倾向(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攻击行为倾向,特质焦虑、原生家庭及睡眠和饮食情况与攻击行为倾向关系密切.

    作者:郭梅英;魏广东;张玉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太原市2005年与1991年中小学生龋齿患病情况分析

    龋病是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是WHO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列为重点控制的学生常见病之一.为了解太原市中小学学生龋齿的患病状况,掌握龋齿患病的特点、规律及趋势,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利用1991年和2005年太原市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对该市学生的龋病状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朱文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吸烟状况及控烟教学活动调查

    目的 了解青岛市中小学校教师吸烟状况及控烟教学开展情况,为今后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青岛市12个区(市)的12所中学和12所小学的教学一线教师1 13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青岛市中小学校教师现在吸烟率为12.4%,男性教师吸烟率为29.0%;县市(16.5%)明显高于市区(9.3%);61.9%和21.5%的教师所在的学校有完全或部分禁烟的规定,但仍有58.2%有时在上班时吸烟,50.4%有时在学生面前吸烟,60.2%在办公室里吸烟,11.7%在教室吸烟;学校控烟培训力度相对不足,教师仅19.7%接受过关于预防青少年吸烟的专业培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过培训为强的影响因子(OR=4.062).结论 应尽快完善学校禁烟它法,开展无烟学校创建,将控烟纳入到教学环节,加强学校尤其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控烟培训.

    作者:林永峰;李善鹏;孟冬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整群随机对照设计在学校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以整群随机试验实现学校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项目的研究设计和实施应用,评价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广西伤寒副伤寒高发区全州县为项目现场,采用整群随机试验方法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所需样本量.结果 根据组群随机试验方法计算,共需要观察对象为28 500人,以学校为单位,分为38个组群.根据组群的以往发病率、地理位置及性质(小学、中学、高中)分层配对,确定干预组分为19个组群共13 563人,对照组为19个组群共14 143人.对2组各主要混杂因子(学校性质、学生年龄与性别、学校卫生环境等)进行分析,2组之间总体相差不大,具有较好的均衡性与可比性.结论 整群随机抽样法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学校干预试验研究,简单易行,能较好地控制组间混杂因子,但所需样本量较大.

    作者:杨进;廖和壮;李永红;唐昌新;马小垒;林玫;董柏青;杨宏徽;张静;孙军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福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福州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况,为青少年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区大、中学生4 000名,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大、中学生中,过去1周每天喝碳酸饮料1次以上者有13.5%,过去1周每天吃甜食1次以卜者有23.7%,偏食率为57.9%,过去30 d进行减肥者有63.8%;过去30 d内骑车违规发生率为46.3%,过去30d内步行违规发生率为6.9%,过去1 a去过非安全场所游泳发生率为7.5%;过去1 a受欺侮发生率为11.9%,安全没保障发生率为8.6%,斗殴发生率为13.9%,孤独发生率为12.6%,学习压力重发生率为21.9%,失眠发生率为9.2%,伤心绝望发生率为11.6%,有意自我伤害发生率为11.2%,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0%,自杀计划发生率为7.8%,严重受伤发生率为21.4%;过去30 d目前吸烟率为8.4%,目前饮酒率为32.1%;过去1 a醉酒发生率为14.5%,7.4%的人曾使用过镇静催眠药物;网络成瘾者有51.4%,18.0%的人曾参与赌博;高中和大学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5.1%.被动性行为发生率为2.4%.不同性别及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各种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差异大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危险行为在福州市青少年中较为普遍,学校应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干预,以提高福州市青少年的整体健康水平.

    作者:林馨;周权;刘建;张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贵州省黎阳社区家长对儿童被动吸烟认知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黎阳社区家长对儿童被动吸烟的认知现状,为制定相应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参考卫生部/WHO控制儿童被动吸烟项目基线调查核心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对黎阳社区所有0~14岁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71.2%的家长认为被动吸烟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严重危害,71.8%的家长教育过孩子要避免被动吸烟.认为家长在避免孩子被动吸烟方面能起主要作用的占66.4%,认同家长应承担避免孩子被动吸烟主要责任的占56.0%.提出过不让他人在孩子面前吸烟要求的家长占33.3%.与家长保护儿童免受被动吸烟能力有关的因素为家长性别、教育程度、能否忍受别人在自己面前吸烟和对被动吸烟危害儿童健康的态度.结论 黎阳社区大部分儿童家长能认识到被动吸烟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但保护儿童免受被动吸烟的能力较差.应采取综合于预措施,增强家长承担避免儿童被动吸烟的责任感,提高其避免儿章被动吸烟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作者:黄雨婷;陈敏;李凌;郭裕和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陕西省汉中地区高中性教育现状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青少年青春期问题也日益显露.调查表明,青少年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但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生殖健康知识,因而罹患性病、艾滋病的危险较大[1-3].汉中市位于陕西南部,居于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心地区,受到各方文化和观念的影响较多.近年来,当地学生的青春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进一步探索高中性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为今后在当地开展性教育提供依据,笔者于2008年10月开展了此项调查.

    作者:王磊;王全丽;侯欣;王明旭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沈阳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的变化特点,探讨导致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2005年沈阳地区7~18岁中小学生健康监测资料,对15 600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沈阳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及重度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加重(P<0.01);视力不良率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结论 沈阳地区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严重,应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采取对策遏制学生视力不良的继续发展.

    作者:陈容;张迪;谭颖惠;顾国家;朱文丽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广西1985-2005年学生体格发育动态分析

    目的 了解广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趋势,为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广西1985,1995及2005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资料,分析不同年代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发育水平和变化趋势.结果 1985-2005年广西学生生长发育水平明显提高,身高,体重、胸围在20 a间男女生分别增长了4.16 cm,4.33 kg,0.50 cm和3.84 cm,2.62 kg,0.14 xm,前10 a增长的幅度大于后10 a.3项指标的发育水平城市明显优于乡村,但乡村学生身高增长幅度明显大于城市学生;胸围增长呈减弱趋势,乡村男女学生的15,16,17,18及19~22岁组出现负增长(P值均<0.01).结论 广西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发育呈现明显的长期增长趋势,但胸围呈减弱趋势.应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改善乡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及营养状况.

    作者:阮青;范纯;唐振柱;郑安宁;覃志英;刘军;刘玄华;董柏青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江苏省城市青少年伤害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江苏省青少年伤害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定的监测方案和调查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江苏省5个城市33 826名青少年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江苏省城市青少年伤害发生率为12.6%,男生为15.5%,女生为9.9%,男生伤害的报告率高于女生(X2=230.27,P<0.01);1次伤害的发生率为9.5%,2次及以上伤害的发生率为3.1%.扭伤和跌坠伤是学生常见的受伤原因,骨关节伤和割刺伤是常见的受伤结果.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类型、学校类型、父亲职业、男生吸烟饮酒行为及不良情绪有关.结论 青少年是伤害的高危人群.应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

    作者:潘炜;袁宝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浙江省2004-2008年学校传染病发生状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04-2008年浙江省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浙江省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浙江省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23起,其中传染病事件占87.7%,且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79.1%);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8.6%.小学报告的事件数多,占66.9%;乡村小学占各类小学报告事件数的82.2%.2004-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罹患率中位数分别为4.1%,5.0%,5.5%,4.7%和4.2%,平均持续时间分别为27.2,30.1,21.6,25.9和25.2 d.结论 呼吸道传染病是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要传染病事件,主要发生在小学,特别是乡村小学.

    作者:邹艳;缪梓萍;余昭;秦淑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少数民族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预防艾滋病和促进生殖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艾滋病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的教育效果,为更有效地对民族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预防及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原则,对中南民族大学一至四年级1 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和生殖健康的相关行为干预,选择其中619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619名少数民族学生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平均知晓率由干预前的84.48%上升到97.24%,艾滋病相关态度行为的积极程度由69.85%上升到84.67%.结论 围绕艾滋病防治和健康监护展开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有效促进民族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提高及正确态度、技能的形成.

    作者:宋秋实;岛屿;陈思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青少年网络成瘾家庭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家庭治疗对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疗效,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SCL-90和网络依赖诊断问卷复诊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份(其中男性28份,女性2份)作回顾性研究.分别做3个月和6个月2次追踪随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评价疗效.结果 经过家庭治疗后,Young网络依赖诊断标准的量表总分、SCL-90靶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Young网络依赖诊断标准的量表分≥5分者在3个月未由30例减少到12例,与入组前相比网络成瘾者比例减少至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6个月后减少至10%.结论 家庭治疗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总体上改善有较好效果.

    作者:宫本宏;王晓敏;叶建群;梁晓琼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边疆地区汉族哈尼族小学生心理与社会适应行为比较

    焦虑是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之下,受个体认识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1-2].以不同学生群体为对象的研究表明,焦虑与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3-6].此外,焦虑或焦虑障碍还与遗传、行为抑制、消极学习经验、应激性生活事件,以及不良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7].适应行为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即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8].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适应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学业成就等因素有关[8-9].本研究拟探讨汉族、哈尼族小学生的焦虑、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事实和理论依据.

    作者:胡发稳;李丽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的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国9省(自治区、直辖市)30所高校,按照年级分层整群抽样,共调查19 124名大学生.采用自行设计、信度和效度良好的问卷进行匿名自填调查.结果 大学生对传播途径的认知好于非传播途径.大学生对性乱行为的态度比较严厉,而对以恋爱为基础的性行为的态度日趋开放.9.0%的被调查对象发生过性行为,其中男生发生率为13.3%,女生为5.0%.发生过性行为的应答者中,仅有24.8%每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10.5%发生过有金钱(物品)交易的性行为(男生12.6%,女生5.1%).男性、年龄增长、月消费水平高、接触色情信息、吸烟、饮酒是对高危行为态度和性行为发生的共同因素.交易性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光顾色情场所(OR=6.806)、本人或性伴人工流产史(OR=5.240)、吸烟(OR 每天>=1.916,DR 有时>=1.850);而保护性因素包括对高危行为的保守态度(OR=0.905)和积极的安全套使用意向(OR=0.907).艾滋病知识、对高危性行为的态度、安全套使用意向、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与安全套的使用行为存在正性关联.结论 大学生存在通过性途径感染HIV的风险.艾滋病教育要关注月消费、接触色情信息、有吸烟或饮酒嗜好以及光顾过色情场所的学生,教育的内容要侧重非传播途径和自我保护技能教育.

    作者:孙昕霙;史宇晖;王培玉;常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广州大学城高校传染病防治管理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大学城高校传染病管理的基本情况,为规范高校疫情报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法,对广州大学城内10所高校医院(医务所)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广州大学城高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其中内科医生传染病知识缺乏,传染病防控意识较为淡薄,部分高校在传染病疫情的发现、上报及处理环节上有待提高.结论 广州大学城高校传染病防治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应进一步规范学校疫情报告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宣传.

    作者:杨燕君;练桂雄;张晖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樟树市小学生2009年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樟树市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随机抽取樟树市5所小学1 000名学生,采取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OTZ)查肠道寄生虫卵.结果 共检出肠道寄生虫感染者258人,总感染率为25.8%.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23.4%,1.9%,0.5%,其中蛔虫感染者占检出者的90.7%,为主要感染虫种.5所小学学生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4,P<0.05).男生感染率(26.1%)与女生(2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P>0.05).结论 樟树市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不容忽视,应及时开展健康教育及服药驱虫工作,控制人群感染.

    作者:梅村;刘海民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医学验光在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的应用

    眼球没有器质性变而矫正视力<0.9称为弱视[1],而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弱视类型中占比例高,配镜是矫治此类弱视主要的方法.不论屈光不正的患者是否存在其他眼病,只要是采用配戴矫正眼镜时,都要用医学验光的处方原则进行[2].只有通过医学验光,才能发挥大的双眼单视功能.现将医学验光在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周巧云;戴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某高校不同部门教工职业紧张与自评健康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高校不同部门教工职业紧张与自评健康的关系,为缓解教工的职业紧张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中文版工作内容问卷,对云南省某综合大学1 337名在职教工进行职业紧张测评,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教工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控制了相关因素后,随着工作心理要求和职业紧张的增加,教学部门教工出现不良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及行政部门教工出现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风险也增加(P<0.05或P<0.01).而随着工作自主性的增加,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教工出现不良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的风险逐渐减低(P<0.05或P<0.01).后勤部门教工的工作要求、工作自主性和职业紧张与自评健康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职业紧张与高校不同部门教工自评健康状况相关.

    作者:张莉;范琳波;邓昌;王晓萍;赵虹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境外生源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医学类高校境外生源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以及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讨医学类高校境外生心理健康情况.方法 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易量表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广东省医学类高校410名境内生源以及218名境外生源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境外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低于境内生,港澳生与非港澳生主观幸福感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境外生主观幸福感得分在年龄、专业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境外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中的内外向呈正相关,与神经质以及掩饰质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境外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境外生中港澳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支持、内外向人格以及神经质,非港澳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掩饰质、外向、朋友支持等.结论 社会支持、内外向、掩饰质以及神经质足境外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王贝贝;胡红霞;林爱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