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峰;卢永彪
2004年4月5日,南宁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生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大部分发病学生在学校医务室就医治疗,经给予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后痊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证实,系因食堂从业人员带菌引起的肠炎沙门菌肠道传染病局部爆发事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纯建;何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长宁区外来小学生自我意识和生活质量状况,为该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长宁区招收外来学生的5所小学四、五年级全体学生1 568名(外来组682名,本地组886名),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儿童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外来学生自我意识水平与本地学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来学生生活质量各个方面和总分与本地学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自我意识各分量表和生活质量4个方面及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结论与本地学生相比,外来学生存在消极的自我评价,生活质量也明显低于本地学生,且自我意识与生活质量关系密切.
作者:鲁巧珍;汪玲;张泽申;谭晖;刘红联;庞红;安爱华;王震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高校教师生命质量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自制生命质量问卷,对河北省1 135名高校教师进行生命质量的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男女高校教师生命质量生理维度得分分别为3.29和3.44分,男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女教师(P<0.01);心理维度得分分别为3.46和3.5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环境维度得分分别为3.01和3.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会维度得分分别为3.49和3.38分, 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P<0.01);综合维度得分分别为3.35和3.3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校教师生命质量总分主要受压力等级、总体健康水平、生活能力、工作类型、住房条件、性别、职称等因素的影响.结论男女高校教师的生命质量存在一定特点,应进行针对性干预.
作者:张宝荣;李广宇;李铭;狄玉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为了解和掌握宜宾市中学生的性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学校有的放矢地进行青春期性教育提供依据,笔者对宜宾市中学生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郭燕妮;秦素;黄建;涂定英;杭宇;李良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3年11月11日,教育部在北京发布了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营养、卫生保健等状况均呈提高和改善态势,但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学生体能素质下降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1].针对现状,笔者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学生个体、家庭、社会环境等不同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寻求影响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原因,旨在为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依据,为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基础材料.
作者:何步文;王世哲;刘万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青岛大学师范类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点,为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对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一~四年级大学生551名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PHI临床分量表>60分的心理异常检出率为45.74%,PHI分量表>70分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98%.一~四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2.14%,35.83%,49.73 %和41.51%;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2.86%,5.83%,7.03%和16.04%.文、理科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7.62%和4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师大二年级学生心理异常少,心理问题程度轻;大一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高,大四年级学生心理障碍程度重;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人格偏离的内容随年级增高有所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目标应考虑不同年级和性别特点.
作者:樊晓光;周东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同伴关系状况,为改善离异家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伴等级评定法测量505名儿童的同伴关系,其中离异家庭儿童64名.结果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随年级上升呈下降趋势,而完整家庭儿童同伴关系随年级上升而提高;到高年级时,2类儿童的同伴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的破裂对儿童的同伴关系有明显的消极影响.
作者:李文权;夏容梅;陈昌明;谢延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晕厥又称昏厥,是学校医院门诊常见的急症之一.晕厥虽然是一种暂时的大脑功能障碍,但若处理不当亦能危及生命.现将某高校医院门诊近3 a 晕厥患者86例的病因及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孙彦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死因中44%是心脑血管疾病,知识分子尤为明显.因此,对该疾病进行多学科的协作调查研究,是降低该疾病死亡率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探讨高校中老年教职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状况,笔者于2003年对广东21所高校的9 922名中老年教职工进行了心血管病患病情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映章;梁晟楠;谢树源;李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近年来女性阴道感染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发病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根据陕西师范大学校医院妇科门诊2003年9月~2004年7月诊治的86例女大学生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病情况,笔者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
作者:李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龋病是儿童少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呈逐步上升或居高不下态势.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率增长迅猛,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作者:张朋才;王德慧;吕华;崔华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现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编式问卷,对四川、青海2个省4个县的3 497名小学生进行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调查.结果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知晓率与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为57.5%和54.2%,且男、女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卫生知识与卫生行为状况较差,要重视并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李游;余小鸣;王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并引起广泛关注的儿童问题之一.美国学习困难联邦委员会于1988年将学习困难定义为:学习困难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写、推理以及教学能力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国外研究报道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25%,国内一些地区的报道为13%~17%[1].学习困难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学习困难的防治方法应该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
作者:吴汉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了解枣庄学院在校学生因病就诊特点、规律及主要病因,以便为开展相应的医疗保健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04年7月~2005年6月该学院学生在校医院门诊就诊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隋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在体育运动中,常发生各种伤害事故,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健康,重者可造成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同时也妨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并对开展学校体育运动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损伤的知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以预防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2004年6月,笔者就高校学生体育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段朝盈;夏昆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青少年近视发生与血清锌、铜、硒含量的关系,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视力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对数视力表,对168名中学生进行视力检测,并根据性别、视力分组,采用原子吸收法对被试者血清锌、铜、硒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男、女近视组患者血清锌、铜、硒含量均显著低于男、女正常视力组(P值均<0.01),且视力与血清锌、铜、硒含量呈正相关.不同性别学生血清锌、铜、硒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发展与血清锌、铜、硒含量下降密切相关,视力下降程度与血清锌、铜、硒含量下降呈正相关.
作者:霍明章;刘宏;曹济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加强学校(包括托幼机构)卫生监督管理,确保学校卫生安全,是各级卫生、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绵阳市针对学校卫生监督工作点多、线长、服务面广的特点,从创新工作思路入手,在探索长效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现简要介绍如下.
作者:赵安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描述童年期反复发生的重度身体虐待、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行为的报告率,分析青少年及其父母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与3种反复虐待行为的关系.方法 5 453名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自愿参加无记名的问卷调查,回顾小学阶段经历的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实施的9项重度身体虐待、8项中度身体虐待和7项情感虐待行为,5 141人提供了完整的问卷.以在小学年龄阶段,3种共24项虐待类型中至少1项虐待行为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界定为有该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经历.结果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8.0%,从0.2%(把头按在水下)到6.6%(用脚踢);童年期反复中度身体虐待报告率为18.6%,从0.4%(强迫吃难吃的东西)到9.7%(用手或棍棒打臀部);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为14.4%,从0.8%(用恶鬼等恐吓)到11.8%(责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上学的农村户籍是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行为的保护因素,女性是反复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保护因素,独生子女是中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保护因素;单亲家庭是重度和中度身体虐待的危险因素,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或打工是童年期反复重度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继母为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的危险因素.结论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行为较为常见,与青少年以及父母的人口统计特征存在关联.
作者:陶芳标;叶青;KIM Soon-duck;黄锟;孙莹;张承业;周雨生;苏普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不同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高校参加体育舞蹈社团、排球社团、网球社团的210名大学新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随访测评.结果神经质高分者参加体育舞蹈社团活动后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因子上有显著性改善,参加排球社团后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有显著性改善,参加网球社团后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有显著性改善;而神经质低分者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对心理症状改善效果相对不明显.结论 3个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大学新生产生不同的心理干预效果,有助于指导大学新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社团项目.
作者:刘微波;钱宏颖;郑磊磊;李惠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四川省阿坝州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为改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7~18岁藏、汉、羌族男女学生1 651名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对其膳食质量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藏、汉、羌族学生能量摄入普遍不足,各个年龄组未达到RNI的比例均在60%以上.能量主要来源为碳水化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偏低;3个民族学生钙摄入量普遍明显不足,低于AI值者超过97%,低于1/2 AI值者占63.2%~93.6%;维生素A、硫胺素和核黄素、维生素C、维生素E均摄入不足,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3个民族学生能量摄入无明显差异,碳水化物摄入量藏族明显高于汉、羌族;其余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藏、羌族均低于当地汉族,藏族低.膳食平衡指数评价膳食质量表明,膳食质量距不为0,负端分均在27~32分之间,属中等偏下水平,各族学生蔬菜、水果、奶类和豆类、动物性食物均摄入不足,谷类摄入偏高;食物种类汉族优于藏、羌族,女生优于男生,但总体单调.结论四川省阿坝地区藏、汉、羌族学生营养摄入普遍不足、膳食质量差,藏、羌族学生更需营养改善.
作者:张琚;曾果;张倩;张必科;崔宝荣;唐霞;毛鹏;熊兴太;唐晓均;胡小琪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