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许言午
目的了解山东省学生身体发育现状,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以2000年山东省学生体质检测数据与全国同年龄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山东省7~17岁儿童青少年2000年与1985年比较,身高平均增长城男为5.83 cm,城女为3.93 cm,乡男为6.90 cm,乡女为5.74 cm;体重平均增长城男为10.13 kg,城女为6.25 kg,乡男为6.61 kg,乡女为4.08 kg;胸围平均增长值城男为3.75 cm,城女为2.67 cm,乡男为2.02 cm,乡女为1.08 cm;肺活量平均增长值城男为21.54 ml,城女为-16.00 ml,乡男为29.09 ml,乡女为-26.00 ml.结论山东省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身体发育匀称度和营养得到改善,特别是农村学生生长突增起止时间提前.
作者:杨育林;徐留臣;魏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迅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出台,为2001年新学期实行新课程标准创造了条件.
作者:窦秀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幼儿园儿童的营养状况,为营养监测和改善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整群抽取平顶山煤业集团幼儿园儿童670人,采用5 d称重法和发放膳食调查表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营养膳食调查,并从中抽取205人进行体格检查、营养指标测定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Ca,Fe,Zn含量.结果幼儿园儿童能量、Fe、硫胺素、维生素C摄入量达到或超过推荐摄入量(RNI),而蛋白质、Ca、视黄醇当量和核黄素摄入量低于RNI标准,尤其是Ca摄入量偏低,仅达RNI的33.8%;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中,脂肪达31.60%,蛋白质为10.18%,膳食中蛋白质来源以谷类为主,占总摄入量的 51.91%,来自动物和豆类的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摄入量的 43.71%(达50%以上为好);脂肪主要来源于植物油;血清Ca缺乏检出率为 83.90%,核黄素和维生素C缺乏或不足分别为24.39%和5.85%.结论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应调整膳食结构,增加动物性食品、豆制品、乳及乳制品、有色蔬菜及含钙丰富食物的摄入量.
作者:陈姜;耿敏学;陈琴;刘威;钟美铃;范晓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视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儿童少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些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我国1991年与1980年同类资料相比,10 a间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学生的视力低下率平均上升了23.45%[1].
作者:李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经常会发生大腿、小腿、足部、腰、背、腹,甚至全身的肌肉痉挛.由于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而引起肌肉僵硬、酸胀疼痛,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运动成绩,还会导致更严重的运动损伤.笔者将1996~2002年青岛第五十八中学136例中学生运动性肌肉痉挛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史晓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管理体制改革也随着这一变化正在不断推进.
作者:范一星;黄卫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北京市开展学生营养午餐已经4 a多了,学生营养餐食谱是依据卫生部1998年发布的<学生营养午餐营养素供给量>制定的.根据实际操作,感到其中一些数据不够准确,给营养师的营养素计算带来诸多不便.现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作者:罗海鸥;安健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以1985年和2000年朝鲜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为基础,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朝鲜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确定15 a来朝鲜族学生身体形态、机能、体能素质发育水平,探讨朝鲜族学生体质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少数民族的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特别是朝鲜族的民族体育学、卫生学、人口学等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刚;王利;曲霞;刘淑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判断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对大学生宿舍及卫生间空气中有害物质质量体积分数的影响,探索学校室内空气净化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和国家规定的现场监测及实验室各项目分析的标准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有明显降低室内空气中NH3,CH2O质量体积分数的作用(P<0.05);对NO2的质量体积分数有增高的作用(P<0.05);但对CO2质量体积分数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对NH3、CH2O有明显的净化作用.
作者:易义珍;唐明德;陈律;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师范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及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以便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4名师范大学生的压力源构成情况和常用的几种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考试失败、学习负担重、被人误会等,在7个事件上男女性别差异显著.生活事件各因子应激量从大到小排序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与适应问题、其他、亲友与财产丧失.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努力去改变现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89.7%);吸取他人和自己经验(88.7%);从失败中吸取经验(86.8%);能理智应付困境(85.3%)等.在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结论生活应激事件主要来自学习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等.采用的应对方式一般为主动、积极地针对问题的应付,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
作者:刘春燕;李文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处,但它的消极面也在不断地暴露出来.其中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深刻,具体表现在认知冲突、情感冲突、意志冲突、人格冲突和社交冲突上.
作者:张平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配合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笔者于2002年10~11月对达州市城乡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维;陈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据报道,儿童时期的口腔不良习惯约占错牙合畸形病因的21.62%,依次为口呼吸、咬唇习惯、偏侧咀嚼、咬物、吮指习惯等[1].由于功能与形态是相制约的,长期的不良习惯,可使牙颌系统产生深覆牙合、反牙合、上牙前突等错牙合畸形,使局部功能发生障碍,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
作者:吴迪;刘春雷;夏季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2002年乌鲁木齐市7~12岁儿童肥胖现状,为预防和控制学龄期儿童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确定研究对象,测定7~12岁肥胖儿童各项指标,并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乌鲁木齐市7~12岁儿童肥胖检出率为5.3%,肥胖儿童的心肺功能指标劣于健康儿童,高血压、高血脂患病率高于健康儿童.结论乌鲁木齐市学龄儿童肥胖率较高,学校应加强对肥胖儿童的体质及血压、血脂监测,及早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
作者:曹明芹;古丽巴哈尔·卡德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营养是影响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营养是当今社会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良好的营养状况是成人后健康的基础,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表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变他们不良的饮食习惯.为此,笔者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营养知识教育,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
作者:钱松雪;赵桂艳;刘志瑜;倪芝萍;顾勤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幼儿园儿童腮腺炎、水痘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病趋势,为预防幼儿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杭州市1991~2001年幼儿园传染病填报资料进行发病率统计,并进行χ2检验和趋势性χ2检验.结果腮腺炎的发病率从1991年的 5.076%下降到2001年的0.724%,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水痘的发病率无明显下降趋势,1991~2001年平均为2.938%;其他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低,1991~2001年平均为1.220%.结论腮腺炎、水痘是幼儿园中的主要传染病.城市和农村幼儿园腮腺炎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水痘发病率城市幼儿园呈下降趋势,而农村下降不明显.
作者:徐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高校食堂社会化后在校生的膳食营养状况,为今后进一步改善大学生的膳食结构提供依据.方法对36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膳食营养状况调查,以计算机自动评价统计处理.结果男生每日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可以满足需要;女生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钙摄入量不足,各种维生素摄入状况良好.结论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营养指导,使其在自身饮食搭配上更趋于合理化.
作者:王忠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农学院大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学生合理膳食.方法采用膳食记录和称重法,对农学院食品系学生272名进行5 d膳食调查.结果学生能量摄入量不足,男女生早餐分别占全日能量的28.1%和26.7%,动物性脂肪与植物性脂肪来源适宜;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优质蛋白质比例偏低;铁摄入量充足,但主要为非血红素铁;钙、维生素B2、尼克酸摄入量不足.结论农科大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结构不合理,应增加优质蛋白质、钙、动物性铁、维生素B2、尼克酸摄入量.
作者:邵佩兰;徐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88年8月24日国家教委、国家计生委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以来,学校性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了解学校性教育现状,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青少年性健康的需求.为此,笔者于2002年11月对来自全国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60名学校卫生人员进行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对性教育的态度、需求和在学校开展性教育的情况,为教育及相关部门制定学校性教育工作策略提供参考.
作者:陈晶琦;刘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矮身材儿童的致矮因素,为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矮身材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郑州市4所中学初中生3 240名进行身高测量,筛选出92例矮身材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正常身高儿童1∶1与之配对,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骨龄判定、血清激素及头发微量元素测定.结果矮身材检出率为3.21%;病例与对照组间父母身高、骨龄差异有显著性(P<0.001),出生方式、出生体重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和0.01);矮身材儿童偏食者多、缺乏体育活动,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和0.01);矮身材组血清睾酮均值低于对照组(P<0.001),睾酮与身高、骨龄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矮身材发生与父母身材矮小、难产、低出生体重、偏食、体育活动少、血清睾酮水平偏低等因素有关;儿童少年矮身材多为体质性生长发育迟缓.
作者:娄晓民;李岚;曹咏梅;陈姜;张德甫;胡巧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