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许言午
血压是反映心脏、血管发育程度的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指标.尽早发现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异常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防治高血压有积极的意义.为此笔者对滕州市市区35 513名 10~18岁学生的血压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关祥旭;郭占春;耿晓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从不同角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并提出了许多预防及调试措施.为了解对中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的神经衰弱的患病情况,笔者对内蒙古自治区7所中学的回、汉族学生进行了调查,以便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各民族间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提供依据.
作者:宝继英;张丽英;苗文娟;富景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师范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及常采用的应对方式,以便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4名师范大学生的压力源构成情况和常用的几种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考试失败、学习负担重、被人误会等,在7个事件上男女性别差异显著.生活事件各因子应激量从大到小排序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与适应问题、其他、亲友与财产丧失.常采用的应对方式是:努力去改变现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89.7%);吸取他人和自己经验(88.7%);从失败中吸取经验(86.8%);能理智应付困境(85.3%)等.在采取消极应对方式上具有显著性别差异.结论生活应激事件主要来自学习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等.采用的应对方式一般为主动、积极地针对问题的应付,但仍有部分学生的应对方式倾向于消极.
作者:刘春燕;李文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3岁前吸烟、饮酒行为与中学时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的关系,以便为制定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修订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问卷(YBBS)对3 127名合肥市城乡中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包括34项危害健康行为和9项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结果中学生13岁以前吸烟率为9.7%,13岁以前的饮酒率为45.7%.13岁前吸烟的中学生,打架、自杀意念、每天吸烟、1 a内喝过酒、大量饮酒、上网时间过长、见过毒品、曾有性行为8项危害健康行为报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13岁前饮酒中学生的打架、自杀意念、每天吸烟、1 a内喝过酒、大量饮酒、少食蔬菜、上网时间过长、见过毒品、曾有性行为等9项危害健康行为报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13岁之前有吸烟或饮酒行为的中学生同时存在其他多种危害健康行为,避免儿童青少年早期接触烟酒对预防青少年时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有积极意义.
作者:陶芳标;高茗;马淑芳;李婉;张金霞;王敏;苏普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农村初中生焦虑状况,为农村初中生焦虑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2 470名农村初中生进行测试.结果农村初中生的焦虑水平比较高,总检出率为9.2%;女生焦虑水平高于男生;初三年级学生的焦虑水平低于初一、二年级学生;普通初中学生的焦虑倾向高于重点初中.结论应针对农村初中生中焦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作者:赵红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大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记忆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81名大学生的膳食状况及记忆力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偏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调查对象膳食中能量、蛋白质的摄入量基本达到RDA的要求;记忆力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C及能量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88 7,0.324 7,0.612 6,0.497 5和-0.209 6;经回归分析表明有8个变量进入优回归方程,复相关系数R为0.781.结论所调查的人群记忆力与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C成显著的正相关,与能量成显著的负相关;所考察的膳食营养素中,蛋白质、糖类、脂肪、能量、钙、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对记忆力有显著影响.改进膳食结构有利于记忆力的充分发挥.
作者:余小领;樊明涛;李学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农学院大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学生合理膳食.方法采用膳食记录和称重法,对农学院食品系学生272名进行5 d膳食调查.结果学生能量摄入量不足,男女生早餐分别占全日能量的28.1%和26.7%,动物性脂肪与植物性脂肪来源适宜;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优质蛋白质比例偏低;铁摄入量充足,但主要为非血红素铁;钙、维生素B2、尼克酸摄入量不足.结论农科大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结构不合理,应增加优质蛋白质、钙、动物性铁、维生素B2、尼克酸摄入量.
作者:邵佩兰;徐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以1989年在云南吸毒人群中第1次发现HIV感染者为标志,艾滋病开始在中国境内传播开来,尤其是近几年呈倍增趋势.根据卫生部新公布的中国艾滋病疫情数字,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总人数已增长到近100万.
作者:张慧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军医学院学员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态度,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以便为进一步开展军校学员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02年12月上旬对1 375名学员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问卷调查.结果 26.6%的学员对传播途径存在错误认识,75.5%的学员认为蚊虫叮咬可以传播艾滋病;20.6%的学员对高危行为认识不清,25.5%的学员认为自慰可以传播艾滋病;20.7%的学员对预防措施认识错误,48.0%和18.5%的学员认为注射疫苗、口服预防性药物可以预防艾滋病;34.5%的学员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不够积极, 58.0%的学员担心以后会传染上艾滋病.Logistic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认知水平越高(P= 0.00);年级越高,期望值越高(P=0.04),其他因素间未发现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军医学院学员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AIDS相关知识,以提高认知水平,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
作者:高秋菊;薛春洪;刘辉;邓淑风;白小嘉;刘天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贫血是少年儿童常见病之一,它可使少年儿童发育受阻,体能下降,智力降低.为了解溧水县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状况,以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生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学校常见病防治方案>要求,笔者于2002年10~11月对溧水县10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了贫血调查.
作者:黄锡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解与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对绍兴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
作者:林慧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幼儿零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控制幼儿零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502名9~36个月的幼儿进行了零食行为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先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再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影响因素有饭菜/零食花费比、家中常备有零食、每月用于零食的花费、家长常用零食奖励孩子等.结论影响幼儿零食行为的因素都是家庭方面的因素.在对幼儿零食行为进行教育时,其主要对象应是家长.
作者:孙文杰;高永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了解贵州省中小学生常见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笔者根据贵州省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1991年和2000年7~18岁中小学生龋病、蛔虫感染、贫血、近视、营养不良、肥胖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励;付舒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前后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为在新的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山医科大学黄铎香编制的<心理健康测查表>,对不同时期的2 640名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医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改革前,改革前有心理障碍的在校生占11.9%,改革后上升到14.8%(P< 0.05);增加的心理疾病以强迫症为主(P<0.01).结论医科大学生各类心理疾病得分改革后均高于改革前,其中恐怖分、强迫分和精神分裂分2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应及时针对医科在校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作者:周成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营养性疾病也随之发生,如因肥胖而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都是由于人们日常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因此,探讨如何预防营养性疾病、改善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是近年来国内外比较关注的问题.
作者:谭小艳;罗传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心理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受到了普遍重视[1].为了解寄宿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于2001年进行了本次调查.
作者:范虹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性别角色特质与焦虑及抑郁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Beck抑郁问卷(BDI)对336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女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P> 0.05);正性的男性化特质或女性化特质与焦虑、抑郁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双性化与男性化者比女性化与未分化者焦虑、抑郁水平低.结论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密切相关.
作者:余小芳;邓小农;王立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00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应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不同,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和成功性;影响女性儿童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结论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作者:孙殿凤;衣明纪;刘金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视是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儿童少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些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我国1991年与1980年同类资料相比,10 a间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学生的视力低下率平均上升了23.45%[1].
作者:李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判断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对大学生宿舍及卫生间空气中有害物质质量体积分数的影响,探索学校室内空气净化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和国家规定的现场监测及实验室各项目分析的标准方法进行研究.结果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有明显降低室内空气中NH3,CH2O质量体积分数的作用(P<0.05);对NO2的质量体积分数有增高的作用(P<0.05);但对CO2质量体积分数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低质量体积分数臭氧对NH3、CH2O有明显的净化作用.
作者:易义珍;唐明德;陈律;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