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凤;衣明纪;刘金兰
为配合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笔者于2002年10~11月对达州市城乡中小学生血红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维;陈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农学院大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学生合理膳食.方法采用膳食记录和称重法,对农学院食品系学生272名进行5 d膳食调查.结果学生能量摄入量不足,男女生早餐分别占全日能量的28.1%和26.7%,动物性脂肪与植物性脂肪来源适宜;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优质蛋白质比例偏低;铁摄入量充足,但主要为非血红素铁;钙、维生素B2、尼克酸摄入量不足.结论农科大学生膳食营养素摄入结构不合理,应增加优质蛋白质、钙、动物性铁、维生素B2、尼克酸摄入量.
作者:邵佩兰;徐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英国、荷兰在预防HIV/AIDS学校健康教育领域中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为促进我国预防HIV/AIDS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国家教育部组织代表团于2001年12月4~16日对英国、荷兰预防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为期13 d的考察.
作者:马迎华;廖文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心理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受到了普遍重视[1].为了解寄宿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于2001年进行了本次调查.
作者:范虹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年来,校园内群体食物中毒特别是恶性投毒事件时有报道.这些事件中毒人数多,波及面广,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1997年起,柳江县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校园食品卫生监督力度,有效地控制了食物中毒和食源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现就农村学校食堂卫生监督管理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林运成;黄以仁;曾菊华;谢化凤;韦恒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挫折耐受性是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能否摆脱困扰而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即个体适应挫折、抗御挫折和应付挫折的能力.
作者:李东斌;黄晓萍;谢雪梅;习育华;罗祥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以校园民俗艺术旋律训练作为一种特殊校园健身方式,对大学生13项生理生化和心理情绪指标的综合影响效应.方法将80名大学生分为民俗艺术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3个月内按每周2次,每次30 min进行校园民俗音乐舞蹈及书法美术旋律的综合健身训练,对照组不参加任何民俗艺术健身训练.分别在实验期前后作SCL-90症状自评表、脉率、组织呼吸的碳酸化反应及唾液α-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训练组3项生理生化指标前后测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对照组的3项生理生化指标前后测值间差异均无显著性;训练组有5项SCL-90症状因子分前后测值间差异显著,而对照组有1项SCL-90症状因子分前后测值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校园民俗艺术健身训练对大学生的生理及情绪具有较独特的综合调节作用.
作者:余铀;狄彩萍;高永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据报道,儿童时期的口腔不良习惯约占错牙合畸形病因的21.62%,依次为口呼吸、咬唇习惯、偏侧咀嚼、咬物、吮指习惯等[1].由于功能与形态是相制约的,长期的不良习惯,可使牙颌系统产生深覆牙合、反牙合、上牙前突等错牙合畸形,使局部功能发生障碍,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
作者:吴迪;刘春雷;夏季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营养是影响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营养是当今社会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良好的营养状况是成人后健康的基础,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研究表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营养知识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变他们不良的饮食习惯.为此,笔者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营养知识教育,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
作者:钱松雪;赵桂艳;刘志瑜;倪芝萍;顾勤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的难度和区分度,以便提出对不同问题的处理意见.方法难度指数、区分度指数是按难度、区分度的计算方法,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与评价.结果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血液、性、母婴)的题目难度偏小(P=0.91),区分度不好(D=0.15);男女之间传播概率难度偏大(P=0.17),区分度不好(D=0.17);非传播途径、安全性行为、病程等方面的题目难度适宜(平均P=0.57),区分度好或尚可(平均D=0.51).结论总体而言,大学生艾滋病知识问卷的难度、区分度较好,建议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和男女之间传播概率的题目不作为评价艾滋病预防教育效果的指标.
作者:孙昕霙;常春;郭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以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方法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意识量表(PHSS)为测试工具,对157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青少年的行为与合群2个自我意识分量表得分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张秀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卫生状况,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MHT)对上海市区4所普通中学的1 03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为24.9%,其中以预备班和高一年级发生率高,达30%以上;中学生自杀意念存在率为20%~40%,高中女生高;不同人格类型学生心理障碍发生率不同,N型、P型和不稳定型人格心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待加强.应建立心理障碍及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法,为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依据.
作者:谭晖;储海宝;袁仁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小学生口腔疾病现状,为中小学生口腔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WHO口腔健康调查方法,分层整群抽取48个调查点,共调查8 328人,分为12,15和18岁3个年龄组进行调查.结果重庆市中小学生12,15和18岁年龄组龋病患病率分别为22.51%,22.25%和20.41%;12,15和18岁年龄组龋均分别为0.46,0.50和0.51;牙龈出血检出率12岁组为1.71%,15岁组为1.35%,18岁组为1.89%;牙结石检出率12岁组为15.13%,15岁组为30.56%,18岁组为50.93%;牙周软垢检出率12岁组为 32.59%,15岁组为34.11%,18岁组为36.93%.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结论重庆市中小学生龋病患病率相对较低,牙周病患病率相对较高,龋患牙充填率低.学校、家长及学生应做到早期检查、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使中小学生口腔疾病的防治工作制度化、系列化、网络化.
作者:林居红;李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淮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为深入研究蛲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次性透明胶纸拭子法对淮南市3所幼儿园幼儿和2所小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肛周检查,镜检蛲虫卵.结果淮南市儿童蛲虫感染率为 24.95%,其中幼儿园儿童为27.4%,小学一年级学生为17.3%,差异有显著性(P<0.05);幼儿园小班、中班及大班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7.2%,26.5%和33.9%,差异有显著性(P<0.05);男、女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26.2%和23.6%,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淮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普遍存在,有关部门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和蛲虫疾病的流行控制.
作者:蔡茹;李朝品;贺骥;杨庆贵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壮族与汉族学生的体格发育和现时营养状况及其差异,为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样2所封闭式城区高中学校学生2 786名进行身高、体重测量,按1995年全国7~22岁城乡学生体重、身高百分位数评价表和全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用学生体检评估系统软件分别对壮族和汉族学生生长发育和现时营养状况进行统计评价.结果汉、壮族学生上等身高分别为9.24%和2.45%,差异有显著性(P<0.01).上等体重分别为12.54%和8.1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长发育存在民族差异,汉族学生的体格发育好于壮族学生,差异有显著性,2个民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无差异.壮族学生生长发育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作者:卢自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加强纪律观念,提高身体和思想素质,中原工学院每年新生入校时,均要求进行为期15 d的军训.在此期间,学生出现的心理上、躯体上的疾病较多,笔者对2002年入校新生军训期间出现的一些常见病进行了统计,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做好防治工作.
作者:李晓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以降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600名4~5岁儿童的行为及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应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家庭精神环境特征对4~5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不同,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和成功性;影响女性儿童的家庭特征有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成功性和娱乐性.结论家庭环境对4~5岁儿童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性别差异.
作者:孙殿凤;衣明纪;刘金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为了解贵州省中小学生常见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笔者根据贵州省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1991年和2000年7~18岁中小学生龋病、蛔虫感染、贫血、近视、营养不良、肥胖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蒋励;付舒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减少大学生无偿献血后的不适反应,探讨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在衢州学院医学专业大学生中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为对照组,现场记录和问卷调查大学生献血后的不适反应.结果 270名无偿献血大学生,107人出现不适反应,发生率为39.6%.其中99名医学专业大学生28人出现献血后不适反应,发生率为28.28%;171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79人出现献血后不适反应,发生率为46.20%,明显高于医学专业大学生(χ2=8.43,P<0.01).结论大学生献血后不适反应发生率较高.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有减少大学生无偿献血后不适反应的效果.
作者:诸葛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贫血是少年儿童常见病之一,它可使少年儿童发育受阻,体能下降,智力降低.为了解溧水县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状况,以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小学生贫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学校常见病防治方案>要求,笔者于2002年10~11月对溧水县10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了贫血调查.
作者:黄锡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