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兵;吴凌云;肖书娥;叶敏;向文涛;胡锡荣
东乡族绝大部分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县,全省现有东乡族人口451 622人.东乡县于1955年改为自治县,该县地处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平均海拔在2 610 m,低为1 736 m.全县以农业为主,生活比较贫困,文教卫生事业比较落后.为了掌握东乡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甘肃省于1985年、1995年、2000年先后3次对东乡族学生进行了形态、机能、素质等指标的测试.笔者仅对东乡族学生15 a来的形态发育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韩淑娥;杲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建始县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为防治学生营养不正常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对2002年建始县7~18岁学生7 926名进行营养状况评价.结果建始县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9.64%,营养过剩率为13.17%(其中超重率为8.29%,肥胖率为4.88%).营养不良率显著低于1995年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水平,而肥胖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营养不良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肥胖率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中学生低于小学生.结论建始县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问题并存,青春期营养干预工作的开展势在必行.
作者:李华兵;吴凌云;肖书娥;叶敏;向文涛;胡锡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营养教育改善学龄儿童饮奶行为的效果,为改善学龄儿童饮奶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唐山市1所小学二~五年级学生716名,先后进行2个月的单纯学校营养教育和家长的营养教育;采用问卷和营养调查,分析营养教育后学生和家长营养知识、饮奶行为和钙营养状况的变化.结果学生接受学校营养教育后,奶类与钙营养健康知识的答对率均达80%以上,主动饮奶率和钙营养状况均比教育前显著提高;家长营养教育2个月后,学生饮奶量、感觉不适率等饮奶行为比单纯学校教育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学校营养教育结合家长的参与是改善学龄儿童饮奶行为的有效途径.
作者:唐咏梅;关维俊;宁鸿珍;周瑞华;闫红;徐应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持续7a营养干预对全日寄宿制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学生的合理饮食与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1993年开始,每年对2 000多名在校学生实施全年逐日全程营养干预计划,并对干预时间满7 a的451名7~19岁学生进行追踪观察,采用身高、体重百分位评价法对其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价.结果学生接受营养干预后,身高发育中下等以下(<P25)男生由1994年的20.71%降至2000年的4.65%(P<0.005),女生由1994年的17.24%降至2000年的6.67%(P<0.05);发育中上等以上(> P75)男生由1994年的18.68%上升至2000年的41.53%(P<0.005),女生由1994年的24.14%上升至2000年的36.66%(P<0.05).体重发育中下等以下(<P25)男生由1994年的19.70%降至2000年的4.65%(P<0.005);发育中上等以上(>P75)男生由1994年的18.68%上升至2000年的41.20%(P<0.005).结论持续7 a的营养干预对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效果明显,在全日寄宿环境下,对学生的膳食进行全年营养干预和营养监控,能非常显著地改善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
作者:刘建平;何志谦;涂剑玲;佘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彭州市初三年级学生营养状况,指导学生达到合理营养的目标,笔者对该市初三年级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评价,报道如下.
作者:游学华;何云成;冯正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某大学学生记忆力的影响,为补充外源性DHA对改善大学生记忆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某大学选择健康的19~23岁学生123名,随机分为2组.干预组服DHA胶囊(每日5粒,分2次口服),对照组服用外包装与干预组完全相同的安慰剂,试服期为30d.在试验前后分别用甲、乙2套临床记忆量表评价2组学生的记忆能力.结果试验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各项分量表的测试结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记忆力均较试验前有显著性提高;但干预组得到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干预组的联想学习、人像特点回忆、总量表分和记忆商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DHA能够改善大学生的记忆能力.
作者:霍建勋;安建刚;杨清俊;赵显峰;赖建强;荫士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随着电脑网络的飞速发展,中学生接触电脑网络已相当普遍.上网能让中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为了解中学生迷恋电脑网络行为的现状,以便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笔者于2002年11月对德州市区部分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冯秀荣;孟宪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年龄、性别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探讨科学的评价方法.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合肥市8所幼儿园1 863名儿童,测量其身高、体重、坐高、头围、胸围、上臂围、三头肌、肩胛下皮褶厚度等形态学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结果前2个主成分Z1和Z2累积贡献率达到89.1%,被确定为重要主成分,建立主成分函数表达式,分析主成分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Z1,Z2分别与年龄、性别作单变量方差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Z1得分不断增加,说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上升时期,而Z2得分变化幅度较小,说明体脂含量相对恒定,且二者在性别间差异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消除原始变量间的信息重叠,合理、综合地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作者:楚洁;高永清;李李;程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营养过剩或不均衡所导致的肥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的发生除有明显的遗传因素外,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均衡是肥胖的主要原因.笔者对甘肃省2000年汉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的肥胖检出情况进行了分析,以便为开展学生肥胖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作者:汪淑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儿童受虐这一社会问题在国外日益被关注,近年来此问题在国内也时有报道.口腔科医师在诊疗儿童口腔疾病时,也能遇到因这一社会问题所致的种种结果和问题.日本东京齿科大学小儿齿科学教研室近首先在日本口腔医学本科生(六年制)四年级的教学中列入与此有关的内容,在日本口腔卫生士的国家考试中已列入有关内容的试题.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问题今后也必将涉及中国口腔医学工作.作者就此作一概述,为纠正、阻止这一社会问题而尽力.
作者:石四箴;药师寺仁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小学生早期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为开展相关教育提供帮助.方法采用<问题儿童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长沙市岳麓区部分小学四~六年级学生146名进行调查.结果146名学生中,有20名(13.70%)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男生的问题行为较女生更多,六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更严重.结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均衡、自控力下降以及所处环境的影响有关.
作者:周路平;欧倩芝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带状疱疹是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一般具有典型的体征,诊断不难.但有些带状疱疹由于缺乏明显的体征,很容易造成误诊,延误病人的治疗,增加患者的痛苦.笔者于2002年5~10月连续遇到4例顿挫性带状疱疹误诊病人,特做报道,以期减少误诊的发生.
作者:湛先荣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的发展规律,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超重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85年和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研究资料,计算超重检出率并以1985年数据为基数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结果2000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比1985年明显上升,男、女性上升幅度分别为293.16%~564.08%和159.06%~406.02%,男性上升幅度大于女性.根据1995~2000年儿童青少年超重的增长率预测,2010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男性将达到25.72%,女性将达到13.99%.结论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较发达国家增长快,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这一趋势.
作者:谭琪;徐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以便更好地在中小学进行健康教育.方法对南京市101名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保健教师和中学校医对艾滋病一般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59.3%~89.8%和52.4%~78.6%;对艾滋病流行与发病情况的知晓率分别为13.6%~91.5%和2.4%~88.1%,对艾滋病传播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39.0%~94.9%和26.2%~85.7%.结论小学保健教师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好于中学校医,但均需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培训.
作者:徐芾;吴盛辉;徐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定患病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探讨心理卫生状况对疾病的影响,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37例患病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并与健康学生(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患病学生不同性别比较,躯体化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病学生与对照组比较,SCL-90各因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患妇科疾病女生与对照组女生比较,各项因子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呼吸系统疾病、外科疾病、神经衰弱、皮肤病、过敏性鼻炎学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消化系统疾病学生与对照组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他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患病大学生心理症状评分更高,应在治疗患病大学生躯体疾病的同时对其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疏导.
作者:张顺芳;杨树新;毕研琴;胡亚平;高红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苏州市区学龄前儿童体内血铅、血镉的水平,以确定当前暴露水平.方法对苏州市区2所幼儿园120名学龄前儿童分别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与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末梢血血铅、镉及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含量.结果120名学龄前儿童体内血铅、镉及红细胞FEP均值的95%可信限分别为(0.32±0.26)μmol/L,5.6×10-3μmol/L(几何均数),(0.46±0.32)μmol/L,整体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部分儿童的血铅超过0.483μmol/L.结论在当前的暴露水平下,仍有部分儿童存在触铅的可能.
作者:张宜明;朱圣陶;刘仁平;曹燕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视力低下与营养不良是目前中学生常见病中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均高于男性.有报道指出,营养不良可引起近视的发生[1].为了解这2种常见病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广州市某中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彩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西华县城区中小学生结核病的感染及发病情况,控制肺结核病在学生中传播,加强学生结核病的早防早治工作,笔者于2001年4月对该县城区学生进行了普查.
作者:刘立新;宋晨星;王文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8~24岁是眼外伤的高发年龄段,学生在眼外伤发生的人群分布中占第2位[1],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年龄阶段,是眼外伤的高发人群.为了解大学生眼外伤的特征及原因,寻求干预大学生眼外伤发生的措施,笔者自2001年1月~2002年12月对到中国矿业大学校医院就诊的眼外伤大学生病例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文欣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