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程;李刚;刘珍妮
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和其生理年龄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的卫生保健遵循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特殊的教育形式,完善他们的个性修养,造就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张健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健美运动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应用显微电视录像技术,观察35名女大学生在健美运动前及健美运动3个月过程中的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健美运动可显著改善微循环,使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显著降低(P<0.01),微循环异常检出率从37%减少为零,在各项指标中尤以管袢形态、血液流速改善明显(P<0.01).结论:健美运动对女大学生甲襞微循环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参加健美运动可以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值得提倡的健身运动.
作者:牛春雨;杜晓鹤;窦晓兵;孙连超;尹晓丽;陈俊杰;何桦;樊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两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244名52~60月龄出生时已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检测HBsAg、抗-HBc、ALT及抗-HBs滴度,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加强接种一针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细胞产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均为5μg,一月后复查抗-HBs滴度.结果:A、B两组加强后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6.77%、100%,GMT较加强前分别上升10.71、12.26倍,表明两种基因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效果良好.A、B两组加强前抗-HBs已阴转的儿童加强免疫应答水平显著低于未阴转者(P<0.005).B组同一等级抗-HBs滴度的儿童加强免疫应答显著优于A组.结论:国产两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于儿童52~60月龄时加强免疫效果可靠,是否表明细胞产乙肝基因疫苗加强免疫效果优于重组酵母乙肝基因疫苗,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张安飞;罗桂荣;陈兴国;刘传富;佟广元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为今后防治小学生贫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昌平区14315名小学生,取受检者左手无名指末端血,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昌平区小学生贫血患病率与国内同类报道比较,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不同地区和类别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山区半山区、平原、城镇、贵族学校;不同年级小学生贫血患病率比较,呈年级越低贫血患病率越高的现象;性别比较,女生贫血患病率高于男生.结论:防治小学生贫血按地区和类别应以山区半山区学生、按年龄和性别应以低年级学生和女生为主要对象.
作者:张宁;崔勇强;郭红侠;刘玉红;宋雅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浙江省平湖市百花小学是全国早开设学生营养午餐的县级城镇小学之一.早在1991年12月,该校即严格按照营养午餐规范要求,以学生第一、营养第一、健康第一的工作原则,全面抓了营养午餐质量的综合管理.为了解近年来营养午餐工作实际效果,笔者对百花小学1992~1997年学生的营养不良与贫血患病率进行了纵向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美娟;胡承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儿童生长速度可以客观而敏感地反映儿童近期生长和营养状况,生长速度在儿童生长发育评价中、在早期发现儿童生长障碍及体育人才选拔中是不可缺少的指标.因此儿童生长速度的研究和儿童生长速度标准的制定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
作者:林琬生;候启春;吴南屏;李静娟;王礼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需求方式在不断变化,养犬、玩犬人数不断增多.70~80年代被犬咬伤来门诊就诊者多为野犬、狂犬所致,而今多为家中喂养犬类所致,现对我站1998年地方病门诊就诊的777例被犬咬伤的中小学生分析如下.
作者:张思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小学生现时营养状况.方法:对该区7~18岁中小学生3223名进行体格测量,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现时营养状况.结果:中学生营养不良率为44.26%,小学生为23.41%;男生29.83%,女生35.36%;城市学生34.88%,农村学生28.30%.肥胖率,中学生2.14%,小学生3.35%;男生3.40%,女生2.20%;城市学生3.17%,农村学生2.22%.χ2检验显示,中小学生、男女学生的营养不良率、肥胖率有显著性差异;城乡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中小学生营养不良与超重和肥胖同时存在,需根据年龄、城乡、性别特点对中小学生进行营养教育.
作者:常豫红;刘先智;刘碧霞;游光富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贫血是学生常见病之一,1991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研发现,汉族学生7~17岁年龄组贫血患病率为20.33%,个别年龄组高达50%左右[1].为了解大连市甘井子区中小学生贫血患病情况,1998年对城市和农村中小学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作者:王明智;李东生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婴儿断奶情况及其对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询问法调查256名合肥市城区婴儿的断奶时间和断奶方法,并追踪观察他们3~24月龄的身长、体重和胸围的发育水平及速度、体型和Hb含量的变化.结果:4~6月龄、7~9月龄及10~12月龄断奶的婴儿分别占28.0%、16.7%和52.0%;一次性断奶的婴儿占90.1%;在生长发育水平及速度和体型方面,7~9月龄断奶的婴儿优于4~6月龄和10~12月龄断奶的婴儿,而断奶方式对其影响不大.过渡性断奶有利于提高Hb水平.结论:婴儿适宜的断奶时间为7~9月龄,适宜的断奶方式为过渡性断奶.
作者:高永清;丁家兰;王素芳;徐海玉;曲荣 刊期: 2000年第02期
学生营养不良与肥胖的危害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关注.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和学习的基本保障,此时如发生营养不良,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学习,甚至影响一生的身体健康,且青少年期肥胖亦是成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潜在成因.为了解南市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今后实施营养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1998年对中小学生进行了营养状况调查.
作者:袁加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调查柳州市小学生和初中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状况,为进行学生营养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KAP问卷对307名初中和小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早餐、中晚餐和零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营养知识,但他们有良好的求知欲望,希望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营养知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不能每天吃早餐、早餐品种较单调和零食问题.结论:在加强营养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改变家庭、学校及社会不利于建立学生良好饮食行为的因素.
作者:黄琼 刊期: 2000年第02期
沂源县地处沂蒙山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为了解我县城乡中学生视力低下情况,更好地为防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8年10月对城乡4所中学673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作者:王爱丽;齐元华;王凯;刘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笔者在矫治中、轻度近视的探索中,采用凹透镜与凸透镜(+1.50D)两副眼镜交替使用(看近物如阅读时戴凸透镜;看远影或活动时戴充分矫正视力的近视眼镜),防止近视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重度近视眼(≤4.5)看近时用眼的远点,不需要眼的调节,故不作矫治对象.
作者:陈海雄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视力低下小学生眼屈光状态及年龄特征.方法:对西安市一所普通小学100名视力低下学生的200只眼睛屈光状态进行检影检查.结果:近视性屈光的比例随年级而上升,而远视性屈光则反之;三年级是变化快的阶段;视力低下程度与近视和远视屈光度分布不尽一致.结论:视力检查不能代替屈光检查,假性近视、真假混合性近视应成为近视防治的重点对象.
作者:杨彩琴;王凤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西咪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笔者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口腔溃疡84例,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学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为了解我市中小学生HBsAg携带情况探索我市中小学生乙肝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乙肝发病率.笔者于1997年10月份对市区中小学生进行HBsAg检查,调查结果如下.
作者:蔡乾春;程贤;黄德稠;侯大忠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身状况与人格因素的关系,为作好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用康奈尔医学问卷(CM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68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7.6%的学生存在心理躯体症状,心理躯体症状主要与人格倾向性、情绪稳定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人格倾向为内向者、情绪稳定性差者心理躯体症状发生比例高.结论:医学生心理躯体症状与人格因素有显著统计学相关.
作者:张曼华;杨凤池;周梅 刊期: 2000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州市青少年性行为及其相关问题.方法:由市区四所中学学生自填答卷,对有性行为发生的805例学生的性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性行为发生率男23.5%,女11.7%;59.1%的男生初次产生性冲动年龄在12~14岁,56.4%的女生在13~15岁;初次性交的对象,男女都以校外朋友和同学为主(占61.6%);男女都以冲动和好奇(占58.7%)为初次性交的原因;26.3%的男女初次性交是在家中发生;49.1%的男女生在初次性交时使用避孕套;从认识到发生性关系在半年内的男生占47.2%,女生占30.0%.结论:中学生性行为早发已客观存在,适时开展性知识、性道德教育尤其紧迫和重要.
作者:李致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为了实施《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有效地防治学生的常见病,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我们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我省汉、黎族大中小学学生进行体质、健康调查.本文就学生营养不良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为开展防治学生营养不良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徐子孟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