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模式CT指导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常秀红;席妹景;张俊豪

关键词:多模式CT指导,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静脉溶栓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CT指导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77例发病6~9 h内的急性脑梗死、多模式脑CT检查显示存在缺血半暗带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之后随机分成溶栓组(A组, n=40)和非溶栓组(B组,n=37)两组。 B组给予非溶栓方案,A组则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记录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①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明显高于B组的51.4%,对比差异明显(P<0.05);②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A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多模式CT指导下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方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相关文献
  • 镇江市学校教学环境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镇江市市直管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状况,为有效的改善学校教学环境卫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镇江市市直管14所学校,每个学校抽取有代表性的2间教室,进行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采光、噪声及教室照明等方面的教学环境卫生进行现场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教室采光、课桌面平均照度的符合率均为100%,教室人均面积、噪声、黑板平均照度、课桌椅配置的符合率分别为92.9%、85.7%、28.6%和14.3%。结论镇江市市直管学校教学环境卫生现状突出问题为黑板平均照度、课桌椅配置的符合率低,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要改善教学环境,营造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环境。

    作者:张腊萍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诊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研究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诊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4月-2013年4月进入本院治疗的60例患有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子宫输卵管造影,并且在X线的介入监视下,进行输卵管再通术的治疗,观察分析临床效果。治疗完成后电话回访2~10个月。结果60例患者共有86条输卵管有不同程度的阻塞,其中单侧输卵管阻塞34例,占56.7%;双侧输卵管阻塞26例,占43.3%;伞端阻塞16条,占18.6%;峡部阻塞24条,占27.9%;间质部阻塞32条,占37.3%;壶腹部阻塞14条,占16.2%。经过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的诊治之后,有63例患者共72条输卵管复通,复通成功率为83.7%,其中伞端复通12条,峡部复通22条,间质部复通30条,壶腹部复通8条,复通成功率分别为75%、91.7%、93.75%、57.1%。经过2~10个月的电话回访,成功受孕患者38例,受孕率为63.3%,复通后的输卵管又有6条再次封闭,再闭率为8.3%。结论通过介入性输卵管再通术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提高妊娠率,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法,值得在临床上被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孟宪玲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阿德福韦酯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的效果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的107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和观察组(加用阿德福韦酯片),比较两组治疗24周及48周后肝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HBV-DNA转阴率(52.63%、92.98%)、HBeAg转阴率(35.09%、68.42%)、HBsAg转阴率(31.58%、54.3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6.0%、82.0%;20.0%、40.0%;18.0%、36.0%)(P均<0.05),两组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59.65% vs 56.0%;89.47% vs 88.0%;)(P>0.05);两组肝功能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30%vs 28.0%)。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肝效果优于单纯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邵春芝;韩鹏;宋薇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醒脑静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分析醒脑静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进行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癫样放电以及累及导联数、不良反应等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3%,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癫样放电和累及导联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醒脑静联合卡马西平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张磊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观察穴位敷贴对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骨科疾病患者的术后恢复中,应用穴位敷贴方案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骨科疾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术后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镇痛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穴位敷贴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术后20 h,观察组疼痛评分(3.1±0.9)分,对照组(5.5±1.1)分;术后40 h,观察组(2.7±0.6)分,对照组(4.4±0.5)分,两组相比差异明显。在镇静满意率上,观察组为26例,占比86.7%;对照组为16例,占比53.3%,观察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上,观察组发生率为6.7%,明显低于对照组33.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科疾病患者中,术后应用穴位敷贴的镇痛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增加满意率,并降低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玫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无偿献血的招募工作

    目的:应用不同的招募方式方法,寻找扩大血源队伍的途径,终实现无偿献血供求平衡,避免出现缺血甚至血荒事件的发生。方法对工作中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招募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列举、阐述,确定无偿献血的招募方法。结果通过以文字的形式列举出来,作为采血一线工作人员的作业指导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确保了临床用血的长期需求。结论良好的招募方法是确保临床用血的有效途径。

    作者:韩冰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在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开展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在急诊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5种常见的典型病例的抢救流程,对医院急诊科49名急诊护士进行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并对培训前后的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根据规定流程实施案例抢救所需时间均较培训前明显缩短(P<0.05);培训后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为95.9%,高于培训前(83.7%),培训后操作知识考核合格率为100.0%,高于培训前(85.7%),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与临床实践能力得分较培训前均有了明显提高,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实施团队式情境模拟培训,能有效提高各层次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全真情境模拟增强了抢救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缩短了抢救时间,提升了抢救效果,是行之有效的急诊护士培训方法,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作者:邓玉英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探析护肝解纤汤在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析护肝解纤汤对肝硬化患者的护肝作用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8例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肝解纤汤的处方治疗,按照5个月为1疗程,然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评价。结果护肝解纤汤组较对照组均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两组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肝解纤汤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可作为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桂明忠;陈文凡;陈志伟;桂玉恒;桂玉谦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TP化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TP化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TP化疗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52%,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取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TP化疗进行治疗大大提高病痛缓解有效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云鹤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56例高龄孕妇的产前筛查与诊断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高龄孕妇进行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以及诊断结果的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于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妇产科进行产前检查的56例高龄产妇,作为试验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羊水培养和核型分析。统计核型分析结果以及染色体异常率与产妇年龄的相关性。结果56例研究对象中17例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异常率30.36%;年龄小于35岁产妇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率19.23%,年龄大于35岁产妇的胎儿染色体异常率40.00%。结论产妇年龄增大胎儿染色体异常率上升,有必要对高龄产妇进行产前筛查以及诊断结果分析。

    作者:吕冬梅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PCI围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delayed PCI)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间142例心肌梗死患者以及2010年142例患者的临床护理特点。2010年常规护理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2年1月围手术前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PCI成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CI成功率为88.7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65%,死亡率为0.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的患者因已经有一部分心肌坏死,更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适当的护理方法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及精神压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作者:鲁岩;姚新亮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匹多莫德结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分析

    目的:分析匹多莫德结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方案行常规治疗,实验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匹多莫德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清抗体、IL-4及IFN-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另外,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A、IgM、IgG、IL-4及IF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结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敏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探讨关于实现体外诊断试剂的电子化物流管理

    本文探讨了有关物流条码技术特点和物流条码标识的内容,并通过对临床检验试剂在物流管理中使用二维码降低了物流成本,缩短了送货时间等优点的分析,突出了在现代临床检验试剂管理中采用二维码技术的必要性,二维码技术的运用对体外诊断试剂从准入、出库、运输、验货、入库使用以及结算的各个流程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完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组织和控制,使体外检验试剂的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巫艳;刘丽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肝胆胰疾病系统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将肝胆胰的内科和外科疾病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临床系统化课程,并将其编写成中英文对照性教材,形成双语授课模式。经过实际应用结果显示,临床系统性教学,可避免出现授课内容重复性,将课题教学实效性提高,能利于知识系统掌握。并在系统化教学过程中,融入双语模式,不仅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采取系统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着重对肝胆胰疾病在系统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现论述如下。

    作者:姜立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某二级甲等医院剖宫产率调查与分析

    目的:评估剖宫产率的趋势,发现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原因及解决措施。方法根据某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助产技术年度服务报表,按照自然分娩数、剖宫产数等进行统计分析。对该院2014年1~3月入院在没有临床指征前提条件下选择剖宫产分娩的49名产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该院5年的剖宫产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值达到71.40%,且无指征剖宫产比例逐年增高。产妇中因为“害怕分娩疼痛”而选择剖宫产的占89.80%,“选好日期”这一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结论作为二级医院,医院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解决因技术原因造成的剖宫产率增高,但降低剖宫产率不单单是一个医疗问题,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唐晓娟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耳廓假性囊肿应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耳廓假性囊肿应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本院诊治的62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者应用穿刺抽液加压包扎治疗,研究组32例患者应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临床症状改善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时间(7.81±2.79) d、疼痛时间(1.49±0.45) 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0.23±2.72) d、(3.12±0.71) d,比较差异明显(P<0.05);且予以不同手术治疗方案后,研究组患者局部肿胀感、瘙痒、灼热感以及局限性的隆起等症状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一次手术后愈合例数30(93.7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19(63.33%)例,术后复发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预后轻度感染并发症2(6.67%),研究组无并发症。结论耳廓假性囊肿应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改善。

    作者:刘蓓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及分析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超声特征。方法对我院84例甲状腺癌患者的121个颈部淋巴结进行超声检查,对所记录超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病理活检示全部患者的121个肿大颈部淋巴结中,甲状腺癌转移性肿大淋巴结为79个,反应性增生肿大淋巴结为42个。超声检查显示:甲状腺癌转移性肿大淋巴结中有66个为圆形或类圆形(83.5%),呈融合状的有14个(17.7%);其中有33个转移性淋巴结血供丰富(33/45,73.3%);边界不清的转移性淋巴结达到68个(86.1%),内部回声不均匀者达63个(79.7%),淋巴结内液化者9个(11.4%),淋巴结内含微小钙化斑者43个(54.4%)。结论甲状腺癌转移性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总结的特征性超声表现有助于提高甲状腺癌转移性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出率。

    作者:宋文娟;韩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血浆内脂素在不同体质指数冠心病患者的表达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血浆内脂素在不同体质属冠心病患者的表达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择取2013年2月-2014年2期间在我院通过冠状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94例患者,同时,抽取同期9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根据BMI水平分成肥胖组(即为BMI≥25 kg/m2)与非肥胖组(即为BMI<25 kg/m2)。抽血检测血浆内脂素水平,同时记录好Gensini、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等指标。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非肥胖冠心病组的血浆内脂素、腰围、TG均明显高于非肥胖组对照组(P<0.05);肥胖冠心病组的血浆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肥胖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肥胖冠心病组与非肥胖冠心病组,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多,血浆内脂素水平、Gensini积分也明显增多(P<0.05)。非肥胖冠心病组、肥胖冠心病组的相关分析显示血浆内脂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r1=0.515,P1=0.014;r2=0.609,P2<0.05)、Gensini积分(r1=0.577,P1=0.005;r2=0.717,P2<0.05)呈正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内脂素水平相对较高,肥胖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增高程度更显著,不同BMI冠心病患者血浆内脂素与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病边指数呈正比相关性,血浆内脂素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程明康;易梦秋;刘少华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我国医院传染病管理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但越来越多的传染病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正在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我国各个医院肩负着防治传染病管理的重要使命。通过对当前我国部分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医院在传染病防治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包括:传染病防治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没有完整的防治传染病管理体系等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医院防治传染病的管理水平,改善当前我国各个医院防治传染病管理的现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作者:罗萍 刊期: 2014年第31期

  •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恢复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和评价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恢复的促进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以来在我院进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106例,将病患随机均匀分成两组,对比组给予常规护理,分析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术室护理干预。结果选择出血量、焦虑状况、手术耗时、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等作为术中临床观察指标,分析组优于对比组,差异大(P<0.05);恢复期,分析组的恢复肠鸣、首次肛门通气、肠蠕动恢复、住院的耗时明显短于对比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手术室护理干预,有利于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的恢复,效果显著。

    作者:邱丽娜 刊期: 2014年第31期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中国卫生产业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