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硬膜外阻滞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的影响

郑东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 缺血性心脏病, 心脏病患者, 心肌损害, 人口老年化, 重要器官, 冠脉循环, 冠脉血流, 病人安全, 全身性, 不平衡, 贮备, 需求, 退变, 功能
摘要:随着人口老年化,全身性退变及重要器官贮备功能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增多.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了解硬膜外阻滞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对保证病人安全至关重要.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道细菌感染的菌群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胆道细菌感染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多发病,常引起严重炎症反应或脓毒症,因此,有效地控制感染十分重要.临床医师常常经验性地应用抗生素,而不合理、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为了解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菌群分布特征及其菌株耐药性,为临床选用合理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根据我院2007年6月-20lO年6月期间326例胆道细菌感染患者胆汁分离出的病原微生物资料,对其菌群分布特征及菌株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利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异丙酚、芬太尼及两药合用对胃排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异丙酚、芬太尼均有临床常用的麻醉药物,两药单用或合用广泛应用临床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无痛胃镜、无痛肠镜、无痛流产、腹腔镜手术等方面,芬太尼为吗啡类药物,具有明显致呕作用,是其临床应用的副作用,而有研究表明[1]异丙酚有一定的抗呕作用,据此推测两药合用可能能够减轻呕吐作用,据此我们拟通过动物实验比较在麻醉状态下不同麻醉药物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黄桂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口服产气粉造影法对隐匿性胃、十二指肠穿孔诊断的临床研究

    胃十二指肠穿孔示普外科比较常见的急症之一,患者多有急性腹痛,腹部透视多有膈下游离气体,一般可以明确诊断,但有些隐匿性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因为缺乏明确的症状及辅助检查无明确的证据,而不能早期做出诊断,因为多发于老年人,延误治疗,影响患者的预后,我院结合口服产气粉造影法对隐匿性胃、十二指肠穿孔进行诊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作者:陆煜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109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相关性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检测样本的HCV-RNA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109例HCV感染患者中,有38例高血压,51例高血糖,43例血脂紊乱,33例合并代谢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HCV感染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33例中,AST/ALT≥1者有13例,APRI>1.5者有15例,与HCV感染未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可加重丙型肝炎患者的炎症程度,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纤维化的促进因素.

    作者:赵晓南;李红艳;白贞子;赵宏宇;盛传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脑脊液铁蛋白含量测定在颅内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大多数颅内肿瘤需要开颅手术治疗,致死、致残率高[1].颅内良性肿瘤病程长,临床症状不典型,恶性肿瘤病程短,死亡率高,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平均不到半年,尽管CT、MRI等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但其对判断肿瘤良恶性仍存在局限性,因此,早期判断肿瘤良恶性,根据肿瘤性质对病情做出正确评估,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研究发现许多实体瘤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铁蛋白[2],使恶性肿瘤患者体液中的铁蛋白浓度升高,脑脊液铁蛋白测定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国内文献报道较少,为研究脑脊液铁蛋白含量测定在颅内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确诊的75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脑脊液铁蛋白含量的测定,其中恶性肿瘤39例,良性肿瘤36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鹏;李洪娟;王贺;房向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肝癌射频消融后肝内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

    目前,射频消融(mdiofrequencyr ablation RAF)等局部微创治疗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肝癌(尤其小肝癌)患者外科手术的良好补充和替代.射频消融治疗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而轻,可重复性强,患者恢复快、生活质量高[1][2].我院较早进行了RFA规范化治疗研究,对中晚期为主的肝癌采用诸多治疗策略,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实践中常发现射频消融后肝内肿瘤复发的现象[3],本研究通过总结我院有随访记录的HCC患者262例的治疗资料,以探讨RFA后肝内肿瘤复发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作者:文兆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化肝汤1号对酒精性肝纤维化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和TGFβ1抑制和逆转作用机制的研究

    肝纤维化指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成分过度增生及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变形从而引起和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肝纤维化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心环节.肝纤维化的有效治疗可以改变肝病病人的转归.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理想的抗纤维化药物,研究发现中医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现用自拟研制的方剂调肝汤1号,通过对酒精性肝纤维化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和TGFβ1抑制和逆转作用机制的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郝彦开;贾军峰;杨玉巧;郭皓;左馨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椎管造影与CT影像学检查对比研究及两者对腰痛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腰背部疼痛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具有病因复杂,病程比较长的特点.在有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报道中,认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越加的严重,腰背部疼痛的疾病亦逐渐的多见起来[1].在有关腰痛的诊断方面,一般使用的有普通x线检查、Cr、MRI等.而有关椎管造影方面,也称其为脊髓造影(Myelograp]hv),是被用于椎管内外、脊髓内外疾病诊断的一种比较多用和有效地检查方法,特别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主要是一种经过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后,使蛛网膜下腔产生显影的效果[2].笔者就椎管造影和CT在腰痛患者的病因诊断方面做相关的研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会超;高明;冯娜;张媛;杨晶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IL-10与TGF-β1在肺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肺间质纤维化是多种病因引起的异质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早期的弥漫性肺泡炎,后期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大量细胞外基质积聚,肺泡单位结构紊乱和肺纤维化.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已报道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1],找到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并加以干预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许多文献研究证实TGF-β1和IL-10是参与肺纤维化的关键因子[2-4].本文就IL-10与TGF-β1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周春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高危HPV基因型在宫颈疾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nllomavirus,HPV)感染生殖器官后,病毒可潜伏在细胞内若干年,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恢复活动[1].近年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2].不同HPV亚型的致病力不同,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3].2009年7月-20lO年7月由吉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提供的206例组织病理学检查后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高危型检测,分析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分布情况,以便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作者:刘晓峰;于秀艳;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真菌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生前确诊率低,治疗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对漳州市医院血液科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发生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施远洋;郑瑞玑;周继光;周予矜;高海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例报告

    1病例摘要女,50岁,3年前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反复发作性右上腹部痛,伴向右背部放散痛2年余入我院.疼痛的部位特征似胆石发作所致的胆绞痛,但时间较短,一般在数分钟至半小时后缓解,发作次数渐频繁,发作与进油腻性食物以及精神因素有关.

    作者:禚元清;杨国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应用丙泊酚靶控输注实施无痛纤维肠镜的临床研究

    纤维结肠镜检查已经成为肠道疾病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检查的侵入性以及结肠本身的解剖生理弯曲,给患者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精神恐惧.丙泊酚具有镇静作用,能使患者在无痛苦的状态下完成肠镜检查,但是其对呼吸循环系统都有明显影响,而给药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把控输注进行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延涛;王茹;赵成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改良W-S银染法与传统W-S银染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观察改良W-S银染法与传统W-S银染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80例因消化道症状在本院就诊的患者采用改良W-S银染法与传统W-S银染法检测Hp,同时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检查,RUT法和改良W-S法或传统W-S法之一同时阳性时诊断为标准Hp阳性.结果 380例患者中共318例检测出Hp感染,感染率为83.7%,其中消化性溃疡组的感染率高,为98.1%,显著高于胃炎组和胃癌组的Hp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与传统W-S法检测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82.1%和7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W-S法的敏感性为98.1%,特异性为91.9%,符合率为97.1%;传统W-S法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85.5%,符合率为93.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W-S银染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效果相近,与传统W-S银染法比较,改良W-S银染法试剂配制更为简便,组织着色牢固稳定,而且成本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培宁;邓有辉;陆伟;冯大益;何永彪;凌惠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年龄段人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结果分析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甲硫氨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其血清中浓度水平的高低与遗传、环境、饮食、年龄等诸多因素有关.近些年来已作为一项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于临床诊断,同时也被很多健康体检者所重视.现将通过对我院2010年3月-7月的675例健康体检者的Hey测定结果进行临床统计分析,探讨通化地区健康人Hcy浓度值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其影本地区Hcy浓度值的因素.

    作者:王永文;丁树和;曲青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联合检测血清脑钠肽及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

    心力衰竭是任何心脏病的终末期改变,交感神经兴奋及多种内分泌功能异常参与且影响了心衰的进程.目前的研究表明血清FT3水平的下降、BNP水平的增高均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危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BNP及FT3水平同时检测,同时对比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内径(LV),比较CHF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变,进一步说明对于CHF患者同时检测血清BNP及FT3的临床意义.

    作者:郭子源;刁鸿英;刘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诊治价值分析

    子宫内膜病变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粘膜下肌瘤等,是妇科常见疾病,综合分析绝经后子宫出血、阴道排液、腹痛及彩色多普勒提示官腔异常,使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126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超声检查,旨在进一步提高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水平,避免过渡治疗,减轻患者心理及身体的伤害.

    作者:于春梅;卢德华;战云;陈加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青光眼视网膜血管萎缩的眼底血管造影研究

    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表明,视乳头供血不足是发生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对视神经改变的血管因素研究较少,多认为青光眼是因为高眼压机械压迫,或者同时有血管因素参与,尚没有统一的意见[1].因此我们对青光眼患者的视乳头供血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阐明青光眼患者视乳头的血供特点,了解其视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

    作者:王丽华;余俭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of effusion,OME)是小儿常见的中耳疾病之一,其对儿童的语言及认知发育等均具有明显的影响,是导致患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性的表现为渗液滞留在中耳腔内而无急性感染的表现[1].由于患儿常缺乏主诉而容易被误诊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为研究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危险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收入的分泌性中耳炎的93例患儿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碧凡;邱荣敏;廖敏;高波;张云桂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特点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NAFLD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

    作者:宁冬梅;王莉;何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