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危HPV基因型在宫颈疾病中的分布及临床意义

刘晓峰;于秀艳;高海燕

关键词:HPV, 基因型, 宫颈疾病, 分布情况,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癌前病变, 持续感染, 组织病理学检查, 宫颈脱落细胞, 高危型, 省肿瘤医院, 机体免疫力, 生殖器官, 判断预后, 发生发展, 必要条件, 致病力, 细胞内, 宫颈炎, 癌发生
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nllomavirus,HPV)感染生殖器官后,病毒可潜伏在细胞内若干年,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恢复活动[1].近年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2].不同HPV亚型的致病力不同,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3].2009年7月-20lO年7月由吉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提供的206例组织病理学检查后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HPV高危型检测,分析HPV在宫颈炎、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分布情况,以便于了解病情,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电泳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

    肾脏是糖尿病侵袭的靶器官之一.蛋白尿是慢性肾损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指标之一.尿微量白蛋白是早期肾脏损伤的标志;而尿蛋白电泳可以区分尿蛋白的来源.本文将对其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损伤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作者:廖群;陈芳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特点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NAFLD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

    作者:宁冬梅;王莉;何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超声检查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诊治价值分析

    子宫内膜病变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粘膜下肌瘤等,是妇科常见疾病,综合分析绝经后子宫出血、阴道排液、腹痛及彩色多普勒提示官腔异常,使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本文回顾性分析126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超声检查,旨在进一步提高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水平,避免过渡治疗,减轻患者心理及身体的伤害.

    作者:于春梅;卢德华;战云;陈加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胎膜早破阴道分泌物异常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对胎膜早破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450例胎膜早破(PROM)患者分为阴道分泌物正常组和异常组,分析比较阴道分泌物结果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 PROM阴道分泌物检查异常率达65.78%(296/450).PROM阴道分泌物异常组期待治疗时间短,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绒毛膜羊膜炎、剖宫产率均较阴道分泌物正常组升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经过积极抗感染治疗后,两组新生儿感染率和产褥病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ROM与生殖道上行感染密切相关.孕前及孕期作阴道分泌物检查、治疗阴道炎症可降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减少孕产妇和围生儿并发症.

    作者:饶芸;李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清游离轻链检测在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诊治中的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eyeloma,MM)是常见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IgG、IgA、IgD、IgM、轻链型等多种类型.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的测定对于MM的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light chain multipie myeloma,LCMM)占所有MM的20%左右,早期关于血清游离轻链(serum free light chain,sFLC)的检测源于对LCMM的研究.本文主要讨论sFLC在LCMM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作者:陈耐飞;李薇;姚迪;冀旭峰;崔久嵬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109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相关性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检测样本的HCV-RNA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109例HCV感染患者中,有38例高血压,51例高血糖,43例血脂紊乱,33例合并代谢综合征,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HCV感染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33例中,AST/ALT≥1者有13例,APRI>1.5者有15例,与HCV感染未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可加重丙型肝炎患者的炎症程度,可能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纤维化的促进因素.

    作者:赵晓南;李红艳;白贞子;赵宏宇;盛传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249例儿童脑脊液胱抑素-C结果分析

    胱抑素C(Cystatin C,简称CysC)亦称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一种由12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3kDa的低分子量、碱性非糖化蛋白质.CysC基因在包括肾、肝、胰、肠、胃、肺及胎盘等所有组织中持续地转录和表达.研究发现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的成员之一[1],是目前发现的对组织蛋白酶B抑制作用强的抑制物.同时CysC对木瓜蛋白酶、无花果蛋白酶、组织蛋白酶H及L也有抑制.近来临床应用中血清CysC被作为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灵敏指标而受到重视,对血中胱抑素C的报道也很多,而对儿童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了解较少.为此,本文调查了249例儿童脑脊液胱抑素-C水平,旨利用脑脊液胱抑素-C为临床疾病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作者:王均乐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真菌感染是急性白血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生前确诊率低,治疗效果较差,病死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对漳州市医院血液科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发生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施远洋;郑瑞玑;周继光;周予矜;高海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呼吸内科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研究

    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干冷,冬季时间又长,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较多.住院的患者多为年龄偏大,病史较长,入院时呼吸困难症状较为明显,往往需要及时应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治疗.

    作者:芦杰;胡海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种类微生物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目的探讨不同种类微生物在全自动血培养仪中阳性报警时间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BA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计5516份血标本,观察细菌阳性检出率及报警时间.结果 5516份血标本中.BA报警阳性819例,分离出细菌797株,阳性率为14.0%;肠杆菌科、葡萄球菌属、非发酵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和真菌各有不同的阳性报警时间,以肠杆菌科的阳性报警时间出现早,与其他类型微生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链球菌属除外.结论 通过全自动血培养仪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不同表达、阳性报警时间,根据微生物相对特有的生长特点,可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生长和类型,第一时间指导临床医师准确、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顾海彤;黄艳飞;孙宇峰;丁楠楠;鲁辛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TGF-β1基因多态性与IgA肾病临床表现的关联性分析

    IgA肾病是在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我国约占原发肾小球疾病的1/3,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反复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无症状尿检异常、血管炎、高血压及终未期IgA肾病等6种类型.当前认为遗传因素与该病的易感性有关,并影响疾病和进程[1].

    作者:孙珉丹;王飞宇;冯野;陈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慢性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又称B型利钠肽,是继心钠肽(ANP)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BNP主要在心室合成,生理状态下在心室肌内储存极少,只有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才会合成增加,因此能充分反映心室的功能状态.BNP暴发式的合成方式以及非常短的半衰期提示它是心脏即刻分泌的激素,反映的是当时心室超负荷的程度.为了进一步了解BNP在慢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耶)患者中的变化情况,我们对48例CHF患者血浆中的BNP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耿威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结核菌特异性IFN-γ检测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结核特异性IFN-γ在骨关节结核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并确诊为骨关节结核病患者及其临床资料,共90例,比较分析ELISPOT检测、涂片染色镜检、结核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核菌DNA以及病理检查诊断在骨关节结核病中的阳性率.结果 90例临床确诊骨关节结核患者中,ELISPOT检测阳性率为75.6%,涂片染色法(27.9%),结核菌培养法(51.7%),聚合酶链反应PCR(53.0%),病理诊断(39.1%),ELISPOT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临床常用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POT联合涂片染色法、结核菌培养法及PCR检测法,阳性率分别达到80.9%、88.3%、87.9%,当ELISPOT、结核菌培养法和PER检测法三者联合应用时,阳性率高达90.7%.结论 ELISPOT检测方法在骨关节结核患者中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与临床常规检测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作者:刘云;丁光贵;王正;杨林;马克;黄志坚;陈心春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指甲——髌骨综合征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指甲-髌骨综合征是一种包括指甲、骨盆、膝和肘部四联畸形可伴发多系统受累的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本病极为少见,国内鲜有报道,我院确诊1例,有典型的体征及X线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峰;唐成林;柳万国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of effusion,OME)是小儿常见的中耳疾病之一,其对儿童的语言及认知发育等均具有明显的影响,是导致患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性的表现为渗液滞留在中耳腔内而无急性感染的表现[1].由于患儿常缺乏主诉而容易被误诊从而影响患者治疗,为研究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危险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收入的分泌性中耳炎的93例患儿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碧凡;邱荣敏;廖敏;高波;张云桂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180名妊娠期妇女微量元素测定结果分析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参与多种酶的组成与激活,作用复杂,其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具有协同或拮抗作用,且其含量不足或过多对机体均产生不良影响[1].妊娠期间,随着胎儿及胎盘生长发育的需要,微量元素的需求增加,若妊娠期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者过多,必然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故微量元素对孕期妇女的意义重大.

    作者:张妍;张文颖;周玲;王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心率震荡以及心率变异对高血压伴室性早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观察心率震荡以及心率变异对高血压伴室性早搏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患者收集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217例,患者根据有无伴发室性早搏分为偶发室早组,频发室早组,并另外选健康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各组HRV、HRT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各组结果之间对比中发现,偶发组、频发组的TO、T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发组的TO、TS与偶发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偶发组、频发组的SDNN、T1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偶发组、频发组的TO、TS、SDNN、T1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频发组TO、TS、SDNN、T1的阳性率高于偶发组.结论 频发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系统受损严重,HRV与HRT可以作为评估原发性高血压伴室早的评价指标.

    作者:张雪梅;郑春华;魏友平;高招波;张春花;范剑峰;万明勇;熊旭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血脂异常在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研究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femoralhead,ANFH)为发生在股骨头及周边区域的骨坏死,为多种潜在因素导致滋养血管损伤后的结果[2],其确切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目前股骨头缺血换色根据病因可以分为创伤性坏死及非创伤性坏死,其中非创伤性坏死又包括激素性、酒精性以及减压病等导致的骨质缺血、变性、坏死及股骨头塌陷、骨小梁断裂而终发生髋关节功能障碍等[2-3].

    作者:何澄;郭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肺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在肺移植术后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肺移植21例,其中术后稳定者10例、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5例、肺部感染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NA)对19名健康者和肺移植患者术前、术后第1、3、7天的血清HMGB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肺移植术后患者血清HMGB1水平明显升高,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第7天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组(P<0.01),肺部感染组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的血清HMGB1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健康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明显低于肺移植患者术前水平(P<0.01).结论 肺移植术后血清HMGB1水平升高,血清HMGB1检测对肺移植术后并发症诊断有较好价值.

    作者:王发龙;陈静瑜;胡志刚;陈国千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利用ROC曲线分析sTREM-1、PCT和CRP对多发伤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利用ROC曲线分析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多发伤患者早期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57例ISS评分≥16分的多发伤患者血清sTREM-1、PCT和CRP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多发伤早期未并发感染和并发感染的患者血清sTREM-1、PCT和CRP均呈不同程度升高(P均<0.01);与非感染组相比,并发感染患者血清sTREM-1和PCT仍呈不同程度升高(P均<0.01),而CRP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sTREM-1、PCT和CR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4,0.863和0.785;佳阀值分别为8.96 ng/ml,8.29 ng/ml,67.95 mg/L;灵敏度分别为0.912、0.787和0.938;特异度分别为0.894、0.845和0.513.结论 血清sTREM-1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感染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其诊断性能明显优于PCT和CRP.

    作者:徐志康;陈望;刘和录;刘镇平;华建江;赖剑波;朱兆钧;汪奇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