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杜丽根;邱健;阮云军;董凤英;徐琳;洪长江;马骏

关键词: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僵硬度
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102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冠心病组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双支和严重病变组.所有患者在冠脉造影前应用脉搏波速度测量系统测量baPWV.结果 冠心病组baPWV值(1 603.75±223.99)cm/s明显高于对照组(1 328.37±178.52) cm/s,(P<0.05).应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动脉粥样硬化多种危险因素后,baPWV 的OR值为1.009,(95%CI:1.005-1.013,P<0.010).进一步分析baPWV以1 400 cm/s作为组界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PWV≥1 400 cm/s的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度是baPWV<1 400 cm/s 者的12.723倍(95%CI:4.625-34.997,P<0.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中,baPWV在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1 437.78±221.89)cm/s即已明显高于对照组(1 328.37±178.52)cm/s (P<0.05);严重病变组(1 674.98±211.28)cm/s和双支病变组(1 667.65±161.78)cm/s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严重病变组baPWV和双支病变组组间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baPWV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baPWV升高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新的预测因子之一,检测baPWV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冠脉的病变程度.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产前诊断在产时胎儿手术中作用的探讨

    全世界每年出生的500万先天性缺陷婴儿中,发展中国家占330万[1].这说明出生缺陷和残疾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作者:周阳子;刘彩霞;张志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脑卒中患者IL-18及CRP血清水平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脑出血组(46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和治疗后5天的血清IL-18和CRP的浓度.根据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32例)、中度损伤组(46例)和重度损伤组(20例).结果 脑卒中患者治疗前血清 IL-18及 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随着脑神经功能损害的加重而升高(P<0.05).结论 IL-18及CRP在脑卒中发病过程中起促进作用,与脑神经受损程度相关.

    作者:潘云;唐任光;黄建敏;韦叶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的未明确诊断意义86例病理分析

    本文对妇科门诊就诊的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为宫颈不典型鳞状细胞的未明确诊断意义(ASCUS)的8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分析.1 资料与方法

    作者:李丽萍;王清;邢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脑电地形图在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意义

    本文分析89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地形图(BEAM)变化,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来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选择48 h内进行BEAM及CT检查者共89例,男62例,女27例,年龄36-82岁,平均58.3岁.均为首次发病,突然起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

    作者:刘立梅;张晓红;曹春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膝关节软骨损伤的MRI诊断与关节镜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MRI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42个膝关节210个软骨面部位,MRI检查至少包括FS-FSE-T2W、3D-FS-SPGR序列,前瞻性分级诊断,所有图像在工作站上采用HD MIP三维重建,结果与关节镜对照.结果 3D-FS-SPGR序列对软骨损伤显示的敏感度为89.7%,特异度为97.6%,而FS-FSE-T2W序列的敏感度为77.7%,特异度为94.7%.结论 3D-FS-SPGR能准确评价关节软骨的损伤程度,但对软骨下骨及骨髓损伤不敏感;FS-FSE-T2W能准确反应软骨下骨及骨髓损伤的程度及范围,二者结合是目前诊断软骨损伤的佳扫描序列.关节软骨的三维重建图像能够较真实准确的显示软骨损伤的部位,范围.

    作者:雷杰;杨海山;高海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1例神经布鲁杆菌病的诊断体会及临床分析

    神经布鲁杆菌病是布鲁杆菌病(brucellosis)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近年布鲁杆菌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约有4%-13%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神经布鲁杆菌病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杰;崔俐;吕晓民;初凤娜;林会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腿肿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小腿肿胀是临床各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原因很多,一般只能通过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来进行诊断,但往往对一些临床表现极其相似的疾病难以鉴别,临床上容易引起误诊.

    作者:陈恩琪;刘美含;石卫东;刘敏;刘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两种尿素浓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血清尿素作为临床检测肾小球滤过功能的一项指标被广泛应用,目前主要测定方法有尿素酶速率法、尿素酶电极法[1]、二乙酰一肟法[2]和流动注射分析法[3]等,其中二乙酰一肟法应用为广泛,但具有线性范围窄、反应时间长、易褪色和影响因素多等的缺点.

    作者:曹昭;万敏;孙陆果;胡小平;于永利;王丽颖;张培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免疫球蛋白E低亲合力受体的检测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免疫球蛋白E(IgE)低亲合受体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20例和健康同龄儿20例IgE低亲合力受体.结果 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CD23阳性细胞(25.09%±5.9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4.96%±4.54%),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gE低亲合力受体的变化可能在过敏性紫癜肾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楚海峰;窦逾常;郭君;宋晓波;张永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梗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及IL-6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AMI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 CRP)、白介素-6(IL-6)降低幅度的差别,以及hs-CRP和IL-6的关联.方法 选取急性心梗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 mg/d,另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分别在入院12 h内、服药后1个月测定患者血脂、hs-CRP,IL-6,比较两组患者血脂、hs-CRP、IL-6的变化.结果 两组急性心梗患者治疗1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IL-6显著下降(均P<0.01),阿托伐他汀10 mg/d组和20 mg/d组相比,1月后血脂、hs-CRP、IL-6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hs-CRP和IL-6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心梗患者无论是使用阿托伐他汀10 mg/d还是20 mg/d治疗1月,都能使血脂水平,包括TC、LDL-C、和炎症指标hs-CRP、IL-6显著下降,但短期内两剂量间并没有显著差异.hs-CRP与IL-6之间存在相关性.

    作者:孟繁宇;赵学忠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胚胎心脏、肺和动脉大血管发育趋势分析

    目的 研究胚胎及胎儿发育不同时期心脏、大血管及肺的变化并找出其潜在规律.为临床评估胎儿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的发育状况及预测其发育异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不同孕周的胚胎及胎儿共167例,测定135例孕12-36周的胎儿心脏、大动脉及肺的正常发育值,推测其发育规律.并通过组织胚胎学方法对胚胎及胎儿心脏组织发生进行研究.结果 心脏、大动脉的生长发育遵循一般型模式.心脏重量增加为明显.胎龄3个月时肺动脉粗于主动脉,到9个月胎龄时主动脉的外径超过肺动脉.组织胚胎学研究表明,在胚胎30天时心脏已据基本雏形.妊娠7个月后的心脏组织学特征同成人相似.胎肺各轴线和重量从3-9个月胎龄基本呈匀速发育.结论 心脏的较快发育期在妊娠7个月之前.胎肺在整个孕期呈匀速发育.

    作者:李艺扬;付艳;田丽娜;单楠;孙健;邓琳红;邓伟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中抗内皮细胞IgA与D二聚体水平变化

    本文分析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中的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与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雷静月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儿童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研究

    本研究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估儿童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室壁各节段心肌纵轴方向上运动力学特征的价值,评价儿童CHF左室局部心肌舒张功能.

    作者:姚大陆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应答特征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之一,是肝脏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是HBV的高流行区,HBV慢性携带者已高达1.2亿,其中约25%终将转化成慢性肝病.

    作者:李娜;张吉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雷米普利对实验性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及非梗死区胶原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雷米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及非梗死区胶原的影响.方法 将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并饲养6周的24只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n=8)、模型组(Model group,n=8)及雷米普利组(Ramipril group,n=8),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全心及左室肥厚指她(HW/BW,LVHW/BW),ELISA方法检测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RT-PCR 法测定非梗死区心肌组织胶原蛋白Ⅰ(col-Ⅰ)及胶原蛋白Ⅲ(col-Ⅲ)mRNA 表达水平.结果 雷米普利能明显升高左心室内压大上升和大下降速率(±dp/dtmax),降低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心肌肥厚指数、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及下调col-Ⅰ、col-Ⅲ mRNA 表达水平(P<0.05-0.01),但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雷米普利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心肌间质胶原重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抗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与下调胶原蛋白mRNA表达有关.

    作者:魏群;赵东明;宋显晶;杨杰;马丕勇;杨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乳酸测定在诊断线粒体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血液中的乳酸水平能否成为线粒体基因突变患者的筛查指标.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2-DM)530例,横纹肌病33例,耳聋162例,健康对照120例,检测受试者血液中的乳酸水平,并行线粒体基因组DNA分析,采用PCR-RELP技术进行常见的线粒体突变位点筛查(mtDNAtRNAleu(uur)A1555G和mtDNAtRNAleu(uur)A7444G)和测序.结果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组(2-DM、耳聋和横纹肌病)的乳酸水平与mtDNA正常组及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62例耳聋患者中筛查出3个线粒体性耳聋家系(51人);530例糖尿病患者中筛查出一个G7444A突变的糖尿病家系(27人);33例肌病患者中筛查出1例线粒体肌病患者,而在对照组中未见mtDNA异常.结论 乳酸检测虽是线粒体病的非特异性指标,但能用于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早期筛查.

    作者:郑宗富;刘奇才;刘永平;徐国焱;陈少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普通PCR与巢式PCR检测生殖器疱疹病毒的对照

    生殖器疱疹(GH)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性传播疾病(STD),GH典型表现临床上诊断并不困难,但对于不典型表现容易漏诊或误诊.HSV主要通过生殖器或肛门、呼吸道、口腔粘膜的分泌物传播.

    作者:王秀梅;陈世义;于海滨;刘玉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UF-100尿沉渣仪与相差显微镜对190例血尿标本检测结果比较

    血尿的鉴别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血尿来源不同,治疗原则亦不同[1,2].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鉴别除常规的病史、免疫学、影像学及肾穿刺活检外,尿红细胞的检测是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

    作者:余良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183例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对应用恩替卡韦及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抗病毒治疗不同基因型患者疗效进行比较.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83例慢性乙肝患者以C基因型为主,占53.6%,其次为B基因型(35.5%),C基因型患者HBeAg阳性率(69.4%)明显高于B基因型患者(47.7%),两者比较P<0.05.肝硬化患者C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67.4%).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B、C基因型患者HBV DNA不可测率、ALT复常率以及HBeAg血清转换率相似.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组抗病毒治疗48周B基因型患者持久应答率(75%)明显高于C基因型患者(45.5%),两者比较P<0.05.结论 C基因型患者疾病进展比例高,对聚乙二醇干扰素ɑ-2a抗病毒治疗疗效较差.而基因型对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并无显著影响.

    作者:徐严;张永贵;季尚玮;王江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抗原致敏的脐血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肿瘤效应的体外实验研究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连接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其特点是捕获抗原和加工,迁移到淋巴器官和表达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的各种共刺激分子的能力强[1].

    作者:于鸿;张健;刘玉侠;石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