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玲;陈乃玲;吴惠毅;赵文海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例病例均为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伴有呼吸衰竭患者,为1999年至2004年我院ICU科住院病人,所有患者都符合国家(GB7794-1987)诊断标准[1],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18-58岁,平均35岁,其中包括甲胺磷中毒6例、乐果6例、氧化乐果2例、敌百虫2例、敌敌畏2例,服毒量为30-300 ml,服毒到入院时间为10 min-1 h,所有病例均为急性重度中毒表现:意识不清,呼吸过缓且表浅,时有不规则,口唇、指端紫绀,瞳孔针尖样大小,皮肤湿冷,两肺闻及大量湿罗音,心率缓慢,PaO2下降,CHE明显下降.
作者:许靖;佘红;李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疗实践中,我们用以界定检验结果临床意义的常用参数有:正常值、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危险水平、危急值等.其本质是依据实验结果,参照一定的数值区间,对临床意义作出评价,使医生作出诊断,采取对策、观察疗效等,从而发挥检验报告的作用.因此如何应用好这些参数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上述内容概要说明.
作者:张利;刘伟林;郑柔;李春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研究对103例不同时期DN患者血清进行hsCRP的检测,以探讨hsCRP与DN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3例DN患者均为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病人,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根据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病人分为三组:正常蛋白尿组(NA,UAER<30 mg/24 h)45例,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4±6.8岁;微量蛋白尿组(MA,UAER30-300 mg/24 h)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1±7.2岁;临床蛋白尿组(CP,UAER≥300 mg/24 h)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1±9.5岁.正常对照组(NC)为本院体检健康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9±10.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肿瘤、感染或相关疾病、心、肝、肾等疾病患者.
作者:曹咏;王贤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对15例翼状胬肉标本和12例正常结膜组织中的VEGF表达进行检测.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 12例正常结膜中,6例为阴性,3例VEGF蛋白染色弱阳性(+),3例为阳性(++);15例翼状胬肉组织中,1例VEGF蛋白染色阴性,3例为弱阳性(+),7例为阳性(++),5例为强阳性(+++).VEGF蛋白定位于细胞浆,胞核无着色.阳性部位主要在上皮中的杯状细胞.翼状胬肉组的染色级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EGF表达增高可能与翼状胬肉发生相关.
作者:张雷;于晓艳;丛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从2665例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562株深部真菌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主要来自本院痰、咽拭子、中段尿、粪便、血液、胸水、腹水、伤口分泌物等送检标本.从2665份检测标本中共鉴定出酵母样真菌562株,其中痰标本341份、咽拭子66份、中段尿54份、粪便49份、血液16份、胸水14份、腹水10份、伤口分泌物3例,其它标本9例.
作者:蒋廷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Livin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对30例结直肠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10例正常成人大肠组织中Livin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0例正常成人大肠组织中Livin基因均无表达.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L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均为100%,但癌旁正常组织Livin基因表达量较癌组织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Livin基因表达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期、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vin基因表达升高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
作者:李日恒;宋燕;张海山;郭阳;孟子辉;赵涛;汲崇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法)检测54例宫颈鳞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Survivin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Survivin基因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稳定表达,预示肿瘤有较高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可能成为有效的预测宫颈鳞癌侵袭性的监测指标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桂颖;张炜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检测,旨在探讨NO、SO在VMC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明日;陈宝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ELISA测定血清瘦素的方法.方法 制备瘦素单克隆抗体,以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瘦素.结果 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9.7-92.1%,取浓度为1.21 μg/L、6.32 μg/L瘦素标本其批内变异分别为4.4%和2.6%;批间变异分别为5.7%和4.9%.方法 的线性为:1.25-20 μg/L.与放射免疫法比较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988).参考值范围为:5.26-5.92 μg/L.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特异、敏感,适于临床常规应用.
作者:金淑杰;荣墨克;林伟;刘晖;孟荔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结核病疫情处于紧急状态,近年来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自Koch发现结核菌以来,人类对于结核病的发病机理,化学疗法,诊断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然而迄今为止仍有许多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在实验室诊断方面,传统诊断方法都存在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一些新方法有待去探索、研究.如痰涂片查结核病菌,其阳性率低,只有30%左右,结核菌培养+药敏其结果报告时间长,需要2-3个月,结核抗体检测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都很高,结核菌PCR实验要求高,不易推广,临床上需要灵敏度特异性都很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
作者:马兴钢;韩中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癌旁粘膜p53蛋白的表达,探讨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分子长度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直肠癌癌旁移性黏膜中p53蛋白表达.结果 (1)直肠癌远端扩散有9例,占29.4%,远端扩散距离均在2 cm以内.(2)34例直肠癌标本其癌组织远端均表现为癌旁黏膜.其癌旁黏膜的距离均未超过4 cm.(3)P53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为20例,阳性率为58.6%;在癌旁表达为10例,阳性率为29.3%.结论 直肠癌远端肠管移性黏膜2-4厘米处于癌前病变状态,用免疫组化染色较常规HE测量直肠癌远端浸润长度更准确,对指导临床更有意义.
作者:范恩学;孙海侠;齐长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NT-proBNP与hs-CR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并进行分组,其中AMI组25例,UA组20例,SA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即刻进行NT-proBNP与hs-CRP的检测,并根据NT-proBNP与hs-CRP高低再进一步将所有患者分成低NT-proBNP/低hs-CRP;低NT-proBNP/高hs-CRP;高NT-proBNP/低hs-CRP;高NT-proBNP/高hs-CRP四组.结果 高NT-proBNP/高hs-CRP组中AMI占绝大数比例,四种NT-proBNP、hs-CRP组成模式在AMI、UA、SA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外周血NT-proBNP、hs-CRP浓度高于UA高于SA,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hs-CRP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联合两者可以预测病情等级程度.
作者:宋春莉;刘斌;费瑜;陈宏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东菱迪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东菱迪芙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κB(IκB)、Bcl-2、Bax的活性,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脑梗死体积比和凋亡细胞数.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Bd-2、Bax的活性明显升高,IκB的活性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数、梗死体积比明显增高.东菱迪芙可明显降低NF-κB的活性、Bax的表达、凋亡细胞数、梗死体积比,增加IκB和Bcl-2的表达.结论 东菱迪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IκB的降解及NF-κB的活性,从而减轻脑细胞凋亡是其脑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姜美子;崔京男;金永民;李文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恶性肿瘤的诊断,实验室多以细胞学检查为主,尽管其特异性高但敏感度仅为40%-60%.因此,为提高恶性肿瘤的阳性检出率本文对97例住院病人血清蛋白和癌胚抗原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靖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核酸、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对象分为三组:依达拉奉保护组(依达拉奉20 μmol/L,Aβ25-35 30 μmol/L)、Aβ25-35干预组(Aβ25-35 30 μmol/L)和正常对照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慧星法测定DNA单链损伤;ELISA法测定羰基蛋白含量;比色法测定羟自由基(.OH)并计算.OH清除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β25-35干预组细胞生存率降低,DNA单链损伤明显加重,细胞内羰基蛋白含量升高(P均<0.001).依达拉奉保护组与Aβ25-35干预组相比,细胞生存率明显升高,DNA单链损伤明显减轻,细胞内羰基蛋白含量减低(P<0.001或P<0.01),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依达拉奉对.OH的有效清除率可高达79.98%.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通过清除.OH来减轻DNA损伤,并能减少细胞内蛋白质氧化产物的生成,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周小平;陈加俊;于明;邬英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不同人种散发性乳腺癌(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法对中国人69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纤维腺瘤石蜡切片组织进行BRCA1基因蛋白检测,分析其SBC BRCA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关系.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SBC BRCA1基因蛋白表达比较.结果 中国人BRCA1蛋白在SBC中的表达率为60.9%;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良性肿瘤组织(P<0.05);SBC组织中BRCA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720 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患者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根据相关文献,黄种人中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我国台湾地区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种人情况相差悬殊,英国与法国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种人与法国白种人差异显著(P<0.01),中国人、日本人分别与英国白种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中国人SBC BRCA1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下调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其表达的减弱与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有关,提示预后差.黄种人和白种人SBC BRCA1基因蛋白表达率均有矛盾分离现象,黄种人与白种人间差异显著;表明BRCA1基因无论在相同人种或不同人种SBC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作者:孙象军;王明春;王巍;盖宝东;张研;孙立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外源性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大鼠模型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方法 应用鼠血清白蛋白(RSA)体外孵育AGEs修饰蛋白,并将其注入健康大鼠体内,每日一次,连续两周.对大鼠行VEP检查后取视网膜行HE染色检查.结果 AGEs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减少.其V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同正常对照组及RSA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GEs可作为独立因素导致视网膜组织损害,并引起大鼠VEP改变.
作者:邵冬;冷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吡哆胺对大鼠尾腱胶原交联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检测吡哆胺对体外大鼠尾腱胶原交联的抑制效果;在体内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吡哆胺10周后,检测其尾腱胶原在酸溶液中的溶解性、对限制性胃蛋白酶降解性能、SDS-2-巯基乙醇的可溶性以及吡哆胺对胶原交联的改善作用.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4 mg/ml吡哆胺与阳性对照药氨基胍的作用相当,8、16和32 mg/ml吡哆胺的作用均明显强于氨基胍.在糖尿病大鼠实验中,尾腱胶原在酸溶液、胃蛋白酶溶液和SDS-2-巯基乙醇中的溶解性明显降低,吡哆胺能显著提高尾腱胶原在上述溶液中的溶解性,提示吡哆胺能减轻胶原交联的程度.结论 吡哆胺对胶原交联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赵丽艳;金玉芬;李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 选择23例幕上脑内肿瘤,使用术中超声确定病灶的位置,决定皮层的切口,动态了解病灶情况,判断病变的切除程度.结果 所有肿瘤定位准确,23例病人肿瘤全切,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术中超声能够很好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并且减少盲目性操作带来的脑损伤,能够实施监测肿瘤的切除程度.
作者:朴颖哲;李文良;刘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已成为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及耐药状况,给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治疗依据,笔者对527例疑似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分析,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平;赵树波;姜馨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