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 1,AQP1)在人类胎盘、胎膜中的分布及表达,初步探讨AQP1在人类羊水循环中的作用.方法 采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15例羊水量正常孕妇,9例羊水过少孕妇,11例羊水过多孕妇胎盘、胎膜组织中AQP1的分布及表达强度.结果 AQP1主要表达在人类胎盘及胎膜的羊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AQP1在羊水量正常、羊水过少及羊水过多的分布及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提示AQP1在人类胎盘、胎膜中的表达表明AQP1可能参与介导胎儿和母体的体液交换,推测羊水量异常的发病机制中,AQP1的结构改变可能比其表达量的改变更为重要,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智慧;李杰;崔淑英;曹丽;张玲;李桂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吡哆胺对大鼠尾腱胶原交联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检测吡哆胺对体外大鼠尾腱胶原交联的抑制效果;在体内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吡哆胺10周后,检测其尾腱胶原在酸溶液中的溶解性、对限制性胃蛋白酶降解性能、SDS-2-巯基乙醇的可溶性以及吡哆胺对胶原交联的改善作用.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4 mg/ml吡哆胺与阳性对照药氨基胍的作用相当,8、16和32 mg/ml吡哆胺的作用均明显强于氨基胍.在糖尿病大鼠实验中,尾腱胶原在酸溶液、胃蛋白酶溶液和SDS-2-巯基乙醇中的溶解性明显降低,吡哆胺能显著提高尾腱胶原在上述溶液中的溶解性,提示吡哆胺能减轻胶原交联的程度.结论 吡哆胺对胶原交联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赵丽艳;金玉芬;李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实验组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及尿微量蛋白(MA),a1-微球蛋白(a1-M),转铁蛋白(TRU)和免疫球蛋白G(IgG),旨在探讨Hcy与DM患者尿微量蛋白关系.
作者:梅丽萍;孙星达;郑静;杨萍;游星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甲胎蛋白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体外培养扩增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功能变化.MTT法分析树突状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甲胎蛋白可抑制人外周来源树突状细胞增殖,下调DC共刺激分子CD1a、CD83、CD80、CD86、CD11c的表达,甲胎蛋白的免疫抑制效应与其浓度有关.结论 甲胎蛋白下调抑制树突状细胞生长及其免疫功能.
作者:池诏丞;王广义;徐凯成;赵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RF)三种分型IgG、IgA及IgM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90例血清标本,包括32例早期类风湿关节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20例未确诊的早期关节炎,30例健康对照,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IgG、RF-IgA、RF-IgM,并随诊9个月.结果 RA组抗CCP抗体、RF-IgG、RF-IgA、RF-IgM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抗CCP抗体对RA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RF-IgG、RF-IgA、RF-IgM的相应指标.结论 抗CCP抗体存在于RA疾病的早期,对早期RA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抗CCP抗体检测有利于RA的早期诊断.
作者:王剑英;李萍;王伟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Livin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对30例结直肠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10例正常成人大肠组织中Livin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0例正常成人大肠组织中Livin基因均无表达.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L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均为100%,但癌旁正常组织Livin基因表达量较癌组织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Livin基因表达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期、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vin基因表达升高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
作者:李日恒;宋燕;张海山;郭阳;孟子辉;赵涛;汲崇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在院内各科室的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分析,为临床提供可靠而科学的治疗细菌感染的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系统和VITEK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GNS-506药敏卡及双纸片协同试验法,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标本中分离出的986株革兰阴性菌作ESBLs的检测,比较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等14种抗菌药物对ESBLs耐药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 产ESLBs耐药株占全部分离菌的33.6%,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30.9%,绿浓杆菌.占24.9%,流感杆菌占18.3%,大肠埃希菌占11.3%,阴沟肠杆菌占8.1%,铜绿假单胞菌占5.6%醋酸钙不动杆菌5.3%;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外产ESBLs耐药菌均表现出强抗菌作用;头孢西丁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其他产ESBLs耐药菌对头孢西丁呈全部耐药;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出较好的抗菌作用.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2%.感染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绿浓杆菌、大肠艾希氏菌、阴沟肠杆菌、等.结论 产ESBLs革兰阴性菌所致医院内部感染不容忽视;对产ESBLs革兰阴性菌医院内部感染的治疗,亚胺培南、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可作为首选.提示要重视医院内感染的监测,合理使用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对患者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防止和治疗院内感染.
作者:周丽娟;王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以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48例无术前放、化疗史的大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2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25例腺瘤标本,进行Survivin和Caspase-3检测,并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Survivin在正常大肠黏膜中无表达,在管状腺瘤、绒毛状和混合型腺瘤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10%、33.3%、70.8%.Caspase-3在正常粘膜、管状腺瘤、绒毛状和混合型腺瘤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95%、60%、53.3%、45.8%.正常黏膜组织Caspase-3的表达高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P<0.05).Survivin和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增强;而在不同的Dukes分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无直线相关关系,Survivin阳性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05).结论 Survivin在大肠癌发生早期过程中表达上调,有望成为大肠癌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Survivin作为凋亡抑制蛋白显著抑制癌组织的细胞凋亡,但不能完全抑制Caspase-3的表达.
作者:郑爱秋;陈云波;徐经纬;王恩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主观症状及实验检查对早期干眼症患者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55例(109眼)已确诊的早期干眼症患者(无或仅伴有轻微体征)的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 患者中主观症状所占比率:干涩感94%,视疲劳感82%,异物感74%,明显高于其他症状(P<0.05).实验检查的阳性率: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It)35%,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reak-up time,BUT)85%,角结膜荧光素(fluorescent,FL)染色60%,其中BUT阳性率明显高于SIt和FL(P<0.05).结论 主观症状及实验检查可为早期干眼症诊断提供有利依据.
作者:张冰洁;郝继龙;姜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法)检测54例宫颈鳞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Survivin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Survivin基因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稳定表达,预示肿瘤有较高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可能成为有效的预测宫颈鳞癌侵袭性的监测指标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桂颖;张炜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抗甲状腺抗体(ATA)与反复自然流产(RSA)的关系,为RSA的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80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血清进行ATA的两种亚型a-TPO和a-TG的检测,并以40例健康育龄妇女为对照.结果 RSA的妇女中ATA总阳性率为33.8%,明显高于正常妇女组10.0%,RSA组中a-TPO和a-TG的阳性率分别为25.0%和18.8%,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7.5%和5.0%.早期流产组中的ATA总阳性率为38%,与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10.0%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上的差异,a-TPO和a-TG的阳性率分别为26.0%和24.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次和3次或以上两组流产患者ATA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34.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但两组间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结论 a-TPO和a-TG均与RSA相关;ATA与早期RSA关系密切,但与流产次数无相关;ATA可作为RSA病因的检测指标.
作者:玄英华;刘晶珠;李荷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研究对103例不同时期DN患者血清进行hsCRP的检测,以探讨hsCRP与DN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03例DN患者均为本院内分泌科住院病人,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根据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病人分为三组:正常蛋白尿组(NA,UAER<30 mg/24 h)45例,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4±6.8岁;微量蛋白尿组(MA,UAER30-300 mg/24 h)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1±7.2岁;临床蛋白尿组(CP,UAER≥300 mg/24 h)28例,男15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1±9.5岁.正常对照组(NC)为本院体检健康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6.9±10.8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肿瘤、感染或相关疾病、心、肝、肾等疾病患者.
作者:曹咏;王贤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GF-I(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变化,分析其诊断意义.方法 检测受试者体内血清IGF-I水平及BMD(骨密度).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IGF-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BMD测定参数密切相关.结论 IGF-I在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萌萌;张波;李建军;王洪燕;陈晓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文通过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及一些相关疾病患者血清中糖基化终产物(AGEs)水平,探讨AGEs与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关系.
作者:张林;孙子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肥胖的UAP患者PCI术后LP的变化及丹参粉针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肥胖的和非肥胖的UAP患者PCI术前和PCI术后即刻、24 h、治疗15天血清LP水平.结果 PCI组UAP患者血清LP水平明显高于非PCI组,持续24小时,肥胖的UAP患者PCI术后血清LP水平明显高于非肥胖组,丹参粉针治疗15天血清L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PCI可引起UAP患者LP水平升高,肥胖的UAP患者LP变化更明显,丹参粉针可逆转这一变化.
作者:张文琪;孙福山;费瑜;吴丽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及其受体(IL-2 receptor,IL-2R)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的变化和临床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检测了3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前、预处理后、骨髓抑制期、感染期、造血恢复后2个月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发生时血清IL-2和IL-2R的水平.结果 在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中,IL-2和IL-2R分别为233.4±103.6 pg/mL和357.4±159.2 pmol/L,显著高于未发生细菌感染组(169.7±37.3 pg/mL和257.6±48.8 pmol/L,P=0.0490和0.0453)和正常对照组(167.8±38.6 pg/mL和249.7±48.1pmol/L,P=0.0111和0.0062).同时,两者在巨细胞病毒(Cytomegavirus,CMV)感染的患者中(291.4±51.7pg/mL和326.5±108.6 pmol/L)亦显著高于CMV阴性组(187.2±69.7pg/mL和225.3±46.1 pmol/L,P均=0.0005)和正常对照组(P=0.0002和0.0141).此外,患者在发生GVHD时IL-2和IL-2R(328.6±141.7)pg/mL和321.8±49.2 pmol/L)较移植前(201.4±83.4 pg/mL和250.8±39.7 pmol/L)均显著增高(P=0.0055和0.0105).结论 细胞因子IL-2及其受体在感染的发生和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定期检测患者血清IL-2和IL-2R水平有助于预测感染和GVHD的发生.
作者:高晓东;吴文;唐帏;闫骅;徐岚;沈志祥;胡炯;赵维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吉林地区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分离株的分布和特征.方法 采集牛羊粪便及其肉类食品、蔬菜,分离大肠埃希菌,PCR鉴定毒力因子及血清学分型.结果 380份标本中鉴定出12株STEC,3株为产志贺毒素O157:H7型,9株为产志贺毒素非O157:H7型.结论 STEC存在于不同来源的标本中,菌株血清型与毒力因子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李秀春;顾世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对15例翼状胬肉标本和12例正常结膜组织中的VEGF表达进行检测.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 12例正常结膜中,6例为阴性,3例VEGF蛋白染色弱阳性(+),3例为阳性(++);15例翼状胬肉组织中,1例VEGF蛋白染色阴性,3例为弱阳性(+),7例为阳性(++),5例为强阳性(+++).VEGF蛋白定位于细胞浆,胞核无着色.阳性部位主要在上皮中的杯状细胞.翼状胬肉组的染色级别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EGF表达增高可能与翼状胬肉发生相关.
作者:张雷;于晓艳;丛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Fas是一种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受体,Fas与FasL结合可诱导细胞凋亡.近年来Fas/FasL介导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多,但结果不太一致.为了探讨Fas/FasL系统在HBV感染的肝癌中的作用,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肝癌组织中Fas/FasL蛋白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HBV感染的关系.
作者:王朝晖;李玉中;吕申;王乃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Ⅱ型糖尿病患者餐前和餐后血糖、胰岛素及血脂的变化,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餐前和餐后血糖、胰岛素及血脂的关系.方法 利用AU540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3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餐前和餐后血糖、胰岛素、血脂、载脂蛋白及游离脂肪酸.结果 餐前Ⅱ型糖尿病组的GLU、TG、FFA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餐后Ⅱ型糖尿病组的GLU、TG、FFA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另外Ⅱ型糖尿病组餐后CHOL、LDL-c、ApoA1、FFA下降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利用障碍,脂质利用加剧,高胰岛素水平有利于降低血脂水平.
作者:李贵星;刘双凤;胥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基因转染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采用凝血酶诱导法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s)凋亡,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及caspase-3活性.结果 结果显示,凝血酶诱导48 h后,HUVECs细胞浆内颗粒和空泡增多,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而加入Rac-N17干预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caspase-3活性明显下降.结论 Rac-N17基因转染能防止细胞的凋亡与衰老,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杜建时;赵晴;宋天琪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对骨关节炎(OA)血清及关节液中一氧化氮(NO)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膝OA患者,予TGP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和3月测定血清及关节液中NO及iNOS含量,比较其差异.结果 TGP治疗1月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NO及iNOS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3月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NO及iNOS含量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 TGP可以降低OA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NO及iNOS的含量,是治疗OA的有效药物.
作者:饶咏梅;杜建时;赵晴;刘琳;李美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非妊娠妇女、正常妊娠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妇女的血浆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含量.结果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妊娠晚期妇女和非妊娠妇女(P<0.05);正常妊娠晚期妇女的PLT、PT、APTT测定值较非妊娠妇女的略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FIB含量高于正常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妊娠组FIB含量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产前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对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廖琪;马晓艳;王虹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外源性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大鼠模型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方法 应用鼠血清白蛋白(RSA)体外孵育AGEs修饰蛋白,并将其注入健康大鼠体内,每日一次,连续两周.对大鼠行VEP检查后取视网膜行HE染色检查.结果 AGEs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减少.其V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同正常对照组及RSA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GEs可作为独立因素导致视网膜组织损害,并引起大鼠VEP改变.
作者:邵冬;冷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不同人种散发性乳腺癌(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法对中国人69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纤维腺瘤石蜡切片组织进行BRCA1基因蛋白检测,分析其SBC BRCA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关系.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SBC BRCA1基因蛋白表达比较.结果 中国人BRCA1蛋白在SBC中的表达率为60.9%;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良性肿瘤组织(P<0.05);SBC组织中BRCA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720 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患者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根据相关文献,黄种人中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我国台湾地区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种人情况相差悬殊,英国与法国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种人与法国白种人差异显著(P<0.01),中国人、日本人分别与英国白种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中国人SBC BRCA1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下调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其表达的减弱与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有关,提示预后差.黄种人和白种人SBC BRCA1基因蛋白表达率均有矛盾分离现象,黄种人与白种人间差异显著;表明BRCA1基因无论在相同人种或不同人种SBC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作者:孙象军;王明春;王巍;盖宝东;张研;孙立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反复支气管肺炎的患儿与HL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对86例反复患支气管肺炎小儿和81例随机挑选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HLA-DRB1的19个等位基因进行分析,计算各个位点的基因分布频率和相对危险性RR值;并进行卡方检验,筛选有意义基因.结果 反复支气管肺炎患儿HLA-DRB1*9和HLA-DRB1*12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它各位的位点无显著性差异.疾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进行逐个等位基因的比较,以相对危险性RR值计算,HLA-DRB1*9的RR值为2.46,HLA-DRB1*12的RR值为2.23.结论 HLA-DRB1*9和HLA-DRB1*12可能是反复支气管肺炎小儿的易感基因.
作者:陈显琴;李丽红;焦立新;刘迎新;王振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表达CGRP的HSV-I型扩增子载体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保护作用.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后CVS动物模型,取脑,用HE染色法和TUNEL染色法检测对照组、缺氧缺血组和重组载体治疗组脑组织中凋亡细胞数量和脑组织神经病理改变.结果 缺氧缺血后脑组织内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神经细胞变性明显.治疗组标记的阳性细胞数比同时间的缺氧缺血组明显降低,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减少.结论 重组载体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抗作用,其作用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吴军;张海鸥;陈玉丙;周芬莉;胡俊;李珂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恶性度高,进展快,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发现,预后较差.近年来胰腺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尚无单一的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够准确地诊断胰腺癌,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仍不理想,而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我们通过检测血清CA19-9、CA242和CEA水平,初步评价该3项标志物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项红梅;陈丽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东菱迪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东菱迪芙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κB(IκB)、Bcl-2、Bax的活性,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脑梗死体积比和凋亡细胞数.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Bd-2、Bax的活性明显升高,IκB的活性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数、梗死体积比明显增高.东菱迪芙可明显降低NF-κB的活性、Bax的表达、凋亡细胞数、梗死体积比,增加IκB和Bcl-2的表达.结论 东菱迪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IκB的降解及NF-κB的活性,从而减轻脑细胞凋亡是其脑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姜美子;崔京男;金永民;李文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癌旁粘膜p53蛋白的表达,探讨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分子长度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直肠癌癌旁移性黏膜中p53蛋白表达.结果 (1)直肠癌远端扩散有9例,占29.4%,远端扩散距离均在2 cm以内.(2)34例直肠癌标本其癌组织远端均表现为癌旁黏膜.其癌旁黏膜的距离均未超过4 cm.(3)P53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为20例,阳性率为58.6%;在癌旁表达为10例,阳性率为29.3%.结论 直肠癌远端肠管移性黏膜2-4厘米处于癌前病变状态,用免疫组化染色较常规HE测量直肠癌远端浸润长度更准确,对指导临床更有意义.
作者:范恩学;孙海侠;齐长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对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核酸、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对象分为三组:依达拉奉保护组(依达拉奉20 μmol/L,Aβ25-35 30 μmol/L)、Aβ25-35干预组(Aβ25-35 30 μmol/L)和正常对照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慧星法测定DNA单链损伤;ELISA法测定羰基蛋白含量;比色法测定羟自由基(.OH)并计算.OH清除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β25-35干预组细胞生存率降低,DNA单链损伤明显加重,细胞内羰基蛋白含量升高(P均<0.001).依达拉奉保护组与Aβ25-35干预组相比,细胞生存率明显升高,DNA单链损伤明显减轻,细胞内羰基蛋白含量减低(P<0.001或P<0.01),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依达拉奉对.OH的有效清除率可高达79.98%.结论 依达拉奉能够通过清除.OH来减轻DNA损伤,并能减少细胞内蛋白质氧化产物的生成,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周小平;陈加俊;于明;邬英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类16号染色体上金属硫蛋白1B(metallothionein 1B,MT1B)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1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47例正常对照者的MT1B基因(rs5052334)G->C突变.结果 MT1B基因的SNP(rs8052334)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P>0.05),(χ2=0.248,P>0.05).结论 在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群中MT1B基因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无关.
作者:李鸿雁;杨丽娜;范哲;史杰萍;刘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MMC)对辐射损伤小鼠染色体畸变的影响.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低剂量MMC,再给大剂量X射线照射,或先给大剂量X射线照射再给低剂量MMC.观察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结果 所有低剂量MMC处理组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低于单纯大剂量照射组.结论 低剂量MMC可以减轻辐射所致的染色体损伤,具有辐射防护作用.
作者:高峰;孙晓玲;王彬;梁硕;张海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中的表达,探讨MMP-8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及21例正常妊娠者胎盘组织中MMP-8的表达.结果 正常妊娠组胎盘MMP-8表达阳性率为80.9%,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26.9%)P<0.05,随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的加重,MMP-8的表达有下降趋势.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组织MMP-8的表达明显减少,且随其病情加重有下降趋势,表明MMP-8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于晓艳;邹颖刚;李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大鼠不同损伤时间的生前伤(5 min-7 d)皮肤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以大鼠死后伤组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生前损伤组,早至伤后10 min,P选择素即在血管内皮呈阳性表达,持续至伤后7 h,且P选择素随损伤时间变化呈规律性表达.在死后伤组未见上述改变.结论 P选择素可作为法医学皮肤损伤时间判定的有效指标.
作者:宣兆艳;曹红十;卢英强;常亚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前,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我们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一氧化氮(NO)和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检测,旨在探讨NO、SO在VMC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明日;陈宝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中NT-proBNP与hs-CRP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并进行分组,其中AMI组25例,UA组20例,SA组25例;正常对照组1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即刻进行NT-proBNP与hs-CRP的检测,并根据NT-proBNP与hs-CRP高低再进一步将所有患者分成低NT-proBNP/低hs-CRP;低NT-proBNP/高hs-CRP;高NT-proBNP/低hs-CRP;高NT-proBNP/高hs-CRP四组.结果 高NT-proBNP/高hs-CRP组中AMI占绝大数比例,四种NT-proBNP、hs-CRP组成模式在AMI、UA、SA中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外周血NT-proBNP、hs-CRP浓度高于UA高于SA,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NT-proBNP、hs-CRP与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联合两者可以预测病情等级程度.
作者:宋春莉;刘斌;费瑜;陈宏勃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肺结核是常见的胸部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成人原发肺结核增多以及免疫损害患者合并肺结核增加,使肺结核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且使影像表现很不典型,而CT、HRCT在肺结核的诊断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回顾分析65例临床证实肺结核的影像学特点,希望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黄兴;李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妊高征是妊娠期常见疾病,子痫是重度妊高征之严重者.一旦发生母儿死亡率明显增高,我们对14例子痫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继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鲍曼不动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菌血症、尿路感染等,近年来又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为了分析其耐药性现状,为临床治疗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我们研究了3年来分离自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
作者:李秀;孙志;徐雪松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已成为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及耐药状况,给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治疗依据,笔者对527例疑似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分析,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平;赵树波;姜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恶性肿瘤的诊断,实验室多以细胞学检查为主,尽管其特异性高但敏感度仅为40%-60%.因此,为提高恶性肿瘤的阳性检出率本文对97例住院病人血清蛋白和癌胚抗原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靖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总结术中超声在颅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 选择23例幕上脑内肿瘤,使用术中超声确定病灶的位置,决定皮层的切口,动态了解病灶情况,判断病变的切除程度.结果 所有肿瘤定位准确,23例病人肿瘤全切,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术中超声能够很好地确定肿瘤的位置,并且减少盲目性操作带来的脑损伤,能够实施监测肿瘤的切除程度.
作者:朴颖哲;李文良;刘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结肠疾病在我国属常见病和多发病,且近年来结肠肿瘤有明显的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既往主要把钡剂灌肠和纤维内窥镜作为临床诊断手段,但二者对观察腔外疾病、肿瘤对腔外的浸润以及病变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收集71例临床怀疑结肠疾病的患者,行多排螺旋CT充气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SSD),透明显示(Raysum)等多种三维成像,分析其图像特征,并与纤维内窥镜、手术所见对照分析,探讨多排螺旋CT在结肠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纪铁凤;黄旭;王淑清;陈亮;王景宇;朱万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妇科肿瘤虽然位置局限,但肿瘤种类较多,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法也因不同种类而不同,特别是良恶性肿瘤,其手术方法差别很大.但部分妇科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术中肉眼检查都难以确定其性质,使这些病人无法得至准确及时的治疗,部分病人不得不于常规石蜡病理检查后行第二次手术,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和风险,也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作者:陈映缄;黄杰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例病例均为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伴有呼吸衰竭患者,为1999年至2004年我院ICU科住院病人,所有患者都符合国家(GB7794-1987)诊断标准[1],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18-58岁,平均35岁,其中包括甲胺磷中毒6例、乐果6例、氧化乐果2例、敌百虫2例、敌敌畏2例,服毒量为30-300 ml,服毒到入院时间为10 min-1 h,所有病例均为急性重度中毒表现:意识不清,呼吸过缓且表浅,时有不规则,口唇、指端紫绀,瞳孔针尖样大小,皮肤湿冷,两肺闻及大量湿罗音,心率缓慢,PaO2下降,CHE明显下降.
作者:许靖;佘红;李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文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从2665例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562株深部真菌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主要来自本院痰、咽拭子、中段尿、粪便、血液、胸水、腹水、伤口分泌物等送检标本.从2665份检测标本中共鉴定出酵母样真菌562株,其中痰标本341份、咽拭子66份、中段尿54份、粪便49份、血液16份、胸水14份、腹水10份、伤口分泌物3例,其它标本9例.
作者:蒋廷武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尿酸是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嘌呤形成的终代谢产物.现已知血清尿酸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尿酸浓度增高可能是痛风、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的潜在危险因素.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尿酸水平亦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研究分别选取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不同的延吉市和延边地区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朴松旭;张静春;尤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结核病疫情处于紧急状态,近年来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自Koch发现结核菌以来,人类对于结核病的发病机理,化学疗法,诊断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然而迄今为止仍有许多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在实验室诊断方面,传统诊断方法都存在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一些新方法有待去探索、研究.如痰涂片查结核病菌,其阳性率低,只有30%左右,结核菌培养+药敏其结果报告时间长,需要2-3个月,结核抗体检测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都很高,结核菌PCR实验要求高,不易推广,临床上需要灵敏度特异性都很高的实验室诊断方法.[1]
作者:马兴钢;韩中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有关肺心病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是,肺心病红细胞刚性指数的变化以及有关酸碱血气改变对IR、ηre的影响报道甚少.本文通过120例肺心病急性期病人IR的变化及酸碱血气对IR及其聚集性的影响加以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德伟林;李彬先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实验通过对49例住院病人各时间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比值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UAE)的测定比较各时间点尿A/C的差异及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
作者:齐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之一,是重要的肝脏疾病致病因子.HBV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包括无症状携带状态,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严重的可能发展为原发性肝癌(HCC).在中国、东南亚和非洲的50%肝硬化和70%-90%肝癌由慢性HBV感染引起,7%-30%的HBV携带者感染了HBV变异体[3].
作者:王照敏;高俊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后心电图变化进行比较,探讨三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 对象及方法108例均为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CCMD-3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单独使用利培酮、氯氮平和氯丙嗪8周以上,用药前均作心电图正常且能排除躯体疾病.资料见表1.
作者:孙凤娟;王翠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type71;EV-71)自1974年首次从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标本中分离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报道了该病毒的流行.近年来,EV-71病毒的流行(特别是在亚洲地区的流行)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EV-71病毒的大规模流行曾导致几十万人的感染.EV-71病毒的感染能够引起包括无菌性脑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在内的多种疾病,目前我国EV-71流行病调查的采样标本主要来源于HFMD患者.我们对98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咽拭分泌物,5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进行EV-71检测,以求建立快速肠道病毒71型检测的手段.
作者:梅忠卓;张小飞;赵学良;王伟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疗实践中,我们用以界定检验结果临床意义的常用参数有:正常值、参考值、医学决定水平、危险水平、危急值等.其本质是依据实验结果,参照一定的数值区间,对临床意义作出评价,使医生作出诊断,采取对策、观察疗效等,从而发挥检验报告的作用.因此如何应用好这些参数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上述内容概要说明.
作者:张利;刘伟林;郑柔;李春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声学密度(acoustic densitometry,AD)技术是以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为基础的超声组织定量方法[1].I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超声组织定征的新技术,目的在于协助研究者将超声图像中的亮度(强度)信号进行定量化.本文采用AD技术检测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时期肾脏实质和髓质标化IBS值的变化情况,探讨该技术在无创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时期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春荣;李彤;张金兰;王锐;张玉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ELISA测定血清瘦素的方法.方法 制备瘦素单克隆抗体,以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瘦素.结果 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89.7-92.1%,取浓度为1.21 μg/L、6.32 μg/L瘦素标本其批内变异分别为4.4%和2.6%;批间变异分别为5.7%和4.9%.方法 的线性为:1.25-20 μg/L.与放射免疫法比较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988).参考值范围为:5.26-5.92 μg/L.结论 该法简便、快速、特异、敏感,适于临床常规应用.
作者:金淑杰;荣墨克;林伟;刘晖;孟荔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肾脏穿刺病理组织制片过程程序复杂,且时间较长,经常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人为现象.为了提高切片质量,确保病理医生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现将我科迄今为止所做的810例肾脏穿刺病理标本的染色前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刘树军;张金兰;王连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广泛存在且常见的细菌感染.近年来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IDA)铁缺乏(ID)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1].为进一步探讨儿童Hp感染与儿童IDA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我院2002年10月至2004年1月632例儿童进行了上述项目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贺秋;周赛军;周艾青;赵颂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彩超对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彩超检查23例患者,共28条可疑形成血栓的人工血管,观测人工血管的回声、管腔内血流及频谱流速曲线形态,均经手术或造影证实.结果 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后,管腔狭窄者11条,管腔显著狭窄者7条,管腔闭塞者10条.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凯军;李莉;葛立本;费丹;牛宝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测定氨基肽酶中的一种酶(亮氨酸氨基肽酶,LAP)作为临床肝胆疾病的诊断指标并探讨氨基肽酶的临床意义,以便于系统探讨此类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以亮氨酰对硝基苯胺为底物,在405 nm下进行连续监测并对健康体检者及患者标本进行测定.结果 线性范围至少为0-180 U·L-1,批内不精密度为2.9%,批间不精密度为5.6%;适用于各种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亮氨酰氨基肽酶的适条件:选用浓度为125 mmol·L-1的Tris-Hcl缓冲液,适pH为7.2,温度取37 ℃,得出在此实验条件下的米氏常数Km为0.15 mmol·L-1,亮氨酰对硝基苯胺浓度取6.0 mmol·L-1,取健康体检者血清157例(男81例,女76例),测得-x±s为35.7 U·L-1+8.2 U·L-1,建立了适合于临床应用及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方法和参考值.结论 本法是检测肝胆疾病的可靠、稳定、快速的方法之一,对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一定的作用;氨基肽酶可以作为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监测指标.
作者:王冬环;李大军;刘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寻提高大鼠胰岛分离纯化技术的方法.方法 通过用胶原酶灌注分离纯化胰岛,用双硫棕染色,台盼蓝染色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来鉴定胰岛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结果 改进方法后穿刺灌注成功率达96.7%,分离纯化后每只大鼠可获得483±83个胰岛,胰岛存活率及纯度均90%以上,胰岛素释放指数为2.4462±0.1187.结论 良好的胶原酶灌注消化和梯度离心可以获得形态和功能均良好的胰岛.
作者:杨永生;孙宝震;解英俊;赵吉生;王春艳;张学文;李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HRCT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利用GE HiSpeed CT扫描机对20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对病变区行HRCT扫描,层厚1 mm,层间距1 mm,螺距1.5.20例患者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活检或刷检.结果 经HRCT诊断支气管内膜结核17例(占85%),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诊断18例(占90%),2例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浸润型6例,溃疡型4例,增生型3例,瘢痕狭窄型7例.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支气管内膜结核有效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支气管腔的病变.HRCT作为无创性检查,能观察气道病变的部位和范围、气道病变及支气管壁与肺内病变的关系,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作者:徐芳;杨淑琴;李丹丹;梁平;李长峰;孙长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文对150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丙型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标本来源: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150例(120例抗-HCV阳性,30例抗-HCV阴性).1.1.2 试剂 (1)抗-HCV检测试剂:厦门泰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HCVC抗原试剂:强生ORTHO,HCVC抗原酶免试剂盒批号:AGK122,美国.(3)HCVRNA荧光PCR定量检测试剂:深圳匹基公司.
作者:范庆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开放性骨折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由于具有污染的创口,极易合并感染[1].为了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我们将我院2000年9月至2004年9月间,收治的126例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且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了开放性骨折创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作者:吴学东;韩丹;高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海洛因依赖大鼠血浆肾功能的变化.方法 建立海洛因依赖及戒断大鼠模型,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3 d给药组、9 d给药组、3 d戒断组及9 d戒断组,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EA)、尿酸URIC).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海洛因给药后URIC的浓度显著升高(P<0.01).戒断3 d组中仅血浆BUN显著下降(P<0.01).与海洛因给药9天组相比,戒断3 d组中BUN和URIC显著下降(P<0.01),CREA也明显降低(P<0.05);戒断9 d组中URIC浓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 海洛因早期对肾功能损害较轻,在肾脏代偿范围内.
作者:张连芝;崔佳乐;何海涛;付海英;王艳萍;洪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重组抗原BCOADA-E2和PDC-E2的二联体(BP),检测PBC患者血清中的M2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经Ni-NTA亲和柱纯化重组表达的BP融合蛋白,分别建立免疫印迹法(IBT)和酶链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60份PBC患者血清,以60份其他肝病患者、60份自身免疫病患者、80例正常人血清为对照组.结果 经常规试剂盒检测为M2(+)的60份患者血清,利用重组抗原检测阳性53例,阴性7例,阳性率为88.3%;经常规试剂盒检测为M2(-)的60份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60份其他肝病患者和80例正常人血清,利用重组抗原检测为M2(-).结论 利用重组抗原BP检测M2抗体敏感性较高.对临床辅助诊断PBC提供一定的手段.
作者:陈燕;黄东标;姚定康;胡晓燕;周晔;蒋廷旺;蒋天舒;吴传勇;钱(王争);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抗线粒体亚型(AMA亚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酶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中AMA-M2、M4、M9亚型.8例经临床诊断为PBC患者,47例非PBC肝胆病患者.结果 8例PBC患者M2均阳性、但M4及M9均阴性;47例非PBC肝胆病患者M2、M4、M9均阴性.4例PBC者肝活检Ⅰ期及Ⅳ期各1例、2例为Ⅱ期.结论 血清AMA-M2抗体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PBC的重要血清免疫学诊断指标.
作者:杨新玲;陈乃玲;吴惠毅;赵文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致大鼠肝脏损伤的机制及参麦的抗休克作用和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双击(HS+LPS)组,参麦注射液大小剂量(HS+LPS+SM)组.双击模型的复制:动物放血至MAP 40 mmHg维持10分钟,然后舌下注射LPS1.5 mg/kg,4小时后测定血清中NO含量、NOS活性以及肝脏TLR2、IκBαmRNA的表达.结果 SM可降低HS+LPS组引起的NOS活性、NO含量的增高以及TLR2mRNA表达的增加,同时增加IκBαmRNA的表达.结论 SM可通过下调肝脏组织中TLR2以及上调I-κBαmRNA的表达,降低NOS活性及NO的含量,减轻内毒素引起的组织过氧化反应,从而实现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
作者:周家文;李洪岩;康劲松;林玉洋;计国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RNA)、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相关性.方法 取123例确诊丙型肝炎的患者的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其HCVRNA含量,用ELISA法检测抗HCV和酶动力学法检测ALT浓度水平,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根据HCVRNA含量(拷贝/L)将资料分为<105组、105-6组、107-8组和>109组,各组的抗HCV阳性率分别为72.4%、84.6%、100%和100%;ALT均值(IU)分别为38.8、88.2、112.1和128.3;ALT异常率分别为24.1%、65.4%、88.9%和100%.HCVRNA含量对数值与ALT线性相关关系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呈正相关(r=0.441,P<0.05).结论 抗HCV阳性率、ALT的异常率及平均值与HCVRNA的含量有关,HCVRNA含量越高,抗HCV阳性率和ALT含量的均值与异常率越高;HCVRNA含量与ALT含量水平呈正相关.
作者:周远青;梁瑞莲;梁玉全;叶佩玑;刘建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以153Sm标记的抗AFP单克隆抗体对荷人原发性肝癌移植瘤裸鼠进行肿瘤定位显像的研究.为肝癌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每只裸鼠从尾静脉注射7.4 MBq/0.1 ml于注射后2、4、8、24 h行全身SPECT显像.于4、8、24 h分批处死裸鼠并测定分别在肿瘤、血液、心脏、肺等重要脏器单位重量的放射性比值(%ID/g).结果 结果:153Sm AFP能够选择性地积聚于肿瘤组织,其摄取率高于153Sm-IgG,(P<0.05).结论 153Sm-AFP在荷人肝癌裸鼠体内,对过度表达AFP的肝癌具有集合力.为临床上肝癌的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常伟勤;许天敏;陈慧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调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并发率及其与所感染HCV基因型的关系,进一步证实糖尿病是否为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之一.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PCR-微板核酸杂交-ELASA技术对365例慢性丙型肝炎、3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HCV定性、定量检测和HCV基因型分析并比较其与对照人群糖尿病并发率的差异.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并发率为32.60%,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9.70%)及对照组(8.29%).合并糖尿病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及TBIL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糖尿病者,且以1b型HCV的感染率为高,占40.34%,与未合并糖尿病者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并发率高,以1b型多见,且病情相对较重.
作者:赵平;王江滨;焦健;王剑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链形成寡核苷酸(TFO)的125I标记方法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合成一段能与HBV前S基因特异结合的TFO,并用125I标记;以HepG2.2.15细胞为靶细胞,分125I-TFO、等量TFO、相同活度125I、空白对照四组分别转染细胞,以MTT比色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 ①125I-TFO的标记率为93%,放化纯为99%,比活度129.6 kBq/ug,体外稳定.②125I-TFO组的细胞杀伤率高于其它组(P<0.05),高抑制率为35.2%.结论 Iodogen法标记连接酪胺的寡核苷酸的方法简便、标记率和放化纯高,标记产物生物活性损失小,体外稳定性好;标记化合物有效抑制了肝癌细胞生长.
作者:侯敏;吕中伟;何俊民;蔡海东;袁雪宇;杨越华;袁世栋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