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的检测

齐力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 尿微量白蛋白, 肌酐比值, 住院病人, 诊断方法, 一致性, 时间点, 排泄率, 实验, 测定
摘要:本实验通过对49例住院病人各时间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C)比值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UAE)的测定比较各时间点尿A/C的差异及两种诊断方法的一致性.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清抗线粒体抗体亚型的检测及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抗线粒体亚型(AMA亚型)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酶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中AMA-M2、M4、M9亚型.8例经临床诊断为PBC患者,47例非PBC肝胆病患者.结果 8例PBC患者M2均阳性、但M4及M9均阴性;47例非PBC肝胆病患者M2、M4、M9均阴性.4例PBC者肝活检Ⅰ期及Ⅳ期各1例、2例为Ⅱ期.结论 血清AMA-M2抗体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PBC的重要血清免疫学诊断指标.

    作者:杨新玲;陈乃玲;吴惠毅;赵文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在妇科肿瘤手术的价值

    妇科肿瘤虽然位置局限,但肿瘤种类较多,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方法也因不同种类而不同,特别是良恶性肿瘤,其手术方法差别很大.但部分妇科肿瘤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术中肉眼检查都难以确定其性质,使这些病人无法得至准确及时的治疗,部分病人不得不于常规石蜡病理检查后行第二次手术,既增加病人的痛苦和风险,也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作者:陈映缄;黄杰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利培酮、氯氮平与氯丙嗪对心电图影响的比较

    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后心电图变化进行比较,探讨三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 对象及方法108例均为2005年4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CCMD-3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别单独使用利培酮、氯氮平和氯丙嗪8周以上,用药前均作心电图正常且能排除躯体疾病.资料见表1.

    作者:孙凤娟;王翠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彩超诊断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的价值

    目的 探讨彩超对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 彩超检查23例患者,共28条可疑形成血栓的人工血管,观测人工血管的回声、管腔内血流及频谱流速曲线形态,均经手术或造影证实.结果 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后,管腔狭窄者11条,管腔显著狭窄者7条,管腔闭塞者10条.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赵凯军;李莉;葛立本;费丹;牛宝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肺心病红细胞刚性指数与血气及酸碱变化关系的探讨

    近年来,有关肺心病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是,肺心病红细胞刚性指数的变化以及有关酸碱血气改变对IR、ηre的影响报道甚少.本文通过120例肺心病急性期病人IR的变化及酸碱血气对IR及其聚集性的影响加以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德伟林;李彬先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糖基化终产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关系探讨

    本文通过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及一些相关疾病患者血清中糖基化终产物(AGEs)水平,探讨AGEs与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关系.

    作者:张林;孙子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癌旁移行粘膜P53蛋白表达对判断直肠癌远端切缘的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癌旁粘膜p53蛋白的表达,探讨远端肠壁内浸润的分子长度及其对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4例直肠癌癌旁移性黏膜中p53蛋白表达.结果 (1)直肠癌远端扩散有9例,占29.4%,远端扩散距离均在2 cm以内.(2)34例直肠癌标本其癌组织远端均表现为癌旁黏膜.其癌旁黏膜的距离均未超过4 cm.(3)P53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为20例,阳性率为58.6%;在癌旁表达为10例,阳性率为29.3%.结论 直肠癌远端肠管移性黏膜2-4厘米处于癌前病变状态,用免疫组化染色较常规HE测量直肠癌远端浸润长度更准确,对指导临床更有意义.

    作者:范恩学;孙海侠;齐长磊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小儿支气管肺炎与HL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反复支气管肺炎的患儿与HL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对86例反复患支气管肺炎小儿和81例随机挑选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HLA-DRB1的19个等位基因进行分析,计算各个位点的基因分布频率和相对危险性RR值;并进行卡方检验,筛选有意义基因.结果 反复支气管肺炎患儿HLA-DRB1*9和HLA-DRB1*12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它各位的位点无显著性差异.疾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进行逐个等位基因的比较,以相对危险性RR值计算,HLA-DRB1*9的RR值为2.46,HLA-DRB1*12的RR值为2.23.结论 HLA-DRB1*9和HLA-DRB1*12可能是反复支气管肺炎小儿的易感基因.

    作者:陈显琴;李丽红;焦立新;刘迎新;王振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吡哆胺对大鼠尾腱胶原蛋白交联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吡哆胺对大鼠尾腱胶原交联的影响.方法 用ELISA检测吡哆胺对体外大鼠尾腱胶原交联的抑制效果;在体内给链脲佐菌素诱发的糖尿病大鼠腹腔注射吡哆胺10周后,检测其尾腱胶原在酸溶液中的溶解性、对限制性胃蛋白酶降解性能、SDS-2-巯基乙醇的可溶性以及吡哆胺对胶原交联的改善作用.结果 在体外实验中,4 mg/ml吡哆胺与阳性对照药氨基胍的作用相当,8、16和32 mg/ml吡哆胺的作用均明显强于氨基胍.在糖尿病大鼠实验中,尾腱胶原在酸溶液、胃蛋白酶溶液和SDS-2-巯基乙醇中的溶解性明显降低,吡哆胺能显著提高尾腱胶原在上述溶液中的溶解性,提示吡哆胺能减轻胶原交联的程度.结论 吡哆胺对胶原交联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作者:赵丽艳;金玉芬;李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度有机磷中毒呼吸衰竭使用机械通气时胆碱酯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8例病例均为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伴有呼吸衰竭患者,为1999年至2004年我院ICU科住院病人,所有患者都符合国家(GB7794-1987)诊断标准[1],其中男5例,女13例,年龄18-58岁,平均35岁,其中包括甲胺磷中毒6例、乐果6例、氧化乐果2例、敌百虫2例、敌敌畏2例,服毒量为30-300 ml,服毒到入院时间为10 min-1 h,所有病例均为急性重度中毒表现:意识不清,呼吸过缓且表浅,时有不规则,口唇、指端紫绀,瞳孔针尖样大小,皮肤湿冷,两肺闻及大量湿罗音,心率缓慢,PaO2下降,CHE明显下降.

    作者:许靖;佘红;李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散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蛋白在不同人种表达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人种散发性乳腺癌(SBC)BRCA1基因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SP法对中国人69例乳腺癌和15例乳腺纤维腺瘤石蜡切片组织进行BRCA1基因蛋白检测,分析其SBC BRCA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关系.并与文献报道的其他人种SBC BRCA1基因蛋白表达比较.结果 中国人BRCA1蛋白在SBC中的表达率为60.9%;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率为100%,乳腺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良性肿瘤组织(P<0.05);SBC组织中BRCA1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720 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目、患者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根据相关文献,黄种人中我们的研究结果与我国台湾地区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种人情况相差悬殊,英国与法国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黄种人与法国白种人差异显著(P<0.01),中国人、日本人分别与英国白种人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 中国人SBC BRCA1蛋白的表达水平的下调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其表达的减弱与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有关,提示预后差.黄种人和白种人SBC BRCA1基因蛋白表达率均有矛盾分离现象,黄种人与白种人间差异显著;表明BRCA1基因无论在相同人种或不同人种SBC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作者:孙象军;王明春;王巍;盖宝东;张研;孙立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甲胎蛋白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及增殖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甲胎蛋白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体外培养扩增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及功能变化.MTT法分析树突状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甲胎蛋白可抑制人外周来源树突状细胞增殖,下调DC共刺激分子CD1a、CD83、CD80、CD86、CD11c的表达,甲胎蛋白的免疫抑制效应与其浓度有关.结论 甲胎蛋白下调抑制树突状细胞生长及其免疫功能.

    作者:池诏丞;王广义;徐凯成;赵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M2抗体重组人源靶抗原二联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的检测及应用

    目的 利用重组抗原BCOADA-E2和PDC-E2的二联体(BP),检测PBC患者血清中的M2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经Ni-NTA亲和柱纯化重组表达的BP融合蛋白,分别建立免疫印迹法(IBT)和酶链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60份PBC患者血清,以60份其他肝病患者、60份自身免疫病患者、80例正常人血清为对照组.结果 经常规试剂盒检测为M2(+)的60份患者血清,利用重组抗原检测阳性53例,阴性7例,阳性率为88.3%;经常规试剂盒检测为M2(-)的60份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60份其他肝病患者和80例正常人血清,利用重组抗原检测为M2(-).结论 利用重组抗原BP检测M2抗体敏感性较高.对临床辅助诊断PBC提供一定的手段.

    作者:陈燕;黄东标;姚定康;胡晓燕;周晔;蒋廷旺;蒋天舒;吴传勇;钱(王争);邓安梅;仲人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清IGF-I对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GF-I(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变化,分析其诊断意义.方法 检测受试者体内血清IGF-I水平及BMD(骨密度).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IGF-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BMD测定参数密切相关.结论 IGF-I在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萌萌;张波;李建军;王洪燕;陈晓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东菱迪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东菱迪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7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东菱迪芙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2 h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κB(IκB)、Bcl-2、Bax的活性,用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和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分别观察脑梗死体积比和凋亡细胞数.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Bd-2、Bax的活性明显升高,IκB的活性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数、梗死体积比明显增高.东菱迪芙可明显降低NF-κB的活性、Bax的表达、凋亡细胞数、梗死体积比,增加IκB和Bcl-2的表达.结论 东菱迪芙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抑制IκB的降解及NF-κB的活性,从而减轻脑细胞凋亡是其脑保护机制之一.

    作者:姜美子;崔京男;金永民;李文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大鼠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目的 探寻提高大鼠胰岛分离纯化技术的方法.方法 通过用胶原酶灌注分离纯化胰岛,用双硫棕染色,台盼蓝染色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来鉴定胰岛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结果 改进方法后穿刺灌注成功率达96.7%,分离纯化后每只大鼠可获得483±83个胰岛,胰岛存活率及纯度均90%以上,胰岛素释放指数为2.4462±0.1187.结论 良好的胶原酶灌注消化和梯度离心可以获得形态和功能均良好的胰岛.

    作者:杨永生;孙宝震;解英俊;赵吉生;王春艳;张学文;李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Survivin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法)检测54例宫颈鳞癌,16例正常宫颈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Survivin在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在宫颈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Survivin基因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稳定表达,预示肿瘤有较高的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可能成为有效的预测宫颈鳞癌侵袭性的监测指标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桂颖;张炜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Survivin和Caspase-3在人类大肠腺瘤及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凋亡的关系

    目的 评价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以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48例无术前放、化疗史的大肠癌患者的手术标本,20例正常大肠黏膜和25例腺瘤标本,进行Survivin和Caspase-3检测,并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Survivin在正常大肠黏膜中无表达,在管状腺瘤、绒毛状和混合型腺瘤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10%、33.3%、70.8%.Caspase-3在正常粘膜、管状腺瘤、绒毛状和混合型腺瘤及腺癌中的阳性表达分别为95%、60%、53.3%、45.8%.正常黏膜组织Caspase-3的表达高于大肠腺瘤和大肠癌(P<0.05).Survivin和Caspase-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强度随组织分化程度增高而增强;而在不同的Dukes分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大肠癌组织中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无直线相关关系,Survivin阳性组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05).结论 Survivin在大肠癌发生早期过程中表达上调,有望成为大肠癌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Survivin作为凋亡抑制蛋白显著抑制癌组织的细胞凋亡,但不能完全抑制Caspase-3的表达.

    作者:郑爱秋;陈云波;徐经纬;王恩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糖基化终产物对大鼠视觉诱发电位变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源性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的大鼠模型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变化.方法 应用鼠血清白蛋白(RSA)体外孵育AGEs修饰蛋白,并将其注入健康大鼠体内,每日一次,连续两周.对大鼠行VEP检查后取视网膜行HE染色检查.结果 AGEs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减少.其V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同正常对照组及RSA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GEs可作为独立因素导致视网膜组织损害,并引起大鼠VEP改变.

    作者:邵冬;冷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14例子痫性脑病CT分析

    妊高征是妊娠期常见疾病,子痫是重度妊高征之严重者.一旦发生母儿死亡率明显增高,我们对14例子痫患者进行头颅CT平扫,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继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