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红;郭玉峰
目的探讨应用RT-PCR法相对定量检测RNA含量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因素.方法以端粒酶RNA组分基因的RNA为实验材料,进行不同条件下的RT-PCR反应.结果在PCR反应中,扩增内参照和目的基因的引物比例、底物浓度以及PCR反应的循环次数对产物的影响较大,而退火温度的影响较小.结论在相对定量检测RNA含量时,应预先摸索佳反应条件之后再检测样品.
作者:宗成国;王晓波;徐廷国;于静;尹家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一氧化氮(NO)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的浓度变化.方法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36例,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DPN组ET水平显著高于DM组(P<0.001),DM组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DPN组NO水平显著低于DM组(P<0.001),DM组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T与NO呈负性相关.结论ET、N0的检测作为血管内皮受损的指标,对DPN的发生及病情的判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郭蔚莹;刘艳;朱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而且易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及时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对113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总结,以期指导临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戴金华;叶玉琼;杨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磁共振胆胰管成象(MRCP)是快速重T2加权成像,胆汁和胰液的水液体呈现极高信号,背景信号较低,经过大密度投影处理后可获得较清晰三维胆道图象.国内外学者已有日益增多的研究报道[1-3],但对MRCP的诊断价值尚有认识不足,本文就39例胆总管癌的术前MRCP影像进行深入的探讨.
作者:席永昌;杨海山;席大鹏;韩邕;吕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表达CD226的影响,和CD226分子与PD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清对于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的作用以及该血管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黏附后CD226表达百分率的变化,用ELISA定量检测不同条件下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PDGF,进一步探讨CD226分子和PDGF在妊高征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结果①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③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DGF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时间依赖性(P<0.001),与活化血小板作用后,分泌PDGF的量更进一步升高(P<0.005).结论①患者体内存在某种非正常刺激因素,使血管内皮细胞敏感性增强,更易于活化.②PIH患者血清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孵育后表达CD226的百分率明显降低,提示CD226分子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妊高征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③CD226与PDGF的表达有时段相关性.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DGF增多,并与CD226表达的时间基本一致,提示其可能与CD226一起参与了妊高征形成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许瑞环;尹学念;宋世军;廖长征;张洪德;郑锐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端粒酶与人类恶性肿瘤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它成为目前已知的为广泛的肿瘤分子标记物之一,端粒酶的检测对癌症的早期发现、发展和预后有重大意义.端粒酶检测方法从原始的端粒重复序列延伸到TRAP,以及现在采用的定量实时荧光RT-PCR方法,从粗略定性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准确定量,方法稳定性、可靠性逐渐完善,操作也变得更为简便.本文就端粒酶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作者:张传宝;郭健;张克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感染状况及其血液学筛查的意义,进一步提高所供血液的质量.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献血者血液中三种病毒的特异核酸载量.其中有偿献血者140例,(男、女各70例);无偿献血者140例(男、女各70例).结果有偿献血者HS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4%,2.8%;CM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8%,5.7%;R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1.4%.无偿献血者HS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1.4%;CM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2.8%;RV感染男、女阳性率均为0.0%.结论有偿献血者三种病毒感染阳性率高于无偿献血者.
作者:王吉勇;赵秀华;李克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设新生儿缺氧缺性脑病患儿为观察组,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然后用ACE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物进行电泳,根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所致不同的迁移率判断基因型.结果检测出ACE基因分为DD、ID、Ⅱ三种类型.观察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型分布频率不同,观察组ACE基因型以DD型为主,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具有密切相关性,DD型基因可能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易患基因型.
作者:赵宏霞;李丽红;孙利炜;焦立新;赵含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为降低乙肝发病率提供依据,现将金昌市河西堡地区2000~2003年部分健康人群乙肝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兴茂;冯丽霞;王淑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二肽蛋白酶(dipetidyl peptidaseⅣ)活性及抗CD26/DPⅣ抗体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DPⅣ酶活性以及抗CD26/DPⅣ抗体水平,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6分子在T细胞上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人血清中抗CD26/DPⅣ抗体的存在.结果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DPⅣ酶活性低于健康人;患者体内存在抗CD26/DPⅣ抗体,并且与DPⅣ酶活性呈负相关;患者的抗SSB抗体水平与DPⅣ酶活性呈负相关;79%的人活化T细胞表达CD26分子;患者体内的抗CD26/DPⅣ抗体水平与健康人体内的无差别,但患者之间的抗体水平有差别,而健康人之间的抗体水平则无差别.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产生的抗CD26/DPⅣ抗体,抗SSB抗体引起DPⅣ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建立了检测DPⅣ酶活性及抗CD26/DPⅣ抗体的实验诊断检测方法,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周丹;续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在体外循环(CBP)过程中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与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有关,本实验研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与体外循环中肺损伤的内在关系.方法复制大鼠体外循环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实验组体外循环30分钟后,开放肺动脉,接呼吸机,30分钟后取左肺肺组织;对照组只是行胸部正中切口,全身肝素化.检测大鼠肺组织p38MAPK活性,测定p38MAPK的表达.肺组织的炎症反应通过检测TNF-α、IL-1β和组织学改变来测定.肺水肿通过估计组织中水的百分比来测定.结果大鼠在体外循环后,肺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NF-α、IL-1β明显增高,p38MAPK灰度值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循环后p38MAPK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大鼠肺组织p38MAPK在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时被激活,表达增多.推测是可能参与术中肺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导致肺损伤有关.同时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一个新途径.
作者:吕民;张秀和;符韶鹏;姜亦忠;张柏民;孙雪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浆膜腔的间皮细胞的少见的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由于缺乏很好的人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的体外模型,对于其临床治疗及药理学疗效分析等研究就不能顺利开展,影响了对疾病的治疗研究.我们从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胸腔积液中培养建立了两株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细胞株Y-Meso8A,Y-Meso8D,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作者:崔有斌;张莉;王凯忠;张哲;王凯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从1999年到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间所有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在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1999年的0.29%增至2003年的1.67%;其在呼吸道标本(痰液+咽拭子)的分离率高(63.27%),其次是尿液(19.39%),血液(12.65%);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高(13.88%),其次是普外科(12.86%),所有内科病区(不含ICU)占56.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50%,仅对其中8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但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35%~48.98%,头孢他啶4.08%~47.75%,头孢吡肟3.00%~24.49%,头孢替坦6.00%~28.57%,替卡西林13.33%~36.73%,左氟沙星25.76%~49.00%,环丙沙星10.61%~43.67%,复方新诺明20.00%~42.42%.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在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即使对相对敏感的药物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所以感染的治疗应当依据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作者:费鲜明;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刘建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制备细菌生物被膜,银染法初步鉴定生物膜、番红精染色测定生物膜的粘附性,分别在生物膜形成不同时间单独或联合加入不同浓度大环内酯类药物、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菌落计数法计数加药后生物膜内细菌数量,并与不加药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做比较.结果1/16 MIC的红霉素、阿齐霉素单独或与3MIC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作用后可减少细菌的粘附和被膜存活菌数(P<0.05、P<0.01).48h生物膜较24h生物膜耐药性更强.结论红霉素、阿齐霉素减少细菌的粘附、预防或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用药能增强其杀菌作用.成熟的生物膜更具有耐药性.
作者:聂大平;王玉梅;王卫东;唐殿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增加疾病的死亡率,虽开发抗生素的速度似乎很快,而细菌的耐药现象常伴随发生.要关注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迎接耐药细菌的新的挑战.现就临床常见的耐药细菌有关问题提出探讨.
作者:徐雪松;刘仲祥;何成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营养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以骨骼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本病常影响儿童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因此,早期诊断对控制和防止佝偻病具有重大意义.我科从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对96例有佝偻病临床表现的婴幼儿及48例正常婴幼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同时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柔;赵学良;李红伟;杨雪艳;王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超声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空腹饮水膀胱充盈法对6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进行超声检查.结果后确诊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37例、狭窄19例、肿瘤5例、因周围肿瘤压迫3例、结核和肾门部囊肿压迫各2例.超声显像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位置的符合率为97.1%,诊断梗阻病因的符合率为91.2%.结论超声显像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探讨IGF-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妇女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IGF-1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妇女血清IGF-1含量在增生期和分泌期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的IGF-1含量高于正常月经周期人群的腹腔液IGF-1含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与血清的IGF-1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IGF-1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作者:苑春莉;盛辉;韩丽英;马宁;陆衡;李荷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pre1抗原.结果155例HBV DNA载量大于103拷贝/ml的标本中,preS1阳性136例,HBeAg阳性100例,两种检测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reS1/HBeAg组合分析检测HBV复制的灵敏度100%、特异性78.1%.preS1或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显著高于preS1或HBeAg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preS1、HBeAg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preS1优于HBeAg,preS1/HBeAg组合分析优于preS1,preS1/HBeAg在HBV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春平;杨洋;谭太昌;钟亚玲;喻华;黄文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其原因主要是由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本文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了抗精子抗体(AS-Ab)、抗心磷脂抗体(AC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α受体(SIL-2R)6项免疫指标测定,分析其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反复流产提供理论根据.
作者:韩英;魏素艳;李琳;王欣蓉;孙飞亚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