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免疫指标变化的研究

韩英;魏素艳;李琳;王欣蓉;孙飞亚

关键词:反复自然流产, 患者, 免疫功能异常,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抗心磷脂抗体, 抗精子抗体, 坏死因子α, 指标测定, 临床诊断, 理论根据, 反复流产, 子宫内, 膜抗体, α受体, 肿瘤, 治疗
摘要: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其原因主要是由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本文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了抗精子抗体(AS-Ab)、抗心磷脂抗体(AC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α受体(SIL-2R)6项免疫指标测定,分析其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反复流产提供理论根据.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婴幼儿佝偻病诊断中的意义

    营养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以骨骼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本病常影响儿童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因此,早期诊断对控制和防止佝偻病具有重大意义.我科从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对96例有佝偻病临床表现的婴幼儿及48例正常婴幼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同时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柔;赵学良;李红伟;杨雪艳;王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目的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方法K-B法、琼脂稀释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碘-淀粉测定法、三维试验、协同法、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AmpCs)、金属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CR扩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m-1.结果35株菌株有28株表现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其中产青霉素酶的菌株16株,产AmpCs的菌株1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2株,产ESBLs的菌株3株;9株同时产青霉素酶和AmpCs,2株同时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ESBLs.多数耐药菌株均扩增出Tem-1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作者:黄艳飞;陈群;鲁辛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GADA、ICA、IAA及IA-2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分型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分型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1型糖尿病、168例2型糖尿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GADA、ICA、IAA及IA-2检测.结果GADA、ICA、IAA及IA-2在1型糖尿病组中检出率分别为60%、40%、40%、6.67%,在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21.18%、14.29%、1.19%、0.60%,以及健康人群中分别为1.00%、1.00%、0.00%、0.00%.1型糖尿病阳性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阳性率.GADA易检出,IA-2只在T1DM中检出率高.联合抗体检测较单一抗体检测检出率高.结论GADA是糖尿病有价值免疫学指标,IA-2是急性1型糖尿病免疫学诊断指标.

    作者:池莲祥;聂本遂;刘香萍;李秀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ARS-CoV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规律及临床应用

    目的探索SARS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规律并对SARS诊断标准进行评价.方法用间接ELISA法检测304例不同病程的确诊SARS患者血清中SARS特异性IgG、同时检测158例无SARS症状和接触史的健康成人血清中的SARS特异性IgG作为对照.分析SARS特异性IgG的产生规律及对SARS诊断的价值.检测42例北京非典期间住院确诊的非SARS患者保存在采血纸片上的全血中的IgG抗体以对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ELISA方法检测,SARS特异性IgG检测的灵敏度在第1~2周迅速增高,以后增长缓慢,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特异性为≥94.30%.SARS-CoV特异的IgG早可在发病后的第6天检测到,晚可在第61天检测到.42例北京非典期间住院的确诊非SARS患者的全血中有两例为SARS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结论发病时间在4周以上的病例,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于确立SARS的诊断.SARS确诊仍需结合抗体的检测的结果.

    作者:赵运转;黄泽玉;吕虹;王雅杰;康熙雄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奥沙利铂作用后的人结肠癌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后,诱导细胞基因表达发生差异,阐明奥沙利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机制.方法用奥沙利铂(40μg/ml)处理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 12 hr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药物作用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经奥沙利铂作用Sw1116细胞,表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表面质膜突起消失,核固缩成团块状,染色质浓缩,沿核膜排列,线粒体基质肿胀,空泡形成,有凋亡小体形成;共有722条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10条为凋亡相关基因.结论奥沙利铂通过上调某些促凋亡基因及下调某些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结肠癌细胞的凋亡,证明诱导凋亡是奥沙利铂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田素礼;王震;谷金宇;吕雪莹;刘阳;张日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ARS冠状病毒多聚酶表位区的原核表达及应用

    目的原核表达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RNA多聚酶表位区,了解其在SARS病毒感染诊断及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意义.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RNA多聚酶表位区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E.coli BL-21表达获得重组融合蛋白.经切胶透析纯化后,应用ELISA检测SARS患者及动物模型血清标本的IgG抗体.结果获得原核表达的RNA多聚酶表位区.ELISA检测正常人血清均阴性,SARS患者血清阳性率为95%;检测SARS病毒感染实验动物血清阳性率100%,灭活纯化病毒接种恒河猴均为阴性.结论RNA多聚酶表位区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可用于感染诊断的检测及作为病毒复制性指标.

    作者:沈成利;周育森;石英;寇志华;吴昊;郭彦;赵春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端粒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端粒酶与人类恶性肿瘤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它成为目前已知的为广泛的肿瘤分子标记物之一,端粒酶的检测对癌症的早期发现、发展和预后有重大意义.端粒酶检测方法从原始的端粒重复序列延伸到TRAP,以及现在采用的定量实时荧光RT-PCR方法,从粗略定性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准确定量,方法稳定性、可靠性逐渐完善,操作也变得更为简便.本文就端粒酶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作者:张传宝;郭健;张克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清酮体总量(D-3羟丁酸+乙酰乙酸) 测定方法学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血清酮体总量(D-3羟丁酸+乙酰乙酸)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一种检测方法,用于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方法根据血酮体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体外反应原理,即乙酰乙酸和D-3羟丁酸的相互转化过程,采用酶动力学方法,建立体外定量血清总酮体的测定方法.结果该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各项实验指标达到要求,与英国朗道公司的D-3羟丁酸试剂盒检测的D-3羟丁酸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测定血清酮体总量和单独测D-3羟丁酸相比,可以大大提高酮症的阳性检出率,对及早发现糖尿病酮症,及时纠正酮症及预防酸中毒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晓冬;孔凡军;魏宇鹏;丁旭;刘淑贤;崔建丽;朴桂花;朱海燕;张季;刘志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抑制素、瘦素及血脂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血清抑制素、瘦素、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了4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20例月经正常的育龄期妇女作为对照组的血清瘦素、抑制素和血脂水平.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1),但同样结果未能在对照组中观测到.抑制素与瘦素表现为负相关关系(P<0.05).与对照组相比,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P<0.01),抑制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瘦素水平与血脂在一定范围内相关,与PCOS可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瘦素与抑制素存在负相关关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组的抑制素水平虽然与正常对照组并无差别,但抑制素可能参与了PCOS性激素分泌失调的形成.

    作者:周武;王薇薇;张文辉;陈晓东;陈丽玲;叶碧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为了预防骨质疏松,探讨运动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制CM-100型超声波跟骨骨密度测定装置,对跟骨的超声波传导速度(SOS)进行测定.同时,采用日本制TBF-300体内脂肪测定仪进行了体脂肪率和身高、体重的测定.结果运动组的跟骨骨密度明显高于非运动组(P<0.001);骨密度还与体脂肪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运动可使跟骨骨密度明显提高,促进峰值骨量增加,对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忠民;张苏;孙良吉;高喆;土井丰;渡边孝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黄连和五倍子对致龋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龋病是一种为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变形链球菌、茸毛链球菌和乳杆菌被认为是主要的致龋菌.因此,抑制和杀灭致龋菌对防治龋齿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黄连和五倍子对变形链球菌、茸毛链球菌和乳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探讨黄连和五倍子在龋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防龋提供参考.

    作者:宋燕丰;李春燕;杨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告[1],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2].TOBS起病凶险,致残率及死亡率高[3],本文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4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如下,并讨论TOB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

    作者:孙肖爽;闫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999~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从1999年到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间所有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在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1999年的0.29%增至2003年的1.67%;其在呼吸道标本(痰液+咽拭子)的分离率高(63.27%),其次是尿液(19.39%),血液(12.65%);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高(13.88%),其次是普外科(12.86%),所有内科病区(不含ICU)占56.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50%,仅对其中8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但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35%~48.98%,头孢他啶4.08%~47.75%,头孢吡肟3.00%~24.49%,头孢替坦6.00%~28.57%,替卡西林13.33%~36.73%,左氟沙星25.76%~49.00%,环丙沙星10.61%~43.67%,复方新诺明20.00%~42.42%.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在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即使对相对敏感的药物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所以感染的治疗应当依据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作者:费鲜明;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刘建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对内皮细胞 CD226分子表达和PDGF黏附分子的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表达CD226的影响,和CD226分子与PD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清对于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的作用以及该血管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黏附后CD226表达百分率的变化,用ELISA定量检测不同条件下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PDGF,进一步探讨CD226分子和PDGF在妊高征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结果①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③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DGF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时间依赖性(P<0.001),与活化血小板作用后,分泌PDGF的量更进一步升高(P<0.005).结论①患者体内存在某种非正常刺激因素,使血管内皮细胞敏感性增强,更易于活化.②PIH患者血清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孵育后表达CD226的百分率明显降低,提示CD226分子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妊高征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③CD226与PDGF的表达有时段相关性.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DGF增多,并与CD226表达的时间基本一致,提示其可能与CD226一起参与了妊高征形成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许瑞环;尹学念;宋世军;廖长征;张洪德;郑锐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MP-9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92例乳腺癌(20)例导管内癌,72例乳腺浸润癌),20例乳腺增生组织MMP-9,CD44V6进行标记和分析.结果MMP-9和CD44V6在乳腺增生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导管内癌,乳腺浸润癌表达率显著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MMP-9与CD44V6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MP-9和CD44V6的过表达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可作为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标志.

    作者:韩猛;宋燕;高锐;姜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在直肠癌TME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99m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C50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在直肠镜直视下注射于32例直肠癌患者癌周粘膜下;给药后次日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中使用手持式γ探测仪(gamma-detecting probe,GDP)对肿瘤、区域淋巴结、手术切缘、直肠系膜等靶部位(target,T)进行放射性检测,以正常肠壁为对照本底(normal tissue,NT),以T/NT≥3为判别直肠系膜、肠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全部标本行病理学检验;病理学阴性的淋巴结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寻找微转移灶.结果GDP探测判别肿瘤的灵敏度为93.75%,判别切缘的特异度为95.15%.判别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10%、90.10%,与临床判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证实RID能够检出部分病例中常规病理检验未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灶.结论应用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对直肠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灶进行放射免疫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准确区分肿瘤及正常组织并探测出微小转移病灶,并从肿瘤免疫学方面证实了TME的科学性.

    作者:王震;田素礼;康悦;张日平;张好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研磨-CTAB法与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真菌DNA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两种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真菌标本的前期处理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来自于同一批培养基的4株申克孢子丝菌及6株普通真菌菌株分别采用研磨-CTAB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抽提基因组DNA,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基因组DNA样品OD260和OD280值,计算提取样品的浓度并估计核酸的纯度,然后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的DNA浓度及纯度均高于研磨-CTAB法,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病原性真菌基因组DNA具有简便、快速、价廉等特点,适用于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标本前期处理.

    作者:李晓红;陈世义;钟淑霞;付爱华;赵翠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1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生物行为关系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5例正常肠粘摸及70例大肠癌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肠癌组织p16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肠粘膜(P<0.05),p1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等密切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p16蛋白表达下调,p16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检测p16蛋白的表达可能成为大肠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作者:王石;王广义;陈怀;谢忠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pre1抗原.结果155例HBV DNA载量大于103拷贝/ml的标本中,preS1阳性136例,HBeAg阳性100例,两种检测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reS1/HBeAg组合分析检测HBV复制的灵敏度100%、特异性78.1%.preS1或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显著高于preS1或HBeAg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preS1、HBeAg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preS1优于HBeAg,preS1/HBeAg组合分析优于preS1,preS1/HBeAg在HBV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春平;杨洋;谭太昌;钟亚玲;喻华;黄文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孕妇及胎儿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和PCR法,对280例孕妇的血清同时进行检测,ELISA检测HCMV-IgM、PCR法检测HCMV-DNA.结果1.HCMV-IgM阳性17例,阳性率为6.07%.PCR法检测血清HCMV-DNA,阳性44例,阳性率为15.71%.ELISA法和PCR法检测同时阳性为6例,280例孕妇HCMV感染阳性共计55例,阳性率为19.64%.2.对55例HCMV感染(+)孕妇和27例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应用ELISA和PCR法检测,观察孕妇的妊娠结果,追踪HCMV感染孕妇的婴儿近期发育情况.55例HCMV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HCMV-IgM和HCMV-DNA阳性14例,阳性率即为宫内传播率,为25.45%.27例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HCMV-IgM,HCMV-DNA均阴性.对HCMV感染阳性及阴性的母儿HCMV感染情况相关观察,有显著性差异.3.14例先天感染儿中畸胎2例,1例为小头畸形,另1例唇裂.4.随访HCMV感染(+)孕妇的婴儿31例中,3例感染儿发育异常,异常率为9.67%,27例无先天感染儿随访中未见异常,先天感染儿发育异常显著高于无先天感染儿(P<0.005).结论HCMV感染在本地区的感染较严重,对计划生育中的优生优育影响较大,本文结果为提高预防HCMV感染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作者:岳希全;孙亚臣;石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