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ARS冠状病毒多聚酶表位区的原核表达及应用

沈成利;周育森;石英;寇志华;吴昊;郭彦;赵春惠

关键词:SARS, RNA多聚酶表位区, 抗原性, 复制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RNA多聚酶表位区,了解其在SARS病毒感染诊断及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意义.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RNA多聚酶表位区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E.coli BL-21表达获得重组融合蛋白.经切胶透析纯化后,应用ELISA检测SARS患者及动物模型血清标本的IgG抗体.结果获得原核表达的RNA多聚酶表位区.ELISA检测正常人血清均阴性,SARS患者血清阳性率为95%;检测SARS病毒感染实验动物血清阳性率100%,灭活纯化病毒接种恒河猴均为阴性.结论RNA多聚酶表位区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可用于感染诊断的检测及作为病毒复制性指标.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肿瘤发生及发展与DNA甲基化的关系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除了DNA序列改变外,Epigenetics(表遗传学或拟遗传学)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表遗传学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不改变相关基因的DNA序列而研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1].通过对恶性肿瘤与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DNA甲基化和染色质结构关系的研究[2],揭示了DNA甲基化在恶性肿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正成为恶性肿瘤研究及早期诊断的热点领域.

    作者:田小侠;司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冠心病(CHD)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期研究认为,炎症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参与了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是反映炎症的一个敏感性指标,许多研究也证实CRP是冠心病的一种预测因子,冠心病患者CRP水平升高,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2].本文旨在探讨CRP、TC/HDL、TG、LDL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血脂、炎症反应等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风险评估的临床意义.

    作者:潘洪涛;王旭渤;史大治;杨艳娟;刘海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黄连和五倍子对致龋菌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龋病是一种为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变形链球菌、茸毛链球菌和乳杆菌被认为是主要的致龋菌.因此,抑制和杀灭致龋菌对防治龋齿具有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观察黄连和五倍子对变形链球菌、茸毛链球菌和乳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探讨黄连和五倍子在龋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防龋提供参考.

    作者:宋燕丰;李春燕;杨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饮酒与尿酸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渐向高蛋白、高热量方向发展.饮酒也成为平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内容.根据有关报导[1],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尿酸测定是诊断痛风的佳生化指标;同时,血尿酸水平也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酸是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重要产物,血液中尿酸浓度检测是判断嘌呤代谢及肾脏排泄功能的重要化学指标.为了明确饮酒对血液中尿酸浓度的影响,我们分别对632例来我院作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及其饮酒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观察了解尿酸水平与饮酒的关系.

    作者:吴先华;潘峰;钱亚琼;张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MP-9和CD44V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92例乳腺癌(20)例导管内癌,72例乳腺浸润癌),20例乳腺增生组织MMP-9,CD44V6进行标记和分析.结果MMP-9和CD44V6在乳腺增生组织中几乎不表达,导管内癌,乳腺浸润癌表达率显著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且MMP-9与CD44V6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MP-9和CD44V6的过表达在乳腺癌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可作为乳腺癌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标志.

    作者:韩猛;宋燕;高锐;姜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奥沙利铂作用后的人结肠癌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后,诱导细胞基因表达发生差异,阐明奥沙利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机制.方法用奥沙利铂(40μg/ml)处理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 12 hr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药物作用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经奥沙利铂作用Sw1116细胞,表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表面质膜突起消失,核固缩成团块状,染色质浓缩,沿核膜排列,线粒体基质肿胀,空泡形成,有凋亡小体形成;共有722条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10条为凋亡相关基因.结论奥沙利铂通过上调某些促凋亡基因及下调某些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结肠癌细胞的凋亡,证明诱导凋亡是奥沙利铂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田素礼;王震;谷金宇;吕雪莹;刘阳;张日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IGF-1浓度的测定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探讨IGF-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妇女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IGF-1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妇女血清IGF-1含量在增生期和分泌期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的IGF-1含量高于正常月经周期人群的腹腔液IGF-1含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与血清的IGF-1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IGF-1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作者:苑春莉;盛辉;韩丽英;马宁;陆衡;李荷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联合测定AFP、AFU、β2-MG、γ-GT在肝癌、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近年来,肝癌、肝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长,严重影响人民身心健康.为了探讨甲胎蛋白(AFP)、岩藻糖苷酶(AFU)、β2-微球蛋白(β2-MG)、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肝癌、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病情监测和判断疗效方面的价值.我们对50例肝癌、50例肝硬化及50例其它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联合检测四项肿瘤标记物.并以60例健康人为对照,探讨其应用价值.

    作者:杨柳;赵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研磨-CTAB法与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真菌DNA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两种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真菌标本的前期处理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来自于同一批培养基的4株申克孢子丝菌及6株普通真菌菌株分别采用研磨-CTAB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抽提基因组DNA,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基因组DNA样品OD260和OD280值,计算提取样品的浓度并估计核酸的纯度,然后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的DNA浓度及纯度均高于研磨-CTAB法,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病原性真菌基因组DNA具有简便、快速、价廉等特点,适用于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标本前期处理.

    作者:李晓红;陈世义;钟淑霞;付爱华;赵翠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

    目的获得重组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报道的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序列,采用RT-PCR的方法获得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将所得的PCR产物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得重组质粒(pQE-H-FABP)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M15,通过IPTG诱导表达出带有六个组氨酸的融合蛋白.经镍固定金属亲和层析纯化.结果序列分析表明:H-FABP基因成熟肽编码区含有396bp,编码132个氨基酸;与GenBank(NM004012)中已报道的H-FABP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有99.9%同源性.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7%,分子质量约为15kDa并与商品化的H-FABP单抗(Clone 6B6)呈特异性反应.经Ni+2-NTA agarose纯化获得SDS-PAGE电泳下单一条带.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高效表达,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制备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侯巍;许淑芬;刘玲丽;杨晓虹;谭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免疫指标变化的研究

    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其原因主要是由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本文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了抗精子抗体(AS-Ab)、抗心磷脂抗体(AC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α受体(SIL-2R)6项免疫指标测定,分析其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反复流产提供理论根据.

    作者:韩英;魏素艳;李琳;王欣蓉;孙飞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监测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一氧化氮(NO)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的浓度变化.方法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36例,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DPN组ET水平显著高于DM组(P<0.001),DM组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DPN组NO水平显著低于DM组(P<0.001),DM组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T与NO呈负性相关.结论ET、N0的检测作为血管内皮受损的指标,对DPN的发生及病情的判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郭蔚莹;刘艳;朱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PDGFBB与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B链的纯合二聚体(PDGFBB)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正常脑组织和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这两种因子与胶质瘤病理参数包括肿瘤的病理分级、大小、复发和预后的关系以及PDGFBB和VEG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33例人脑胶质瘤和5例正常脑组织中PDGFBB和VEGF的表达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瘤组织中PDGFBB和VEGF高于正常脑组织中PDGFBB和VEGF表达,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肿瘤组织中PDGFBB和VEGF表达呈正相关.肿瘤组织中PDGFBB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肿瘤大小、复发和预后无相关关系;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肿瘤大小、复发无相关关系,在预后较差一组的VEGF表达高于预后较好的一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GFBB和VEGF这两种因子在作用机制上可能有密切的联系或存在因果关系,检测PDGFBB和VEGF对判定肿瘤恶性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检测VEGF对判定肿瘤预后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夏学巍;郭宗泽;苏长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社区健康群体HBV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为降低乙肝发病率提供依据,现将金昌市河西堡地区2000~2003年部分健康人群乙肝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兴茂;冯丽霞;王淑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环氧化酶-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人垂体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Cyciooxygenase-2,COX-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2例人垂体瘤和9例尸检非肿瘤人垂体组织的COX-2蛋白和EGFR进行测定,评分表衡量.结果COX-2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非肿瘤垂体组织中的表达;且在分泌不同激素垂体瘤中表达程度不同.结论COX-2的过度表达可以作为临床放射外科及药物治疗的重要靶点发挥作用.

    作者:姚兴军;别黎;赵刚;洪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抑制素、瘦素及血脂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血清抑制素、瘦素、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了4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20例月经正常的育龄期妇女作为对照组的血清瘦素、抑制素和血脂水平.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1),但同样结果未能在对照组中观测到.抑制素与瘦素表现为负相关关系(P<0.05).与对照组相比,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P<0.01),抑制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瘦素水平与血脂在一定范围内相关,与PCOS可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瘦素与抑制素存在负相关关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组的抑制素水平虽然与正常对照组并无差别,但抑制素可能参与了PCOS性激素分泌失调的形成.

    作者:周武;王薇薇;张文辉;陈晓东;陈丽玲;叶碧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在直肠癌TME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99mTc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C50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在直肠镜直视下注射于32例直肠癌患者癌周粘膜下;给药后次日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术中使用手持式γ探测仪(gamma-detecting probe,GDP)对肿瘤、区域淋巴结、手术切缘、直肠系膜等靶部位(target,T)进行放射性检测,以正常肠壁为对照本底(normal tissue,NT),以T/NT≥3为判别直肠系膜、肠壁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全部标本行病理学检验;病理学阴性的淋巴结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寻找微转移灶.结果GDP探测判别肿瘤的灵敏度为93.75%,判别切缘的特异度为95.15%.判别淋巴结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3.10%、90.10%,与临床判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证实RID能够检出部分病例中常规病理检验未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灶.结论应用99mTc标记抗CEA单抗C50对直肠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灶进行放射免疫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可准确区分肿瘤及正常组织并探测出微小转移病灶,并从肿瘤免疫学方面证实了TME的科学性.

    作者:王震;田素礼;康悦;张日平;张好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与血清HBV 标志物和preS1相互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HBV M)模式,preS1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801例血清的HBV DNA,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preS1同时进行检测.结果HBV DNA的总检出率为67.0%,preS1的总检出率为74.9%.其中,在模式HBsAg(+),HBeAg(+),HBcAb(+)中血清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HBsAg(+),HBeAb(+),HcAb(+)及HBsAg(+),HBcAb(+)组.在HBsAg(-)模式中HBV DNA亦有检出.在HBsAg(+),HBeAb(+),HcAb(+)组,HBV DNA的检出率为55.8%,而preS1的检出率为69.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HBV M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V M和preS1提供了HBV感染的间接证据,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准确灵敏,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直接证据,HBV M,preS1和HBV DNA的检测各有其独特的临床检测意义,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张峻梅;唐方;李玲;郭平;黄江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器官移植受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采用SE-9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HPC分析软件分别检测了24例应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治疗后第7天)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39例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及4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者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分别为(1.252±0.162)×109/L和(0.0198±0.008)×109/L,阳性率分别为100%和20.8%;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为(0.012±0.007)×109/L,阳性率为7.69%;正常人检测结果为0×109/L,阳性率为0%.与正常人、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和冲击治疗后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相比较,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治疗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可作为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筛选和辅助诊断的指标,而且检测方法简便、迅速、经济,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郑善銮;郝晓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GADA、ICA、IAA及IA-2测定在糖尿病诊断分型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在糖尿病分型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1型糖尿病、168例2型糖尿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GADA、ICA、IAA及IA-2检测.结果GADA、ICA、IAA及IA-2在1型糖尿病组中检出率分别为60%、40%、40%、6.67%,在2型糖尿病组分别为21.18%、14.29%、1.19%、0.60%,以及健康人群中分别为1.00%、1.00%、0.00%、0.00%.1型糖尿病阳性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阳性率.GADA易检出,IA-2只在T1DM中检出率高.联合抗体检测较单一抗体检测检出率高.结论GADA是糖尿病有价值免疫学指标,IA-2是急性1型糖尿病免疫学诊断指标.

    作者:池莲祥;聂本遂;刘香萍;李秀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