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肿瘤发生及发展与DNA甲基化的关系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田小侠;司磊

关键词:肿瘤发生, 去甲基化, 检测, 恶性肿瘤, 相关基因表达, 表遗传学, 肿瘤形成过程, 形成及发展, 肿瘤研究, 早期诊断, 细胞分裂, 热点领域, 拟遗传学, 结构关系, 发生过程, 染色质
摘要: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除了DNA序列改变外,Epigenetics(表遗传学或拟遗传学)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表遗传学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不改变相关基因的DNA序列而研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1].通过对恶性肿瘤与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DNA甲基化和染色质结构关系的研究[2],揭示了DNA甲基化在恶性肿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正成为恶性肿瘤研究及早期诊断的热点领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1例耐苯唑西林的中间型葡萄球菌

    患者,孙××,男,63岁.该病人以经常发热、咳嗽、痰多,乏力等临床表现收入院.入院查体:面色苍白,肝脾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109/L,血小板6.8×109/L,幼稚细胞20%,血红蛋白33g/L.骨髓像呈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28%.入院后持续发热38℃以上,并且咳嗽加重,痰多呈黄白色.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分离出耐苯唑西林的中间型葡萄球菌.给予抗生素万古霉素、奈替米星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治疗后好转.

    作者:王跃辉;吕岩;高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胆总管癌MRCP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胆胰管成象(MRCP)是快速重T2加权成像,胆汁和胰液的水液体呈现极高信号,背景信号较低,经过大密度投影处理后可获得较清晰三维胆道图象.国内外学者已有日益增多的研究报道[1-3],但对MRCP的诊断价值尚有认识不足,本文就39例胆总管癌的术前MRCP影像进行深入的探讨.

    作者:席永昌;杨海山;席大鹏;韩邕;吕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而且易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及时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对113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总结,以期指导临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戴金华;叶玉琼;杨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输卵管造影对不孕症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了解子宫输卵管造影准确性及不同造影剂的影响.方法对116例因输卵管异常行输卵管成形术患者的术前子宫输卵管造影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诊断的可靠性及影响因素.结果116例中以40%碘化油造影70例,76%泛影葡胺造影46例.总的诊断符合率对输卵管积水,间质部、峡部阻塞,输卵管狭窄,分别为86%,53%及47%.以40%碘化油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其诊断符合率较泛影葡胺造影显著增高,尤其对输卵管间质部、峡部阻塞,及输卵管积水的诊断(P<0.01,P<0.05).结论子宫输卵管造影是输卵管成形术前可靠的诊断方法,尤其以40%碘化油作造影剂,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作者:孟晓红;郭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新生儿HIE患儿的ACE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设新生儿缺氧缺性脑病患儿为观察组,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然后用ACE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物进行电泳,根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所致不同的迁移率判断基因型.结果检测出ACE基因分为DD、ID、Ⅱ三种类型.观察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型分布频率不同,观察组ACE基因型以DD型为主,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具有密切相关性,DD型基因可能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易患基因型.

    作者:赵宏霞;李丽红;孙利炜;焦立新;赵含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环氧化酶-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人垂体瘤组织中环氧化酶-2(Cyciooxygenase-2,COX-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2例人垂体瘤和9例尸检非肿瘤人垂体组织的COX-2蛋白和EGFR进行测定,评分表衡量.结果COX-2在人垂体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非肿瘤垂体组织中的表达;且在分泌不同激素垂体瘤中表达程度不同.结论COX-2的过度表达可以作为临床放射外科及药物治疗的重要靶点发挥作用.

    作者:姚兴军;别黎;赵刚;洪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饮酒与尿酸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渐向高蛋白、高热量方向发展.饮酒也成为平常生活和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内容.根据有关报导[1],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患病率近年来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尿酸测定是诊断痛风的佳生化指标;同时,血尿酸水平也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尿酸是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重要产物,血液中尿酸浓度检测是判断嘌呤代谢及肾脏排泄功能的重要化学指标.为了明确饮酒对血液中尿酸浓度的影响,我们分别对632例来我院作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及其饮酒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观察了解尿酸水平与饮酒的关系.

    作者:吴先华;潘峰;钱亚琼;张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端粒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端粒酶与人类恶性肿瘤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它成为目前已知的为广泛的肿瘤分子标记物之一,端粒酶的检测对癌症的早期发现、发展和预后有重大意义.端粒酶检测方法从原始的端粒重复序列延伸到TRAP,以及现在采用的定量实时荧光RT-PCR方法,从粗略定性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准确定量,方法稳定性、可靠性逐渐完善,操作也变得更为简便.本文就端粒酶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作者:张传宝;郭健;张克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胃肠间质瘤49例的诊治和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3年4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26例,小肠间质瘤17例,结肠间质瘤4例,直肠间质瘤2例,平均中位年龄57岁.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性局部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28例,恶性10例.术后随访41例,7例死亡,其余均生存.结论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密切相关,根治性局部切除术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马波;孟津;王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婴幼儿佝偻病诊断中的意义

    营养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以骨骼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本病常影响儿童正常发育,严重者可发生骨骼畸形.因此,早期诊断对控制和防止佝偻病具有重大意义.我科从1996年1月至1999年1月对96例有佝偻病临床表现的婴幼儿及48例正常婴幼儿进行骨碱性磷酸酶(BALP)活性测定,同时检测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柔;赵学良;李红伟;杨雪艳;王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脊柱结核的CT诊断

    脊柱结核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占全身骨关节结核首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脊柱结核症状多发生在X线改变之后,因而影像诊断较为重要,常规X线正侧位大都能够明确诊断,由于CT有着较高分辨率,对于X线不能肯定的早期脊柱结核及病变的分型分期有着重要价值.现系统回顾了54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资料,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孟威;陈静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ICU肺部感染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的意义

    由ICU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免疫功能低下,目前监护病房内侵入性医疗手段应用的增加,引起院内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大.而且一旦感染,细菌多为耐药菌株,经验性应用的广谱抗生素基本无效,本文观察本院ICU中19例患者,均临床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肺部感染,痰培养阴性.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根据结果针对性选择抗生素,同时将经纤维支气管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操作对患者动脉血气分析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刘洋;王瑛韬;付国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超声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定位及病因分析

    目的评价超声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空腹饮水膀胱充盈法对6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进行超声检查.结果后确诊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37例、狭窄19例、肿瘤5例、因周围肿瘤压迫3例、结核和肾门部囊肿压迫各2例.超声显像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位置的符合率为97.1%,诊断梗阻病因的符合率为91.2%.结论超声显像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999~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从1999年到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间所有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在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1999年的0.29%增至2003年的1.67%;其在呼吸道标本(痰液+咽拭子)的分离率高(63.27%),其次是尿液(19.39%),血液(12.65%);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高(13.88%),其次是普外科(12.86%),所有内科病区(不含ICU)占56.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50%,仅对其中8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但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35%~48.98%,头孢他啶4.08%~47.75%,头孢吡肟3.00%~24.49%,头孢替坦6.00%~28.57%,替卡西林13.33%~36.73%,左氟沙星25.76%~49.00%,环丙沙星10.61%~43.67%,复方新诺明20.00%~42.42%.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在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即使对相对敏感的药物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所以感染的治疗应当依据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作者:费鲜明;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刘建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抑制素、瘦素及血脂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血清抑制素、瘦素、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了45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20例月经正常的育龄期妇女作为对照组的血清瘦素、抑制素和血脂水平.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与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1),但同样结果未能在对照组中观测到.抑制素与瘦素表现为负相关关系(P<0.05).与对照组相比,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P<0.01),抑制素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瘦素水平与血脂在一定范围内相关,与PCOS可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瘦素与抑制素存在负相关关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组的抑制素水平虽然与正常对照组并无差别,但抑制素可能参与了PCOS性激素分泌失调的形成.

    作者:周武;王薇薇;张文辉;陈晓东;陈丽玲;叶碧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pre1抗原.结果155例HBV DNA载量大于103拷贝/ml的标本中,preS1阳性136例,HBeAg阳性100例,两种检测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reS1/HBeAg组合分析检测HBV复制的灵敏度100%、特异性78.1%.preS1或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显著高于preS1或HBeAg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preS1、HBeAg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preS1优于HBeAg,preS1/HBeAg组合分析优于preS1,preS1/HBeAg在HBV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春平;杨洋;谭太昌;钟亚玲;喻华;黄文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中胆红素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测定对心血管疾病的意义

    目的研究心血管病人血中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的变化,探讨变化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意义及二者是否相关.方法对47例心血管病组(冠心病组26例,心衰组21例)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及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测试,并分别与对照组(27例)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心血管病各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各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病各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增高(P<O.05),且各组LDL-C与胆红素具有相关性.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使体内抗氧化活性减弱,可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形成OX-LDL增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多,从而促进冠心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且LDL-C与胆红素呈负相关.

    作者:许方;李晓兰;胡宏;陈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

    目的获得重组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报道的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序列,采用RT-PCR的方法获得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将所得的PCR产物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得重组质粒(pQE-H-FABP)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M15,通过IPTG诱导表达出带有六个组氨酸的融合蛋白.经镍固定金属亲和层析纯化.结果序列分析表明:H-FABP基因成熟肽编码区含有396bp,编码132个氨基酸;与GenBank(NM004012)中已报道的H-FABP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有99.9%同源性.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7%,分子质量约为15kDa并与商品化的H-FABP单抗(Clone 6B6)呈特异性反应.经Ni+2-NTA agarose纯化获得SDS-PAGE电泳下单一条带.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高效表达,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制备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侯巍;许淑芬;刘玲丽;杨晓虹;谭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抑肽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各组肝损伤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观察光镜下肝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抑肽酶可明显减轻血清ALT、AST酶活性增高,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光镜下观察可减轻小鼠肝脏坏死性病理改.结论提示抑肽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虹蛟;张馨木;常淑芳;贺巾超;杨丽丽;孙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IGF-1浓度的测定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探讨IGF-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妇女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IGF-1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妇女血清IGF-1含量在增生期和分泌期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的IGF-1含量高于正常月经周期人群的腹腔液IGF-1含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与血清的IGF-1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IGF-1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作者:苑春莉;盛辉;韩丽英;马宁;陆衡;李荷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