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威;陈静波
目的研究131I标记的抗CEA单克隆抗体C50(简称131I-C50)及正常小鼠IgG(简称131I-mIgG)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及生物学分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每只荷瘤鼠尾静脉注射标记抗体3.7MBq/0.1ml,于注射后24、48、96、120小时行SPECT,于48、96、120小时分批处死,测定肿瘤、血液、肝、肺、等重要脏器的单位重量放射性比值(T/NT)及各组织摄取百分比(%ID/g).结果131I-C50注射后24~120小时内,SPECT可见阳性显像,阳性率为50%;瘤/血比值在120小时高,达3.07±1.01.1311-mIgG注射后在24~120小时内未出现放射性浓聚呈全身性分布.结论C50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对过度表达CEA的乳腺癌具有亲合力,可望用作乳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导向载体.
作者:姜瑛;常伟勤;刘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的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除了DNA序列改变外,Epigenetics(表遗传学或拟遗传学)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表遗传学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进行,不改变相关基因的DNA序列而研究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1].通过对恶性肿瘤与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DNA甲基化和染色质结构关系的研究[2],揭示了DNA甲基化在恶性肿瘤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正成为恶性肿瘤研究及早期诊断的热点领域.
作者:田小侠;司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制备细菌生物被膜,银染法初步鉴定生物膜、番红精染色测定生物膜的粘附性,分别在生物膜形成不同时间单独或联合加入不同浓度大环内酯类药物、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菌落计数法计数加药后生物膜内细菌数量,并与不加药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做比较.结果1/16 MIC的红霉素、阿齐霉素单独或与3MIC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作用后可减少细菌的粘附和被膜存活菌数(P<0.05、P<0.01).48h生物膜较24h生物膜耐药性更强.结论红霉素、阿齐霉素减少细菌的粘附、预防或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用药能增强其杀菌作用.成熟的生物膜更具有耐药性.
作者:聂大平;王玉梅;王卫东;唐殿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pre1抗原.结果155例HBV DNA载量大于103拷贝/ml的标本中,preS1阳性136例,HBeAg阳性100例,两种检测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reS1/HBeAg组合分析检测HBV复制的灵敏度100%、特异性78.1%.preS1或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显著高于preS1或HBeAg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preS1、HBeAg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preS1优于HBeAg,preS1/HBeAg组合分析优于preS1,preS1/HBeAg在HBV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春平;杨洋;谭太昌;钟亚玲;喻华;黄文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RT-PCR法相对定量检测RNA含量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因素.方法以端粒酶RNA组分基因的RNA为实验材料,进行不同条件下的RT-PCR反应.结果在PCR反应中,扩增内参照和目的基因的引物比例、底物浓度以及PCR反应的循环次数对产物的影响较大,而退火温度的影响较小.结论在相对定量检测RNA含量时,应预先摸索佳反应条件之后再检测样品.
作者:宗成国;王晓波;徐廷国;于静;尹家俊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脊柱结核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占全身骨关节结核首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脊柱结核症状多发生在X线改变之后,因而影像诊断较为重要,常规X线正侧位大都能够明确诊断,由于CT有着较高分辨率,对于X线不能肯定的早期脊柱结核及病变的分型分期有着重要价值.现系统回顾了54例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资料,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孟威;陈静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在体外循环(CBP)过程中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与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有关,本实验研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与体外循环中肺损伤的内在关系.方法复制大鼠体外循环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实验组体外循环30分钟后,开放肺动脉,接呼吸机,30分钟后取左肺肺组织;对照组只是行胸部正中切口,全身肝素化.检测大鼠肺组织p38MAPK活性,测定p38MAPK的表达.肺组织的炎症反应通过检测TNF-α、IL-1β和组织学改变来测定.肺水肿通过估计组织中水的百分比来测定.结果大鼠在体外循环后,肺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NF-α、IL-1β明显增高,p38MAPK灰度值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循环后p38MAPK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大鼠肺组织p38MAPK在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时被激活,表达增多.推测是可能参与术中肺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导致肺损伤有关.同时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一个新途径.
作者:吕民;张秀和;符韶鹏;姜亦忠;张柏民;孙雪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HBV M)模式,preS1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801例血清的HBV DNA,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preS1同时进行检测.结果HBV DNA的总检出率为67.0%,preS1的总检出率为74.9%.其中,在模式HBsAg(+),HBeAg(+),HBcAb(+)中血清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HBsAg(+),HBeAb(+),HcAb(+)及HBsAg(+),HBcAb(+)组.在HBsAg(-)模式中HBV DNA亦有检出.在HBsAg(+),HBeAb(+),HcAb(+)组,HBV DNA的检出率为55.8%,而preS1的检出率为69.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HBV M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V M和preS1提供了HBV感染的间接证据,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准确灵敏,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直接证据,HBV M,preS1和HBV DNA的检测各有其独特的临床检测意义,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张峻梅;唐方;李玲;郭平;黄江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胰岛细胞抗体(ICA)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联系.方法对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ICA和CRP测定.结果ICA阳性组其CRP值较ICA阴性组明显升高.结论炎症与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结构缺陷有关系,急性时相胰岛素分泌紊乱与胰岛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
作者:印璞;于庭;苍中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为降低乙肝发病率提供依据,现将金昌市河西堡地区2000~2003年部分健康人群乙肝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兴茂;冯丽霞;王淑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磁共振胆胰管成象(MRCP)是快速重T2加权成像,胆汁和胰液的水液体呈现极高信号,背景信号较低,经过大密度投影处理后可获得较清晰三维胆道图象.国内外学者已有日益增多的研究报道[1-3],但对MRCP的诊断价值尚有认识不足,本文就39例胆总管癌的术前MRCP影像进行深入的探讨.
作者:席永昌;杨海山;席大鹏;韩邕;吕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外周血T淋巴亚群的动态监测,以了解其变化与受者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异体肢体移植术后1、3、5、7、9 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术后1 d,外周血CD4+和CD8+细胞均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与术前CD4+/CD8+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 d,CD4+增加显著,CD8+增加不明显,CD4+/CD8+比值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1 d比较差异(P<0.01),术后5~9 d,CD4+/CD8+比值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系列变化可用于预测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王健;滕红林;张怀保;韩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表达CD226的影响,和CD226分子与PD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清对于体外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的作用以及该血管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黏附后CD226表达百分率的变化,用ELISA定量检测不同条件下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PDGF,进一步探讨CD226分子和PDGF在妊高征血管内皮损伤中的作用.结果①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百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②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和活化血小板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CD226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③妊高征患者血清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DGF的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呈时间依赖性(P<0.001),与活化血小板作用后,分泌PDGF的量更进一步升高(P<0.005).结论①患者体内存在某种非正常刺激因素,使血管内皮细胞敏感性增强,更易于活化.②PIH患者血清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与活化血小板孵育后表达CD226的百分率明显降低,提示CD226分子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妊高征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③CD226与PDGF的表达有时段相关性.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DGF增多,并与CD226表达的时间基本一致,提示其可能与CD226一起参与了妊高征形成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
作者:许瑞环;尹学念;宋世军;廖长征;张洪德;郑锐青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我院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对2001~2003年间所分离355株铜绿假单胞菌用Walkaway40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测其对12种抗生素的小抑菌浓度.判度结果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丁胺卡那、妥布霉素、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对环丙沙星、头胞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耐药率也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则超过4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监测已刻不容缓.
作者:王德;杨虹;苏琪;吴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两种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真菌标本的前期处理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来自于同一批培养基的4株申克孢子丝菌及6株普通真菌菌株分别采用研磨-CTAB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抽提基因组DNA,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基因组DNA样品OD260和OD280值,计算提取样品的浓度并估计核酸的纯度,然后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的DNA浓度及纯度均高于研磨-CTAB法,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病原性真菌基因组DNA具有简便、快速、价廉等特点,适用于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标本前期处理.
作者:李晓红;陈世义;钟淑霞;付爱华;赵翠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方法K-B法、琼脂稀释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碘-淀粉测定法、三维试验、协同法、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AmpCs)、金属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CR扩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m-1.结果35株菌株有28株表现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其中产青霉素酶的菌株16株,产AmpCs的菌株1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2株,产ESBLs的菌株3株;9株同时产青霉素酶和AmpCs,2株同时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ESBLs.多数耐药菌株均扩增出Tem-1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作者:黄艳飞;陈群;鲁辛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从1999年到2003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999~2003年间所有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在标本和病区的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对2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1999年的0.29%增至2003年的1.67%;其在呼吸道标本(痰液+咽拭子)的分离率高(63.27%),其次是尿液(19.39%),血液(12.65%);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高(13.88%),其次是普外科(12.86%),所有内科病区(不含ICU)占56.9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大于50%,仅对其中8种的耐药率每年均低于50%,但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35%~48.98%,头孢他啶4.08%~47.75%,头孢吡肟3.00%~24.49%,头孢替坦6.00%~28.57%,替卡西林13.33%~36.73%,左氟沙星25.76%~49.00%,环丙沙星10.61%~43.67%,复方新诺明20.00%~42.42%.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在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即使对相对敏感的药物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所以感染的治疗应当依据抗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作者:费鲜明;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刘建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制备生物可降解性血管内支架(BIS),对支架的综合性能进行测试.方法应用分子量153 kDa的PLLA和141 kDa的PLLGA制备A、B、C三种BIS共45枚(各15枚),规格相同,长度为3cm,扩张前外径为2 mm,扩张后的大直径为12 mm,扩张压力为4atm.测试径向支撑力、表面覆盖率、轴向收缩率和支架扩张率等参数.结果三种BIS的径向支撑力分别为15.7%/0.006Mpa(A型)、16.3%/0.006 Mpa(B型),16.4%/0.006 Mpa(C型).A型的径向支撑力略大于B型和C型(P<0.05),B型的径向支撑力略大于C型(P<0.05).A型支架的轴向收缩率<10%,而B型和C型支架的轴向收缩率<12%,较A型略大(P<0.05),B型和C型无明显差异(P>0.05).B型和C型支架的表面覆盖率为18%略大于A型支架(16%)(P<0.05),B型和C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型BIS构型、机械特性均符合血管内支架的要求,可用于血管内植入,单纯PLLGA支架和PLLGA紫杉醇缓释支架的机械特性略低于PLLA支架.
作者:王田蔚;吴晶涛;杨海山;赵永生;王晓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采用SE-9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HPC分析软件分别检测了24例应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治疗后第7天)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39例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及4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者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分别为(1.252±0.162)×109/L和(0.0198±0.008)×109/L,阳性率分别为100%和20.8%;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为(0.012±0.007)×109/L,阳性率为7.69%;正常人检测结果为0×109/L,阳性率为0%.与正常人、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和冲击治疗后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相比较,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治疗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可作为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筛选和辅助诊断的指标,而且检测方法简便、迅速、经济,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郑善銮;郝晓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耐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方法收集我院临床分离的确证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151株,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产ESBLs株质粒的CTX-M基因.采用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11种抗生素对所有产酶株的低抑菌浓度(MIC),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CR结果显示,151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CTX-M阳性为139株.在139株产CTX-M大肠埃希菌中,亚胺培南的抗菌活性强,敏感率为100%,MIC90为0.25μg/ml;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为92.1%和90.6%;头孢西丁对其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为64.7%;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抗菌活性非常低,敏感率分别为20.9%和0.结论本地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所产的ESBLs大多为CTX-M型,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CTX-M型ESBL s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舒巴坦对其几乎没有抗菌作用.
作者:张阮章;王沙燕;胡玉华;穆雪鹍;陈升汶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