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用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价值

聂大平;王玉梅;王卫东;唐殿军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膜, 大环内酯类, 环丙沙星, 头孢他啶
摘要:目的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制备细菌生物被膜,银染法初步鉴定生物膜、番红精染色测定生物膜的粘附性,分别在生物膜形成不同时间单独或联合加入不同浓度大环内酯类药物、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菌落计数法计数加药后生物膜内细菌数量,并与不加药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做比较.结果1/16 MIC的红霉素、阿齐霉素单独或与3MIC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作用后可减少细菌的粘附和被膜存活菌数(P<0.05、P<0.01).48h生物膜较24h生物膜耐药性更强.结论红霉素、阿齐霉素减少细菌的粘附、预防或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用药能增强其杀菌作用.成熟的生物膜更具有耐药性.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监测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一氧化氮(NO)在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的浓度变化.方法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36例,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DPN组ET水平显著高于DM组(P<0.001),DM组E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DPN组NO水平显著低于DM组(P<0.001),DM组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T与NO呈负性相关.结论ET、N0的检测作为血管内皮受损的指标,对DPN的发生及病情的判断有参考价值.

    作者:郭蔚莹;刘艳;朱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控制方法

    临床检验是通过感观、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动物实验等手段对就诊者的血、尿、便、痰及其它各种体液、分泌物等进行检验,以获得体内信息和数据,为临床诊断、治疗、预后、预防提供客观依据.因此,检验科室提供准确的实验结果对临床医生特别重要.影响实验结果的常见因素主要有三种--标本质量、放置时间和实验操作,现分述如下:

    作者:荣爱红;余文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

    目的获得重组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报道的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序列,采用RT-PCR的方法获得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将所得的PCR产物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得重组质粒(pQE-H-FABP)并转化大肠杆菌(E.coli)M15,通过IPTG诱导表达出带有六个组氨酸的融合蛋白.经镍固定金属亲和层析纯化.结果序列分析表明:H-FABP基因成熟肽编码区含有396bp,编码132个氨基酸;与GenBank(NM004012)中已报道的H-FABP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有99.9%同源性.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分析显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7%,分子质量约为15kDa并与商品化的H-FABP单抗(Clone 6B6)呈特异性反应.经Ni+2-NTA agarose纯化获得SDS-PAGE电泳下单一条带.结论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人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高效表达,为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制备单克隆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侯巍;许淑芬;刘玲丽;杨晓虹;谭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SARS冠状病毒多聚酶表位区的原核表达及应用

    目的原核表达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RNA多聚酶表位区,了解其在SARS病毒感染诊断及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意义.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RNA多聚酶表位区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E.coli BL-21表达获得重组融合蛋白.经切胶透析纯化后,应用ELISA检测SARS患者及动物模型血清标本的IgG抗体.结果获得原核表达的RNA多聚酶表位区.ELISA检测正常人血清均阴性,SARS患者血清阳性率为95%;检测SARS病毒感染实验动物血清阳性率100%,灭活纯化病毒接种恒河猴均为阴性.结论RNA多聚酶表位区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可用于感染诊断的检测及作为病毒复制性指标.

    作者:沈成利;周育森;石英;寇志华;吴昊;郭彦;赵春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目的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外周血T淋巴亚群的动态监测,以了解其变化与受者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异体肢体移植术后1、3、5、7、9 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术后1 d,外周血CD4+和CD8+细胞均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与术前CD4+/CD8+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3 d,CD4+增加显著,CD8+增加不明显,CD4+/CD8+比值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1 d比较差异(P<0.01),术后5~9 d,CD4+/CD8+比值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外周血CD4+/CD8+细胞比值系列变化可用于预测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作者:王健;滕红林;张怀保;韩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研磨-CTAB法与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真菌DNA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两种病原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研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的提取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真菌标本的前期处理提供有效参考.方法对来自于同一批培养基的4株申克孢子丝菌及6株普通真菌菌株分别采用研磨-CTAB法及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抽提基因组DNA,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基因组DNA样品OD260和OD280值,计算提取样品的浓度并估计核酸的纯度,然后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的DNA浓度及纯度均高于研磨-CTAB法,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碱性异硫氰酸胍沸腾法提取病原性真菌基因组DNA具有简便、快速、价廉等特点,适用于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标本前期处理.

    作者:李晓红;陈世义;钟淑霞;付爱华;赵翠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社区健康群体HBV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

    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情况,为降低乙肝发病率提供依据,现将金昌市河西堡地区2000~2003年部分健康人群乙肝感染情况和免疫水平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王兴茂;冯丽霞;王淑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131I标记抗CEA单抗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及生物学分布

    目的研究131I标记的抗CEA单克隆抗体C50(简称131I-C50)及正常小鼠IgG(简称131I-mIgG)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的放射免疫显像及生物学分布,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每只荷瘤鼠尾静脉注射标记抗体3.7MBq/0.1ml,于注射后24、48、96、120小时行SPECT,于48、96、120小时分批处死,测定肿瘤、血液、肝、肺、等重要脏器的单位重量放射性比值(T/NT)及各组织摄取百分比(%ID/g).结果131I-C50注射后24~120小时内,SPECT可见阳性显像,阳性率为50%;瘤/血比值在120小时高,达3.07±1.01.1311-mIgG注射后在24~120小时内未出现放射性浓聚呈全身性分布.结论C50在荷人乳腺癌裸鼠体内,对过度表达CEA的乳腺癌具有亲合力,可望用作乳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导向载体.

    作者:姜瑛;常伟勤;刘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胆总管癌MRCP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胆胰管成象(MRCP)是快速重T2加权成像,胆汁和胰液的水液体呈现极高信号,背景信号较低,经过大密度投影处理后可获得较清晰三维胆道图象.国内外学者已有日益增多的研究报道[1-3],但对MRCP的诊断价值尚有认识不足,本文就39例胆总管癌的术前MRCP影像进行深入的探讨.

    作者:席永昌;杨海山;席大鹏;韩邕;吕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奥沙利铂作用后的人结肠癌细胞凋亡基因的研究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作用于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后,诱导细胞基因表达发生差异,阐明奥沙利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机制.方法用奥沙利铂(40μg/ml)处理人结肠癌细胞系Sw1116 12 hr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形态学改变,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药物作用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经奥沙利铂作用Sw1116细胞,表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细胞表面质膜突起消失,核固缩成团块状,染色质浓缩,沿核膜排列,线粒体基质肿胀,空泡形成,有凋亡小体形成;共有722条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其中10条为凋亡相关基因.结论奥沙利铂通过上调某些促凋亡基因及下调某些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控结肠癌细胞的凋亡,证明诱导凋亡是奥沙利铂抗肿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田素礼;王震;谷金宇;吕雪莹;刘阳;张日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超声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定位及病因分析

    目的评价超声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空腹饮水膀胱充盈法对6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进行超声检查.结果后确诊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37例、狭窄19例、肿瘤5例、因周围肿瘤压迫3例、结核和肾门部囊肿压迫各2例.超声显像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位置的符合率为97.1%,诊断梗阻病因的符合率为91.2%.结论超声显像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腹腔液中IGF-1浓度的测定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探讨IGF-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妇女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IGF-1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妇女血清IGF-1含量在增生期和分泌期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的IGF-1含量高于正常月经周期人群的腹腔液IGF-1含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与血清的IGF-1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IGF-1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作者:苑春莉;盛辉;韩丽英;马宁;陆衡;李荷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MRSA检出与大陆地区临床研究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新资料显示,中国大陆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58%,远高于30%的国际水准.目前众多抗生素再无昔日的辉煌,原因在于不规范和滥用抗生素.现就实验室MRS检出及大陆地区目前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尹朝伦;陈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颅脑损伤患者合并呼吸道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病情的康复,而且易加重病情、危及患者的生命.及时有效地控制呼吸道感染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对113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总结,以期指导临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戴金华;叶玉琼;杨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免疫指标变化的研究

    反复自然流产的原因很多,其原因主要是由免疫功能异常所引起.本文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进行了抗精子抗体(AS-Ab)、抗心磷脂抗体(AC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α受体(SIL-2R)6项免疫指标测定,分析其与反复自然流产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反复流产提供理论根据.

    作者:韩英;魏素艳;李琳;王欣蓉;孙飞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清酮体总量(D-3羟丁酸+乙酰乙酸) 测定方法学研究

    目的建立一种血清酮体总量(D-3羟丁酸+乙酰乙酸)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一种检测方法,用于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方法根据血酮体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体外反应原理,即乙酰乙酸和D-3羟丁酸的相互转化过程,采用酶动力学方法,建立体外定量血清总酮体的测定方法.结果该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各项实验指标达到要求,与英国朗道公司的D-3羟丁酸试剂盒检测的D-3羟丁酸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测定血清酮体总量和单独测D-3羟丁酸相比,可以大大提高酮症的阳性检出率,对及早发现糖尿病酮症,及时纠正酮症及预防酸中毒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晓冬;孔凡军;魏宇鹏;丁旭;刘淑贤;崔建丽;朴桂花;朱海燕;张季;刘志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血中胆红素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测定对心血管疾病的意义

    目的研究心血管病人血中胆红素与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的变化,探讨变化对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意义及二者是否相关.方法对47例心血管病组(冠心病组26例,心衰组21例)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及低密度脂蛋白进行测试,并分别与对照组(27例)各项值进行比较.结果心血管病各组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各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血管病各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增高(P<O.05),且各组LDL-C与胆红素具有相关性.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使体内抗氧化活性减弱,可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饰形成OX-LDL增多,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多,从而促进冠心病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且LDL-C与胆红素呈负相关.

    作者:许方;李晓兰;胡宏;陈琦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端粒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端粒酶与人类恶性肿瘤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它成为目前已知的为广泛的肿瘤分子标记物之一,端粒酶的检测对癌症的早期发现、发展和预后有重大意义.端粒酶检测方法从原始的端粒重复序列延伸到TRAP,以及现在采用的定量实时荧光RT-PCR方法,从粗略定性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准确定量,方法稳定性、可靠性逐渐完善,操作也变得更为简便.本文就端粒酶的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作者:张传宝;郭健;张克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孕妇及胎儿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和PCR法,对280例孕妇的血清同时进行检测,ELISA检测HCMV-IgM、PCR法检测HCMV-DNA.结果1.HCMV-IgM阳性17例,阳性率为6.07%.PCR法检测血清HCMV-DNA,阳性44例,阳性率为15.71%.ELISA法和PCR法检测同时阳性为6例,280例孕妇HCMV感染阳性共计55例,阳性率为19.64%.2.对55例HCMV感染(+)孕妇和27例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应用ELISA和PCR法检测,观察孕妇的妊娠结果,追踪HCMV感染孕妇的婴儿近期发育情况.55例HCMV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HCMV-IgM和HCMV-DNA阳性14例,阳性率即为宫内传播率,为25.45%.27例感染(-)孕妇的胎儿脐血HCMV-IgM,HCMV-DNA均阴性.对HCMV感染阳性及阴性的母儿HCMV感染情况相关观察,有显著性差异.3.14例先天感染儿中畸胎2例,1例为小头畸形,另1例唇裂.4.随访HCMV感染(+)孕妇的婴儿31例中,3例感染儿发育异常,异常率为9.67%,27例无先天感染儿随访中未见异常,先天感染儿发育异常显著高于无先天感染儿(P<0.005).结论HCMV感染在本地区的感染较严重,对计划生育中的优生优育影响较大,本文结果为提高预防HCMV感染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作者:岳希全;孙亚臣;石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随着冠心病(CHD)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期研究认为,炎症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险因子,参与了冠心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是反映炎症的一个敏感性指标,许多研究也证实CRP是冠心病的一种预测因子,冠心病患者CRP水平升高,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1],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2].本文旨在探讨CRP、TC/HDL、TG、LDL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血脂、炎症反应等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风险评估的临床意义.

    作者:潘洪涛;王旭渤;史大治;杨艳娟;刘海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