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蛟;张馨木;常淑芳;贺巾超;杨丽丽;孙波
近年来,肝癌、肝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增长,严重影响人民身心健康.为了探讨甲胎蛋白(AFP)、岩藻糖苷酶(AFU)、β2-微球蛋白(β2-MG)、谷氨酰转肽酶(γ-GT)在肝癌、肝硬化的早期诊断、良恶性鉴别、病情监测和判断疗效方面的价值.我们对50例肝癌、50例肝硬化及50例其它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联合检测四项肿瘤标记物.并以60例健康人为对照,探讨其应用价值.
作者:杨柳;赵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HBV M)模式,preS1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801例血清的HBV DNA,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preS1同时进行检测.结果HBV DNA的总检出率为67.0%,preS1的总检出率为74.9%.其中,在模式HBsAg(+),HBeAg(+),HBcAb(+)中血清HBV DNA含量明显高于HBsAg(+),HBeAb(+),HcAb(+)及HBsAg(+),HBcAb(+)组.在HBsAg(-)模式中HBV DNA亦有检出.在HBsAg(+),HBeAb(+),HcAb(+)组,HBV DNA的检出率为55.8%,而preS1的检出率为69.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其余HBV M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V M和preS1提供了HBV感染的间接证据,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准确灵敏,是HBV感染及复制的直接证据,HBV M,preS1和HBV DNA的检测各有其独特的临床检测意义,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中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张峻梅;唐方;李玲;郭平;黄江渝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测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及对照组血清及腹腔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探讨IGF-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进行测定.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妇女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IGF-1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妇女血清IGF-1含量在增生期和分泌期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的IGF-1含量高于正常月经周期人群的腹腔液IGF-1含量.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腹腔液与血清的IGF-1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IGF-1可能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途径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作者:苑春莉;盛辉;韩丽英;马宁;陆衡;李荷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有报道TNF-α、SVCAM-1、PCAN、PAI-1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近研究发现核转录因子、PPARs是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交叉点,参与调控脂类和糖类的代谢,尤其在糖尿病肾病分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现本文就PPARs结构与分布以及对肾脏细胞生长反应方面的调节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郭延军;石益海;李云;刘翠英;高秀丽;边晓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二肽蛋白酶(dipetidyl peptidaseⅣ)活性及抗CD26/DPⅣ抗体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ELISA法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DPⅣ酶活性以及抗CD26/DPⅣ抗体水平,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26分子在T细胞上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人血清中抗CD26/DPⅣ抗体的存在.结果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DPⅣ酶活性低于健康人;患者体内存在抗CD26/DPⅣ抗体,并且与DPⅣ酶活性呈负相关;患者的抗SSB抗体水平与DPⅣ酶活性呈负相关;79%的人活化T细胞表达CD26分子;患者体内的抗CD26/DPⅣ抗体水平与健康人体内的无差别,但患者之间的抗体水平有差别,而健康人之间的抗体水平则无差别.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产生的抗CD26/DPⅣ抗体,抗SSB抗体引起DPⅣ酶活性的下降,可能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建立了检测DPⅣ酶活性及抗CD26/DPⅣ抗体的实验诊断检测方法,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周丹;续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3年4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26例,小肠间质瘤17例,结肠间质瘤4例,直肠间质瘤2例,平均中位年龄57岁.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性局部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28例,恶性10例.术后随访41例,7例死亡,其余均生存.结论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密切相关,根治性局部切除术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马波;孟津;王跃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大环内酯类药物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制备细菌生物被膜,银染法初步鉴定生物膜、番红精染色测定生物膜的粘附性,分别在生物膜形成不同时间单独或联合加入不同浓度大环内酯类药物、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菌落计数法计数加药后生物膜内细菌数量,并与不加药物所形成的生物膜做比较.结果1/16 MIC的红霉素、阿齐霉素单独或与3MIC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作用后可减少细菌的粘附和被膜存活菌数(P<0.05、P<0.01).48h生物膜较24h生物膜耐药性更强.结论红霉素、阿齐霉素减少细菌的粘附、预防或抑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联合用药能增强其杀菌作用.成熟的生物膜更具有耐药性.
作者:聂大平;王玉梅;王卫东;唐殿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方法K-B法、琼脂稀释法检测35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碘-淀粉测定法、三维试验、协同法、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AmpCs)、金属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CR扩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Tem-1.结果35株菌株有28株表现为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多重耐药,其中产青霉素酶的菌株16株,产AmpCs的菌株1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菌株2株,产ESBLs的菌株3株;9株同时产青霉素酶和AmpCs,2株同时产金属β-内酰胺酶和ESBLs.多数耐药菌株均扩增出Tem-1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作者:黄艳飞;陈群;鲁辛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在体外循环(CBP)过程中产生的全身炎症反应与术后呼吸功能不全有关,本实验研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与体外循环中肺损伤的内在关系.方法复制大鼠体外循环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实验组体外循环30分钟后,开放肺动脉,接呼吸机,30分钟后取左肺肺组织;对照组只是行胸部正中切口,全身肝素化.检测大鼠肺组织p38MAPK活性,测定p38MAPK的表达.肺组织的炎症反应通过检测TNF-α、IL-1β和组织学改变来测定.肺水肿通过估计组织中水的百分比来测定.结果大鼠在体外循环后,肺组织充血、水肿,大量炎症细胞浸润,TNF-α、IL-1β明显增高,p38MAPK灰度值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循环后p38MAPK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大鼠肺组织p38MAPK在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时被激活,表达增多.推测是可能参与术中肺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导致肺损伤有关.同时为体外循环肺保护提供一个新途径.
作者:吕民;张秀和;符韶鹏;姜亦忠;张柏民;孙雪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aplan于1980年首先报告[1],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2].TOBS起病凶险,致残率及死亡率高[3],本文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4例TOB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如下,并讨论TOB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
作者:孙肖爽;闫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原核表达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RNA多聚酶表位区,了解其在SARS病毒感染诊断及作为病毒复制指标的意义.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RNA多聚酶表位区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连接,转化E.coli BL-21表达获得重组融合蛋白.经切胶透析纯化后,应用ELISA检测SARS患者及动物模型血清标本的IgG抗体.结果获得原核表达的RNA多聚酶表位区.ELISA检测正常人血清均阴性,SARS患者血清阳性率为95%;检测SARS病毒感染实验动物血清阳性率100%,灭活纯化病毒接种恒河猴均为阴性.结论RNA多聚酶表位区具有很好的抗原性,可用于感染诊断的检测及作为病毒复制性指标.
作者:沈成利;周育森;石英;寇志华;吴昊;郭彦;赵春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V)感染状况及其血液学筛查的意义,进一步提高所供血液的质量.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献血者血液中三种病毒的特异核酸载量.其中有偿献血者140例,(男、女各70例);无偿献血者140例(男、女各70例).结果有偿献血者HS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4%,2.8%;CM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8%,5.7%;R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1.4%.无偿献血者HS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1.4%;CMV感染男、女阳性率分别为0.0%,2.8%;RV感染男、女阳性率均为0.0%.结论有偿献血者三种病毒感染阳性率高于无偿献血者.
作者:王吉勇;赵秀华;李克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设新生儿缺氧缺性脑病患儿为观察组,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然后用ACE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产物进行电泳,根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所致不同的迁移率判断基因型.结果检测出ACE基因分为DD、ID、Ⅱ三种类型.观察组与对照组ACE基因型分布频率不同,观察组ACE基因型以DD型为主,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具有密切相关性,DD型基因可能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易患基因型.
作者:赵宏霞;李丽红;孙利炜;焦立新;赵含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我院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方法对2001~2003年间所分离355株铜绿假单胞菌用Walkaway40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测其对12种抗生素的小抑菌浓度.判度结果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丁胺卡那、妥布霉素、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对环丙沙星、头胞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耐药率也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则超过4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监测已刻不容缓.
作者:王德;杨虹;苏琪;吴志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超声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空腹饮水膀胱充盈法对68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进行超声检查.结果后确诊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结石37例、狭窄19例、肿瘤5例、因周围肿瘤压迫3例、结核和肾门部囊肿压迫各2例.超声显像诊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位置的符合率为97.1%,诊断梗阻病因的符合率为91.2%.结论超声显像对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新资料显示,中国大陆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的占58%,远高于30%的国际水准.目前众多抗生素再无昔日的辉煌,原因在于不规范和滥用抗生素.现就实验室MRS检出及大陆地区目前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尹朝伦;陈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血清学标志及preS1抗原的关系,为乙型肝炎的诊断、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血清学标志及pre1抗原.结果155例HBV DNA载量大于103拷贝/ml的标本中,preS1阳性136例,HBeAg阳性100例,两种检测指标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preS1/HBeAg组合分析检测HBV复制的灵敏度100%、特异性78.1%.preS1或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拷贝数显著高于preS1或HBeAg阴性患者(P<0.01).结论血清preS1、HBeAg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preS1优于HBeAg,preS1/HBeAg组合分析优于preS1,preS1/HBeAg在HBV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春平;杨洋;谭太昌;钟亚玲;喻华;黄文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采用SE-9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HPC分析软件分别检测了24例应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治疗后第7天)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39例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及4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者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分别为(1.252±0.162)×109/L和(0.0198±0.008)×109/L,阳性率分别为100%和20.8%;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为(0.012±0.007)×109/L,阳性率为7.69%;正常人检测结果为0×109/L,阳性率为0%.与正常人、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和冲击治疗后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相比较,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治疗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可作为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筛选和辅助诊断的指标,而且检测方法简便、迅速、经济,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郑善銮;郝晓柯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患者,孙××,男,63岁.该病人以经常发热、咳嗽、痰多,乏力等临床表现收入院.入院查体:面色苍白,肝脾淋巴结无肿大,胸骨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2×109/L,血小板6.8×109/L,幼稚细胞20%,血红蛋白33g/L.骨髓像呈增生明显活跃,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28%.入院后持续发热38℃以上,并且咳嗽加重,痰多呈黄白色.取痰标本做细菌培养药敏实验,分离出耐苯唑西林的中间型葡萄球菌.给予抗生素万古霉素、奈替米星治疗后,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治疗后好转.
作者:王跃辉;吕岩;高莹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浆膜腔的间皮细胞的少见的高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由于缺乏很好的人恶性胸膜间皮瘤细胞的体外模型,对于其临床治疗及药理学疗效分析等研究就不能顺利开展,影响了对疾病的治疗研究.我们从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人的胸腔积液中培养建立了两株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细胞株Y-Meso8A,Y-Meso8D,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作者:崔有斌;张莉;王凯忠;张哲;王凯环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