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作用及显微镜辅助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优点和适应症.方法对怀疑垂体腺瘤的334例患者先行常规MRI平扫,对未见垂体腺瘤的患者再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垂体腺瘤手术的患者,全部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经单鼻孔-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334例患者经MR平扫或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后,发现垂体腺瘤326人.其中,MRI常规平扫后发现垂体腺瘤297人,MRI常规平扫后未发现垂体腺瘤的37人经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垂体微腺瘤29人.发现垂体腺瘤的326人中,手术316例.手术患者中,252例近全切除,50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16例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治愈,余无手术并发症.结论MRI平扫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与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肿瘤的方法相结合,可取得垂体腺瘤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DM)发病率及糖耐量异常人群在发达国家一直呈上升趋势,DM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其合并症.近来的研究表明应激激活信号转导通路--核转录因子(NF-κB)、促细胞分裂剂激活性蛋白激酶(mitogen-actio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和N端Jun激酶/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NH2-terminal Jun Kinases/stess-activated-protein kinnsse,JNK/SAPK)与DM合并症密切相关,而高血糖又是诱导NF-κB、p38MAPK及JNK/SAPK应激激活通路的始动环节之一[1,2,33~35].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干细胞(stem 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根据来源的不同,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SC)和成体干细胞.ESC是从着床前囊胚的内细胞团或原始生殖细胞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全能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组织胞浆菌病是人体吸入空气中的真菌孢子而致病,在临床上极其少见,本例从骨髓中检出,现报告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35岁,农民,因咳嗽半年、发热20余天,经抗炎、对症疗,效果不佳而入院.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外周血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胃癌浸润和转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外周血中ICAM-1的水平.结果ICAM-1在胃癌组中腺癌和粘液细胞癌均有表达,其中高分化腺癌表达水平高于低分化腺癌,有肝脏转移癌组高于无转移组.胃溃疡组织中未见表达.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胃癌患者血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肝脏转移癌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癌组.结论ICAM-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可能有助于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的发生.而ICAM-1作为免疫抑制因子阻断了ICAM-1/LFA-1系统功能,削弱了机体免疫监视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破坏作用,导致肿瘤细胞的不断生长和发生远处转移.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探讨手术切除胃癌组织p53、c-erbB-2、p21、nm23联合基因产物表达检测对胃癌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手术切除胃癌组织p53、c-erbB-2、p21、nm23基因产物表达.结果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4%~46.7%,c-erbB-2为33.3%~56.8%,p21为35.1%~56.7%,nm23为30.0%~70.5%.在非胃癌组织中(胃,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未见c-erbB-2、p21、nm23基因表达.p53、c-erbB-2、p21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肿瘤转移程度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nm23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肿瘤转移程度及临床分期呈负相关.p63、c-erbB-2、p21、nm23四种肿瘤蛋白在胃镜活检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胃镜活检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检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0.2%、91.0%、93.7%和89.3%.结论对胃癌组织p53、c-erbB-2、p21、nm23基因表达检测在胃部良恶性肿瘤鉴别,非手术临床分期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多基因表达检测对胃癌预后判断明显优于单基因表达检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65岁,既往糖尿病病史2年,高血压病史10余年,口服降糖药(中药复方制剂)不祥.因上呼吸道感染,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四肢强直抽蓄30min送往我院急诊科.当时查体:血压:160/100 mmHg,中度昏迷状态,双瞳孔针尖样缩小,深大呼吸,去脑强直样抽搐,双侧病理反射阳性.酷似脑干出血.但头部CT未见异常,血糖汇报0.9 mmol/L.立即给于50%葡萄糖100 ml静脉注射,10%葡萄糖500 ml静点,1 h后症状逐渐缓解.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结肠癌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其发病率在近年有上升的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结肠癌相关的肿瘤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组化检测,将对患者的早期诊断、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案的制订和预后的评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冠脉成形术的日益发展,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病例逐渐增多.据文献报道PTCA的继发夹层的比例约为1.5%[3].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夹层影响了PTCA的质量及手术成功率,所以正确认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并发冠状动脉夹层的原因及合理处理,可大大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颅脑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癫痫,可由交通事故、枪弹伤、工矿事故甚至殴斗及意外等损伤引起.脑电图的检测对癫痫有诊断功能.我们对105例因颅脑损伤后发生癫痫患者行脑电图检查,探讨癫痫的发生和特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碘剂应用于临床造影和CT增强扫描已有几十年,碘剂的引起的过敏反应,虽然可以用过敏试验的方法减少其发生率,但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试验的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甚高.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与2型糖尿病(T2DM)及糖耐量受损(IGT)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分析AIP反映T2DM及IGT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行性,并探讨AIP与IMT增厚相关的原因.方法选择78例T2DM患者、92例IGT患者与80例正常对照者(NGT),测量腰臀比(WHR)、血压、血脂谱、IMT、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指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与NGT组比较,T2DM组呈现出高BMI、WHR、SBP、DBP、TG、TC、LDL-C、IMT、ox-LDL、AIP及低HDL-C;IGT组呈现出低HDL-C及AIP、ox-LDL的升高;T2DM组相对于IGT组,呈现SBP、DBP、IMT、ox-LDL及AIP的增高.②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与HDL-C呈负相关(r=-0.180),与其他各指标均呈正相关,与AIP的相关系数高(r=0.492,P<0.01).③T2DM组AIP值与ox-LDL(r=0.645)及WHR呈正相关(r=0.468);IGT组AIP值与WHR呈正相关(r=0.410).结论AIP与T2DM及IGT患者的IMT具有较好相关性,可作为血糖异常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一个判断指标,其部分原因是AIP可以反映ox-LDL水平.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同一所医疗单位的不同实验室或同一实验室内使用两种以上型号的血液分析仪已较为普遍.平时除了进行常规的室内外质控外,很少进行室室间、仪器与仪器间比对试验,导致同一病人同一医院同一项目测定结果缺乏可比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网织红细胞(RET)是反映红细胞系统增生的主要指标,常用于各类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网织红细胞增殖、成熟程度的变化未见报道,我们动态观察5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RET变化,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对比心脑血管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检测仪测定心脑血管病患者55例正常人群20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作对比研究.结果冠心病(CHD)患者血清Hcy水平为15.5±4.3μmol/L,脑梗死组血浆Hcy水平为15.58±4.2 μmol/L,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水平为7.95±3.2 μmol/L;CHD、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与CHD组血浆Hcy水平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心脑血管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成骨细胞特异性因子(Osf2)调控骨髓间充质于细胞(MSC2s)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OB)的分子机制.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大鼠的MSCs,通过细胞免疫化学、免疫荧光、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进行鉴定.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Osf2,通过脂质体系统转染传代培养后的MSCs,用Northern Blot检测三种OB细胞外基质蛋白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转染后的MSCs都表达OB特异性基质蛋白骨钙素、骨桥接蛋白和Ⅰ型胶原.结论Osf2在转录水平定向调控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可应用于骨质疏松、骨缺损等疾患的基因治疗.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引物法(PCR-SSP)基因分型与血清学抗原分型两种HLA分型方法的应用结果.方法对50例已进行HLA血清学分型的肾脏移植患者,应用PCR-SSP法对HLA-Ⅰ类(A、B位点)、Ⅱ类(DR、DQ位点)基因进行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产物并确定其基因型.结果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分型一致者41例,基因分型能明显判断而血清学分型无法判断者有8例,其中B位点1例,DR位点6例,DQ位点1例,另外有1例两种分型方法结果HLA-Ⅱ类DR位点有不同.结论PCR-SSP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结果可靠的特点,特别是对HLA-Ⅱ类的结果判定比血清学分型方法更准确,能满足组织配型的需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大鼠脑梗死后树突可塑性的物质基础和机制及针刺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电针干预组,缺血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MAP2表达动态变化及电针治疗后对其的影响.结果缺血对照组MAP2在病灶区从缺血后1 d即出现表达减少,3 d达低点,7 d表达开始增加,14 d表达进一步增高.病灶对侧区从缺血1 d始表达亦可见增高,针刺干预后阳性表达增加,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MAP2可以反应缺血损伤程度和树突修复能力,可作为脑损伤可塑性指标之一,电针可增强这种可塑性变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SARS超微病理学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应用透射电镜、光镜、组织化学和免疫学方法对2例1~2周病程的早期SARS死亡尸检病例和4例3~5周病程的中晚期SARS死亡病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两组SARS病例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心肌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胞质和血液内冠状病毒样颗粒具有多态性,大小为60~220 nm,以具有低电子密度核心的A型病毒颗粒和高电子密度核心的C型病毒颗粒较为多见,偏心性高电子密度核心的B型病毒颗粒也可见到;还可以见到无明显包膜的病毒体样颗粒以及不规则形状的病毒颗粒.病程1~2周死亡病例主要为肺泡上皮细胞损伤性和增生性改变,板层小体减少,表面活性物质膜消失.病程3~5死亡病例以肺泡间质纤维增生和肺泡早期纤维化等为主要表现.肺泡隔间质中纤维母细胞增生明显,小血管壁增厚.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结论SARS不同病程死亡病人的肺部超微结构改变有不同的特征.多个脏器内均见到冠状病毒样颗粒,主要损害肺脏和免疫器官.认识和研究SARS不同病程的超微病理学和病原学特点,将为SARS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病理学基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erbB-2与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对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erbB-2的表达情况极其淋巴结转移和癌细胞分裂能力的相关性.结果c-erbB-2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肿瘤细胞的胞膜上;随着c-erbB-2表达强度的降低,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呈减少的趋势;肿瘤组织中细胞的核分裂数目随着c-erbB-2的表达强度增加而增多.结论c-erbB-2是乳腺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和预后判定的参考指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