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倩;张凤;王志宇;蔡艳俊;齐月
1 病例资料患儿女性,5岁7个月.因“发热、咽痛1d”于2017年1月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d活动后受凉,随后出现发热,体温高38.5℃,自诉咽痛,伴畏寒,偶咳,痰少,色白.无鼻塞、流涕、喷嚏,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患儿家属给予“三九感冒颗粒”口服,患儿体温可暂时下降,但不久后复上升,咽痛加重.入院查体:体温37.7℃,心率109次/min,呼吸20次/min,体质量21kg.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其上可见脓点附着.腹部丰满,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约3~4次/min.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0.9%氯化钠液100 ml+头孢曲松钠1.0g,每12h1次,静滴.用药1天发热、咽痛症状消除.用药第5天,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失,扁桃体Ⅰ度肿大,病情好转拟出院.当日,患儿进食午餐后出现腹部疼痛不适.
作者:姚伟;王恩成;米绍平;张光海;汪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3位肿瘤致死病因,目前仅20%的肝癌患者可以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许多临床研究证实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在抑制肿瘤生长、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适应证以及TACE在肝癌术前的新辅助治疗、肝癌术后的辅助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治疗、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作者:王辉;潘裕国;夏金堂;周咪咪;蔡纯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血清炎性介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兴义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分为感染组(58例)和未感染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炎性介质水平,选取有统计学意义指标进一步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66例SAP患者中58例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率为34.9%.感染组血清脂肪酶、PCT、CRP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t值分别为8.679、20.416、18.429、8.563,P值均<0.05).血清脂肪酶、PCT、CRP及APACHEⅡ评分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877、0.823、0.655,诊断准确度高的临界值分别为:612.5 U/L、7.5 ng/ml、226.5 mg/L、16.5分,灵敏度分别为:68.5%、91.2%、86.8%和60.5%,特异度分别为:59.3% 、83.6% 、80.1%和68.7%.结论 早期血清CRP及PCT异常升高对SAP继发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操作方便、快速,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罗丽娅;熊灿;陈晓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黏附和吞噬作用及抑制局部细胞产生白介素-6等,可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炎症反应.临床中广泛应用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通过肝肾代谢.常见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常规剂量情况下引起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较少见.本例患者因常规剂量口服秋水仙碱片4d后,出现伴有自身免疫现象的DILI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晓倩;张凤;王志宇;蔡艳俊;齐月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成人Still病是一种以发热、畏寒、皮疹、关节肿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脾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不详[1].由于成人Still病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体征,非专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有限,临床易出现误诊、误治,导致延误病情.笔者近期收治1例成人Still病误诊为肝脓肿的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康利民;郑永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英国胃肠病学会(BSG)于2017年发布了新版肝脏血液检测结果异常的管理指南.本指南是在2000年旧版的基础上,由指南开发小组对其进行细致的修订而形成的.修订成员包括患者,BSG肝脏专业委员会,英国肝脏研究协会,临床生化/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英国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英国公共卫生协会,英国皇家全科医学学会,英国胃肠和腹部放射学会以及急救医学学会的代表.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使用AGREEⅡ软件进行评估.
作者:薛寒;里进;盛鄂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性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组和ERCP组各20例.观察2组患者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校正的x2检验.2组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对数秩检验.结果 ERCP组患者的支架通畅期[(225.6±52.5)d vs (156.3 ±44.5)d]、生存期[(335.6±42.5)dvs (225.5±42.5)d]较PTCD组均明显延长(t值分别为11.45、10.46,P值均<0.05).ERCP组患者术后发生腹痛(7例)少于PTCD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0% vs 50.0%,x2=9.45,P<0.05).ERCP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TCD组(10.0%vs 30.0%,x2 =7.49,P<0.05).与PTCD组相比,ERCP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12.4±2.5) dvs(19.8±4.0)d,t=10.67,P<0.05].结论 ERCP支架置入与PTCD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疗效相近,但ERCP术后胆道通畅时间、生存期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因此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采用ERCP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作者:徐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IPC)联合应用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IPC组、UTI组、UTI联合缺血预处理(UCI)组.术后采集下腔静脉血并取肝组织标本,检测血清AST、ALT、TNFa,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NF-κB、肝组织湿干比(W/D)及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所检测的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MPO 、NF-κB、W/D值,IR组、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高于sham组(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明显低于IR组(P值均<0.05),UTI组明显低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明显低于IPC组、UTI组(P值均<0.05).肝脏病理学检查示IR组、IPC组、UTI组、UCI组与sham组比较,肝组织损伤明显(P值均<0.05),而IPC组、UTI组、UCI组均比IR组肝组织损伤程度轻(P值均<0.05),UT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P值均<0.05),UCI组肝组织损伤轻于IPC组、UTI组(JP值均<0.05).结论 UTI和UCI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有保护作用,二者联合应用时,明显增强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效应.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抑制了NF-κB表达,减少TNFa、MPO的释放,减轻了肝脏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陈宝鹤;李文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mEST)联合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老年患者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因胆总管多发大结石在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患者229例,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及胆总管形态选择手术方式.所有纳入病例按照内镜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EST+ EPLBD组(治疗组)与EST组(对照组),观察2组首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取石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组(136例)与对照组(93例)比较,2组在一次取石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7% vs 87.10%,x2=0.980,P>0.05);而在取石时间及机械碎石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4.3)min vs(37.4±6.7)min,x2 =37.1526,P<0.01;6.71% vs40.00%,t=24.411,P<0.01].2组在胰腺炎(2.94% vs 6.45%)、出血发生率(2.21% vs 2.1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30、0.001,P值均>0.05),无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mEST+ EPLBD治疗老年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取石时间,有效减少机械碎石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结石复发几率,同时该方法不增加ERCP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老年胆总管巨大多发结石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贺永锋;汤善宏;郭文伟;肖翔;马卫平;邹强;刘晓;郭联斌;杨小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5岁,因“左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d”于2012年9月19日入本院.疼痛开始为阵发性绞痛,入院前1天成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巩膜黄染,左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血清脂肪酶907 U/L.入院前上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右位心,内脏反位.入院后MR示:内脏反位,胰腺改变(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胆总管下端结石,胆囊结石(图1);肝功能检查示:TBil 47.2 μmol/L,DBil 29.60 μmol/L,ALP 249 U/L,GGT 577 U/L.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入院后给予禁食、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对症等治疗,腹痛肖失,血常规、血淀粉酶、肾功能均正常.于2012年9月25日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取石术(图2),手术时间约20 min,术后检测3、24 h血淀粉酶及血常规均正常,未见并发症.于2012年10月16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第10天痊愈出院.随诊6个月,无明显不适,恢复良好.
作者:史伟;孙仁虎;韩树堂;吴大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临床中胆囊囊肿很罕见,大部分为后天性囊肿,极少数为先天性.患者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黄疸,也可无明显症状.而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国内外期刊尚无报道.现将北京医院收治的1例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患者报告如下,并进行回顾性文献复习.
作者:曹彤瑜;王官玺;崔红元;乔江春;韦军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相关,而雌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需结合其受体,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又受到相关基因的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则被基因多态性所影响,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由不同基因、不同多态性的组合效应构成,故认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会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影响.对近年来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冉晓娟;杨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IL-17在不同AFP水平下的HBV相关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HCC根治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HBV相关HCC行根治切除术的连续病例167例,另外选取肝血管瘤患者115例(其中HBV携带者8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167例HBV相关HCC血清中IL-17表达,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浓度,并分析IL-17的表达与不同AFP水平的关联性及其与HBV相关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相关性分析、Log-rank检验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将HBV相关HCC患者以血清AFP水平分为2组,AFP <400 ng/ml组IL-17的阳性表达率为50.9% (58/114),AFP≥400 ng/ml组为34.0%(18/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1,P=0.002).AFP< 400 ng/ml组和AFP≥400 ng/ml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期(34.1个月vs 13.4个月)、总体生存期(84.2个月vs 57.4个月)、1年内肿瘤复发率(28.9% vs 5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34、3.13、10.89,P值均<0.05).Kaplan-Meier分析发现,AFP< 400 ng/ml的HBV相关HCC患者,IL-17阳性表达组术后1年复发率高于阴性表达组,无瘤生存期、总生存期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x2值分别为7.350、3.814、9.744,P值均<0.05).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L-17阳性表达、血管癌栓、组织分化程度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AFP <400 ng/ml的HBV相关HCC患者中IL-17阳性表达预示着早期复发和预后不良.
作者:邓伟伟;朱文明;易超;冯阳春;黄艳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0岁,因“心慌、乏力2个月,加重1d”于2017年5月5日入本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乏力,活动后明显,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进食可,近期体质量未见明显变化.入院前1d乏力症状明显加重,平地走路时自觉疲乏.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皮肤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率82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额外心音及杂音;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轻度水肿.肺部CT示:双肺下叶散在少许炎性病变.腹部彩超示:脾略大.影像学诊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
作者:王燕;唐杨;郭晓林;杨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HCV和HBV的双重感染(DI)具有不同于单一HCV或HBV感染的特殊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点,为临床诊治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有效控制HCV感染的同时,可能导致HBV的激活和乙型肝炎的发作甚至肝衰竭.在抗HCV治疗的同时,根据不同的HCV/HBV-DI状态选用合适的抗HBV治疗和随访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作者:于乐成;范晔;李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范围流行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上市为其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国外已上市多种DAA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我国亦已陆续批准上市数种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使丙型肝炎治愈率显著上升.通过对我国已上市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及适应证进行分析,结合已经发表的真实世界中的研究,帮助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安子英;丁洋;窦晓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组织(癌、癌旁)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于解放军三○二医院肝胆外科行HCC切除术的52例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同时取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癌组织、配对癌旁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其中研究所用细胞系L02、HuH7、HepG2、SMMC-7721均由解放军三○二医院临床管理中心提供.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lncRNA XLOC-007123在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HCC细胞系与正常肝细胞系间lncRNA XLOC-007123表达水平.临床指标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正常肝细胞株相比,IncRNA XLOC-007123在3种肝癌细胞系中均呈低表达(P值均<0.05).lncRNA XLOC-007123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和肿瘤分期相关,差异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7.738、7.589,P值均<0.05).结论 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组织中表达降低,且与临床患者血清AFP水平和病理分期有关联,推测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调控作用,有望成为乙型肝炎相关HCC临床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作者:雷光林;王权;程思杰;赖成材;王科宇;严锦;杨鹏辉;张绍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Notch信号通路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初步阐释Notch信号通路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6年1月-8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38例和健康志愿者17例,分选CD8+T淋巴细胞,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T淋巴细胞中Notch1和Notch2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应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将从HLA-A2限制性丙型肝炎患者分选的CD8+T淋巴细胞与HCV感染的Huh7.5细胞共培养,加入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和细胞因子水平分析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非细胞毒性功能的变化.2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Notch1和Notch2 mRNA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8+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较健康志愿者均显著升高,分别升高约10倍和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3、18.88,P值分别为0.003、<0.001).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加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细胞死亡的比例[(26.41±4.76)%vs (13.65±4.65)%,t=3.32,P=0.029];但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间接接触培养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毒性无明显影响.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IFNγ的表达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52.19±12.38)pg/ml vs(18.62±5.66)pg/ml,t =4.27,P=0.013]和间接接触培养系统[(18.86±3.09) pg/ml vs(5.52±2.52) pg/ml,t =5.79,P=0.004]中均显著升高.TNF α的表达在抑制Notch信号通路后仅在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显著升高[(1296.0±293.3) pg/ml vs(585.3±32.62) pg/ml,t=4.17,P=0.014],而在间接接触培养系统中无明显变化[(297.3±175.4) pg/ml vs(273.7±105.9)pg/ml,t =0.20,P=0.851].结论 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杀伤和非细胞杀伤功能,Notch信号通路在慢性HCV感染中可能通过抑制CD8+T淋巴细胞功能发挥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
作者:李彧;张鸿;李竹;刘清娥;王璐;张丹;曹宁家;苏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AC)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血清脂多糖(LPS)、淀粉酶(AM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5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及术后72 h血清LPS、AMY、ACTH水平、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CD4 +/CD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短、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t值分别为26.782、2.950、28.997、11.559、14.678,P值均<0.05),随访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低(8.16%vs 22.45%,x2=9.137,P=0.002);手术前两组血清LPS、AMY、ACTH水平及CD3+、CD4+、CD4 +/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72 h,观察组LPS、AMY 、ACTH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762、5.370、3.607,P值均<0.001),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4、6.611、12.025,P值均<0.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LPS、AMY水平,且对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席广利;董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联合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APRI)预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术后发生肝衰竭(PHLF)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6年1月-2013年10月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BV相关HCC患者,将Child-Pugh评分作为对照,评估术前ALBI、APRI、ALBI联合APRI评分预测PHLF的作用.计数资料采用x2或Fisher确切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识别PHLF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 纳入本研究的1055例患者中,共有151例(14.3%)发生PHLF.单、多因素分析显示,ALBI、APRI与PHLF的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01).ALBI和APR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显著高于Child-Pugh评分(P值均<0.001).ALBI的佳截断值为-2.77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1%、55.8%,ALBI>-2.77时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2.77时的情况(P值均<0.001);APRI的佳截断值为0.85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1.6%、71.0%,APRI>0.85时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0.85时的情况(P值均<0.001).ALBI与APRI联合后的AUC明显高于ALBI和APRI的AUC(P值分别为<0.001和0.047).ALBI联合APRI评分的佳截断值为-13.10时预测PHLF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78.1% 、62.2%,ALBI联合APRI评分>-13.10时的PHLF及PHLF A/B/C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该评分≤-13.10时的情况(P值均<0.001).结论 ALBI联合APRI评分可作为全新的、简便的、可靠的预测PHLF的模型.
作者:麦荣云;叶甲舟;王言焱;白涛;陈洁;黄山;邬国斌;吴飞翔;赵荫农;黎乐群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