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乐成;范晔;李平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受体(SSTR)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所有肝细胞癌标本取自2012年7月-2014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三医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肝胆科行切除术后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HCC的患者(n=80,试验组),另选取同期疑似肝部疾病且行肝穿刺确诊的非肝细胞癌患者(n=80,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SSTR-2、SSTR-3 mRNA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SSTR-2、SSTR-3蛋白表达的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Cox分析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照组SSTR-2、SSTR-3 mRNA及蛋白均显著高于试验组(t值分别为6.456、8.128,x2值分别为7.992、9.157,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SSTR-2和SSTR-3 mRNA与肿瘤结节(=6.533、5.041,P值均<0.05)、分化程度(t=4.672、4.013,P值均<0.05)、浸润深度(t=6.735、7.019,P值均<0.05)、病毒性肝炎(t=4.929、4.535,P值均<0.05)、酒精性肝炎(=4.032、4.362,P值均<0.05)、糖尿病(=4.372、6.293,P值均<0.05)等显著相关;SSTR-2和SSTR-3蛋白与肿瘤结节(x2=25.223、15.399,P值均<0.05)、分化程度(x2=7.535、10.944,P值均<0.05)、浸润深度(x2=22.520、9.968,P值均<0.05)密切相关.SSTR-2和SSTR-3阴性表达组的累积术后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SSTR-2和SSTR-3亚型的阳性表达组(P值分别为0.015、0.004),SSTR-2和SSTR-3阴性表达组的术后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SSTR-2和SSTR-3亚型的阳性表达组(P值分别为0.009、<0.001).Cox模型分析显示,SSTR-2蛋白、SSTR-3蛋白、肿瘤结节数目、肝硬化、静脉浸润是HCC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SSTR-2和SSTR-3亚型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低于非肝细胞癌患者,其低表达与肝细胞癌的常见侵袭转移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生长抑素受体可能成为肝细胞癌的预后标志物.
作者:朱峰;冯晓海;安月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血清炎性介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兴义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66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分为感染组(58例)和未感染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血清炎性介质水平,选取有统计学意义指标进一步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66例SAP患者中58例继发感染性胰腺坏死,发生率为34.9%.感染组血清脂肪酶、PCT、CRP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t值分别为8.679、20.416、18.429、8.563,P值均<0.05).血清脂肪酶、PCT、CRP及APACHEⅡ评分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7、0.877、0.823、0.655,诊断准确度高的临界值分别为:612.5 U/L、7.5 ng/ml、226.5 mg/L、16.5分,灵敏度分别为:68.5%、91.2%、86.8%和60.5%,特异度分别为:59.3% 、83.6% 、80.1%和68.7%.结论 早期血清CRP及PCT异常升高对SAP继发后期感染性胰腺坏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操作方便、快速,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罗丽娅;熊灿;陈晓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组织(癌、癌旁)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于解放军三○二医院肝胆外科行HCC切除术的52例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同时取同一患者的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癌组织、配对癌旁组织以及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其中研究所用细胞系L02、HuH7、HepG2、SMMC-7721均由解放军三○二医院临床管理中心提供.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lncRNA XLOC-007123在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HCC细胞系与正常肝细胞系间lncRNA XLOC-007123表达水平.临床指标差异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患者的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P<0.01);与正常肝细胞株相比,IncRNA XLOC-007123在3种肝癌细胞系中均呈低表达(P值均<0.05).lncRNA XLOC-007123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血清AFP水平和肿瘤分期相关,差异有统计意义(x2值分别为7.738、7.589,P值均<0.05).结论 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组织中表达降低,且与临床患者血清AFP水平和病理分期有关联,推测lncRNA XLOC-007123在乙型肝炎相关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调控作用,有望成为乙型肝炎相关HCC临床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作者:雷光林;王权;程思杰;赖成材;王科宇;严锦;杨鹏辉;张绍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性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40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组和ERCP组各20例.观察2组患者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术后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校正的x2检验.2组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期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对数秩检验.结果 ERCP组患者的支架通畅期[(225.6±52.5)d vs (156.3 ±44.5)d]、生存期[(335.6±42.5)dvs (225.5±42.5)d]较PTCD组均明显延长(t值分别为11.45、10.46,P值均<0.05).ERCP组患者术后发生腹痛(7例)少于PTCD组(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0% vs 50.0%,x2=9.45,P<0.05).ERCP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TCD组(10.0%vs 30.0%,x2 =7.49,P<0.05).与PTCD组相比,ERCP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12.4±2.5) dvs(19.8±4.0)d,t=10.67,P<0.05].结论 ERCP支架置入与PTCD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疗效相近,但ERCP术后胆道通畅时间、生存期长,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因此对于肝外胆道恶性梗阻患者,采用ERCP临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作者:徐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儿女性,5岁7个月.因“发热、咽痛1d”于2017年1月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d活动后受凉,随后出现发热,体温高38.5℃,自诉咽痛,伴畏寒,偶咳,痰少,色白.无鼻塞、流涕、喷嚏,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患儿家属给予“三九感冒颗粒”口服,患儿体温可暂时下降,但不久后复上升,咽痛加重.入院查体:体温37.7℃,心率109次/min,呼吸20次/min,体质量21kg.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其上可见脓点附着.腹部丰满,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约3~4次/min.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0.9%氯化钠液100 ml+头孢曲松钠1.0g,每12h1次,静滴.用药1天发热、咽痛症状消除.用药第5天,扁桃体脓性分泌物消失,扁桃体Ⅰ度肿大,病情好转拟出院.当日,患儿进食午餐后出现腹部疼痛不适.
作者:姚伟;王恩成;米绍平;张光海;汪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AC)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血清脂多糖(LPS)、淀粉酶(AMY)、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5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A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术式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9).对照组行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手术前及术后72 h血清LPS、AMY、ACTH水平、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CD4 +/CD8+)]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切口短、手术用时少、术中出血量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短(t值分别为26.782、2.950、28.997、11.559、14.678,P值均<0.05),随访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低(8.16%vs 22.45%,x2=9.137,P=0.002);手术前两组血清LPS、AMY、ACTH水平及CD3+、CD4+、CD4 +/CD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72 h,观察组LPS、AMY 、ACTH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8.762、5.370、3.607,P值均<0.001),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604、6.611、12.025,P值均<0.001).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AC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血清LPS、AMY水平,且对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有利于减轻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席广利;董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临床中胆囊囊肿很罕见,大部分为后天性囊肿,极少数为先天性.患者可表现为消化不良、腹痛、黄疸,也可无明显症状.而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国内外期刊尚无报道.现将北京医院收治的1例胆囊囊肿合并潴留性肝囊肿患者报告如下,并进行回顾性文献复习.
作者:曹彤瑜;王官玺;崔红元;乔江春;韦军民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L02肝细胞癌变的抑制作用.方法 培养L02肝细胞,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N(1、10、20、50、100和150 μmol/L)作用,MTT法测定DEN对L02肝细胞活力的影响,选择适当的DEN刺激浓度(20 μmol/L)进行后续实验.同时,分别采用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试剂盒检测DEN(20μmol/L)作用细胞和正常L02细胞内的MDA及SOD水平.将L02肝细胞分为模型对照组(20 μmol/L DEN+ PBS处理)、FGF21低剂量组(20 μmol/L DEN+1μmol/L FGF21蛋白)和FGF21高剂量组(20 μmol/L DEN +2tμmol/L FGF21蛋白).细胞培养12 h后,检测细胞内的MDA及SOD水平.同时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Klotho(KLB)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激酶B(PKB,又称AKT)磷酸化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DEN作用于L02后细胞内MDA水平明显升高,SOD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336和16.281,P值分别为0.011和0.004).与模型对照组相比,FGF-21低剂量组和FGF-21高剂量组细胞内MDA水平下降、SOD水平升高(P值均<0.05),且FGF21高剂量组细胞内MDA水平显著低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0),SOD水平则高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FGF21高剂量组与FGF21低剂量组细胞内KLB mRN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值均<0.001),而FGF21高剂量组KLB mRNA水平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LB蛋白表达趋势与KLB mRNA相同.模型对照组中磷酸化AKT(p-AKT)水平高于另外2组,同时FGF21高剂量组p-AKT水平低于FGF21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EN可增强L02细胞内氧化应激,FGF21通过上调KLB表达,降低AKT磷酸化水平,抑制DEN诱导L02肝细胞氧化应激,从而抑制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作者:李舒欢;韩继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幽门螺旋杆菌(HP)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第一致癌原,全世界近半数人群有感染史.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螺旋杆菌感染与多种其他部位的肿瘤有关.从螺旋杆菌的分类及流行病学、螺旋杆菌与肝胆肿瘤的关系和螺旋杆菌诱导肿瘤发生的机制3个方面介绍螺旋杆菌感染与肝内外胆管肿瘤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索肿瘤的病因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以期待能改善与提高螺杆菌引起胆管癌的诊治与预后.
作者:苑博;李建功;成雨 刊期: 2018年第02期
HCV和HBV的双重感染(DI)具有不同于单一HCV或HBV感染的特殊临床、免疫学和病毒学特点,为临床诊治和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有效控制HCV感染的同时,可能导致HBV的激活和乙型肝炎的发作甚至肝衰竭.在抗HCV治疗的同时,根据不同的HCV/HBV-DI状态选用合适的抗HBV治疗和随访管理策略至关重要.
作者:于乐成;范晔;李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英国胃肠病学会(BSG)于2017年发布了新版肝脏血液检测结果异常的管理指南.本指南是在2000年旧版的基础上,由指南开发小组对其进行细致的修订而形成的.修订成员包括患者,BSG肝脏专业委员会,英国肝脏研究协会,临床生化/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的专家咨询委员会,英国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英国公共卫生协会,英国皇家全科医学学会,英国胃肠和腹部放射学会以及急救医学学会的代表.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使用AGREEⅡ软件进行评估.
作者:薛寒;里进;盛鄂湘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文献检索到2016年8月,在PubMed、EBSCO、MEDLINE及Cochrane数据库中检索ERAS与传统康复方案在肝脏外科中应用效果比较的文献,2名单独观察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后,采用RevMan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文献,共524例患者,其中254例为ERAS组,270例为传统治疗组.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加权均数差(WMD)=-2.72,95%可信区间(95%CI):-3.86~-1.57,P<0.000 01];ERAS组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治疗组(WMD=-2.67,95% CI:-3.68~-1.65,P< 0.000 01);ERAS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比值比(OR) =0.45,95%CI:0.30 ~ 0.67,P<0.0001],亚组分析1级并发症及2~5级并发症的发生率ERAS组也具有明显优势(OR=0.55,95%CI:0.31 ~0.98,P<0.05;OR=0.49,95%CI:0.32 ~0.76,P <0.05);2组再住院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及3dC反应蛋白含量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5 d ERAS组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小于传统治疗组(WMD=-21.68,95%CI:-29.30~-14.05,JP<0.000 1);ERAS组术后第1次排气时间明显早于传统治疗组(WMD=-0.93,95%CI:-1.41~-0.46,P=0.000 1).结论 ERAS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且可行的.
作者:李乐;陈金明;刘中华;李强;史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综合世界各地多个基于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的临床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取得丙型肝炎病毒清除后能有效缓解甚至逆转肝纤维化,降低肝硬化失代偿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提高生存率.
作者:王琴;罗碧芬;魏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描述性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诊断为DILI的445例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检查结果、治疗与转归等临床资料,分析DILI的临床特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 ~ 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445例患者中,男136例(30.56%),女309例(69.44%),以40~69岁的人群居多.194例(43.6%)应用西药导致,140例(31.46%)应用中药导致,中西药联用者92例(20.67%),服用保健品者19例(4.27%).引起肝损伤的中药主要有何首乌及其制剂、仙灵骨葆胶囊、癃闭舒胶囊等;导致肝损伤的西药主要有心血管用药、抗微生物用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用药、抗结核药等.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纳差、黄疸、恶心等,其中以乏力(65.17%)常见.临床分型主要为肝细胞损伤型,占70.11%.不同分型之间的ALT、AST、ALP、TBil和INR峰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153.584、97.366、27.781、24.177、6.236,P值均<0.05);中药导致肝损伤患者的ALT、AST及TBil峰值水平明显高于西药(P值均<o.05).不同分型之间的肝损伤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48,P<0.001).98.65%的患者好转,中药与西药引起的肝损伤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差异(x2=3.663,P>0.05).结论 DILI以女性及中老年多见;与西药相比,中药导致的肝损伤生化指标异常更明显;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作者:朱春雾;王海南;袁继丽;彭渊;张亚蕾;薛冬英;张琴;刘成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儿童慢性丙型肝炎发病隐匿,治疗选择较少,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曾为标准方案,治疗应答受感染的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宿主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影响,由于不良反应较多,部分患儿不能耐受.2017年9月美国肝病学会与感染病学会联合制订的《丙型肝炎检测、管理与治疗指南》建议12岁以上或体质量≥35 kg丙型肝炎患儿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基因1、4、5、6型感染息儿推荐方案为索磷布韦联合雷迪帕韦,基因2、3型推荐索磷布韦联合RBV,基因1型初治和IFNα经治无肝硬化患儿以及2、4、5、6型患儿疗程12周,基因1型IFNα经治肝硬化患儿及3型患儿疗程24周.年龄小于12岁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应用DAA的治疗方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与临床验证.慢性丙型肝炎合并HIV感染及肝移植等特殊儿童人群,需结合HIV感染状况、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等进行个体化治疗.
作者:南月敏;李冬冬;孔令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5岁,因“左上腹部持续性疼痛2d”于2012年9月19日入本院.疼痛开始为阵发性绞痛,入院前1天成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查体:巩膜黄染,左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墨菲征(-),血清脂肪酶907 U/L.入院前上腹部CT示:急性胰腺炎,右位心,内脏反位.入院后MR示:内脏反位,胰腺改变(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胆总管下端结石,胆囊结石(图1);肝功能检查示:TBil 47.2 μmol/L,DBil 29.60 μmol/L,ALP 249 U/L,GGT 577 U/L.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入院后给予禁食、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对症等治疗,腹痛肖失,血常规、血淀粉酶、肾功能均正常.于2012年9月25日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取石术(图2),手术时间约20 min,术后检测3、24 h血淀粉酶及血常规均正常,未见并发症.于2012年10月16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第10天痊愈出院.随诊6个月,无明显不适,恢复良好.
作者:史伟;孙仁虎;韩树堂;吴大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靶向药物对于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证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相继出现.近期,瑞格菲尼、ramucimmab等靶向药物在相应的临床实验中也表现出了相当的潜力.更多的二线候选药物,比如c-Met抑制剂tivantinib与cabozantinib、VEGFR-2抑制剂ramuciruma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总结了近几年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试验数据及新进展,为下一步临床试验及治疗提供参考意见.
作者:樊永强;董胜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Toll样受体(TLR)2、3的表达变化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自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且初次诊断为CHB的患者104例,运用1秒钟快速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方法获取CHB患者的肝组织,分别进行TLR2、TLR3免疫组化染色,10例肝血管瘤者趋于正常的瘤旁肝组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LR2、TLR3与肝脏炎症活动度、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等级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mskal-Wallis H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未见明显的TLR2、TLR3阳性表达;TLR2在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较弱,TLR2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肝纤维化程度分级无相关性(rs值分别为-0.086和-0.112,P值均>0.05);TLR3在CHB患者肝组织中表达较强,TLR3的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5=0.528,P<0.01),亦与肝组织纤维化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性(rs =0.510,P<0.01).结论 TLR3可能参与了CHB的某些免疫发病机制和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作者:杨景毅;程书权;曹亚昭;黄成军;蒋福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mEST)联合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老年患者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因胆总管多发大结石在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患者229例,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及胆总管形态选择手术方式.所有纳入病例按照内镜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EST+ EPLBD组(治疗组)与EST组(对照组),观察2组首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取石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组(136例)与对照组(93例)比较,2组在一次取石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7% vs 87.10%,x2=0.980,P>0.05);而在取石时间及机械碎石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4.3)min vs(37.4±6.7)min,x2 =37.1526,P<0.01;6.71% vs40.00%,t=24.411,P<0.01].2组在胰腺炎(2.94% vs 6.45%)、出血发生率(2.21% vs 2.1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30、0.001,P值均>0.05),无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mEST+ EPLBD治疗老年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取石时间,有效减少机械碎石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结石复发几率,同时该方法不增加ERCP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老年胆总管巨大多发结石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贺永锋;汤善宏;郭文伟;肖翔;马卫平;邹强;刘晓;郭联斌;杨小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成人Still病是一种以发热、畏寒、皮疹、关节肿痛、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脾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不详[1].由于成人Still病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体征,非专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有限,临床易出现误诊、误治,导致延误病情.笔者近期收治1例成人Still病误诊为肝脓肿的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康利民;郑永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