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膝关节肿痛为首发症状的成人肝豆状核变性1例报告

贺娜;王俊;赵龙斌;吴开春;周新民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 成年人, 关节痛, 血浆铜蓝蛋白, 病例报告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8岁,以“右膝关节肿痛4月余,发现肝硬化1个月”之主诉于2014年5月28日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因右膝关节胀痛不适,当地医院诊断为右关节腔积液.行穿刺抽液术,行术前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93×109/L,中性粒细胞1.32×109/L,血小板(PLT)36×109/L;肝功能示:总蛋白(TP)57.8g/L,Alb 29.7 g/L,胆碱酯酶2.82 KU/L(5.4~32.0 KU/L),ALP 140 U/L;血总胆固醇3.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58mmol/L;术前感染五项(HBsAg、抗-HAV、抗-HCV、抗-HIV、梅毒抗体)均阴性.抽取淡黄色清亮液体12 ml后,自觉症状减轻.术后行腹部B超及上腹部增强CT均示肝硬化、脾大、腹水(少量);胃镜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食管静脉曲张(轻度),考虑系肝硬化失代偿期所致三系血细胞减低及肝功能异常,给予补充Alb、保肝、调节免疫力等治疗后出院.
临床肝胆病杂志相关文献
  • 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新概念与新证据

    硬化性胆管炎根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和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其中PSC的发病可能与免疫相关.近些年,新发现了一种硬化性胆管炎,以血清及组织免疫球蛋白(Ig) G4水平升高为特征,对激素治疗效果良好.PSC和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可统称为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在新概念中探索多种表现为硬化性胆管炎疾病间的同与异,更有助于拓展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新思路与方向.

    作者:韩英;朱疆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骨髓纤维化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例报告

    骨髓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引起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和髓外造血是骨髓纤维化的病理学基础.其临床进展缓慢,出现进行性贫血、脾脏肿大、外周血幼稚细胞、泪滴状红细胞和骨髓干抽,伴有发热、乏力、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1].临床较少见,大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一,无特异性症状,易误诊、漏诊.本院收治1名骨髓纤维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莉;付晓霞;李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流行病学与自然史变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胆汁淤积性肝病.全面介绍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PBC的流行病学情况,并针对熊去氧胆酸药物广泛应用前后,PBC自然史的变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近些年在PBC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尽管我国在PBC的诊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认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和患者自身对该疾病的认识、成立中国多中心联合的PBC研究组、深入探索PBC的发病机制,将为我国PBC患者的有效治疗奠定重要的基础.

    作者:王立峰;李元元;金磊;王福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eg10基因在黏着斑激酶介导的肝癌细胞耐药中的作用

    目的 初步探讨Peg10基因与黏着斑激酶(FAK)介导的肝癌细胞耐药(CAM-DR)的关系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5-氟尿嘧啶(5-Fu)、阿霉素(ADR)对L02细胞、ADR耐药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ADR(7404/ADR)和Peg10基因沉默的siRNA-BEL-7404/ADR(siRNA-7404/ADR)细胞增殖的影响;建立7404/ADR和siRNA-7404/ADR裸鼠荷瘤模型,48只裸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A、C、D组注射7404/ADR细胞,B、E、F组注射siRNA-7404/ADR细胞;A、B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E组给予5-Fu,D、F组给予尾静脉注射ADR,测量瘤块体积,RT-PCR检测Peg10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G10、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ADR和5-Fu对siRNA-7404/ADR 24 h的IC50值均较7404/ADR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41,7.560,P值均<0.01).B、C、D组肿瘤体积较A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F组肿瘤体积较B组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E组与C组比较,F组与D组的肿瘤体积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E、F组Peg10的mRNA极少表达,C、D组Peg10的mRNA表达较A组有所降低.B组PEG10蛋白极少表达,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表达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组PEG10、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较A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F组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表达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C组与E组、D组与F组相比,PEG10、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Peg10基因失活后可增加ADR耐药的BEL-7404细胞株对5-Fu和ADR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p-FAK、p-JNK、p-ERK和p38MAPK蛋白的表达有关.

    作者:张海;常城;朱艳莉;李丹;张丽;余力群;方春华;胡亚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烟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模型脂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 研究烟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模型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干预1组(0.5%烟酸)、干预2组(1%烟酸),采用高脂饮食饲养大鼠8周诱导NAFLD模型,采用试剂盒对各组大鼠血清ALT、AST,血清及肝脏组织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MDA)进行测定,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各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T2检验.结果 各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ALT、AST、TC、TG、FFA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2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组织TG、TC、FFA、MDA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1组与模型组比较,PPARα mRNA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DGAT2mRNA、SREBPlc mRNA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值分别为0.019、0.008),干预2组与干预1组比较,DGAT2 mRNA、SREBP1c 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缓解,中央区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 烟酸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动物模型的脂肪代谢,减轻脂质氧化应激反应,通过调节PPARα、DGAT2、SREBPlc mRNA的表达,明显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纤维化,从而对NAFLD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静;江应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甲胎蛋白及甲胎蛋白异质体3在肝癌诊断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及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3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肝癌诊断及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7月-2013年10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患者及体检中心健康者174例,其中初诊肝癌患者86例,肝硬化患者39例,肝炎患者29例,健康对照20例,并对初诊肝癌的37例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的复诊.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电化学发光法、亲和吸附层析法检测血清GP73、AFP、AFP-L3的水平.各组血清标本检测数据呈偏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总体比较检验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秩和检验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结果 肝癌组GP73、AFP、AFP-L3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肝癌组中GP73和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而肝癌患者中GP73和AFP-L3阳性率显著高于AFP(P值均<0.05);初诊肝癌的37例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复查,AFP-L3复发组术前显著高于未复发组术前(P<0.05).结论 血清GP73、AFP、AFP-L3在肝癌诊断中有重要价值,AFP-L3可以作为鉴别肝病良恶性以及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监测的指标.

    作者:张勤;单洪丽;续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丙型肝炎铁代谢的失调机制

    肝脏是人体储存铁离子的主要器官,因此铁离子代谢失常与慢性肝炎密切相关.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C)中铁离子过载的机制并没有完全阐明.铁调素调控非常复杂,依赖于许多变量,包括不同阶段的肝脏炎症情况、转铁蛋白参与的铁离子循环以及胞内铁离子储存等,这些因素都与引起HCV相关肝脏疾病患者中铁离子浓度的变化有关.讨论了系统铁离子稳态的调控、CHC与铁离子失调的关系及诱发CHC铁离子过载的机制.认为深入认识铁离子稳态和相关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将促进HCV相关疾病的控制与治疗.

    作者:秦源;郭永红;张颖;贾战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生存分析

    目的 探讨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9月-2011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石油医院收治的76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其中44例给予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其余32例作为对照组,仅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不定期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观察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以及有无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两组术后生存差异.结果 恩度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RR)高于对照组(70.45% vs 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47,P<0.05);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84.09% vs 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18,P<0.01);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分别为9.00个月和5.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中位生存期(mOS)分别为10.64个月和8.1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8).结论 采用恩度肝动脉灌注联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明显改善患者近期疗效及PFS,但对总生存期的改善不明显.

    作者:刘琪;武振明;齐秀恒;郭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硬化并严重乳酸酸中毒2例分析

    临床上,肝硬化死亡常与肝衰竭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相关.严重乳酸中毒导致患者死亡,在临床上相对少见.本文2例晚期肝硬化患者,因出现严重的乳酸中毒而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65岁,农民.因头晕,柏油便3d入院.既往嗜酒史40年,600 g/d.入院诊断:酒精性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神经性皮炎.患者人院当天予止血、禁食、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未再出血,且生命体征稳定.

    作者:吕永豪;温伟琴;曾晶晶;胡小花;饶珂寒;项凤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降钙素原和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外周血白细胞(WBC)、WBC/血小板(PL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SBP)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29例肝硬化患者,包括肝硬化死亡患者112例,其中并发感染导致死亡患者94例(感染组),包括SBP 61例;其他原因导致死亡18例(非感染组),肝硬化代偿期患者17例为对照组.使用抗生素前常规细菌培养,并测定血清PCT及WBC、WBC/PLT.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率比较应用x2检验,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在94例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患者中,细菌培养阳性66例,其中血、腹水及其他分泌物培养阳性率分别为25.8%、30.3%及43.9%.肺部感染占8.5%,SBP为64.9%,感染灶不明确占26.6%.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F=10.98,P<0.05).不同感染部位患者血清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0.5 ng/ml,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77.1%,ROC曲线下面积为0.89.PCT≥2 ng/ml,其敏感性为62.8%,特异性为94.2%.外周血WBC≥10 ×l09/L及WBC/PLT≥0.25时,肝硬化合并感染的敏感性分别为47.8%,39.6%,特异性为100%.PCT联合WBC/PLT,其敏感性为76.8%,特异性为94.2%.SBP患者腹水培养阳性与否,PCT、WBC、WBC/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联合WBC/PLT,诊断SBP的敏感性为83.6%,特异性为94.2%.结论 PCT、WBC/PLT可作为肝硬化合并感染的诊断指标,PCT与WBC/PLT联合对肝硬化SBP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郑俊福;蔡照华;张鑫;娄金丽;赵文敏;李鹏;李冰;李磊;董培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细胞性神经鞘瘤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腹胀2年余加重3d”入院.该患者2年前无诱因出现腹胀,未介意,无发热,近期自觉腹胀加重.病程中患者无恶心、呕吐,无反酸、嗳气,无胸闷、气短,二便正常,体质量未见明显减轻.入院查体: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全腹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叩击痛阴性,肠鸣音约3次/min,未闻及气过水声及振水音.

    作者:陈雨;刘亚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慢性丙型肝炎(CHC)合并脂肪肝是CHC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脂肪肝对CHC患者病情发展及其抗病毒疗效都有重要影响,归纳了近年来CHC患者并发脂肪肝的病毒和宿主方面的因素及脂肪肝对CHC患者预后的影响.CHC合并脂肪肝的发生机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魏芳芳;张晓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以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和对免疫抑制治疗应答良好为特点.简要介绍了AIH的流行病学概况、临床特点以及近年来在AIH的诊断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强调早期诊断并给予正确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作者:王倩怡;贾继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水飞蓟素药理机制新进展及临床价值再探讨

    水飞蓟素作为传统的肝脏疾病辅助治疗药物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炎的药理作用.介绍了水飞蓟素调整肝脏功能及拮抗纤维化、保护胰腺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抗HCV的作用机制.认为水飞蓟素作为一种天然药物,独具大剂量使用毒副作用低等优点,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青权;周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edgehog信号通路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Hedgehog(Hh)信号通路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对调节胚胎发育及胚胎形成后分化起重要作用,其异常激活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Hh信号通路传导异常可导致肝细胞癌(HCC)发生,并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深入探讨Hh信号通路与HCC的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HCC的发病机制,为HCC的防治提供新的可能途径及作用靶点.

    作者:刘佳;朱琴梅;胡弘毅;王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肝癌微波消融术后复发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微波消融术治疗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对早期复发有影响的因素,采用Logistic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肝癌消融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鉴别高危人群,以指导术后抗复发治疗.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共有30例在术后6个月时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7.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肿瘤大小、肝癌家族史、饮酒史、肝癌手术切除史、术前甲胎蛋白水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肝癌相关病因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数目(≥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肿瘤数目是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研究肝癌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来预见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于肿瘤复发达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扈彩霞;郑加生;林伟;崔石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伴无皮炎性皮肌炎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0岁,因“发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年,乏力3个月”于2014年6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后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如熊去氧胆酸、安络化纤丸、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胶囊等,病情平稳.3个月前因停药出现乏力就诊,查肝功能明显异常,予保肝退黄对症治疗后乏力无明显缓解,并渐感口干、眼干、肌肉关节酸痛,洗头、穿衣、梳头、蹲起、站立困难,偶有心悸不适,平卧时无抬头困难,无皮肤硬化、皮疹,无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等,无指(趾)端遇冷或情绪波动时出现发白-青紫-变红的改变.

    作者:汪维艳;杨京;陆爽;曾经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Y链细胞因子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8+T细胞上TIM-3表达的调节

    目的 通过检测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TIM-3)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8+T细胞上的表达,探讨共用γ链细胞因子对CHB患者CD8+T细胞上TIM-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就诊的CHB初治患者15例,以及健康体检者8例.抽取两组全血,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PBMC.分别给予γ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7、IL-15、IL-21和人抗CD3/CD28刺激,未刺激孔作为阴性对照.培养4d后,用单克隆抗体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8+T细胞上TIM-3的表达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 与未刺激组相比,TIM-3在CD8+T细胞上表达如下:人抗CD3/CD28和IL-2、IL-15、IL-7刺激组显著升高,分别为(9.629 ±9.916)%,P=0.000 1;(3.817 ±2.694)%,P=0.000 6;(5.772±4.732)%,P=0.005 4;(3.560 ±2.045)%,P=0.030 2.IL-21刺激组表达虽有所增加,为(2.503 ±2.11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 l.结论 人抗CD3/CD28、γ链细胞因子中的IL-2、IL-7和IL-15都能够有效上调TIM-3在CHB患者CD8+T细胞上的表达,提示通过抑制它们不仅可以下调TIM-3的表达,而且可能会增强CHB患者体内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董杰;杨晓飞;申焕君;赵荣荣;赵燕燕;张野;黄长形;连建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的疗效.方法 随机入组的来自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31例2~16岁儿童CHB患儿,按年龄分为小龄组(2~6岁,n=17)及大龄组(7~16岁,n=14).所有患儿均接受PEG-IFNα-2a治疗(首剂104μg/m2,1次/周,逐渐增加剂量至135μg/周),疗程24 ~ 72周不等.研究过程中监测ALT、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sAg定量水平等指标,比较两年龄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血清学应答,分析疗效与年龄、疗程及治疗过程中HBsAg定量水平动态变化的关系及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小龄组与大龄组各时间点的生化学、病毒学应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小龄组的HB-sAg阴转率明显高于大龄组(41.2% vs 7.1%x2=4.644,P<0.05);治疗52及72周时小龄组的HBsAg定量水平分别为129.22±78.99和51.80 ±31.54 IU/ml;大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Ag定量水平分别为4677.12±2557.85和1031.37±546.37 IU/ml,与基线相比小龄组患儿52及72周HBs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大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2.23,P值均<0.05).治疗52周,小龄组与大龄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sAg清除率与血清学转换率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延长治疗至72周的患儿HBV DNA阴转率100%,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80%,HBsAg血清学转换率为60%.25例停药随访的患儿均无复发.研究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症状、血象改变、食欲下降.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与同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小儿CHB而言,PEG-IFNα-2a是可选治疗方案,PEG-IFNα-2a的疗效与患儿年龄和疗程有关.年龄越小,HBsAg定量水平下降幅度越大,HBsAg阴转率越高;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治疗过程中HB-sAg定量水平变化具有预测疗效的价值.儿童应用安全性较好.

    作者:刘云华;李震;刘立;彭丹;李卫昆;常丽仙;贾婷;杨永锐;李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成人肝母细胞瘤的诊治及研究进展

    成人肝母细胞瘤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对该疾病的总体认识不足,临床上极易误诊.介绍了肝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等内容,重点对成人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方式选择及新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作出了初步的阐述.通过对各种治疗方式的比较,认为目前治疗该疾病佳的方案是以外科根治性切除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但是由于该疾病恶性程度高,治疗经验匮乏,总体疗效仍不满意.新的生物治疗靶点的相继报道可能为其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但其临床疗效尚需检验,且成人肝母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是否与儿童一致也未有研究证实,指出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和完善.

    作者:杨洁;杜成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