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阴囊高分化脂肪肉瘤伴去分化1例

王敏健;黄幼生

关键词:脂肪肉瘤, 阴囊, 去分化, 病例报道
摘要:患者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阴囊渐进性肿大1年入院.体检:双侧阴囊内可触及多个肿物,质地中等,大者大小6 cm×5 cm×4 cm,可推动,活动度可,透光试验阴性.右侧腹股沟区站立时见一隆起肿块,大小7 cm×6 cm,呈椭圆形,可回纳,与阴囊肿块无明显相连.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阴囊彩超示双侧阴囊内均可见一高回声团,左、右侧大小分别为51 mm×38 mm、74 mm×39 mm,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考虑为脂肪源性肿瘤;右侧腹股沟管下段至阴囊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团,大者大小31 mm×23 mm,小者大小10 mm×8.1 mm,形态规则,边界清.盆腔MRI示双侧阴囊增大,阴囊内可见多结节肿块影,大小81 mm×71 mm×61mm,平扫呈混杂T1、T2信号,内可见片状脂肪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欠均匀强化,睾丸未见异常,考虑畸胎瘤(图1).手术执行右侧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阴囊肿物切除术.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EDTA高压修复法在石蜡包埋组织HPV原位杂交检测中的应用

    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石蜡包埋子宫颈组织中HPV DNA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意义[1-2].现行试剂盒采用增强液微波修复进行预杂交,实验要求高,操作时间长,作者在实践中应用EDTA高压修复法替代增强液微波修复进行预杂交,对比发现操作更为简便、省时,且结果可靠,现介绍如下.

    作者:慈思慧;开蕾;张二春;彭钧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成人肾小球微小病变的病理特征

    目的 探讨成人肾小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肾活检病理诊断为MCD、年龄≥18周岁的162例成人患者的病理特征.结果 对162例成人MCD肾组织病理改变进行统计发现,肾小球球性硬化、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肾血管病变的比率分别为32.7%、42.6%、55.6%、45.7%、37.0%,除肾间质炎细胞浸润,余病理改变的比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经年龄纠正后,肾小球球性硬化的比率与患者年龄的关联消失.结论 成人MCD病理改变随年龄增长,病变比例及严重程度均增高.

    作者:李芹芹;潘晓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趋化因子SDF-1调控结直肠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目的 通过检测Twist、SDF-1、E-cadherin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相关性,为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可能的靶标.方法 收集结直肠癌和对应癌旁正常新鲜标本组织40例和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蜡块90例,利用免疫组化SP法和q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SDF-1及EMT相关因子E-cadherin、Twist的表达,统计学分析SDF-1表达与E-cadherin、Twist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与对应癌旁组织相比,结直肠癌组织中SDF-1、Twist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SDF-1、Twist的阳性率分别为75.56%、62.22%,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而E-cadherin在肿瘤中的阳性率为28.89%,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F-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而与Twist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趋化因子SDF-1高表达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细胞的EMT过程,Twist高表达和E-cadherin低表达提示EMT现象参与结直肠癌的形成及转移过程,并促进肿瘤的生成和转移.

    作者:张磊;盛文文;陈术合;孙景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胃癌组织中CTSD、HSP90α、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TSD)、热休克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α,HSP90α)、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蛋白及其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CTSD、HSP90α、EGFR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法检测1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83例癌旁异型增生组织、110例胃癌组织及78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CTSD、HSP90α、EGFR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1)CTSD、HSP90α、EGFR蛋白在11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83例癌旁异型增生组织、110例胃癌组织及78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18.07%、80.91%、92.31%;0.9%、15.66%、75.45%、89.74%;0、12.05%、69.09%、84.62%.(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SD、HSP90α、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两两正相关(rs=0.853,P<0.05;rs=0.639,P<0.05;rs=0.734,P<0.05).(3) CTSD、HSP90α、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均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TSD、HSP90α与EGFR可能与胃癌发生、发展以及侵袭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李禹;程爱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肝脏富于细胞性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性,42岁,因上腹部不适20余天伴轻度恶心入院,外院CT示肝左叶占位.专科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平软,未见肠形及蠕动波,未及腹壁静脉曲张,剑突下似可触及一大小15 cm ×5 cm质韧结节,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59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47 U/L,两者均升高;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复查CT示肝左叶巨大肿块,边界欠清,边缘结节钙化(图1).术前诊断肝占位,考虑原发性肝癌.完善相关检查后择期行全麻下手术,术中见肝脏巨大肿瘤,呈外生性生长,肿瘤表面裹有一薄层肝组织,累及左半肝,行左半肝切除+胆总管探查+胆囊切除术,手术标本送病理检查.

    作者:罗锦;朱正鹏;方静怡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qPCR检测结核杆菌在肺和胸膜上皮样肉芽肿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法在诊断及鉴别诊断肺和胸膜结核病和其他肉芽肿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检查发现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的肺和胸膜活检的石蜡包埋组织142例,应用q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同时行抗酸染色,并与临床资料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42例肺胸膜活检标本中,60例临床诊断确诊为结核病.采用qPCR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阳性者58例,敏感性为96.67%,特异性为100%;抗酸染色阳性者17例,敏感性为28.33%,特异性为9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47,P<0.001).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有助于在石蜡包埋的肺和胸膜小活检组织中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核病,可用于疑似结核的肉芽肿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陈昕;陈灵锋;黄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一种用于病理切片封固剂快速干燥的方法

    封固也叫封片,是制做常规组织切片标准步骤的后一道工序[1],封片的过程是将染色好的切片用封固剂封固起来,即把盖玻片与载玻片用封固剂粘合在一起.切片完全干燥的衡量标准是在用两手指较用力搓时,盖玻片与载玻片间不应有滑动.此后可将切片竖立,前后叠放,相互不会粘连.目前国内病理实验室多采用常温自然干燥法,需将切片单层平放7~14天,封固剂才能完全干透,这种做法比较费时,而且会占用许多空间.在其完全干透之前,该病理切片既不利于用来进行全片数字扫描(容易滑动或卡片),也不利于存放(容易和其他切片相互粘连).因此,使用新的方法和设备缩短病理切片制作过程中封固剂的干燥时间,对于病理切片的制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目前国内大多数文献中,有关封片步骤的研究报道极少,更极少有报道研究加快封固剂干燥的方法或设备[2-4].本文现介绍一种简单快速的干燥方法,其设备是本团队自主研发、供病理切片干燥专用.

    作者:包骥;李丽;陈菲;邓杨;步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先天性孤立性肠道纤维瘤病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孤立性肠道纤维瘤病(solitary intestinal fibromatosis,SI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先天性SIF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先天性SIF中男女婴各1例,均在出生当天出现呕吐、腹胀等临床症状.腹平片示符合小肠梗阻及气腹改变.手术均见局部空肠闭锁及肠壁穿孔.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肠壁,形态大小较一致,形态温和,核分裂罕见.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阳性,肌源性标记SMA、desmin、Myogenin均阴性,其他标记S-100、CD117、CD34、ALK、β-catenin均阴性.其中1例行ETV6断裂基因检测,未见断裂基因.2例先天性SIF患者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先天性SIF为新生儿特有的罕见肠壁肿瘤,需与先天性纤维肉瘤及肌纤维瘤等鉴别;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预后良好.

    作者:牛会林;伊鹏;王凤华;高秋;夏健清;李丽萍;曹毅;曾荣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混合性垂体腺瘤/节细胞瘤2例

    例1男性,36岁,因间断性头痛伴渐进性手脚粗大7年,鼻增宽,入院前1年无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近期头痛加重入院.CT平扫示蝶鞍增大,鞍区见一椭圆形略高密度灶,大小1.6 cm×1.4 cm×2.0cm.MRI检查显示鞍区占位,考虑垂体瘤.既往糖尿病病史7年.患者行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例2女性,57岁,患者主诉手脚粗大、口唇肥厚10余年,因睡眠增多,易疲劳乏力,入睡打鼾3个月入院.CT检查显示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垂体瘤.双侧半卵圆中心及基地节区多发出血、梗死灶.MRI检查显示鞍内见一类圆形等T1稍长T2信号,大小2.0cm×1.6 cm×1.5 cm.患者行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

    作者:董丽儒;李莹莹;任会强;李双;王珊;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中枢神经系统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

    患者男性,40岁,因颈肩部酸痛伴四肢麻木乏力半个月入院.MRI加增强扫描示C3~C6水平硬脊膜增厚强化,C7椎体附件及邻近软组织、C3~C7水平右侧项部软组织多发异常信号,考虑硬脊膜来源恶性肿瘤累及C7椎体、附件及C3-C7水平右侧项部软组织,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可能(图1).病理检查眼观:3 cm ×2 cm ×2 cm大小灰白色碎组织1堆.镜检:肿瘤细胞丰富、弥漫排列,瘤细胞大,异形明显,可见怪异核、马蹄铁或肾形核伴有核旁嗜酸性区域的标志性细胞,肿瘤中混有少量反应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图2、3).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0(图4)、CD45、CD2、CD4、CD5、 GrB(+),CD8、TIA-1散在(+),Ki-67增殖指数约50%.ALK、CD15、CD3、CD7、CD20、PAX-5、EMA、CKpan均(-).EBER原位杂交结果呈(-).

    作者:李庆;彭鸿;蔡畅;郝华;雷浪;苏晓燕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阴囊高分化脂肪肉瘤伴去分化1例

    患者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阴囊渐进性肿大1年入院.体检:双侧阴囊内可触及多个肿物,质地中等,大者大小6 cm×5 cm×4 cm,可推动,活动度可,透光试验阴性.右侧腹股沟区站立时见一隆起肿块,大小7 cm×6 cm,呈椭圆形,可回纳,与阴囊肿块无明显相连.余查体未见明显异常.阴囊彩超示双侧阴囊内均可见一高回声团,左、右侧大小分别为51 mm×38 mm、74 mm×39 mm,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不均匀,考虑为脂肪源性肿瘤;右侧腹股沟管下段至阴囊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团,大者大小31 mm×23 mm,小者大小10 mm×8.1 mm,形态规则,边界清.盆腔MRI示双侧阴囊增大,阴囊内可见多结节肿块影,大小81 mm×71 mm×61mm,平扫呈混杂T1、T2信号,内可见片状脂肪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欠均匀强化,睾丸未见异常,考虑畸胎瘤(图1).手术执行右侧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阴囊肿物切除术.

    作者:王敏健;黄幼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胃癌组织中eIF-4E和p4EBP-1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eIF-4E和p-4EBP-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IF-4E和p-4EBP-1蛋白在168例胃癌和52例癌旁胃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eIF-4E和p-4EBP-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胃组织(P=0.001,P=0.000);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eIF-4E和p-4EBP-1蛋白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P =0.025,P=0.001);临床Ⅲ+Ⅳ期胃癌eIF-4E和p-4EBP-1蛋白阳性率高于临床Ⅰ+Ⅱ期胃癌(P=0.001,P=0.049);胃癌组织中eIF-4E和p-4EBP-1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1);eIF4E蛋白阴性胃癌患者生存时间明显高于阳性患者(P =0.012).结论 eIF-4E和p-4EBP-1蛋白共阳性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胃癌判断预后及诊治的新分子靶标.

    作者:郑军;张春燕;张毅强;马丽莉;裴晋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胃癌中RBBP4和BCL-2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4(retinoblastoma binding protein 4,RBBP4)和BCL-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RBBP4、BCL-2蛋白表达,分析RBBP4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BCL-2表达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RBBP4 mRNA的表达.结果 RBBP4、BCL-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5.6%(40/72)、50%(36/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3.9%、16.7%.RBBP4和BCL-2高表达均与肿瘤分化、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且RBBP4和BCL-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 =0.559,P<0.05).RBBP4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9.988±1.948)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458±0.489).结论 RBBP4在胃癌中的表达升高,可能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新指标.

    作者:曹嬿;范松龙;张智弘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嗜酸细胞型甲状腺髓样癌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型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oyrid carcinoma,M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嗜酸细胞型MTC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其中2例的电镜形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胞质颗粒状,细胞边界清楚,核增大,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细胞见明显核仁;呈实性片状、梁状或滤泡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表型:3例TG均阴性;2例Calcitonin阳性,1例阴性.电镜观察例2、例3见大量线粒体及多少不等的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 嗜酸细胞型MTC非常罕见,形态多样,在甲状腺嗜酸细胞病变诊断时,嗜酸细胞型MTC应纳入鉴别诊断中,结合其免疫表型、临床血清学及电镜检查可确诊.

    作者:刘栋;罗丕福;尹自长;吴涛;侯晓涛;李晶;周辉蓉;梁小曼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7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伴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蛋白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应用Ventana抗ALK试剂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1 047例NSCLC组织中ALK的表达,并对其中142例进行RT-PCR检测.结果 1047例NSCLC中,共筛出72例ALK阳性,占(6.88%);其中腺癌70例,腺鳞癌2例,男性40例,女性32例,中位年龄56岁,平均年龄55.60岁,37例有吸烟史,35例无吸烟史.组织形态学方面,43例以实性为主型,16例以腺泡样为主型,13例以乳头状为主型,无以附壁样为主型病例.结论 ALK基因融合肺癌是NSCLC中的一种新的分子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Ventana抗ALK试剂和免疫组化染色是检测ALK阳性NSCLC的首选方法,对提高该类型肺癌的检出率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培龙;王凯;王鸿雁;张冠军;王春宝;蒋娜;赵荧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外毛根鞘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外毛根鞘癌(trichilemmal carcinoma,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TC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患者年龄22~63岁,平均40.5岁,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皮损均发生于头面部,表现为孤立的外生性团块.镜检:肿瘤组织呈分叶状、索条状,主要由不典型的透明细胞组成,以伴有外毛根鞘角化的上皮细胞增生为特征.免疫表型:7例PAS染色,透明细胞均(+),CK5和CK14均(+),CEA、S-100和HMB-45均(-).7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6例患者随访1~5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TC是低度恶性的附属器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基本不复发、转移的特点.诊断依据分叶状结构及外毛根鞘分化特点.手术切除,预后好.需与外毛根鞘瘤及其他透明细胞肿瘤鉴别.

    作者:夏登梅;周铁军;徐基祥;熊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卵巢恶性甲状腺肿1例

    患者女性,26岁,外阴发育正常,已婚未产型.入院2个月前彩超检查见右侧附件区有一大小4.2 cm×2.9 cm均质低回声,紧邻其旁见强回声团,范围2.3 cm×1.5 cm,内未见血流信号,考虑巧囊合并畸胎瘤.体检:浅表淋巴结及颈部甲状腺未见异常,腹部未扪及包块,肝、脾不大,双肾、膀胱超声未见异常.患者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等值均正常,游离T3值为3.56 Pg/mL(参考值2.3 ~2.4),游离T4值为1.17 ng/dL(参考值0.89~ 1.76),促甲状腺激素值为2.755 UIu/mL(参考值0.35 ~5.5).手术所见:子宫正常大小,表面光滑,活动,右侧卵巢囊肿直径约5.0 cm,表面光滑,无粘连.

    作者:其木格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类似于前列腺增生症的系统性IgG4相关前列腺炎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系统性IgG4相关前列腺炎(IgG4-related prostatitis,IgG4-R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和免疫组化SP法对1例由局限性IgG4相关淋巴结炎进展为系统性IgG4-RP进行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实验室检查:血清IgG4水平显著升高.镜检:前列腺组织内大量淋巴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淋巴滤泡增生,伴外分泌腺严重萎缩及间质纤维组织席纹状增生.免疫表型:前列腺组织内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且IgG4/IgG阳性比值>70%.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内亦可见IgG4阳性浆细胞.结论 IgG4-RP临床易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混淆,典型的血清学改变及组织学特点,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阚云珍;孔令非;刘秋雨;李杜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膀胱淋巴上皮瘤样癌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膀胱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膀胱LELC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肿瘤大径4.5~6 cm.镜下2例形态学表现相似,主要由大量合包体样细胞和背景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瘤细胞呈巢状、片状、结节样排列,细胞异型明显,核圆形、卵圆形,呈空泡状,胞质丰富,略呈嗜酸性,可见明显小红核仁,可见核分裂象,间质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部分区域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较密集,炎症细胞稀少,浸润性生长,侵及膀胱肌层或浆膜层.免疫表型:例1肿瘤细胞CK、p53均阳性,CK7、EBER、MLH1、MSH-6、MSH2、PMS2均阴性.例2肿瘤细胞CK、CK(H)、p63均阳性,CK20、EBER、MLH1、MSH-6、MSH2、PMS2均阴性.结论 膀胱LELC是一种罕见的膀胱变异性尿路上皮癌,治疗以手术切除和化疗为主,预后较好.

    作者:范大铬;黄海建;吴春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不同保存年限乳腺癌石蜡标本中HER-2 FISH检测结果的比较

    乳腺癌HER-2状态在对预后判断及筛选靶向治疗患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准确检测和判读HER-2状态显得尤其重要;HER-2状态目前多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对HER-2基因扩增进行检测,其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乳腺癌HER-2检测指南(2014)[1]对标本类型、标本固定及固定液、组织切片均有要求,但对石蜡标本保存年限并未作明确规定,本文对究竟保存多长时间的石蜡标本对检测结果有影响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作者:黄琼;刘华庆;侯文;杨华;刘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