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周炳娟;赵文明;李金梅;张金库
目的 探讨联合组织学、细胞学与免疫组化法对肺小细胞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组织学诊断为肺癌,疑为SCLC的42例患者的病理资料,联合观察活检切片和细胞学刷片再配以免疫组化染色,确定分型诊断.结果 42例肺癌患者中,有21例诊断为SCLC,2例诊断为淋巴瘤,19例诊断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结论 上述3种病理学检查方法可优势互补,联合应用于SCL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明显提高组织分型的病理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漏诊,给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虞红珍;吴强;秦蓉;刘茂云;黄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基因研究的成果使人类对疾病易感性预测、提高疾病诊断和预后的准确性以及筛选合适的靶向治疗对象成为可能[1].基因检查即分子检查(molecular test)对某些肿瘤的辅助诊断、预后起重要作用,如血尿脱落细胞染色体异常对膀胱癌辅助诊断[3]、TERC基因扩增对子宫颈癌进展和预后判断、基因重排对淋巴瘤辅助诊断等[3-5].
作者:王建东;周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即将迈入而立之年.在广大读者、作者、历届编委和审稿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杂志在不断求新求变中发展壮大.2011年是本刊发展史上的转折之年.为了适应个体化医学新模式和病理学科的发展需要,去年本刊改为月刊,刊容量扩大一倍,出版周期显著缩短.
作者:王立龙;王劲松;龚西(騟)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RNA干扰技术沉默Notch1基因表达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靶向Notch1基因的小分子干扰RNA质粒,在转染试剂Sofast介导下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前、后Notch1基因的表达,挑选干扰效率强的一组表达载体;cck8比色法检测分析各组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各组MCF-7细胞Notch1、NF-κB及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Notch1-shRNA能有效封闭Notch1基因的表达,Notch1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otch1-shRNA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P<0.05);转染48 h后细胞凋亡比例增加(P<0.01).NF-κB蛋白水平表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 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Notch1基因的表达可以明显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促进MCF-7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相关凋亡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的凋亡和增殖,靶向Notch1的RNA干扰技术在乳腺癌的基因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作者:毛俊;牟秋菊;李连宏;陶雅军;范姝君;王波;于晓棠 刊期: 2012年第01期
Masson染色法常用于胶原纤维和肌纤维的鉴别染色,是病理组织制片的重要方法之一.机体在慢性炎症、机化和瘢痕形成中,随病理过程的发展可出现胶原纤维.在早期HE染色切片中这些纤维往往和纤维蛋白很难鉴别,但通过Masson染色可证实.国内文献报道多集中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纤维化程度判断上的应用,肝脏病变则多应用于判断动物试验中肝纤维化程度,人类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程度的Masson染色半定量计分评价研究鲜有报道.
作者:顾怡瑾;陆新元;付华辉;冼志红;俞花;董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BCL-6在人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CL-6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在乳腺癌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127例乳腺癌中BCL-6蛋白的表达,另随机选取其中74例采用原位分子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法检测BCL-6 mRNA的表达.同时分别检测5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BCL-6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6 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4.1%(40/74)和32.3%(41/127),两者呈正相关;5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分别有3例和5例的少数腺上皮细胞(<10%)呈BCL-6蛋白和BCL-6 mRNA弱阳性.BCL-6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及TNM分期均相关(P<0.01),但与患者年龄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BCL-6蛋白可能成为乳腺癌中一个新的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叶珊;吴正升;王晓楠;王弦;杨雪晴;吴强 刊期: 2012年第01期
快速冷冻切片法是一种在低温下借助OCT水包埋组织,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硬度,在恒冷冷冻切片机内进行切片的方法.冷冻切片机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为加强仪器管理,现就冷冻切片机的使用及消毒保养要点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为临床诊疗服务.
作者:吴明霞;谢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TCC行HE、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77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4年.眼观:肿瘤位于肾皮质,边界清楚,实性,散在大小不等囊腔,部分呈泡状.镜检:肿瘤完全由密集的管状和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小管和囊腔内衬扁平至柱状嗜酸性上皮细胞,部分细胞呈鞋钉样,核圆形至卵圆形,核仁明显,Fuhrman核分级3级,核分裂少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呈vimentin、CKpan、CD10、P504S、CK18和CK19弥漫强阳性,EMA局部强阳性,CK7、34βE12局灶阳性,KSP-cad局灶弱阳性,PAX-2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TCC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罕见肾细胞癌,组织起源目前尚存在争议.诊断时需与其他肾囊性病变鉴别.
作者:张伟;韩芳;李玉军;庄洁;蒋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分化抗原NY-BR-1在乳腺小管癌中的表达,并与其在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进行对比.方法 收集29例小管癌和101例浸润性导管癌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PV-9000通用型两步法分别进行NY-BR-1、ER、PR、Her-2、Ki-67、nm23、MDR-1及LRP的研究.结果 NY-BR-1在乳腺小管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1.7%、49.5%.NY-BR-1与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其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Ⅰ~Ⅲ级的阳性率逐渐降低分别为60%、52%、17%.NY-BR-1在小管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Ⅲ级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BR-1在小管癌和Luminal A型乳腺癌中的表达无差异,在小管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Ⅰ、Ⅱ级中的表达无差异.NY-BR-1与ER(rs=0.286,P=0.004)、PR(rs=0.252,P=0.010)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作为分化抗原的一种,NY-BR-1在低分化的高级别癌中的表达率低,而在高分化的低级别癌中的表达率高.本研究结果显示NY-BR-1在小管癌和低级别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率相似,提示小管癌与低级别、luminal型乳腺癌之间具有相似的组织学分化程度.
作者:王晓璐;房新志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网状纤维染色是判断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的惟一检验,主要用于诊断特发和继发的骨髓纤维化.造血系统和淋巴组织肿瘤中伴有明显的纤维增生可示预后差[1].做好骨髓组织网状纤维染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好每一张骨髓切片的网状纤维染色并不容易.因为骨髓组织里面有的网状纤维比较纤细,往往出现粗网状纤维着色,而较细的却不显示.
作者:刘少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的过度增殖有关,而肿瘤细胞增殖需大量耗氧.缺氧与肿瘤细胞的发生、侵袭、转移、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及预后等密切相关.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在缺氧条件下哺乳动物和人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核转录因子,它通过诱导多种靶基因产物的表达,对维持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血管生成、无氧糖酵解以及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中起重要调控作用.侵袭和转移是卵巢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深入研究HIF-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有望为卵巢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该文就HIF-1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慧敏;常彬;赵霞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nterdigitating dendritic cells sarcoma,IDCS)的组织来源、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例少见的IDCS组织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淋巴结结构破坏,肿瘤侵犯副皮质区可见残存的淋巴滤泡.肿瘤细胞呈组织细胞样,胞质丰富、淡嗜酸性、边界不清,核大、泡状,核仁清晰,嗜酸性.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S-100和vimentin均(+),Ki-67增殖指数在10%~20%之间,CD68弱(+);HMB-45、EMA、CK(AE1/AE3)、CAM5.2、CD34、CD5、CD15、CD20、CD21、CD30、CD34、CD45、ALK-1、SMA均(-).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核不规则,有切迹,核仁清晰,核膜下不规则凝结染色质,胞膜表面有杂乱的指状突起.结论 IDC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颈淋巴结,临床症状及病理形态缺乏特异性,确诊依靠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孤立性病变预后较好,而多发或多器官累及者预后差.
作者:王志强;章方莉;王宗敏;李松梅;王海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Ⅱ mRNA binding protein 3,IMP3)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MP3蛋白在92例HCC及58例癌旁肝组织中的表达,并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Ki-67的表达.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CC组织中IMP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70.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2%,P=0.000).IMP3的表达与肝癌组织分化程度、是否转移、AJCC分期及Ki-67表达有关(P值分别为0.003、0.031、0.005和0.002),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参数无关.结论 IMP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癌肝组织,可作为HCC细胞预后及增生程度的潜在临床病理标记.
作者:林黎娟;金政;林贞花;王研;蔡英兰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与乏氧诱导因子1a(HIF-1a)、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淋巴结转移者36例、无腋淋巴结转移者44例)的HER-2、HIF-1a、GLUT-1及VEGF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HER-2、HIF-1a、GLUT-1及VEGF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及其相关性.结果 HER-2、HIF-1a、GLUT-1及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淋巴结转移组比无腋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表达(P<0.05);HER-2与HIF-1a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1,P=0.000);HIF-1a与GLUT-1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9,P=0.000);HIF-1a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25,P=0.000).结论 HER-2、HIF-1a、GLUT-1及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HER-2可能通过HIF-1a对GLUT-1、VEGF进行调控.
作者:廖志东;郑少秋;匡亚玲;朱文标;谢寿城;吴国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含有人干细胞白血病(stem cell leukemia,SCL)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其对豚鼠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的转染及其介导SCL基因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方法从含人SCL基因质粒中扩增SCL基因,连接到腺病毒穿梭质粒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DC315-EGFP/SCL,在脂质体介导下与腺病毒辅助大质粒pBHGlox(delta)E1,3Cre共转染293细胞,包装产生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pDC315-SCL经HEK293细胞扩增,纯化后测定病毒滴度.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评估重组腺病毒对Cajal样间质细胞的转染率,RT-PCR法分析转染Cajal样间质细胞后SCL mRNA的表达.结果 PCR结果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证实pDC315-SCL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滴度达到1×1010 PFU/ml,对膀胱Cajal样间质细胞的转染率高达98%,RT-PCR法检测转染Cajal样间质细胞后SCL mRNA有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pDC315-SCL重组腺病毒载体对Cajal样间质细胞有很强的转染能力,可介导SCL基因在Cajal样间质细胞的表达.
作者:周建民;王勤章;丁国富;屠松;牛世杰;杨发英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男性,20岁,体检发现右肺肿物,无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查体:胸壁无压痛,双肺呼吸运动对称,叩诊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CT示:胸廓对称,于右肺上叶靠近肺门处见一类圆形肿块影,直径约3.5 cm,边缘光滑,相邻前后段支气管通畅,纵隔及肺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考虑为良性病变,硬化性血管瘤不除外.
作者:魏娉;路三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部原发性恶性血管球瘤(malignant glomustumor,MG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技术对1例肺部原发性MGT进行研究,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 光镜示肿瘤组织围绕在分支状小血管腔隙周围呈弥漫性生长,部分区域瘤组织侵及邻近支气管黏膜或软骨膜,可见脉管内瘤栓伴多灶性坏死及出血;瘤细胞境界清楚,紧密排列,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核居中,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膜增厚,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1~3个明显的核仁,核分裂象约40个/10 HPF,可见病理性核分裂;瘤组织内散在少量异型明显的单核或多核巨细胞,部分区域瘤细胞呈梭形束状排列.结论 肺内原发性MGT是一种非常罕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软组织肿瘤,预后较差,影像学无特征性的表现,组织学形态表现独特,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作者:毛荣军;李启明;房惠琼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弥漫性肺骨化症(diffuse pulmonary ossification,DPO)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送检标本进行肉眼和组织形态学观察,同时分析胸CT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DPO在CT下呈多发的斑片状、结节状密度增高及钙化影.大体呈分支鱼骨刺样,质较硬.组织学肺组织内可见多个呈鹿角、树枝样不规则钙化、骨化灶,有的骨化灶内有板层骨形成,并见含有脂肪化的骨髓岛.结论 DPO无典型临床表现.详细的影像学观察可为诊断本病提供重要线索,确诊主要依靠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作者:李宝江;王建军;姜忠敏;郑末;孙雅静;张立东 刊期: 201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5例涎腺肌上皮瘤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涎腺肌上皮瘤主要发生在腮腺、上腭处,瘤细胞呈梭形、浆细胞样、上皮样、透明细胞样,细胞无明显异型,呈岛、片、网状结构分布,瘤细胞间可见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或大量黏液成分,免疫表型:CK5/6、S-100、p63、SMA、calponin.结论 涎腺肌上皮瘤是少见肿瘤,细胞类型多,排列方式以片状为主,很少见到管腔样结构,确诊主要依靠其细胞形态以及排列方式,需与肌上皮癌、多形性腺瘤等鉴别.
作者:高立永;丁瑾;潘二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患者女性,86岁,30年前发现左侧颈部有一肿物,后逐渐长大,无疼痛不适,3个月前又发现右颌下区有一肿物,其生长迅速,遂入院.查体:老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无肿大.专科检查见右侧颌下区触及一5 cm×6 cm大小肿物,质硬,活动度差,边界可,无压痛,表面皮肤色泽正常;左侧颈部触及一直径约1 cm肿物,表面结节感,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可.
作者:李晓梅;侯刚;叶红;李道胜;李宁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