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athepsin K在肉芽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时姗姗;章如松;余波;王璇;何燕;马恒辉;王建东;饶秋;周晓军

关键词:肉芽肿, cathepsin, K, CD68
摘要:目的 观察Cathepsin K在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异物肉芽肿等肉芽肿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肉芽肿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athepsin K、CD68在10例克罗恩病、5例结核、4例结节病和5例异物肉芽肿中的表达,并结合阳性细胞数量及其位置进行分析.结果 Cathepsin K在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和异物肉芽肿中活化的类上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在成纤维母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在背景中的巨噬细胞中不表达;而CD68表达于所有类型的巨噬细胞.与CD68相比,Cathepsin K的表达更具特异性.结论 Cathepsin K广泛表达于机体各类肉芽肿中,包括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和异物肉芽肿,其可作为诊断肉芽肿的一种有效标记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腺癌伴发的肛周Paget病1例

    患者女性,66岁,因便后肛门疼痛2个月伴瘙痒入院.体检见肛缘有一圈质硬肿块,尤以1~3点钟方向明显,直肠内未见明显异常肿块.术中取肛缘一直径0.8 cm硬结作冷冻切片,病理诊断黏液腺癌,遂行Mile术.

    作者:黄述斌;李松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鼠肺组织单细胞悬液制备方法的研究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中细胞的分析检测均以单个细胞为基础,而各种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若细胞数量不足、细胞粘连成块、样品中杂质碎片过多均可造成分析失败[1-5].本实验采用胰酶消化法和研磨法制备新鲜大鼠肺实体组织单细胞悬液,通过细胞活力测定、FCM检测分析比较两种方法优劣.

    作者:高丽;孙德俊;杨敬平;李姝楠;贾宇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气管黏液腺腺瘤1例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气管黏液腺腺瘤(mucous gland adenoma,MGA)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1例发生于气管的MG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2岁,痰中带血半年余.胸部CT示胸段气管内占位性病变.支气管镜下见肿物呈息肉样突入管腔,显微镜下见肿瘤由富含黏液、大小不等的腺腔构成,衬覆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无异型性,无极向消失,免疫组化标记TTF-1阴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气管MGA罕见,良性,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应与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相鉴别,完整切除可治愈.

    作者:李雪;金木兰;王跃;黄克武;王臻;赵宏颖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及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巢式PCR和基因测序法检测107例甲状腺石蜡包埋组织中BRAF点突变情况(包括93例PTC、5例滤泡癌、1例髓样癌、8例甲状腺腺瘤).结果 93例PTC中,BRAF蛋白阳性者69例,阳性率为74.2%(69/93),BRAF蛋白对照组中仅有1例滤泡癌阳性表达(20%),而8例甲状腺腺瘤和1例髓样癌中BRAF蛋白均阴性表达.在PTC中检测到BRAF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2.3%(30/93),在其它类型的甲状腺病变中均未检测到BRAF基因突变.93例PTC的临床病理资料与BRAF蛋白表达及基因突变的对比分析显示,45岁以下患者的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45岁以上者,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BRAF基因突变率高于肿瘤直径<1 cm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RAF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性别、淋巴结转移、血管内瘤栓和腺外浸润等无相关性.结论 BRAF基因突变仅发生在PTC中,其可能对PT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李小强;张惠箴;蒋智铭;杜光烨;陆玲娟;董君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现场细胞学结合免疫组化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现场细胞学结合免疫组化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7年12月~2011年12月经现场细胞学标本诊断的20例小细胞肺癌.病理医师先对快速染色的细胞涂片现场评价、标本分流后再经常规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做出病理诊断.结果 20例小细胞肺癌中2例属周围型,支气管镜无法探及,后经CT引导经皮针吸穿刺(percutaneous needle aspiration,PCNA)完成诊断;9例支气管镜下显示无明显异常,行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TBNA)从纵隔转移的淋巴结中检出小细胞肺癌特征;8例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行常规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并结合临床资料完成诊断;1例为胸水脱落细胞制成细胞块完成诊断.结论 现场细胞学将细胞学、免疫组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弥补支气管镜钳夹活检的不足,提高小细胞肺癌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丁丽红;万丽;董磊;叶民;陈成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膀胱浸润性微乳头状癌1例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目的 观察膀胱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IMPC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大体位于膀胱左侧壁的无蒂息肉状,组织学表现为尿路上皮下方浸润性生长的位于空白收缩裂隙内的微乳头芽结构,且浸润膀胱肌层,伴髂血管淋巴结转移,周围膀胱黏膜呈腺性膀胱炎改变,为膀胱原发性IMPC.结论 微乳头结构的存在预示着高分级、高分期、进展快及预后差,病理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关注和重视各器官的微乳头型病变,有利于对该型病变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云帆;缪琦;王淑芳;赵晓丽;饶晓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乳腺癌中S100A7与AKT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S100A7和AKT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非生物素两步法检测226例乳腺癌中S100A7与AKT的表达及与ER、PR、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 S100A7蛋白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阳性率增高(52.50%),AKT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率高(50.00%);S100A7和AKT在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阳性率高(P=0.006 2,P=0.044 8);且Ⅲ期乳腺癌阳性率高于Ⅰ和Ⅱ期(P=0.025 8,P=0.040 3).AKT表达和肿瘤大小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31 0);S100A7和AKT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ER、PR呈负相关,与Her-2呈正相关,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探讨 S100A7与AKT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两者有可能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的靶点.

    作者:孙丽梅;王健;田连胜;马红艳;王鲁建;魏敏杰;米小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宫颈腺癌伴CIN3及双侧卵巢Brenner瘤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宫颈腺癌(uterine cervix adenocarcinoma)伴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3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宫颈腺癌伴CIN3进行液基细胞学、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50岁,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发现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及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结构.宫颈活检结果为高分化腺癌伴CIN3,术后病理显示宫颈高分化腺癌伴CIN3,双侧卵巢Brenner瘤.免疫组化标记宫颈腺癌及CIN3两种病变p16、Ki-67均强阳性.结论 宫颈腺癌伴CIN3是一种十分少见的恶性肿瘤,液基细胞学普查对宫颈肿瘤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宁;史传兵;杨晓俊;张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乳腺癌研究新进展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是一类与人类恶性肿瘤相关的病毒,早发现其与子宫颈癌相关.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女性的生命健康.因此对于HPV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就显的十分必要.该文对HPV的基本结构、致病机制、致乳癌机制与乳腺癌相关性研究及研究新思路进行综述.

    作者:陈成;张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CIP2A及c-myc蛋白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CIP2A、c-myc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non-basal-like breast cancer,NON-BLBC)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对43例BLBC、53例NON-BLBC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IP2A、c-myc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CIP2A、c-myc蛋白在BLB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与BLBC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P2A与c-myc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446,P<0.01).结论 CIP2A可能与BLBC的发生、发展相关,且进一步支持CIP2A与c-myc之间的正反馈调节作用.

    作者:周炳娟;张金库;赵文明;李金梅;孙吉瑞;张丙信;乔海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8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绒毛膜血管瘤病中,7例为局限型,1例为弥漫多灶型.镜下见干绒毛膨大,绒毛间质中可见大量增生的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境界欠清,血管排列无规律性,未累及终末绒毛.所有病例均有并发症:子痫前期4例,胎盘早剥3例,早产儿4例,小于胎龄儿2例,新生儿畸形2例.结论 绒毛膜血管瘤病是一种少见的胎盘绒毛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要准确评估胎盘病变.

    作者:罗莹;许淑霞;潘地铃;马宏;吴荔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血管球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血管球瘤的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血管球瘤进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组织形态颇具特征性,细胞大小一致,呈圆形或立方形,单层或多层排列在血管周围.免疫表型:SMA和vimentin均阳性,CgA、Syn和CK均阴性.结论 胃血管球瘤临床易误诊,确诊需做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有助诊断.

    作者:侯义亮;王晓;孙肃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Slug在调控宫颈鳞状细胞癌上皮-间充质转变中的意义

    目的 观察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lug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上皮-间充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临床慢性宫颈炎标本25例、CIN 3级标本33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标本98例,分别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lug、E-cadherin、α-SMA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Slug和α-SMA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并随恶性程度的升高而加强(P<0.01);E-cadherin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 Slug可能通过调控EMT从而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

    作者:王晓萌;杜建层;丁洋;高峰;王恩杰;王晓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一种在石蜡切片中应用的改良抗酸染色法的要点及解析

    结核是一种危害程度大、发病范围广、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感染人数一直居高不下.结核的病理形态学表现主要为坏死性的肉芽肿,但这种形态学表现并不特异,在其他类型的肉芽肿性疾病中也有类似表现.部分结核性肉芽肿由于取材标本较小、个体差异、病程进展和感染部位不同等原因可以缺乏典型的坏死性肉芽肿表现,这给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风险.因此,抗酸染色法仍然作为诊断结核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践工作中发现传统的萋纳(Z-N)抗酸染色法在不同医院操作中差异较大,阳性率较低,对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上海市肺科医院病理科通过相关文献的检索,以及在日常工作中的积累,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良.通过改良我们发现改良法染色后阳性率明显优于传统的萋纳抗酸染色法,现介绍如下.

    作者:孔洁;谢惠康;陈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组合染色法观察过敏及哮喘死亡者不同器官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分布

    药物过敏性休克是过敏反应中为严重和致命的一种反应,长期以来被学者们解释为Ⅱa型过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过敏反应.而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或慢性哮喘则被认为是Ⅳa2型,又称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超敏反应.两者镜下病理检查均可发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及嗜酸性粒细胞[1].本文参照龚志锦等[2]所用染色法,并与Giemsa染色法结合,对药物过敏死者、哮喘死者和对照组的肺、喉头、心肌等组织进行组合特异性染色;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细胞计数进行分析,建立对照组的分布基线,并对药物过敏、哮喘死亡者不同器官的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

    作者:曹楠;黄飞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窦癌组织中MMP-26mRNA及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胃窦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6 mRNA及蛋白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检测40对胃窦癌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MMP-26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中10对标本的MMP-26蛋白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02例胃窦癌组织和58例癌旁胃黏膜组织MMP-26蛋白的表达,分析MMP-26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MMP-26 mRNA在27例胃窦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67.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7例胃癌组织中MMP-26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02例胃癌组织中有57例(55.9%)对MMP-26呈阳性反应,癌旁胃黏膜组织58例中有8例阳性(13.8%).且MMP-26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正相关.结论 MMP-26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胃癌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作者:王彩霞;吴庆田;侯霞;王晓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肉瘤(low-grade myofibroblastic sarcoma,LGMS)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报道8例LGMS,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15~73岁,中位数44岁.肿瘤位于头颈部3例、四肢3例、左上腹和左下腹壁各1例.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5例α-actin阳性,4例表达desmin,少数病例CD99、BCL-2和CD68阳性,而h-caldesmon、CD34、S-100、HMB-45、EMA、ALK阴性.Ki-67增殖指数8%~30%.结论 LGMS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需与梭形细胞肿瘤及假肉瘤性病变鉴别,手术完整切除后注意随访.

    作者:陈忠;黄海建;陈小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hCTR1、FHIT与PCNA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鳞癌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 观察人类铜转运蛋白(human copper transporters 1,hCTR1)、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子宫颈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中的表达,探讨SCC中三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4例CIN、40例SCC及23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CTR1、FHIT和PCNA的表达.结果 (1)hCTR1在SCC(87.50%)及CIN 2~3(74.63%)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17.39%)、CIN 1(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FHIT从正常组(100%)、CIN 1(74.07%)、CIN 2~3(44.78%)到SCC(32.50%),FHIT阳性细胞表达逐渐减少.FHIT在各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HIT阳性率在SCC及CIN组明显低于正常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HIT阳性率在CIN 2~3与CIN 1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CNA在CIN 2~3(64.18%)、SCC(75.00%)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CIN 2~3与CIN 1之间PC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SCC中FHIT和PCNA表达具有负相关性(P<0.05,r=-0.377);hCTR1与PCNA、FHIT的表达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r hCTR1与PCNA=0.026,r hCTR1与FHIT=-0.296.结论 (1)hCTR1在子宫颈原位癌阳性细胞比率要高于子宫颈早期浸润癌中hCTR1的表达.提示hCTR1与恶性肿瘤生物学特征侵袭可能存在负相关性.(2)FHIT蛋白和PCNA共同参与调节细胞增殖,二者存在一种平衡关系.检查子宫颈CIN中的FHIT和PCNA蛋白表达情况,可用作高级别的CIN筛查或预测.

    作者:刘洪博;何春年;李聪;杜红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少见,其诊断标准日趋完善并被广泛接受,在WHO乳腺肿瘤病理分类中已作为独立病种提出.PBL与其它部位淋巴瘤相比,有其共同特征,也有其特殊性.为了更加全面认识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并严格把握其诊断标准,本文对PBL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病理学类型、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综合做一介绍.1 定义或诊断标准

    作者:敖启林;王国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athepsin K在肉芽肿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Cathepsin K在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异物肉芽肿等肉芽肿性病变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诊断肉芽肿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athepsin K、CD68在10例克罗恩病、5例结核、4例结节病和5例异物肉芽肿中的表达,并结合阳性细胞数量及其位置进行分析.结果 Cathepsin K在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和异物肉芽肿中活化的类上皮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在成纤维母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在背景中的巨噬细胞中不表达;而CD68表达于所有类型的巨噬细胞.与CD68相比,Cathepsin K的表达更具特异性.结论 Cathepsin K广泛表达于机体各类肉芽肿中,包括克罗恩病、结核、结节病和异物肉芽肿,其可作为诊断肉芽肿的一种有效标记物.

    作者:时姗姗;章如松;余波;王璇;何燕;马恒辉;王建东;饶秋;周晓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主管: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