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音;陈莉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临床病理特点,通过对其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结果的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2例Castleman病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和基因重排分析,着重探讨其免疫表型及克隆性基因重排的特点.结果 12例Castleman病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8例,年龄8~71岁.组织病理学分型:透明血管型(hyaline vascular type,HVCD)4例,浆细胞型(plasma cell type,PCCD)5例,混合型(mixed cell type,Mixed CD)3例.HVCD表现为淋巴滤泡生发中心与淋巴窦大部分消失,滤泡间小动脉增生伴透明变性,且插入滤泡中心内;外套层淋巴细胞层次显著增多并呈同心圆状排列.PCCD的小动脉的透明变性和外套层同心圆状改变不明显,淋巴窦尚存,滤泡间有大量成熟浆细胞增生.混合型则兼有上述两者的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无论HVCD或PCCD,滤泡内均有CD21和CD68阳性的滤泡树状突细胞(FDC)增生,滤泡套细胞层内CD57的限制性表达,以及滤泡间组织细胞与吞噬细胞的增生.此外,血管内皮抗原CD31、CD34均弥漫表达,HVCD滤泡内的CD31、CD34阳性血管密度高于PCCD;PCCD滤泡间有大量CD138阳性的浆细胞,而在HVCD中几乎不表达.基因重排结果:12例中8例为Ig与TCR基因重排阴性,有4例局限型Castleman病患者基因重排呈阳性反应,其中1例为IgL重排阳性,1例为IgH和IgK基因重排阳性,1例为TCRD与TCRG基因重排阳性,1例为IgH和TCRB基因重排均阳性.结论 除根据组织学特征之外,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Castleman病的病理诊断和组织学分型,尤其对组织学特征不典型的病例可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免疫球蛋白基因和TCR基因重排分析可明确病变是否有克隆性增生或恶性转化.
作者:刘洁;徐玉乔;杨守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腘窝恶性骨化性纤维黏液样肿瘤(malignant ossifying fibromyxoid tumor,MOFT)并发肺部鳞状细胞癌(pulmon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58岁女性患者相继发生腘窝MOFT及PSCC的病例进行影像学、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X光显示左侧腘窝内侧1个卵圆形肿块,境界清楚,内有大量点状及片状不规则钙化、骨化影,术后1年CT检查发现右侧肺部多个肿瘤结节.镜下见腘窝肿块由化生性骨组织及软组织病变构成.化生骨组织形态不规则,由边缘向中央延展并形成片块状成熟骨组织,边缘无成骨细胞衬覆,未见肿瘤性成骨.非骨化区由纤维黏液样基质及圆形、卵圆形至梭形瘤细胞构成,瘤细胞密集区基质较少,瘤细胞呈实片状、结节状、粱索状或网格状排列,部分瘤细胞围绕在血管周围形成袖套状外观,瘤细胞体积较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在40~60个/50 HPF(平均50个/50 HPF);局灶性包膜内可见肿瘤浸润及脉管内瘤栓形成;肺部肿瘤活检显示为PSCC.腘窝肿瘤组织表达vimentin、CD56、CD99及NSE,局灶表达CD34、Bcl-2及α-SMA.综合上述结果,诊断为腘窝MOFT并发PSCC.结论 MOFT是一种起源未定的非常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表现,诊断MOFT前要与多种肿瘤进行鉴别,MOFT并发PSSC极其罕见.
作者:毛荣军;李启明;房惠琼;樊长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Mallory 磷钨酸苏木精染色法(PTAH)是用来显示横纹肌、纤维素及神经胶质细胞的常用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试剂配制及染色时间较长的缺点,给工作带来不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试剂配制及染色过程中使用了微波加热的方法,大大缩短了试剂配制和染色的时间,且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陈敬文;张伟;赖日权;王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在指骨骨髓腔内的GT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结果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分析G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形态特点和免疫学表型.结果 左拇指末节肿胀隆起,约4.5 cm×3.5 cm,X线提示左拇指远节远端骨髓腔内低密度影.光镜下肿瘤组织由小血管及周围的肿瘤细胞组成,瘤细胞丰富,圆形、卵圆形,形态较一致,胞质丰富红染或透亮,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象,间质明显黏液变性、水肿.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SMA、MSA、vimentin、Ⅳ型胶原,EMA、CK、S-100、HMB-45、desmin、calponin、CgA、Syn均阴性.结论 血管球瘤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一般位于正常血管球细胞所在的部位,如甲床下或皮下浅表软组织.发生于骨髓腔内的血管球瘤非常罕见.确诊必须依赖于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且需要和其他肿瘤予以鉴别.
作者:丁永玲;王艳芬;王磊;刘爽;周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组织标本离体后,要经过固定、脱水、透明、浸透和包埋等一系列的后续处理,以保证病理诊断的需要[1-3].组织处理的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因为标本的取材,部位的选择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组织处理的程序、染色的效果以及终的诊断是否合适.组织结构的保存、有效成分的保留,取决于组织处理所使用的试剂和各步骤处理的时间等因素.为病理诊断提供优质的切片需要技术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熟练的技巧和经验.为了提高组织处理的技术水平,本文就组织处理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进行交流讨论.
作者:马恒辉;周晓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PKC zeta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在趋化运动中的作用,为PKC zeta在临床肝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价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KC zeta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检测,观察经PKC zeta抑制剂处理后肝癌细胞株Bel-7402不同时间和不同药物浓度的生长增殖情况;划痕实验观察PKC zeta抑制剂处理前后细胞在不同时间段的迁移距离;黏附实验观察PKC zeta抑制剂处理前后肝癌细胞Bel-7402在盖玻片上黏附细胞的数量差别;趋化实验观察PKC zeta抑制剂处理前后肝癌细胞Bel-7402在趋化因子影响下穿过8 μm微孔滤膜细胞数的差异.结果 PKC zeta蛋白在肝癌Bel-7402细胞胞质中呈阳性表达;经药物处理的细胞一定时间内,迁移距离缩小,黏附细胞数量减少,趋化穿膜的细胞数也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KC zeta在肝癌细胞株Bel-7402中阳性表达,且若抑制PKC zeta的表达能降低细胞侵袭转移能力.
作者:赵一诺;郭文君;张宝刚;宋香涛;赵云;王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miR-34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43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4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34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34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浸润深度、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miR-34a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检测miR-34a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记物或预后因子.
作者:田智丹;任勇亚;戚晓红;冯振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病理诊断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形态学诊断,日趋成熟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大医院的关注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作为一种以体外核酸扩增为基础的经典分子生物学技术[1]已是分子病理诊断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其它检测方法而言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耗时少等特点,为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术后靶向治疗提供了有效帮助,现已成为病理科日常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手段.由于PCR检测对样本、实验试剂、器材、环境和操作人员等有着严格要求,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我们必须对PCR实验室的常规运作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作者:蔡旭;张太明;陆永明;周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前研究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如HPV16、18等)感染与子宫颈癌及其前驱病变密切相关[1].因此,高危型HPV检测对于子宫颈癌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我们从2006年12月开始对疑为HPV病毒感染的患者进行了HPV16/18 DNA原位杂交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中改良的高温高压水浴法热修复技术来取代试剂盒推荐的微波辐射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摸索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实验中的操作体会、注意事项等介绍如下.
作者:徐志秀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例1,患者女性,52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腰部不适、活动时加重半年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BP:120/80 mg,右侧肾区扣击痛(±),未扪及明显肿块.B超:右肾切面形态稍大,下段背侧稍隆起,其内可见多个形态不规则的囊性暗区,内见多条强光带分隔.CT示:⑴右肾盂旁囊肿;⑵右肾下极皮质囊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术中见右肾下极及肾盂输尿管旁各有1囊肿,剔除囊肿送病检.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未行特殊处理,患者痊愈出院.随访7年未见复发或转移.
作者:李春燕;刘静;张柳;郭华雄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1岁.右髋部疼痛、活动受限2个月余.CT及X线检查:右股骨颈前内侧靠近小转子、颈体交界处上方见一椭圆形凹陷骨质缺损区,边界清楚,周边硬化,无骨膜反应.术中见右髋关节囊基底部有一裂口,肿块由此裂口向外突出,扩大裂口,见肿块境界尚清楚,紧贴股骨颈表面.完整切除肿块后见其下方骨皮质有一椭圆形缺损区,关节囊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侵犯.临床诊断:右股骨颈髋关节囊内软组织肿瘤,侵蚀骨皮质.术后11个月复查并做CT检查未见复发和转移,目前仍在随访中.
作者:陈荣明;闫开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病理取材组织中含有的水分影响包埋石蜡对变性蛋白质纤维的浸渍填充,须用组织脱水剂溶脱干净.组织脱水过程中,固定后的组织块上浸渍的多余固定剂和组织细胞内水分与组织脱水剂相互浸透结合,当互溶平衡时,组织脱水剂因萃取了组织细胞内水分而浓度降低.重复更换组织脱水剂浸泡,当组织脱水剂与组织细胞内水分达到互溶平衡而浓度几乎不变时,表示组织细胞内水分溶脱干净.基于如上病理组织脱水作用机制,本文对组织脱水剂及组织脱水工艺的再认识谈几点体会.
作者:赵宝忠;张立华;李恩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对2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年龄均>50岁,无明显症状,为体检时发现.子宫颈无明显肿瘤外观,2例均行全子宫切除术.组织学: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向间质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体积小,形态一致,排列紧密,胞质稀少,胞核深染,瘤巢周边的细胞呈栅栏状排列,2例瘤巢中央见灶状腺腔样分化.其中例1伴灶状鳞状细胞分化及轻微的间质水肿,例2无明显间质反应.例1瘤细胞浸润深度2.8 mm,宽度6.5 mm;例2瘤细胞浸润深度3.5 mm,宽度2.5 mm,2例均伴CIN3.2例均随访1年,无异常发现.结论 子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常伴有CIN,诊断需与腺样囊腺癌相鉴别.
作者:秦赟娜;于晓红;邓颖辉;孙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28岁.因被他人击中鼻部后反复出现鼻衄入院.患者平素少鼻塞、流涕,无额部、颞部胀痛不适.体检:鼻无畸形,鼻腔黏膜无充血,鼻内窥镜检查左鼻顶前端见一新生物,表面附少许血痂.CT示左鼻前庭占位(图1),考虑鼻腔纤维血管瘤.术中左鼻前庭后缘、总鼻道的顶部见一 大小约2 cm×3 cm的椭圆形肿物,有蒂,位于下鼻甲内侧上缘和中鼻道的前缘,触之易出血.
作者:李小静;许祖德;武景波;滕昊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2 protein,MCM2)与Ki-67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两者表达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方法,分别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CM2,Ki-67的表达,计算其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分析MCM2,Ki-67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90例食管癌组织均表达MCM2及Ki-67抗原,其中MCM2 LI高于Ki-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显示MCM2及Ki-67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MCM2在食管鳞癌各级组织间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Ki-67只在Ⅰ级与Ⅲ级食管鳞癌组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MCM2与Ki-67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MCM2是优于Ki-67的细胞增殖标记物,可用于对食管鳞癌的分级和判断食管鳞癌恶性程度的高低.
作者:陶玉梅;陶仪声;马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0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165例GIST,对其中20例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CD117、DOG1等染色.结果 GIST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占所有收集GIST病例的12.1%.20例患者中16例男性、4例女性(P<0.05),年龄44~79岁,平均64.3岁(P<0.05).19例GIST发生于胃(95.0%),1例发生于食管(5.0%),其中3例为消化道癌根治术中探查发现,其余均为术后病检偶然发现,直径0.4~4.5 cm,平均1.0 cm(P<0.01).肿瘤细胞均为梭形细胞型,生物学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险度18例(90.0%)和低危险度2例(10.0%),免疫标记肿瘤细胞CD117阳性16例(80.0%),DOG1阳性19例(95.0%),其中DOG1阳性、CD117阴性4例(20.0%),CD117阳性、DOG1阴性1例(5.0%).合并发生的消化道癌中胃腺癌10例(50.0%),食管鳞癌9例(45.0%),1例为直肠腺癌(5.0%),肿瘤TNM分期0期1例(5.0%),Ⅰ期3例(15.0%),Ⅱ期7例(35.0%),Ⅲ期9例(45.0%).结论 GIST合并消化道癌并不少见.本病好发于老年男性,其中GIST多发生于胃且生物学危险度低,合并的消化道癌多为胃癌和食管癌.组织学主要为梭形细胞型,危险度分级较低.临床和病理均应重视本病的诊断,特别是在术中探查及术后随访过程中应注意与消化道癌的转移性癌结节鉴别.DOG1能帮助鉴别诊断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作者:杨旭丹;徐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pulmonary epith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PEH)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方法 对2例在我院诊治的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病例进行临床症状、影像学、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进行详细的观察.结果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上常常表现为双肺多发小结节,病理学改变有特征性的中心硬化、细胞稀疏区和外周的细胞丰富区,免疫组化均表达vimentin,表达CD31、CD34、FⅧRAg等血管内皮标记物中的一项或多项.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肺肿瘤,无明确临床症状,影像学常常误诊,需要做活检才能诊断.
作者:李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孕妇25岁,因妊娠20周常规孕期检查发现胎儿异常,于2008年3月19日入院.孕妇平素身体健康,月经规律,无家族性疾病史和吸烟史,无糖尿病,孕2产1,流产1次,孕期无异常接触史.B超检查示中孕单胎,胎儿大小与停经月份不符,羊水量极少,遂拟终止妊娠.入院后行药物引产,产下一畸形儿,畸形儿出生后即死亡.
作者:董艳光;李新功;吴起嵩;岳振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RM)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1例RM进行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本例RM主要由横纹肌样形态区域构成,并可见典型的纤维性脑膜瘤形态区.肿瘤细胞体积中等偏大,可见胞质内包涵体样结构;细胞核大,偏位,可见明显核仁,核内假包涵体多见,核分裂象多见,并见出血坏死区.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vimentin((+++)),S-100((+++)),EMA局灶(+),p53弱(+),PCNA弱(+),GFAP、HMB-45和desmin均(-).结论 RM是发生于颅内的较少见的脑膜瘤亚型,需要与恶性黑色素瘤、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浆细胞瘤、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等鉴别.
作者:张建刚;张鸿瑞;何春年;孟嫦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肝癌的发生,但仍缺乏对肝癌发病机制的确切认识.随着人们对肝癌动物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建立了自发型、诱发性、移植性及转基因动物肝癌模型.因为这些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人类肝癌,可以用于肝癌的生理、细胞和分子等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也可用于肝癌治疗药物的筛选以及基因治疗的探索.本文讨论一些有条件地、选择性诱导肝癌模型的情况,重点关注与人类肝癌关系密切的肝癌动物模型,并对动物模型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徐玉音;陈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